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每個人的心上都有一個開悟點,只有觸碰到,才會瞬間明瞭'

莊子 易說蓮花 2019-08-07
"

年輕的時候讀《莊子》,只是單純的喜歡,“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鵬之徙於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讀來朗朗上口,氣勢浩然。

中年的時候讀《莊子》,才猛然發覺字裡行間的智慧,為什麼年輕的時候沒讀出其中味呢?

原來,《莊子》這本書,要等到人有一定的閱歷之後,才能體會到其中的奧妙。每個人的心上都有一個開悟點,只有觸碰到,才會瞬間明瞭。在那之前,還需要機緣和努力摸索。

那麼,莊子的哲學思想,對我們的現實生活,有什麼意義呢?這裡分享三個字。

"

年輕的時候讀《莊子》,只是單純的喜歡,“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鵬之徙於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讀來朗朗上口,氣勢浩然。

中年的時候讀《莊子》,才猛然發覺字裡行間的智慧,為什麼年輕的時候沒讀出其中味呢?

原來,《莊子》這本書,要等到人有一定的閱歷之後,才能體會到其中的奧妙。每個人的心上都有一個開悟點,只有觸碰到,才會瞬間明瞭。在那之前,還需要機緣和努力摸索。

那麼,莊子的哲學思想,對我們的現實生活,有什麼意義呢?這裡分享三個字。

莊子:每個人的心上都有一個開悟點,只有觸碰到,才會瞬間明瞭

靜:靜能生定,定能生慧

我身邊有很多朋友說,很想看看書,可就是靜不下來,讀不進去。為什麼你能啃完厚厚一本的文言文?

中華書局出版的《莊子》591頁,上海古籍出版社的《周易全解》627頁,我都一頁一頁讀完。說實話,一開始,我也感到怵然,我文言文基本功不好,讀一行古文,對照看一行白話文。堅持每天讀一點,不到一年的時間,居然能讀完,自己都感到驚訝。

這種經歷,再一次印證老子《道德經》的先見之明:“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壘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

年輕的時候讀《莊子》,只是單純的喜歡,“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鵬之徙於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讀來朗朗上口,氣勢浩然。

中年的時候讀《莊子》,才猛然發覺字裡行間的智慧,為什麼年輕的時候沒讀出其中味呢?

原來,《莊子》這本書,要等到人有一定的閱歷之後,才能體會到其中的奧妙。每個人的心上都有一個開悟點,只有觸碰到,才會瞬間明瞭。在那之前,還需要機緣和努力摸索。

那麼,莊子的哲學思想,對我們的現實生活,有什麼意義呢?這裡分享三個字。

莊子:每個人的心上都有一個開悟點,只有觸碰到,才會瞬間明瞭

靜:靜能生定,定能生慧

我身邊有很多朋友說,很想看看書,可就是靜不下來,讀不進去。為什麼你能啃完厚厚一本的文言文?

中華書局出版的《莊子》591頁,上海古籍出版社的《周易全解》627頁,我都一頁一頁讀完。說實話,一開始,我也感到怵然,我文言文基本功不好,讀一行古文,對照看一行白話文。堅持每天讀一點,不到一年的時間,居然能讀完,自己都感到驚訝。

這種經歷,再一次印證老子《道德經》的先見之明:“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壘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莊子:每個人的心上都有一個開悟點,只有觸碰到,才會瞬間明瞭

而我能做到,沒有任何技巧,只因為自己的心能夠靜下來。自己的心靜,就不喜歡嘈雜。不像別人那樣,沒事總想找個人聊天,或者看電視,玩遊戲打發時間。

《莊子》曰:“古之治道者,以恬養知。”

古時候修道的人,以定靜養智慧。

《大學》有言:“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古人的話,聽到的人多,做到的人少。可一旦真正去做了,就會發現,即使是小小的改變,時間長了,也會大大不同。

"

年輕的時候讀《莊子》,只是單純的喜歡,“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鵬之徙於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讀來朗朗上口,氣勢浩然。

中年的時候讀《莊子》,才猛然發覺字裡行間的智慧,為什麼年輕的時候沒讀出其中味呢?

