隴南康縣朱家溝:紅色朱家溝 文旅新勝地

朱元璋 農村 中國古代史 中國歷史 隴南康縣發佈 2017-05-04

紅色朱家溝 文旅新勝地

朱家溝位於岸門口鎮街道村,距縣城8公里。全社51戶,142人,其中,五保戶2戶2人,低保戶7戶23人。2016年底貧困戶10戶46人,主要經濟來源以農作物種植和勞務輸出為主。

隴南康縣朱家溝:紅色朱家溝 文旅新勝地

朱家溝隨處可見傳統文化符號,村內的古道、古宅、古泉等建築,形成了自已獨特的景觀意象和文化表徵,至今仍留存著石碾,磨盤,手磨子,石馬槽,功德石碑,尤其是明確文字記載立於清道光十九年的拴馬樁,雖經百年滄桑,仍保存完整,2016年12月,朱家溝村被列入第四批中國傳統村落保護名錄。

隴南康縣朱家溝:紅色朱家溝 文旅新勝地

朱家溝歷史悠久,據朱氏族譜記載:“祖於前明成化二年由四川綿竹縣朱家坎遷入,永久發達,丁財兩旺”。成化二年是公元1466年,距今530年的歷史。但最讓我們考究的是“前明”二字,因為在普通人的提法中,說起明朝要麼說是大明或是明代,然而說是“前明”,只有心存明朝恢復的人,才稱被清推翻的明代是“前明”。再就是四川綿竹縣朱家坎的地方,通過歷史考究,大明朝朱元璋第十一子蜀王朱椿的家眷後裔集中生活在現在的彭州,什邡,綿竹等地。很多跡象表明,岸門口街道村朱家溝社很有可能與大明朱元璋第十一子蜀王朱椿有關聯。

隴南康縣朱家溝:紅色朱家溝 文旅新勝地

朱家溝保留著很多土夯木結構的房屋,居住這樣的房屋具有很多優點,比如冬暖夏涼、抗震等,給人以安全感、寧靜感和歸屬感,讓人的心身得到完全的放鬆。在“5.12”大地震中,朱家溝房屋完好無損,留住了村子的原始風貌,成為一種不可多得的文化遺產。尤其是村內保留了一處接近兩百年曆史的老宅院——“朱家大院”,為清末民初康縣四大家族之一朱氏家族朱錦秀的老宅院,是康縣保留不多典型的四合院建築,座東向西,房屋為兩層土木結構,穿鬥式轉角樓,系一門三進四合院建築,正房五間,面闊三間,正中一間有六扇兩開木門,上方有透雕窗花,正中有“積善餘慶”四個大字,兩邊均有石條臺階,象拱石鼓垂帶,倒房三間一樓正中一間為大門過廳,門頭有匾額“玉樹生香”等字樣,木雕窗花,欄板崇尚漢風,多用鳳紋雕飾。在座古色古香的宅院中,既出過兩位清朝正五品“奉政大夫”,也隱藏過我黨的地下工作者。朱家大院傳承著朱氏家族五百年的文化基因,就像一個豐碑,激勵這個家族積極進取的精神力量,同時也是康縣文化實物的見證。

