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的兒子寧王,在幫助哥哥朱棣成功奪得江山以後,結局如何?'

"

提起朱元璋,我們都知道他是大明王朝的締造者。在我們讚歎這位古今奇人的時候,關於他兒子們的故事,也是我們大家所關注的。朱元璋這個人不但打仗的本事大,生孩子的本領也是挺強,他一生共生有二十個兒子,十六個女兒。但因為年代久遠,真正讓後人記住的還是佔少數。這其中比如大皇子朱標,四皇子燕王朱棣,十七皇子寧王朱權。

朱標大家都知道,他是朱元璋最為看重的兒子。在他還是吳王的時候,就把自己的世子位置留給了朱標。然而天不遂人願,洪武二十五年那場疾病,奪走了太子的性命。太子的突然離世,讓朱元璋一時間慌了神,他親手培養了二十多年的接班人,突然就這樣沒了,擱誰也受不了這種打擊。

"

提起朱元璋,我們都知道他是大明王朝的締造者。在我們讚歎這位古今奇人的時候,關於他兒子們的故事,也是我們大家所關注的。朱元璋這個人不但打仗的本事大,生孩子的本領也是挺強,他一生共生有二十個兒子,十六個女兒。但因為年代久遠,真正讓後人記住的還是佔少數。這其中比如大皇子朱標,四皇子燕王朱棣,十七皇子寧王朱權。

朱標大家都知道,他是朱元璋最為看重的兒子。在他還是吳王的時候,就把自己的世子位置留給了朱標。然而天不遂人願,洪武二十五年那場疾病,奪走了太子的性命。太子的突然離世,讓朱元璋一時間慌了神,他親手培養了二十多年的接班人,突然就這樣沒了,擱誰也受不了這種打擊。

朱元璋的兒子寧王,在幫助哥哥朱棣成功奪得江山以後,結局如何?

朱元璋(洪武帝、明太祖,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

然而畢竟是經歷過腥風血雨的人,朱元璋痛定思痛,知道太子的離去,既然已經成了既定事實,誰也改變不了。那麼就乾脆放下悲痛的心情,趁自己還有股著精氣神,重新培養一個新的接班人。很多人想,原來太子在世,眾多其他皇子沒有機會,現如今該輪到其他兒子了吧。

再加上朱元璋的基因還是比較好的,除了長子朱標,賢能淑德。自己的四皇子朱棣,也是勇猛異常,善於作戰,性格處事能力都和自己極為的相似。不然朱元璋也不會放心自己的這個四兒子去駐守北平(曾經的元大都)。同樣的對於十四皇子朱權,也就是後來的寧王,這個人善於權謀,是不可多得軍師級別的人物。他要是生活在亂世,絕對是決勝千里的諸葛亮一般的人物。

"

提起朱元璋,我們都知道他是大明王朝的締造者。在我們讚歎這位古今奇人的時候,關於他兒子們的故事,也是我們大家所關注的。朱元璋這個人不但打仗的本事大,生孩子的本領也是挺強,他一生共生有二十個兒子,十六個女兒。但因為年代久遠,真正讓後人記住的還是佔少數。這其中比如大皇子朱標,四皇子燕王朱棣,十七皇子寧王朱權。

朱標大家都知道,他是朱元璋最為看重的兒子。在他還是吳王的時候,就把自己的世子位置留給了朱標。然而天不遂人願,洪武二十五年那場疾病,奪走了太子的性命。太子的突然離世,讓朱元璋一時間慌了神,他親手培養了二十多年的接班人,突然就這樣沒了,擱誰也受不了這種打擊。

朱元璋的兒子寧王,在幫助哥哥朱棣成功奪得江山以後,結局如何?

朱元璋(洪武帝、明太祖,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

然而畢竟是經歷過腥風血雨的人,朱元璋痛定思痛,知道太子的離去,既然已經成了既定事實,誰也改變不了。那麼就乾脆放下悲痛的心情,趁自己還有股著精氣神,重新培養一個新的接班人。很多人想,原來太子在世,眾多其他皇子沒有機會,現如今該輪到其他兒子了吧。

再加上朱元璋的基因還是比較好的,除了長子朱標,賢能淑德。自己的四皇子朱棣,也是勇猛異常,善於作戰,性格處事能力都和自己極為的相似。不然朱元璋也不會放心自己的這個四兒子去駐守北平(曾經的元大都)。同樣的對於十四皇子朱權,也就是後來的寧王,這個人善於權謀,是不可多得軍師級別的人物。他要是生活在亂世,絕對是決勝千里的諸葛亮一般的人物。

朱元璋的兒子寧王,在幫助哥哥朱棣成功奪得江山以後,結局如何?

