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平之戰成就了誰?是周世宗柴榮還是殿前都虞侯趙匡胤?'

"

五代十國時期,國家大亂,總共54年的時間裡,光朝代就更換了5個,皇帝換了8個姓, 14個人。但是在這些皇帝裡邊,卻有一位皇帝特別突出,他就是周世宗柴榮。他在高平之戰中樹立威信,然後力行改革,短時間內使國力、軍力大增,他南征北討,開疆拓土,但天不假年,39歲就英年早逝,在位時間只有6年。在他事業發展的過程中,一個人所共知的人物趙匡胤迅速崛起。

"

五代十國時期,國家大亂,總共54年的時間裡,光朝代就更換了5個,皇帝換了8個姓, 14個人。但是在這些皇帝裡邊,卻有一位皇帝特別突出,他就是周世宗柴榮。他在高平之戰中樹立威信,然後力行改革,短時間內使國力、軍力大增,他南征北討,開疆拓土,但天不假年,39歲就英年早逝,在位時間只有6年。在他事業發展的過程中,一個人所共知的人物趙匡胤迅速崛起。

高平之戰成就了誰?是周世宗柴榮還是殿前都虞侯趙匡胤?

柴榮可以說是個幸運兒,他的江山幾乎是不費吹灰之力之力得來的。他是從他的姑父兼養父郭威手裡繼承的皇位,因為養父沒有子嗣,他又深受養父的信任和喜愛,所以繼承了養父的“家業”。他剛繼任幾天,敵對國家後漢皇帝劉崇就聯合契丹發兵來襲。這個劉崇是一個善於捕捉時機的人,他選擇後周交接政權交接的節點,應該說還是非常恰當的。

一接到戰報,柴榮就立即召集群臣商議對策,柴榮打算御駕親征,卻遭到很多大臣的反對,宰相馮道反對最強烈。這位馮道是個牛人,他做過四朝宰相,輔佐過十個皇帝,被稱為不倒翁式的權臣。馮道說,陛下不必親征,派一員大將去迎敵就行。柴榮說,我要學唐太宗親自出徵。馮道說,不知陛下能不能做得唐太宗。柴榮說我要以泰山壓卵之勢,打敗劉崇。馮道說不知陛下是否做得了山。從這一段君臣對話來看,這個馮道非常輕視新登基的柴榮,而從群臣反對,更看出柴榮在朝堂之上,還沒有樹立威信。但是柴榮還是力排眾議,帶兵親征。

"

五代十國時期,國家大亂,總共54年的時間裡,光朝代就更換了5個,皇帝換了8個姓, 14個人。但是在這些皇帝裡邊,卻有一位皇帝特別突出,他就是周世宗柴榮。他在高平之戰中樹立威信,然後力行改革,短時間內使國力、軍力大增,他南征北討,開疆拓土,但天不假年,39歲就英年早逝,在位時間只有6年。在他事業發展的過程中,一個人所共知的人物趙匡胤迅速崛起。

高平之戰成就了誰?是周世宗柴榮還是殿前都虞侯趙匡胤?

柴榮可以說是個幸運兒,他的江山幾乎是不費吹灰之力之力得來的。他是從他的姑父兼養父郭威手裡繼承的皇位,因為養父沒有子嗣,他又深受養父的信任和喜愛,所以繼承了養父的“家業”。他剛繼任幾天,敵對國家後漢皇帝劉崇就聯合契丹發兵來襲。這個劉崇是一個善於捕捉時機的人,他選擇後周交接政權交接的節點,應該說還是非常恰當的。

一接到戰報,柴榮就立即召集群臣商議對策,柴榮打算御駕親征,卻遭到很多大臣的反對,宰相馮道反對最強烈。這位馮道是個牛人,他做過四朝宰相,輔佐過十個皇帝,被稱為不倒翁式的權臣。馮道說,陛下不必親征,派一員大將去迎敵就行。柴榮說,我要學唐太宗親自出徵。馮道說,不知陛下能不能做得唐太宗。柴榮說我要以泰山壓卵之勢,打敗劉崇。馮道說不知陛下是否做得了山。從這一段君臣對話來看,這個馮道非常輕視新登基的柴榮,而從群臣反對,更看出柴榮在朝堂之上,還沒有樹立威信。但是柴榮還是力排眾議,帶兵親征。

高平之戰成就了誰?是周世宗柴榮還是殿前都虞侯趙匡胤?