原來,《莊子》這本書,要等到人有一定的閱歷之後,才能體會到其中的奧妙。每個人的心上都有一個開悟點,只有觸碰到,才會瞬間明瞭。在那之前,還需要機緣和努力摸索。

那麼,莊子的哲學思想,對我們的現實生活,有什麼意義呢?這裡分享三個字。

莊子:每個人的心上都有一個開悟點,只有觸碰到,才會瞬間明瞭

靜:靜能生定,定能生慧

我身邊有很多朋友說,很想看看書,可就是靜不下來,讀不進去。為什麼你能啃完厚厚一本的文言文?

中華書局出版的《莊子》591頁,上海古籍出版社的《周易全解》627頁,我都一頁一頁讀完。說實話,一開始,我也感到怵然,我文言文基本功不好,讀一行古文,對照看一行白話文。堅持每天讀一點,不到一年的時間,居然能讀完,自己都感到驚訝。

這種經歷,再一次印證老子《道德經》的先見之明:“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壘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莊子:每個人的心上都有一個開悟點,只有觸碰到,才會瞬間明瞭

而我能做到,沒有任何技巧,只因為自己的心能夠靜下來。自己的心靜,就不喜歡嘈雜。不像別人那樣,沒事總想找個人聊天,或者看電視,玩遊戲打發時間。

《莊子》曰:“古之治道者,以恬養知。”

古時候修道的人,以定靜養智慧。

《大學》有言:“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古人的話,聽到的人多,做到的人少。可一旦真正去做了,就會發現,即使是小小的改變,時間長了,也會大大不同。

莊子:每個人的心上都有一個開悟點,只有觸碰到,才會瞬間明瞭

專:凝神聚氣,心無旁騖

讀《莊子》,學習到一條經驗教訓,就是:專注。這個道理,老生常談,可是自己親身經歷後,感受更深刻。

《莊子》故事中,用竹竿粘樹上蟬的老人,一粘一個準,像用手撿那麼容易;戒齋後能做出鬼斧神工作品的工匠,他們的共同點,都是:專注,忘我。

"

年輕的時候讀《莊子》,只是單純的喜歡,“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鵬之徙於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讀來朗朗上口,氣勢浩然。

中年的時候讀《莊子》,才猛然發覺字裡行間的智慧,為什麼年輕的時候沒讀出其中味呢?

原來,《莊子》這本書,要等到人有一定的閱歷之後,才能體會到其中的奧妙。每個人的心上都有一個開悟點,只有觸碰到,才會瞬間明瞭。在那之前,還需要機緣和努力摸索。

那麼,莊子的哲學思想,對我們的現實生活,有什麼意義呢?這裡分享三個字。

莊子:每個人的心上都有一個開悟點,只有觸碰到,才會瞬間明瞭

靜:靜能生定,定能生慧

我身邊有很多朋友說,很想看看書,可就是靜不下來,讀不進去。為什麼你能啃完厚厚一本的文言文?

中華書局出版的《莊子》591頁,上海古籍出版社的《周易全解》627頁,我都一頁一頁讀完。說實話,一開始,我也感到怵然,我文言文基本功不好,讀一行古文,對照看一行白話文。堅持每天讀一點,不到一年的時間,居然能讀完,自己都感到驚訝。

這種經歷,再一次印證老子《道德經》的先見之明:“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壘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莊子:每個人的心上都有一個開悟點,只有觸碰到,才會瞬間明瞭

而我能做到,沒有任何技巧,只因為自己的心能夠靜下來。自己的心靜,就不喜歡嘈雜。不像別人那樣,沒事總想找個人聊天,或者看電視,玩遊戲打發時間。

《莊子》曰:“古之治道者,以恬養知。”

古時候修道的人,以定靜養智慧。

《大學》有言:“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古人的話,聽到的人多,做到的人少。可一旦真正去做了,就會發現,即使是小小的改變,時間長了,也會大大不同。