朱標(1355年10月10日-1392年5月17日)

朱元璋正是看中了這兩個兒子優秀的基因。所謂能力越大,責任越大,朱元璋也是物盡其用。分別將最優秀的皇子,分封到最需要他們的地方去。元朝末年,蒙古統治者的仁義不施,導致他們在統治華夏90餘年以後,被農民起義軍出身的朱元璋給推翻,他們也被趕回了漠北老家。然而他們仍然賊心不死,時刻準備著反攻中原。而黃河以北的廣大地區,正是他們入侵中原的絕佳地帶。

他們時刻想著重複幾百年前唐宋以來的悲劇,然而朱元璋是個有遠見的人。面對著複雜的北方地區,加上王朝新都定在南京,所謂鞭長莫及。所謂山高皇帝遠,皇權雖大,卻不能直接影響邊疆。這個時候就需要有能力和影響力都匹配的皇子駐守在那裡。所以自然而然的,優秀的朱棣被封為燕王,封地選擇在北平(今北京);對於同樣優秀的朱權,被封為寧王,封地設在今內蒙古地區。

"

提起朱元璋,我們都知道他是大明王朝的締造者。在我們讚歎這位古今奇人的時候,關於他兒子們的故事,也是我們大家所關注的。朱元璋這個人不但打仗的本事大,生孩子的本領也是挺強,他一生共生有二十個兒子,十六個女兒。但因為年代久遠,真正讓後人記住的還是佔少數。這其中比如大皇子朱標,四皇子燕王朱棣,十七皇子寧王朱權。

朱標大家都知道,他是朱元璋最為看重的兒子。在他還是吳王的時候,就把自己的世子位置留給了朱標。然而天不遂人願,洪武二十五年那場疾病,奪走了太子的性命。太子的突然離世,讓朱元璋一時間慌了神,他親手培養了二十多年的接班人,突然就這樣沒了,擱誰也受不了這種打擊。

朱元璋的兒子寧王,在幫助哥哥朱棣成功奪得江山以後,結局如何?

朱元璋(洪武帝、明太祖,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

然而畢竟是經歷過腥風血雨的人,朱元璋痛定思痛,知道太子的離去,既然已經成了既定事實,誰也改變不了。那麼就乾脆放下悲痛的心情,趁自己還有股著精氣神,重新培養一個新的接班人。很多人想,原來太子在世,眾多其他皇子沒有機會,現如今該輪到其他兒子了吧。

再加上朱元璋的基因還是比較好的,除了長子朱標,賢能淑德。自己的四皇子朱棣,也是勇猛異常,善於作戰,性格處事能力都和自己極為的相似。不然朱元璋也不會放心自己的這個四兒子去駐守北平(曾經的元大都)。同樣的對於十四皇子朱權,也就是後來的寧王,這個人善於權謀,是不可多得軍師級別的人物。他要是生活在亂世,絕對是決勝千里的諸葛亮一般的人物。

朱元璋的兒子寧王,在幫助哥哥朱棣成功奪得江山以後,結局如何?

朱標(1355年10月10日-1392年5月17日)

朱元璋正是看中了這兩個兒子優秀的基因。所謂能力越大,責任越大,朱元璋也是物盡其用。分別將最優秀的皇子,分封到最需要他們的地方去。元朝末年,蒙古統治者的仁義不施,導致他們在統治華夏90餘年以後,被農民起義軍出身的朱元璋給推翻,他們也被趕回了漠北老家。然而他們仍然賊心不死,時刻準備著反攻中原。而黃河以北的廣大地區,正是他們入侵中原的絕佳地帶。

他們時刻想著重複幾百年前唐宋以來的悲劇,然而朱元璋是個有遠見的人。面對著複雜的北方地區,加上王朝新都定在南京,所謂鞭長莫及。所謂山高皇帝遠,皇權雖大,卻不能直接影響邊疆。這個時候就需要有能力和影響力都匹配的皇子駐守在那裡。所以自然而然的,優秀的朱棣被封為燕王,封地選擇在北平(今北京);對於同樣優秀的朱權,被封為寧王,封地設在今內蒙古地區。

朱元璋的兒子寧王,在幫助哥哥朱棣成功奪得江山以後,結局如何?

朱棣(1360年5月2日-1424年8月12日)

後來加上特殊的地理位置,和這兩位藩王的突出本領,他們一下子成為朱元璋分封的二十四位藩王中,實力最強的,甚至可以直接抵抗中央。我們知道朱元璋在太子朱標薨逝以後,朱元璋並沒有從他的任何兒子裡,選取接班人。而是把皇位傳給了一個毛頭小子,也就是他的皇孫朱允炆。

朱元璋的這種不按套路出牌,直接跨過兒子立孫子為儲君的行為,直接讓他眾多的兒子心中不服。奈何迫於老爹的威望,他們也是敢怒不敢言。但等到老皇帝一駕崩,藩王們開始表現的日益驕橫,隔三差五的挑戰這個侄兒皇帝。

"

提起朱元璋,我們都知道他是大明王朝的締造者。在我們讚歎這位古今奇人的時候,關於他兒子們的故事,也是我們大家所關注的。朱元璋這個人不但打仗的本事大,生孩子的本領也是挺強,他一生共生有二十個兒子,十六個女兒。但因為年代久遠,真正讓後人記住的還是佔少數。這其中比如大皇子朱標,四皇子燕王朱棣,十七皇子寧王朱權。

朱標大家都知道,他是朱元璋最為看重的兒子。在他還是吳王的時候,就把自己的世子位置留給了朱標。然而天不遂人願,洪武二十五年那場疾病,奪走了太子的性命。太子的突然離世,讓朱元璋一時間慌了神,他親手培養了二十多年的接班人,突然就這樣沒了,擱誰也受不了這種打擊。

朱元璋的兒子寧王,在幫助哥哥朱棣成功奪得江山以後,結局如何?