柴榮當即派三路兵馬迎敵,他命天雄節度使符彥卿從磁州進兵,襲擊敵軍後路,命河中節度使王彥超從晉州出擊,攻擊敵軍東翼,命馬軍都指揮所樊愛能、步軍都指揮使何徽從正面進軍,柴榮則率領中軍統御、協調各路軍馬。雙方在澤州高平擺開戰場。因為後周的人馬還沒到齊,尚有劉詞帶領的一支人馬正在趕往前線,劉崇就有些輕敵,他不聽契丹大將楊袞的勸告,要搶頭功,楊袞也樂得作壁上觀。後周、後漢的軍隊剛一交鋒,樊愛能和何徽的部隊即被擊潰,樊愛能、何徽丟下大隊人馬,帶領親兵一路往回逃跑,還一邊跑一邊搶掠本國的百姓。樊何二將的人馬紛紛投降。戰場形勢對後周極為嚴峻,稍有不慎,就可能引起連鎖反應,整個大軍很容易潰不成軍。危機關頭柴榮帶領親兵衝到陣前,他冒著敵人的箭雨率先向敵軍發起衝鋒,就在這時,一個名叫趙匡胤的宿衛將官——就是皇上的貼身侍衛——大呼一聲:“連皇上都不怕死,難道我們會貪生嗎?”這一聲呼叫,立即引起將士們的響應,後周將士士氣大增,於是大家衝鋒陷陣,不僅扭轉了不利局面,反而一下擊潰了後漢的軍隊。後漢軍主帥張元徽想要阻止自己潰敗的軍士,卻不料馬失前蹄,後周的軍士一下衝過來,把他殺死。後周軍沒了主帥,更加潰不成軍。劉崇當時正在帳中飲酒,等待勝利的消息,沒想到他很快就看到自己敗逃的軍士,他只得收拾殘軍退守太原。而一旁觀戰的契丹軍看後漢已經完蛋,自己也只好撤兵。

柴榮很快兵臨太原,把太原團團圍住,如果不是糧草接濟困難,他就會一鼓作氣拿下太原。

高平一戰,打出了國威、軍威,更打出了柴榮的威信,他在戰場上的表現贏得了全軍上下的崇敬。班師之後,柴榮論功行賞,趙匡胤因為表現突出,戰功卓著,被提拔為殿前都虞侯。可以說趙匡胤一戰成名。從此趙匡胤受到了皇上的青睞。

"

五代十國時期,國家大亂,總共54年的時間裡,光朝代就更換了5個,皇帝換了8個姓, 14個人。但是在這些皇帝裡邊,卻有一位皇帝特別突出,他就是周世宗柴榮。他在高平之戰中樹立威信,然後力行改革,短時間內使國力、軍力大增,他南征北討,開疆拓土,但天不假年,39歲就英年早逝,在位時間只有6年。在他事業發展的過程中,一個人所共知的人物趙匡胤迅速崛起。

高平之戰成就了誰?是周世宗柴榮還是殿前都虞侯趙匡胤?

柴榮可以說是個幸運兒,他的江山幾乎是不費吹灰之力之力得來的。他是從他的姑父兼養父郭威手裡繼承的皇位,因為養父沒有子嗣,他又深受養父的信任和喜愛,所以繼承了養父的“家業”。他剛繼任幾天,敵對國家後漢皇帝劉崇就聯合契丹發兵來襲。這個劉崇是一個善於捕捉時機的人,他選擇後周交接政權交接的節點,應該說還是非常恰當的。

一接到戰報,柴榮就立即召集群臣商議對策,柴榮打算御駕親征,卻遭到很多大臣的反對,宰相馮道反對最強烈。這位馮道是個牛人,他做過四朝宰相,輔佐過十個皇帝,被稱為不倒翁式的權臣。馮道說,陛下不必親征,派一員大將去迎敵就行。柴榮說,我要學唐太宗親自出徵。馮道說,不知陛下能不能做得唐太宗。柴榮說我要以泰山壓卵之勢,打敗劉崇。馮道說不知陛下是否做得了山。從這一段君臣對話來看,這個馮道非常輕視新登基的柴榮,而從群臣反對,更看出柴榮在朝堂之上,還沒有樹立威信。但是柴榮還是力排眾議,帶兵親征。

高平之戰成就了誰?是周世宗柴榮還是殿前都虞侯趙匡胤?