莊子:每個人的心上都有一個開悟點,只有觸碰到,才會瞬間明瞭

專:凝神聚氣,心無旁騖

讀《莊子》,學習到一條經驗教訓,就是:專注。這個道理,老生常談,可是自己親身經歷後,感受更深刻。

《莊子》故事中,用竹竿粘樹上蟬的老人,一粘一個準,像用手撿那麼容易;戒齋後能做出鬼斧神工作品的工匠,他們的共同點,都是:專注,忘我。

莊子:每個人的心上都有一個開悟點,只有觸碰到,才會瞬間明瞭

我自己一路走來十幾年,在職場上班也好,自己嘗試創業也好,有的成了,有的不成,不成的原因是自己不夠專注,選擇太多,分心太多。

只有真正找到自己最擅長,最熱愛的事情,潛心其中,專心致志,當達到這種心境時,事情反而能輕鬆做成。越是簡單的東西,越是要自己悟到了,才起作用,在這之前,看再多道理也沒有用。

"

年輕的時候讀《莊子》,只是單純的喜歡,“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鵬之徙於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讀來朗朗上口,氣勢浩然。

中年的時候讀《莊子》,才猛然發覺字裡行間的智慧,為什麼年輕的時候沒讀出其中味呢?

原來,《莊子》這本書,要等到人有一定的閱歷之後,才能體會到其中的奧妙。每個人的心上都有一個開悟點,只有觸碰到,才會瞬間明瞭。在那之前,還需要機緣和努力摸索。

那麼,莊子的哲學思想,對我們的現實生活,有什麼意義呢?這裡分享三個字。

莊子:每個人的心上都有一個開悟點,只有觸碰到,才會瞬間明瞭

靜:靜能生定,定能生慧

我身邊有很多朋友說,很想看看書,可就是靜不下來,讀不進去。為什麼你能啃完厚厚一本的文言文?

中華書局出版的《莊子》591頁,上海古籍出版社的《周易全解》627頁,我都一頁一頁讀完。說實話,一開始,我也感到怵然,我文言文基本功不好,讀一行古文,對照看一行白話文。堅持每天讀一點,不到一年的時間,居然能讀完,自己都感到驚訝。

這種經歷,再一次印證老子《道德經》的先見之明:“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壘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莊子:每個人的心上都有一個開悟點,只有觸碰到,才會瞬間明瞭

而我能做到,沒有任何技巧,只因為自己的心能夠靜下來。自己的心靜,就不喜歡嘈雜。不像別人那樣,沒事總想找個人聊天,或者看電視,玩遊戲打發時間。

《莊子》曰:“古之治道者,以恬養知。”

古時候修道的人,以定靜養智慧。

《大學》有言:“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古人的話,聽到的人多,做到的人少。可一旦真正去做了,就會發現,即使是小小的改變,時間長了,也會大大不同。

莊子:每個人的心上都有一個開悟點,只有觸碰到,才會瞬間明瞭

專:凝神聚氣,心無旁騖

讀《莊子》,學習到一條經驗教訓,就是:專注。這個道理,老生常談,可是自己親身經歷後,感受更深刻。

《莊子》故事中,用竹竿粘樹上蟬的老人,一粘一個準,像用手撿那麼容易;戒齋後能做出鬼斧神工作品的工匠,他們的共同點,都是:專注,忘我。

莊子:每個人的心上都有一個開悟點,只有觸碰到,才會瞬間明瞭

我自己一路走來十幾年,在職場上班也好,自己嘗試創業也好,有的成了,有的不成,不成的原因是自己不夠專注,選擇太多,分心太多。

只有真正找到自己最擅長,最熱愛的事情,潛心其中,專心致志,當達到這種心境時,事情反而能輕鬆做成。越是簡單的東西,越是要自己悟到了,才起作用,在這之前,看再多道理也沒有用。

莊子:每個人的心上都有一個開悟點,只有觸碰到,才會瞬間明瞭

虛:虛懷若谷,外物不傷。

謙虛,是現代人缺乏的品質。因為社會的競爭,謙讓的人會失去機會,誰還會謙虛呢?