朱元璋(洪武帝、明太祖,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

然而畢竟是經歷過腥風血雨的人,朱元璋痛定思痛,知道太子的離去,既然已經成了既定事實,誰也改變不了。那麼就乾脆放下悲痛的心情,趁自己還有股著精氣神,重新培養一個新的接班人。很多人想,原來太子在世,眾多其他皇子沒有機會,現如今該輪到其他兒子了吧。

再加上朱元璋的基因還是比較好的,除了長子朱標,賢能淑德。自己的四皇子朱棣,也是勇猛異常,善於作戰,性格處事能力都和自己極為的相似。不然朱元璋也不會放心自己的這個四兒子去駐守北平(曾經的元大都)。同樣的對於十四皇子朱權,也就是後來的寧王,這個人善於權謀,是不可多得軍師級別的人物。他要是生活在亂世,絕對是決勝千里的諸葛亮一般的人物。

朱元璋的兒子寧王,在幫助哥哥朱棣成功奪得江山以後,結局如何?

朱標(1355年10月10日-1392年5月17日)

朱元璋正是看中了這兩個兒子優秀的基因。所謂能力越大,責任越大,朱元璋也是物盡其用。分別將最優秀的皇子,分封到最需要他們的地方去。元朝末年,蒙古統治者的仁義不施,導致他們在統治華夏90餘年以後,被農民起義軍出身的朱元璋給推翻,他們也被趕回了漠北老家。然而他們仍然賊心不死,時刻準備著反攻中原。而黃河以北的廣大地區,正是他們入侵中原的絕佳地帶。

他們時刻想著重複幾百年前唐宋以來的悲劇,然而朱元璋是個有遠見的人。面對著複雜的北方地區,加上王朝新都定在南京,所謂鞭長莫及。所謂山高皇帝遠,皇權雖大,卻不能直接影響邊疆。這個時候就需要有能力和影響力都匹配的皇子駐守在那裡。所以自然而然的,優秀的朱棣被封為燕王,封地選擇在北平(今北京);對於同樣優秀的朱權,被封為寧王,封地設在今內蒙古地區。

朱元璋的兒子寧王,在幫助哥哥朱棣成功奪得江山以後,結局如何?

朱棣(1360年5月2日-1424年8月12日)

後來加上特殊的地理位置,和這兩位藩王的突出本領,他們一下子成為朱元璋分封的二十四位藩王中,實力最強的,甚至可以直接抵抗中央。我們知道朱元璋在太子朱標薨逝以後,朱元璋並沒有從他的任何兒子裡,選取接班人。而是把皇位傳給了一個毛頭小子,也就是他的皇孫朱允炆。

朱元璋的這種不按套路出牌,直接跨過兒子立孫子為儲君的行為,直接讓他眾多的兒子心中不服。奈何迫於老爹的威望,他們也是敢怒不敢言。但等到老皇帝一駕崩,藩王們開始表現的日益驕橫,隔三差五的挑戰這個侄兒皇帝。

朱元璋的兒子寧王,在幫助哥哥朱棣成功奪得江山以後,結局如何?

建文帝(朱允炆、朱允文,1377年12月5日-?)

最後為了維護皇權的統治,建文帝朱允炆也不是吃素的,開始了強行削藩。然而權力可以被賦予,卻不允許被剝奪,這是人的本性。所以很快建文帝與藩王們的鬥爭開始了,其中以燕王朱棣反應最為激烈。其實可以理解朱棣的心裡,大哥,二哥,三哥都趕在父皇之前去世,自己無論是能力,還是氣質,都和自己的父親極為相似。

現如今讓一個毛頭小子,直接截了胡,內心的苦悶可想而知。而十七皇子朱權,就沒這種心理負擔了。雖然被剝奪藩王權力內心很不爽,但是要讓他冒著被殺頭的威脅和朝廷對抗,在他看來實在是不值得。所以靖難發生之日起,只是燕王朱棣和建文帝兩人之間的鬥爭。

"

提起朱元璋,我們都知道他是大明王朝的締造者。在我們讚歎這位古今奇人的時候,關於他兒子們的故事,也是我們大家所關注的。朱元璋這個人不但打仗的本事大,生孩子的本領也是挺強,他一生共生有二十個兒子,十六個女兒。但因為年代久遠,真正讓後人記住的還是佔少數。這其中比如大皇子朱標,四皇子燕王朱棣,十七皇子寧王朱權。

朱標大家都知道,他是朱元璋最為看重的兒子。在他還是吳王的時候,就把自己的世子位置留給了朱標。然而天不遂人願,洪武二十五年那場疾病,奪走了太子的性命。太子的突然離世,讓朱元璋一時間慌了神,他親手培養了二十多年的接班人,突然就這樣沒了,擱誰也受不了這種打擊。

朱元璋的兒子寧王,在幫助哥哥朱棣成功奪得江山以後,結局如何?

朱元璋(洪武帝、明太祖,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

然而畢竟是經歷過腥風血雨的人,朱元璋痛定思痛,知道太子的離去,既然已經成了既定事實,誰也改變不了。那麼就乾脆放下悲痛的心情,趁自己還有股著精氣神,重新培養一個新的接班人。很多人想,原來太子在世,眾多其他皇子沒有機會,現如今該輪到其他兒子了吧。

再加上朱元璋的基因還是比較好的,除了長子朱標,賢能淑德。自己的四皇子朱棣,也是勇猛異常,善於作戰,性格處事能力都和自己極為的相似。不然朱元璋也不會放心自己的這個四兒子去駐守北平(曾經的元大都)。同樣的對於十四皇子朱權,也就是後來的寧王,這個人善於權謀,是不可多得軍師級別的人物。他要是生活在亂世,絕對是決勝千里的諸葛亮一般的人物。

朱元璋的兒子寧王,在幫助哥哥朱棣成功奪得江山以後,結局如何?