柴榮當即派三路兵馬迎敵,他命天雄節度使符彥卿從磁州進兵,襲擊敵軍後路,命河中節度使王彥超從晉州出擊,攻擊敵軍東翼,命馬軍都指揮所樊愛能、步軍都指揮使何徽從正面進軍,柴榮則率領中軍統御、協調各路軍馬。雙方在澤州高平擺開戰場。因為後周的人馬還沒到齊,尚有劉詞帶領的一支人馬正在趕往前線,劉崇就有些輕敵,他不聽契丹大將楊袞的勸告,要搶頭功,楊袞也樂得作壁上觀。後周、後漢的軍隊剛一交鋒,樊愛能和何徽的部隊即被擊潰,樊愛能、何徽丟下大隊人馬,帶領親兵一路往回逃跑,還一邊跑一邊搶掠本國的百姓。樊何二將的人馬紛紛投降。戰場形勢對後周極為嚴峻,稍有不慎,就可能引起連鎖反應,整個大軍很容易潰不成軍。危機關頭柴榮帶領親兵衝到陣前,他冒著敵人的箭雨率先向敵軍發起衝鋒,就在這時,一個名叫趙匡胤的宿衛將官——就是皇上的貼身侍衛——大呼一聲:“連皇上都不怕死,難道我們會貪生嗎?”這一聲呼叫,立即引起將士們的響應,後周將士士氣大增,於是大家衝鋒陷陣,不僅扭轉了不利局面,反而一下擊潰了後漢的軍隊。後漢軍主帥張元徽想要阻止自己潰敗的軍士,卻不料馬失前蹄,後周的軍士一下衝過來,把他殺死。後周軍沒了主帥,更加潰不成軍。劉崇當時正在帳中飲酒,等待勝利的消息,沒想到他很快就看到自己敗逃的軍士,他只得收拾殘軍退守太原。而一旁觀戰的契丹軍看後漢已經完蛋,自己也只好撤兵。

柴榮很快兵臨太原,把太原團團圍住,如果不是糧草接濟困難,他就會一鼓作氣拿下太原。

高平一戰,打出了國威、軍威,更打出了柴榮的威信,他在戰場上的表現贏得了全軍上下的崇敬。班師之後,柴榮論功行賞,趙匡胤因為表現突出,戰功卓著,被提拔為殿前都虞侯。可以說趙匡胤一戰成名。從此趙匡胤受到了皇上的青睞。

高平之戰成就了誰?是周世宗柴榮還是殿前都虞侯趙匡胤?

高平之戰雖然打贏了,但卻是險勝,若不是柴榮冒死衝鋒,不是趙匡胤等將士拼死衝殺,後周的命運不堪設想。這一戰暴露出軍隊的很多弊端,於是柴榮決定整頓軍紀,並對部隊進行大規模調整改革。他首先殺了臨陣脫逃的樊愛能、何徽等七十多個將領,然後大刀闊斧改革禁軍。為了提高禁軍的戰鬥力,柴榮命令從全國招募壯士,送到開封,然後由趙匡胤親自從中挑選武藝高強且勇敢的人,充實禁軍。禁軍原本屬於拱衛皇帝的部隊,那時演化成朝廷的中央軍(一直到宋朝,禁軍仍然是中央軍)。這支軍隊在後來柴榮南征北戰時是後周的主力。陳橋兵變的時候,趙匡胤官職是殿前都點檢,率領的就是禁軍,而趙匡胤的班底就是在高平之戰之後開始建立起來的。

所以說高平之戰表面看成就了柴榮,其實是成就了趙匡胤。

作者:土老帽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