隴南康縣朱家溝:紅色朱家溝 文旅新勝地

朱氏祖墳佔地大約有五十多畝地,是康縣至今最大的土葬文化古墓群,有上千座墓穴,其中清中期,清晚期的墓穴很多,在墓誌銘上清晰的可以看見清代同治,光緒,宣統年號,民國時期的墓穴更是數不甚數,其中不乏漢白玉石料的經典墓穴,其做工精良的石刻,祥雲浮雕活靈活現,人物肖像栩栩如生,墓誌銘中的文字工整,筆法清晰,書法價值極高。按朱家族規,這個墓地有五類人,不能埋入這片祖墳的。第一類,不是同宗同脈的不能埋,第二類不更名換姓的不能埋。第三類,無後者不能埋。第四類作奸犯科,屍首不全者之人不可入祖墳,第五類,有極度傳染病不能入祖墳。家裡只有女兒沒有男孩子的家庭,就要找上門女婿,朱家溝的祖規,不叫上門女婿,叫“引兒子”,頂門立戶,意思就是女婿進了家門後,要以自己的兒子一樣對待,所以,女婿必須改名換姓,從新取名,這樣既可以解決父母可以入祖墳,也可讓女婿百年以後可以入祖墳。因此,在朱家祖墳的墓誌上,都是朱家族人的,沒有異姓墓穴。這種特有的文化傳承也形成了獨特的康縣土葬文化。

隴南康縣朱家溝:紅色朱家溝 文旅新勝地

1944年5月,康縣縣政府駐地由雲臺遷至岸門口。1949年12月7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一兵團七軍二十師六十團奉命執行解放康縣的任務,六十團指戰員從成縣出發,經鐔河、雲臺直逼國民黨康縣政府所在地岸門口,國民黨守軍聞風而逃,經陽壩南逃入川。至此,康縣全境宣告解放。12月9日,康縣縣委機關幹部進駐康縣,隨即展開工作,於1958年5月在朱家溝麻柳樹下大禮堂前召開了首次黨員會議、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等多次會議,成為縣上召開縣、區、鄉三級幹部會議的主要會場。

隴南康縣朱家溝:紅色朱家溝 文旅新勝地

2016年,朱家溝以“保護髮展傳統村落、傳承弘揚紅色文化”為主題實施了美麗鄉村建設,進行道路庭院硬化、危舊房屋改造、便民橋、景觀橋、護莊河堤、圈廁、排水等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對村莊進行綠化和疊水景觀打造,全面提升村莊基礎設施水平,改善了人居環境;深入挖掘村族歷史和紅色文化,科學規劃,精細建設,保護性修復了“朱家大院”,建設了麻柳廣場、“朱子八德”廣場、城門樓,打造了“釀酒廣場”“鄉村舞臺”“歸撲園”“春華秋實”“練爐坊”“望德臺”“朱氏家訓”“狀元泉”“吉象泉”“明鏡泉”等山水人文景觀;著力加強和提升村民素質,多次召開群眾大會統一思想,組織參觀學習,充分調動群眾參與建設的主動性、積極性,在村內環境得到明顯改善的同時,群眾生產生活習慣隨之改變,村風民風持續向好。以旅遊扶貧為著力點,加快發展鄉村旅遊產業,沉睡的歷史和紅色的基因被重新喚起,開發成讓全體村民都能享受到發展紅利的珍貴“鄉寶”,在歷經滄海桑田的變遷後,讓自己“活”了起來,美了起來。緊跟全縣鄉村旅遊開發熱潮,引導外出打工的人也陸續回鄉創業,開辦農家樂、農家客棧,發展養殖業和農業觀光采摘,讓百年古村重新煥發出了勃勃生機。

隴南康縣朱家溝:紅色朱家溝 文旅新勝地

2017年年初,鎮政府投入資金5萬元作為村集體股份,主導成立仁和居旅遊度假公司,村集體入股扶持和監督公司,農戶參股或在公司旗下自主經營。發展民宿(農家客棧)、小吃一條街(農家樂)、咖啡館、酒吧、書吧、電商平臺等實體經濟,開闢田園體驗,垂釣等體驗項目,精深加工傳統綠色原生態產品,開展傳統演藝等。目前,公司流轉群眾房屋15座40間,小吃攤位已開業6戶,主營紅色旅遊紀念品的商店已投入運營,其餘旅遊項目正在運作當中。

監製:胡志文 審核:郭博 編輯:崔麗紅

隴南康縣朱家溝:紅色朱家溝 文旅新勝地隴南康縣朱家溝:紅色朱家溝 文旅新勝地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