朱標(1355年10月10日-1392年5月17日)

朱元璋正是看中了這兩個兒子優秀的基因。所謂能力越大,責任越大,朱元璋也是物盡其用。分別將最優秀的皇子,分封到最需要他們的地方去。元朝末年,蒙古統治者的仁義不施,導致他們在統治華夏90餘年以後,被農民起義軍出身的朱元璋給推翻,他們也被趕回了漠北老家。然而他們仍然賊心不死,時刻準備著反攻中原。而黃河以北的廣大地區,正是他們入侵中原的絕佳地帶。

他們時刻想著重複幾百年前唐宋以來的悲劇,然而朱元璋是個有遠見的人。面對著複雜的北方地區,加上王朝新都定在南京,所謂鞭長莫及。所謂山高皇帝遠,皇權雖大,卻不能直接影響邊疆。這個時候就需要有能力和影響力都匹配的皇子駐守在那裡。所以自然而然的,優秀的朱棣被封為燕王,封地選擇在北平(今北京);對於同樣優秀的朱權,被封為寧王,封地設在今內蒙古地區。

朱元璋的兒子寧王,在幫助哥哥朱棣成功奪得江山以後,結局如何?

朱棣(1360年5月2日-1424年8月12日)

後來加上特殊的地理位置,和這兩位藩王的突出本領,他們一下子成為朱元璋分封的二十四位藩王中,實力最強的,甚至可以直接抵抗中央。我們知道朱元璋在太子朱標薨逝以後,朱元璋並沒有從他的任何兒子裡,選取接班人。而是把皇位傳給了一個毛頭小子,也就是他的皇孫朱允炆。

朱元璋的這種不按套路出牌,直接跨過兒子立孫子為儲君的行為,直接讓他眾多的兒子心中不服。奈何迫於老爹的威望,他們也是敢怒不敢言。但等到老皇帝一駕崩,藩王們開始表現的日益驕橫,隔三差五的挑戰這個侄兒皇帝。

朱元璋的兒子寧王,在幫助哥哥朱棣成功奪得江山以後,結局如何?

建文帝(朱允炆、朱允文,1377年12月5日-?)

最後為了維護皇權的統治,建文帝朱允炆也不是吃素的,開始了強行削藩。然而權力可以被賦予,卻不允許被剝奪,這是人的本性。所以很快建文帝與藩王們的鬥爭開始了,其中以燕王朱棣反應最為激烈。其實可以理解朱棣的心裡,大哥,二哥,三哥都趕在父皇之前去世,自己無論是能力,還是氣質,都和自己的父親極為相似。

現如今讓一個毛頭小子,直接截了胡,內心的苦悶可想而知。而十七皇子朱權,就沒這種心理負擔了。雖然被剝奪藩王權力內心很不爽,但是要讓他冒著被殺頭的威脅和朝廷對抗,在他看來實在是不值得。所以靖難發生之日起,只是燕王朱棣和建文帝兩人之間的鬥爭。

朱元璋的兒子寧王,在幫助哥哥朱棣成功奪得江山以後,結局如何?

靖難之役中,朱棣大軍攻城圖

然而朱棣是個極為聰明的人,他知道自己的兵力雖然不弱,但是要直接和朝廷對抗,對自己來說風險還是很大的。所以如何把寧王拉下水,和自己一起對抗朝廷,對他的造反成功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如何打動寧王和自己一塊造反呢?思前想後的朱棣,看來軟的不行,那就來個詭計。

朱棣通過一番軟磨硬泡,寧王朱權就是不為所動,最後無可奈何的朱棣假裝認輸,開始和自己的弟弟寧王打起了感情牌。他主動來到寧王的藩地,和寧王回首過去,感嘆過去的日子。說到情深之處,還假意讓寧王替自己寫一個奏摺,為自己說說好話,看建文帝能不能看在是親人的份上放過自己。

"

提起朱元璋,我們都知道他是大明王朝的締造者。在我們讚歎這位古今奇人的時候,關於他兒子們的故事,也是我們大家所關注的。朱元璋這個人不但打仗的本事大,生孩子的本領也是挺強,他一生共生有二十個兒子,十六個女兒。但因為年代久遠,真正讓後人記住的還是佔少數。這其中比如大皇子朱標,四皇子燕王朱棣,十七皇子寧王朱權。

朱標大家都知道,他是朱元璋最為看重的兒子。在他還是吳王的時候,就把自己的世子位置留給了朱標。然而天不遂人願,洪武二十五年那場疾病,奪走了太子的性命。太子的突然離世,讓朱元璋一時間慌了神,他親手培養了二十多年的接班人,突然就這樣沒了,擱誰也受不了這種打擊。

朱元璋的兒子寧王,在幫助哥哥朱棣成功奪得江山以後,結局如何?

朱元璋(洪武帝、明太祖,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

然而畢竟是經歷過腥風血雨的人,朱元璋痛定思痛,知道太子的離去,既然已經成了既定事實,誰也改變不了。那麼就乾脆放下悲痛的心情,趁自己還有股著精氣神,重新培養一個新的接班人。很多人想,原來太子在世,眾多其他皇子沒有機會,現如今該輪到其他兒子了吧。

再加上朱元璋的基因還是比較好的,除了長子朱標,賢能淑德。自己的四皇子朱棣,也是勇猛異常,善於作戰,性格處事能力都和自己極為的相似。不然朱元璋也不會放心自己的這個四兒子去駐守北平(曾經的元大都)。同樣的對於十四皇子朱權,也就是後來的寧王,這個人善於權謀,是不可多得軍師級別的人物。他要是生活在亂世,絕對是決勝千里的諸葛亮一般的人物。

朱元璋的兒子寧王,在幫助哥哥朱棣成功奪得江山以後,結局如何?

