太子去世後朱棣按說是最合適的人選,朱元璋為何不敢立他為儲君?

朱元璋 朱標 建文帝 歷史 明朝 西晉 左都御史 2019-04-08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四月,明太祖朱元璋已經是個65歲的老人了,大明帝國在他治理下已經步入正軌。那些被他視為後世隱患開國功臣基本上屠戮殆盡,只等自己百年之後,太子朱標平穩接班。然而朱元璋沒有想到的是,這一年年僅三十七歲的朱標從陝西回來後,因病去世了。

太子去世後朱棣按說是最合適的人選,朱元璋為何不敢立他為儲君?

朱標的突然去世對朱元璋無疑是致命的打擊,也徹底打亂了他所有的政治構想,因此他陷入巨大的悲痛之中,短短的幾天時間,頭髮鬍子全白了。朱元璋悲痛的還不僅僅是喪失愛子,更為重要的是,他對大明江山未來充滿了未知和恐懼。擺在他眼前的時間十分緊迫,選出下一個儲君成了他晚年最大的心病。

在如何重新選擇接班人問題上,可供朱元璋參考的歷史經驗並不多,以當時的情況來看,無非就是三種可能:

其一,兄終弟及。古代歷史上,夏商兩代很多時候實行的就是這種王位繼承製,這種辦法的優點是長君主政,從表面上看這種繼承可以避免幼主繼位所帶來的權臣、外戚的禍亂。但實際上副作用同樣也很明顯,一般當了皇帝以後的兄長都不太願意將自己的皇位傳給弟弟,總是想著傳給兒子,這無疑會引起皇位繼承的爭奪戰。

太子去世後朱棣按說是最合適的人選,朱元璋為何不敢立他為儲君?

朱標去世後,一向勤政的朱元璋居然停朝了六七天,大明江山託付與何人是他最頭疼的事。期間也有不少大臣建議朱元璋立二子和三子繼位,不過都被朱元璋給否決了。

其二,立賢。事實上,立賢這個說法一直站不住腳,關鍵還是要看皇帝喜歡誰。朱標死後第三天,朱元璋便召集群臣討論未來皇位繼承人的問題。他說:“一個國家要是有年長的皇位繼承人的話,那是天下蒼生的福分。四子燕王朱棣賢明仁厚,英勇威猛,雄才大略。朕想立他為太子,不知諸愛卿認為如何?”

朱元璋話剛說完,翰林學士劉三吾馬上回話說:“陛下所言極是,但是陛下要是立了燕王為太子,那麼將燕王的兩個哥哥秦王和晉王置於何地呢?”朱元璋無法回答劉三吾的問題,重立太子一事也就此打住。

太子去世後朱棣按說是最合適的人選,朱元璋為何不敢立他為儲君?

劉三吾的意思明白不過,朱元璋若是跳過老二、老三立老四為太子,這顯然不符合立長的傳統,如果強為那麼必然會給大明日後埋下巨大的隱患。朱元璋是多麼睿智,這番道理不會不懂。要知道,老二秦王和老三晉王絕非是省油的燈,真要是立燕王為繼承人,那麼朱元璋百年之後,這兩人絕不會善罷甘休。

一旦這種局面出現,就很可能會演變為西晉末年的“八王之亂”,朱元璋苦心經營的大明王朝必然陷入絕境,這種結果他自然不想看到。如此一來,立太子的長子為繼承人,便成了最名正言順的辦法,至少這樣沒有為其他皇子藩王起兵作亂留下藉口。應該說,這也是一種無奈的選擇。

太子去世後朱棣按說是最合適的人選,朱元璋為何不敢立他為儲君?

其三,嫡長子繼承製。這種辦法歷史上就有,也是皇帝在沒有嫡子的情況下備用的方案。就是在所有皇子中立年齡最大的為太子,這種皇位繼承製的優點在於繼承者的即定性,誰運氣好第一個來到世上,誰將來就當家。因此,相對於皇位繼承法,嫡長子繼承製可以杜絕皇位繼承所引發的禍端和危機,很符合中國古代傳統社會的權力訴求。

雖然歷史上也有這樣的例子,可畢竟不是每個朝代都能嚴格執行的,恰恰相反,能做到這種皇位繼承製的皇帝和朝代並不多,但是在家國一體化的封建專制時代,暫時還找不到比這更好的皇位繼承法。所以說,在諸多的皇位繼承辦法中,最穩妥的還是嫡長子繼承製。對於這一點,朱元璋是還是有清醒的認識的。

太子去世後朱棣按說是最合適的人選,朱元璋為何不敢立他為儲君?

當然,朱標的長子朱允炆畢竟年幼,他的那些皇叔又個個有如虎狼,為了保證朱允炆能順利接管政權,朱元璋還將這種嫡長子繼承製列為大明的祖制,讓子孫後代都要照著這個來。有明一代,這種制度都被很好帝貫徹下來,沒有鬆動。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