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耳蝸丟失,一下損失幾十萬?為什麼耳蝸這麼貴,能不能不戴它

助聽器 養生 醫線天 2019-01-14

人類的“新耳朵”—人工耳蝸,目前,全世界已有十萬餘名聾兒和成人接受了人工耳蝸植入並重回有聲世界。接受人工耳蝸植入的嬰兒中最小的僅六個月。可見人工耳蝸已經非常普及。

人工耳蝸丟失,一下損失幾十萬?為什麼耳蝸這麼貴,能不能不戴它

人耳是聽覺器官,由外耳,內耳,和中耳三部分組成。聲音通過耳廓,外耳道震動鼓膜,再經過聽骨鏈將聲音震動傳入內耳,內耳內的液體再將聲音震動傳給毛細胞,毛細胞感受聲音震動,並將聲音震動轉換為電信號。刺激支配他們的聽神經,再有由神經將聲音信息傳遞給大腦,產生聽覺。

耳聾一般分為三種類型:傳導性聾,感音神經性聾,混合性聾

人工耳蝸丟失,一下損失幾十萬?為什麼耳蝸這麼貴,能不能不戴它

我們可以選擇助聽器或人工耳蝸。那麼哪些人需要植入人工耳蝸?人工耳蝸又和助聽器有哪些不同?

目前,國內對於人工耳蝸植入的適應症的共識如下:

1、雙側重度至極重度的感音神經性聾;

2、無明顯禁忌;

3、植入者,本人有康復的意願和支持康復的能;

4、對於人工耳蝸植入有切實的期望值。

人工耳蝸的基本結構,包括體外,部分和植入部分,體外部分包括麥克風,言語處理器,發射線圈,連接導線。植入部分,包括接收線圈,刺激器和電極。

人工耳蝸基本工作原理為麥克風接收聲音後,將信號傳到言語處理器,言語處理器將信號放大、過濾、數字化、並選擇有用的信息按一定的言語處理策略進行編碼。

人工耳蝸丟失,一下損失幾十萬?為什麼耳蝸這麼貴,能不能不戴它

將編譯後信號(語碼)傳至發射線圈,後者經皮膚以發射方式或插座式傳輸方式將信號輸入體內,由接收器接收並把語碼轉換為電脈衝傳送到耳蝸內的電極,電極直接刺激聽神經纖維,最後大腦將電信號識別為聲音而產生聽覺。

這樣來說,人工耳蝸就是一種人造器官,用以替代病損內耳的功能。

助聽器只是一種聲音的放大裝置,用以補償聲音傳入內耳的音量不足,以及根據內耳的聽力損失情況,將語言信號頻率的聲音放大到病損內耳能感受的大小。

助聽器的使用效果明顯受內耳病損程度的影響,對重度及極重度感音神經性聾的效果不好。

人工耳蝸一旦植入,就是幾年、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事兒,家長們可能更關心的是,用這麼久會不會出故障?

人工耳蝸丟失,一下損失幾十萬?為什麼耳蝸這麼貴,能不能不戴它

德國聽力學家巴特門特意研究了這個問題,結果發現,耳蝸故障極其罕見,個別失敗情況也幾乎只出現於兒童人群。

而人工耳蝸最常見的故障,就是陶瓷和硅樹脂外殼滲漏的問題,其次是由於受到外力作用而導致的,所有人工耳蝸故障率為5.5%,即:3417例人工耳蝸中,只有有173例出現問題。

人工耳蝸一定程度上是可以決定孩子聽力的因素。因此,提醒大家,在選擇人工耳蝸時:

人工耳蝸丟失,一下損失幾十萬?為什麼耳蝸這麼貴,能不能不戴它

1.要理智,不要人云亦云;

2.要明確人工耳蝸的重要性到底在哪兒,哪些是我們需要重點考量的,哪些是次要的,哪些是無關緊要的,哪些是我們不可控的;

3.要慎重但別拖延,可猶豫但別糾結,因為孩子耗不起,因為人工耳蝸是“搶救性治療”!

#了不起的醫生##科普一下##真相來了#@頭條健康@頭條養生@頭條健康聯盟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