朱標(1355年10月10日-1392年5月17日)

朱元璋正是看中了這兩個兒子優秀的基因。所謂能力越大,責任越大,朱元璋也是物盡其用。分別將最優秀的皇子,分封到最需要他們的地方去。元朝末年,蒙古統治者的仁義不施,導致他們在統治華夏90餘年以後,被農民起義軍出身的朱元璋給推翻,他們也被趕回了漠北老家。然而他們仍然賊心不死,時刻準備著反攻中原。而黃河以北的廣大地區,正是他們入侵中原的絕佳地帶。

他們時刻想著重複幾百年前唐宋以來的悲劇,然而朱元璋是個有遠見的人。面對著複雜的北方地區,加上王朝新都定在南京,所謂鞭長莫及。所謂山高皇帝遠,皇權雖大,卻不能直接影響邊疆。這個時候就需要有能力和影響力都匹配的皇子駐守在那裡。所以自然而然的,優秀的朱棣被封為燕王,封地選擇在北平(今北京);對於同樣優秀的朱權,被封為寧王,封地設在今內蒙古地區。

朱元璋的兒子寧王,在幫助哥哥朱棣成功奪得江山以後,結局如何?

朱棣(1360年5月2日-1424年8月12日)

後來加上特殊的地理位置,和這兩位藩王的突出本領,他們一下子成為朱元璋分封的二十四位藩王中,實力最強的,甚至可以直接抵抗中央。我們知道朱元璋在太子朱標薨逝以後,朱元璋並沒有從他的任何兒子裡,選取接班人。而是把皇位傳給了一個毛頭小子,也就是他的皇孫朱允炆。

朱元璋的這種不按套路出牌,直接跨過兒子立孫子為儲君的行為,直接讓他眾多的兒子心中不服。奈何迫於老爹的威望,他們也是敢怒不敢言。但等到老皇帝一駕崩,藩王們開始表現的日益驕橫,隔三差五的挑戰這個侄兒皇帝。

朱元璋的兒子寧王,在幫助哥哥朱棣成功奪得江山以後,結局如何?

建文帝(朱允炆、朱允文,1377年12月5日-?)

最後為了維護皇權的統治,建文帝朱允炆也不是吃素的,開始了強行削藩。然而權力可以被賦予,卻不允許被剝奪,這是人的本性。所以很快建文帝與藩王們的鬥爭開始了,其中以燕王朱棣反應最為激烈。其實可以理解朱棣的心裡,大哥,二哥,三哥都趕在父皇之前去世,自己無論是能力,還是氣質,都和自己的父親極為相似。

現如今讓一個毛頭小子,直接截了胡,內心的苦悶可想而知。而十七皇子朱權,就沒這種心理負擔了。雖然被剝奪藩王權力內心很不爽,但是要讓他冒著被殺頭的威脅和朝廷對抗,在他看來實在是不值得。所以靖難發生之日起,只是燕王朱棣和建文帝兩人之間的鬥爭。

朱元璋的兒子寧王,在幫助哥哥朱棣成功奪得江山以後,結局如何?

靖難之役中,朱棣大軍攻城圖

然而朱棣是個極為聰明的人,他知道自己的兵力雖然不弱,但是要直接和朝廷對抗,對自己來說風險還是很大的。所以如何把寧王拉下水,和自己一起對抗朝廷,對他的造反成功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如何打動寧王和自己一塊造反呢?思前想後的朱棣,看來軟的不行,那就來個詭計。

朱棣通過一番軟磨硬泡,寧王朱權就是不為所動,最後無可奈何的朱棣假裝認輸,開始和自己的弟弟寧王打起了感情牌。他主動來到寧王的藩地,和寧王回首過去,感嘆過去的日子。說到情深之處,還假意讓寧王替自己寫一個奏摺,為自己說說好話,看建文帝能不能看在是親人的份上放過自己。

朱元璋的兒子寧王,在幫助哥哥朱棣成功奪得江山以後,結局如何?

寧王朱權與燕王朱棣劇照

寧王當然也願意做這個順水人情,寫信他肯定會寫的,但起不起作用,就不是他所關心的了。在暢敘幽情結束以後,朱棣以兄弟就此別離,不知何時能相見為由,特地要求讓寧王親自送自己出寧王藩地。寧王也沒多想,就一直護送自己的哥哥出了自己的藩地。然而這一切都是朱棣給他設的局,在他的地盤,不能對他怎麼樣?一旦他出了自己的地盤,那可就由不得他了。

這不出了自己地盤沒多久的寧王,就被朱棣給挾持了。朱棣沒要他的命,而是讓他即刻發兵,和自己一同討伐“無道昏君”。所謂一根筷子很容易被折斷,但是一把筷子放到一塊,就很難被人撼動。而燕王朱棣和寧王朱權的合作就是筷子的組合,他們很快就憑藉著朱棣的勇猛,朱權的智慧。兩人一路過關斬將,最後成功贏得了這場戰爭的勝利。

"

提起朱元璋,我們都知道他是大明王朝的締造者。在我們讚歎這位古今奇人的時候,關於他兒子們的故事,也是我們大家所關注的。朱元璋這個人不但打仗的本事大,生孩子的本領也是挺強,他一生共生有二十個兒子,十六個女兒。但因為年代久遠,真正讓後人記住的還是佔少數。這其中比如大皇子朱標,四皇子燕王朱棣,十七皇子寧王朱權。

朱標大家都知道,他是朱元璋最為看重的兒子。在他還是吳王的時候,就把自己的世子位置留給了朱標。然而天不遂人願,洪武二十五年那場疾病,奪走了太子的性命。太子的突然離世,讓朱元璋一時間慌了神,他親手培養了二十多年的接班人,突然就這樣沒了,擱誰也受不了這種打擊。

朱元璋的兒子寧王,在幫助哥哥朱棣成功奪得江山以後,結局如何?