莊子說的虛,不是形式上的謙虛,而是心境的虛空,不把自我看得太重,甚至忘掉自我。把自己看得太重,就會很在乎別人的看法。比如,在網上寫文章,總會有人罵,有人喜歡。

把自己看得太重,就會影響心情,無法維持流暢的心境。不往心裡去,看淡是非,做好自己的事,嘴巴在別人身上,別人怎麼說是別人的事。

"

年輕的時候讀《莊子》,只是單純的喜歡,“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鵬之徙於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讀來朗朗上口,氣勢浩然。

中年的時候讀《莊子》,才猛然發覺字裡行間的智慧,為什麼年輕的時候沒讀出其中味呢?

原來,《莊子》這本書,要等到人有一定的閱歷之後,才能體會到其中的奧妙。每個人的心上都有一個開悟點,只有觸碰到,才會瞬間明瞭。在那之前,還需要機緣和努力摸索。

那麼,莊子的哲學思想,對我們的現實生活,有什麼意義呢?這裡分享三個字。

莊子:每個人的心上都有一個開悟點,只有觸碰到,才會瞬間明瞭

靜:靜能生定,定能生慧

我身邊有很多朋友說,很想看看書,可就是靜不下來,讀不進去。為什麼你能啃完厚厚一本的文言文?

中華書局出版的《莊子》591頁,上海古籍出版社的《周易全解》627頁,我都一頁一頁讀完。說實話,一開始,我也感到怵然,我文言文基本功不好,讀一行古文,對照看一行白話文。堅持每天讀一點,不到一年的時間,居然能讀完,自己都感到驚訝。

這種經歷,再一次印證老子《道德經》的先見之明:“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壘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莊子:每個人的心上都有一個開悟點,只有觸碰到,才會瞬間明瞭

而我能做到,沒有任何技巧,只因為自己的心能夠靜下來。自己的心靜,就不喜歡嘈雜。不像別人那樣,沒事總想找個人聊天,或者看電視,玩遊戲打發時間。

《莊子》曰:“古之治道者,以恬養知。”

古時候修道的人,以定靜養智慧。

《大學》有言:“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古人的話,聽到的人多,做到的人少。可一旦真正去做了,就會發現,即使是小小的改變,時間長了,也會大大不同。

莊子:每個人的心上都有一個開悟點,只有觸碰到,才會瞬間明瞭

專:凝神聚氣,心無旁騖

讀《莊子》,學習到一條經驗教訓,就是:專注。這個道理,老生常談,可是自己親身經歷後,感受更深刻。

《莊子》故事中,用竹竿粘樹上蟬的老人,一粘一個準,像用手撿那麼容易;戒齋後能做出鬼斧神工作品的工匠,他們的共同點,都是:專注,忘我。

莊子:每個人的心上都有一個開悟點,只有觸碰到,才會瞬間明瞭

我自己一路走來十幾年,在職場上班也好,自己嘗試創業也好,有的成了,有的不成,不成的原因是自己不夠專注,選擇太多,分心太多。

只有真正找到自己最擅長,最熱愛的事情,潛心其中,專心致志,當達到這種心境時,事情反而能輕鬆做成。越是簡單的東西,越是要自己悟到了,才起作用,在這之前,看再多道理也沒有用。

莊子:每個人的心上都有一個開悟點,只有觸碰到,才會瞬間明瞭

虛:虛懷若谷,外物不傷。

謙虛,是現代人缺乏的品質。因為社會的競爭,謙讓的人會失去機會,誰還會謙虛呢?

莊子說的虛,不是形式上的謙虛,而是心境的虛空,不把自我看得太重,甚至忘掉自我。把自己看得太重,就會很在乎別人的看法。比如,在網上寫文章,總會有人罵,有人喜歡。

把自己看得太重,就會影響心情,無法維持流暢的心境。不往心裡去,看淡是非,做好自己的事,嘴巴在別人身上,別人怎麼說是別人的事。

莊子:每個人的心上都有一個開悟點,只有觸碰到,才會瞬間明瞭

當一個人真正能在生活中實踐“靜、專、虛”,堅持下來,人生一定會蛻變到一個新的境界。

每天解讀一篇經典,喜歡的朋友,可以點關注,和我一起堅持讀書、提升自己。本文由易瑾還原創,歡迎轉發,分享給更多人。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