朱元璋(洪武帝、明太祖,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

然而畢竟是經歷過腥風血雨的人,朱元璋痛定思痛,知道太子的離去,既然已經成了既定事實,誰也改變不了。那麼就乾脆放下悲痛的心情,趁自己還有股著精氣神,重新培養一個新的接班人。很多人想,原來太子在世,眾多其他皇子沒有機會,現如今該輪到其他兒子了吧。

再加上朱元璋的基因還是比較好的,除了長子朱標,賢能淑德。自己的四皇子朱棣,也是勇猛異常,善於作戰,性格處事能力都和自己極為的相似。不然朱元璋也不會放心自己的這個四兒子去駐守北平(曾經的元大都)。同樣的對於十四皇子朱權,也就是後來的寧王,這個人善於權謀,是不可多得軍師級別的人物。他要是生活在亂世,絕對是決勝千里的諸葛亮一般的人物。

朱元璋的兒子寧王,在幫助哥哥朱棣成功奪得江山以後,結局如何?

朱標(1355年10月10日-1392年5月17日)

朱元璋正是看中了這兩個兒子優秀的基因。所謂能力越大,責任越大,朱元璋也是物盡其用。分別將最優秀的皇子,分封到最需要他們的地方去。元朝末年,蒙古統治者的仁義不施,導致他們在統治華夏90餘年以後,被農民起義軍出身的朱元璋給推翻,他們也被趕回了漠北老家。然而他們仍然賊心不死,時刻準備著反攻中原。而黃河以北的廣大地區,正是他們入侵中原的絕佳地帶。

他們時刻想著重複幾百年前唐宋以來的悲劇,然而朱元璋是個有遠見的人。面對著複雜的北方地區,加上王朝新都定在南京,所謂鞭長莫及。所謂山高皇帝遠,皇權雖大,卻不能直接影響邊疆。這個時候就需要有能力和影響力都匹配的皇子駐守在那裡。所以自然而然的,優秀的朱棣被封為燕王,封地選擇在北平(今北京);對於同樣優秀的朱權,被封為寧王,封地設在今內蒙古地區。

朱元璋的兒子寧王,在幫助哥哥朱棣成功奪得江山以後,結局如何?

朱棣(1360年5月2日-1424年8月12日)

後來加上特殊的地理位置,和這兩位藩王的突出本領,他們一下子成為朱元璋分封的二十四位藩王中,實力最強的,甚至可以直接抵抗中央。我們知道朱元璋在太子朱標薨逝以後,朱元璋並沒有從他的任何兒子裡,選取接班人。而是把皇位傳給了一個毛頭小子,也就是他的皇孫朱允炆。

朱元璋的這種不按套路出牌,直接跨過兒子立孫子為儲君的行為,直接讓他眾多的兒子心中不服。奈何迫於老爹的威望,他們也是敢怒不敢言。但等到老皇帝一駕崩,藩王們開始表現的日益驕橫,隔三差五的挑戰這個侄兒皇帝。

朱元璋的兒子寧王,在幫助哥哥朱棣成功奪得江山以後,結局如何?

建文帝(朱允炆、朱允文,1377年12月5日-?)

最後為了維護皇權的統治,建文帝朱允炆也不是吃素的,開始了強行削藩。然而權力可以被賦予,卻不允許被剝奪,這是人的本性。所以很快建文帝與藩王們的鬥爭開始了,其中以燕王朱棣反應最為激烈。其實可以理解朱棣的心裡,大哥,二哥,三哥都趕在父皇之前去世,自己無論是能力,還是氣質,都和自己的父親極為相似。

現如今讓一個毛頭小子,直接截了胡,內心的苦悶可想而知。而十七皇子朱權,就沒這種心理負擔了。雖然被剝奪藩王權力內心很不爽,但是要讓他冒著被殺頭的威脅和朝廷對抗,在他看來實在是不值得。所以靖難發生之日起,只是燕王朱棣和建文帝兩人之間的鬥爭。

朱元璋的兒子寧王,在幫助哥哥朱棣成功奪得江山以後,結局如何?

靖難之役中,朱棣大軍攻城圖

然而朱棣是個極為聰明的人,他知道自己的兵力雖然不弱,但是要直接和朝廷對抗,對自己來說風險還是很大的。所以如何把寧王拉下水,和自己一起對抗朝廷,對他的造反成功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如何打動寧王和自己一塊造反呢?思前想後的朱棣,看來軟的不行,那就來個詭計。

朱棣通過一番軟磨硬泡,寧王朱權就是不為所動,最後無可奈何的朱棣假裝認輸,開始和自己的弟弟寧王打起了感情牌。他主動來到寧王的藩地,和寧王回首過去,感嘆過去的日子。說到情深之處,還假意讓寧王替自己寫一個奏摺,為自己說說好話,看建文帝能不能看在是親人的份上放過自己。

朱元璋的兒子寧王,在幫助哥哥朱棣成功奪得江山以後,結局如何?

寧王朱權與燕王朱棣劇照

寧王當然也願意做這個順水人情,寫信他肯定會寫的,但起不起作用,就不是他所關心的了。在暢敘幽情結束以後,朱棣以兄弟就此別離,不知何時能相見為由,特地要求讓寧王親自送自己出寧王藩地。寧王也沒多想,就一直護送自己的哥哥出了自己的藩地。然而這一切都是朱棣給他設的局,在他的地盤,不能對他怎麼樣?一旦他出了自己的地盤,那可就由不得他了。

這不出了自己地盤沒多久的寧王,就被朱棣給挾持了。朱棣沒要他的命,而是讓他即刻發兵,和自己一同討伐“無道昏君”。所謂一根筷子很容易被折斷,但是一把筷子放到一塊,就很難被人撼動。而燕王朱棣和寧王朱權的合作就是筷子的組合,他們很快就憑藉著朱棣的勇猛,朱權的智慧。兩人一路過關斬將,最後成功贏得了這場戰爭的勝利。

朱元璋的兒子寧王,在幫助哥哥朱棣成功奪得江山以後,結局如何?

朱棣登基為帝圖

按理說寧王已經幫助自己的哥哥,踢掉了自己的侄子朱允炆,讓四哥代替他成了皇帝,寧王自己也功成名就了,那麼後來的寧王怎麼了呢?是否還在繼續做他的寧王,在塞北逍遙快?答案當然是否定的,朱棣這個人雖然反對朱允炆削藩,但是不代表他不認同藩王的危害,他只是討厭別人碰觸他的權力。所以他上臺以後,就立馬繼續推行他侄兒未完成的削藩政策。

所以,當了皇帝的朱棣,沒有把寧王重新放回自己的藩地。而是在處理完其他藩王以後,朱棣給寧王朱權搬個家。出於表面的尊重,朱棣讓他自己選擇封地,寧王一開始選擇蘇州當自己的封地。最後被朱棣以離京城太近給否決了;接下來,他又選擇了錢塘江地區,但是這是自古繁華的地區,朱棣不會把這塊寶地封給實力強大的寧王,所以還是朱棣否決了。

"

提起朱元璋,我們都知道他是大明王朝的締造者。在我們讚歎這位古今奇人的時候,關於他兒子們的故事,也是我們大家所關注的。朱元璋這個人不但打仗的本事大,生孩子的本領也是挺強,他一生共生有二十個兒子,十六個女兒。但因為年代久遠,真正讓後人記住的還是佔少數。這其中比如大皇子朱標,四皇子燕王朱棣,十七皇子寧王朱權。

朱標大家都知道,他是朱元璋最為看重的兒子。在他還是吳王的時候,就把自己的世子位置留給了朱標。然而天不遂人願,洪武二十五年那場疾病,奪走了太子的性命。太子的突然離世,讓朱元璋一時間慌了神,他親手培養了二十多年的接班人,突然就這樣沒了,擱誰也受不了這種打擊。

朱元璋的兒子寧王,在幫助哥哥朱棣成功奪得江山以後,結局如何?

朱元璋(洪武帝、明太祖,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

然而畢竟是經歷過腥風血雨的人,朱元璋痛定思痛,知道太子的離去,既然已經成了既定事實,誰也改變不了。那麼就乾脆放下悲痛的心情,趁自己還有股著精氣神,重新培養一個新的接班人。很多人想,原來太子在世,眾多其他皇子沒有機會,現如今該輪到其他兒子了吧。

再加上朱元璋的基因還是比較好的,除了長子朱標,賢能淑德。自己的四皇子朱棣,也是勇猛異常,善於作戰,性格處事能力都和自己極為的相似。不然朱元璋也不會放心自己的這個四兒子去駐守北平(曾經的元大都)。同樣的對於十四皇子朱權,也就是後來的寧王,這個人善於權謀,是不可多得軍師級別的人物。他要是生活在亂世,絕對是決勝千里的諸葛亮一般的人物。

朱元璋的兒子寧王,在幫助哥哥朱棣成功奪得江山以後,結局如何?

朱標(1355年10月10日-1392年5月17日)

朱元璋正是看中了這兩個兒子優秀的基因。所謂能力越大,責任越大,朱元璋也是物盡其用。分別將最優秀的皇子,分封到最需要他們的地方去。元朝末年,蒙古統治者的仁義不施,導致他們在統治華夏90餘年以後,被農民起義軍出身的朱元璋給推翻,他們也被趕回了漠北老家。然而他們仍然賊心不死,時刻準備著反攻中原。而黃河以北的廣大地區,正是他們入侵中原的絕佳地帶。

他們時刻想著重複幾百年前唐宋以來的悲劇,然而朱元璋是個有遠見的人。面對著複雜的北方地區,加上王朝新都定在南京,所謂鞭長莫及。所謂山高皇帝遠,皇權雖大,卻不能直接影響邊疆。這個時候就需要有能力和影響力都匹配的皇子駐守在那裡。所以自然而然的,優秀的朱棣被封為燕王,封地選擇在北平(今北京);對於同樣優秀的朱權,被封為寧王,封地設在今內蒙古地區。

朱元璋的兒子寧王,在幫助哥哥朱棣成功奪得江山以後,結局如何?

朱棣(1360年5月2日-1424年8月12日)

後來加上特殊的地理位置,和這兩位藩王的突出本領,他們一下子成為朱元璋分封的二十四位藩王中,實力最強的,甚至可以直接抵抗中央。我們知道朱元璋在太子朱標薨逝以後,朱元璋並沒有從他的任何兒子裡,選取接班人。而是把皇位傳給了一個毛頭小子,也就是他的皇孫朱允炆。

朱元璋的這種不按套路出牌,直接跨過兒子立孫子為儲君的行為,直接讓他眾多的兒子心中不服。奈何迫於老爹的威望,他們也是敢怒不敢言。但等到老皇帝一駕崩,藩王們開始表現的日益驕橫,隔三差五的挑戰這個侄兒皇帝。

朱元璋的兒子寧王,在幫助哥哥朱棣成功奪得江山以後,結局如何?

建文帝(朱允炆、朱允文,1377年12月5日-?)

最後為了維護皇權的統治,建文帝朱允炆也不是吃素的,開始了強行削藩。然而權力可以被賦予,卻不允許被剝奪,這是人的本性。所以很快建文帝與藩王們的鬥爭開始了,其中以燕王朱棣反應最為激烈。其實可以理解朱棣的心裡,大哥,二哥,三哥都趕在父皇之前去世,自己無論是能力,還是氣質,都和自己的父親極為相似。

現如今讓一個毛頭小子,直接截了胡,內心的苦悶可想而知。而十七皇子朱權,就沒這種心理負擔了。雖然被剝奪藩王權力內心很不爽,但是要讓他冒著被殺頭的威脅和朝廷對抗,在他看來實在是不值得。所以靖難發生之日起,只是燕王朱棣和建文帝兩人之間的鬥爭。

朱元璋的兒子寧王,在幫助哥哥朱棣成功奪得江山以後,結局如何?

靖難之役中,朱棣大軍攻城圖

然而朱棣是個極為聰明的人,他知道自己的兵力雖然不弱,但是要直接和朝廷對抗,對自己來說風險還是很大的。所以如何把寧王拉下水,和自己一起對抗朝廷,對他的造反成功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如何打動寧王和自己一塊造反呢?思前想後的朱棣,看來軟的不行,那就來個詭計。

朱棣通過一番軟磨硬泡,寧王朱權就是不為所動,最後無可奈何的朱棣假裝認輸,開始和自己的弟弟寧王打起了感情牌。他主動來到寧王的藩地,和寧王回首過去,感嘆過去的日子。說到情深之處,還假意讓寧王替自己寫一個奏摺,為自己說說好話,看建文帝能不能看在是親人的份上放過自己。

朱元璋的兒子寧王,在幫助哥哥朱棣成功奪得江山以後,結局如何?

寧王朱權與燕王朱棣劇照

寧王當然也願意做這個順水人情,寫信他肯定會寫的,但起不起作用,就不是他所關心的了。在暢敘幽情結束以後,朱棣以兄弟就此別離,不知何時能相見為由,特地要求讓寧王親自送自己出寧王藩地。寧王也沒多想,就一直護送自己的哥哥出了自己的藩地。然而這一切都是朱棣給他設的局,在他的地盤,不能對他怎麼樣?一旦他出了自己的地盤,那可就由不得他了。

這不出了自己地盤沒多久的寧王,就被朱棣給挾持了。朱棣沒要他的命,而是讓他即刻發兵,和自己一同討伐“無道昏君”。所謂一根筷子很容易被折斷,但是一把筷子放到一塊,就很難被人撼動。而燕王朱棣和寧王朱權的合作就是筷子的組合,他們很快就憑藉著朱棣的勇猛,朱權的智慧。兩人一路過關斬將,最後成功贏得了這場戰爭的勝利。

朱元璋的兒子寧王,在幫助哥哥朱棣成功奪得江山以後,結局如何?

朱棣登基為帝圖

按理說寧王已經幫助自己的哥哥,踢掉了自己的侄子朱允炆,讓四哥代替他成了皇帝,寧王自己也功成名就了,那麼後來的寧王怎麼了呢?是否還在繼續做他的寧王,在塞北逍遙快?答案當然是否定的,朱棣這個人雖然反對朱允炆削藩,但是不代表他不認同藩王的危害,他只是討厭別人碰觸他的權力。所以他上臺以後,就立馬繼續推行他侄兒未完成的削藩政策。

所以,當了皇帝的朱棣,沒有把寧王重新放回自己的藩地。而是在處理完其他藩王以後,朱棣給寧王朱權搬個家。出於表面的尊重,朱棣讓他自己選擇封地,寧王一開始選擇蘇州當自己的封地。最後被朱棣以離京城太近給否決了;接下來,他又選擇了錢塘江地區,但是這是自古繁華的地區,朱棣不會把這塊寶地封給實力強大的寧王,所以還是朱棣否決了。

朱元璋的兒子寧王,在幫助哥哥朱棣成功奪得江山以後,結局如何?

寧王朱權

經過三番五次的折騰,寧王算是徹底的明白了,想去一個好地方的願望算是落空了,既然如此那就隨便皇帝的安排吧。朱棣後來也給這個皇帝重新選擇了一個地方,就是江西南昌。在這裡,曾經叱吒風雲的寧王。開始遠離政治,過起了悠閒生活,開始韜光養晦。逐漸沉迷於戲曲,娛樂,對道義也有著相當深刻的理解。

所以縱觀寧王朱權的一生,有瘋狂,有寂寞,然而他都將它們活得有滋有味,真是難得之人……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