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視指南:做節目確實不易,大家的焦慮和煩惱的點也是層出不窮,如何在精神高壓和戴著鐐銬之下,持續產出高品質的內容作品,無疑是對綜藝製作團隊最大的考驗和職業歷練。

"

電視指南:做節目確實不易,大家的焦慮和煩惱的點也是層出不窮,如何在精神高壓和戴著鐐銬之下,持續產出高品質的內容作品,無疑是對綜藝製作團隊最大的考驗和職業歷練。

電視指南 | 你真正瞭解國產綜藝製作人嗎?

來源:傳媒內參-傳媒獨家

文/風其然

最近,讀到了一篇“犀利”的文章《國產綜藝尷尬地像陪領導吃飯》,其對國產綜藝一邊倒的“吐槽”,確實可以引發不少C端受眾的情緒化共鳴,但如果從行業發展與創新的角度來說,好像有點文不對題,至少在筆者看來,這些年國產綜藝的發展速度和進步水平,清晰可見,值得肯定,畢竟評分均值在8+以上的綜藝也不在少數。

對於大眾來說,吐槽一檔節目已經輕鬆到不會付出任何成本,雖然他們可能會說我投入了時間、精力、以及情感等,但這些有時候幾乎都可以忽略不計,因為他們在吐槽的過程中,也收穫了某種精神愉悅感。

但對於創作出一檔節目的團隊來說,這個“生產”的過程要辛苦的多,甚至是艱難。比如說,從搭建節目架構和主題創新的前期策劃,導演團隊就要不停地輸出新的想法,之後便是想如何將其真正落地。好不容易等節目製作完成,又要期待節目可以“安全”播出,以至於對自己的這個親生“孩子”沒有過多要求,播完就行。同時,在播出的日子裡,還要隨時聽著大眾的反饋聲音,試想一下,當總導演很可能是剛剛熬了一週大夜而把最新一期片子剪出來,還沒等休息,就看到了剛播出一期節目後的觀眾反饋,評論鋪天蓋地,或扎心或暖心,他(或他)都得承受著,這確實需要一顆強大的內心和強壯的身體才能支撐的住。

"

電視指南:做節目確實不易,大家的焦慮和煩惱的點也是層出不窮,如何在精神高壓和戴著鐐銬之下,持續產出高品質的內容作品,無疑是對綜藝製作團隊最大的考驗和職業歷練。

電視指南 | 你真正瞭解國產綜藝製作人嗎?

來源:傳媒內參-傳媒獨家

文/風其然

最近,讀到了一篇“犀利”的文章《國產綜藝尷尬地像陪領導吃飯》,其對國產綜藝一邊倒的“吐槽”,確實可以引發不少C端受眾的情緒化共鳴,但如果從行業發展與創新的角度來說,好像有點文不對題,至少在筆者看來,這些年國產綜藝的發展速度和進步水平,清晰可見,值得肯定,畢竟評分均值在8+以上的綜藝也不在少數。

對於大眾來說,吐槽一檔節目已經輕鬆到不會付出任何成本,雖然他們可能會說我投入了時間、精力、以及情感等,但這些有時候幾乎都可以忽略不計,因為他們在吐槽的過程中,也收穫了某種精神愉悅感。

但對於創作出一檔節目的團隊來說,這個“生產”的過程要辛苦的多,甚至是艱難。比如說,從搭建節目架構和主題創新的前期策劃,導演團隊就要不停地輸出新的想法,之後便是想如何將其真正落地。好不容易等節目製作完成,又要期待節目可以“安全”播出,以至於對自己的這個親生“孩子”沒有過多要求,播完就行。同時,在播出的日子裡,還要隨時聽著大眾的反饋聲音,試想一下,當總導演很可能是剛剛熬了一週大夜而把最新一期片子剪出來,還沒等休息,就看到了剛播出一期節目後的觀眾反饋,評論鋪天蓋地,或扎心或暖心,他(或他)都得承受著,這確實需要一顆強大的內心和強壯的身體才能支撐的住。

電視指南 | 你真正瞭解國產綜藝製作人嗎?

事實上,這些只是截取了綜藝人日常工作狀態的很小的一部分。所以說做節目,是真心地不容易,為此行業裡一直流行著那句自黑到底的話,如果你跟誰有仇,就詛咒他下輩子做電視(節目)。

坦白地說,綜藝創作一直都不好做,但好在還有一幫內容人一直在堅持,這確實是一個需要熱血和夢想才能從事的行業。接下來,筆者將總結一下作為綜藝製作人的六大難言之隱,僅做參考,歡迎探討,當然也希望大眾可以更加了解這幫人。

第一,創業與守業,自我顛覆最難。

近幾年,知名綜藝背後的製作團隊或者製作人,逐漸走向臺前,某種程度上,已然成為了或正在享受著“明星製作人”的榮耀和光環,甚至還收割了不少的觀眾粉絲為其加持熱度。但光環和壓力,往往如影隨形,親密無間般存在著。

這些走到臺前的綜藝製作人,往往需要具備更強大的內心,去面對觀眾隨時可能會出現的否定或批評聲音。尤其是在他們新節目上線時,不少人早已抱著看熱鬧和吐槽的心態期待新節目的如期到來。所以,明星製作人的下一個新綜藝,其實是要接受大眾對其更高的評判標準。

對於製作人而言,箇中滋味,如人飲水,冷暖自知。諸如《歌手》之父的湖南衛視洪濤,去年其參與制作的全新綜藝《幻樂之城》,創新有餘,但卻未能得到大眾的普遍認可,且因為製作難度太大,難以長久持續地做下去。

"

電視指南:做節目確實不易,大家的焦慮和煩惱的點也是層出不窮,如何在精神高壓和戴著鐐銬之下,持續產出高品質的內容作品,無疑是對綜藝製作團隊最大的考驗和職業歷練。

電視指南 | 你真正瞭解國產綜藝製作人嗎?

來源:傳媒內參-傳媒獨家

文/風其然

最近,讀到了一篇“犀利”的文章《國產綜藝尷尬地像陪領導吃飯》,其對國產綜藝一邊倒的“吐槽”,確實可以引發不少C端受眾的情緒化共鳴,但如果從行業發展與創新的角度來說,好像有點文不對題,至少在筆者看來,這些年國產綜藝的發展速度和進步水平,清晰可見,值得肯定,畢竟評分均值在8+以上的綜藝也不在少數。

對於大眾來說,吐槽一檔節目已經輕鬆到不會付出任何成本,雖然他們可能會說我投入了時間、精力、以及情感等,但這些有時候幾乎都可以忽略不計,因為他們在吐槽的過程中,也收穫了某種精神愉悅感。

但對於創作出一檔節目的團隊來說,這個“生產”的過程要辛苦的多,甚至是艱難。比如說,從搭建節目架構和主題創新的前期策劃,導演團隊就要不停地輸出新的想法,之後便是想如何將其真正落地。好不容易等節目製作完成,又要期待節目可以“安全”播出,以至於對自己的這個親生“孩子”沒有過多要求,播完就行。同時,在播出的日子裡,還要隨時聽著大眾的反饋聲音,試想一下,當總導演很可能是剛剛熬了一週大夜而把最新一期片子剪出來,還沒等休息,就看到了剛播出一期節目後的觀眾反饋,評論鋪天蓋地,或扎心或暖心,他(或他)都得承受著,這確實需要一顆強大的內心和強壯的身體才能支撐的住。

電視指南 | 你真正瞭解國產綜藝製作人嗎?

事實上,這些只是截取了綜藝人日常工作狀態的很小的一部分。所以說做節目,是真心地不容易,為此行業裡一直流行著那句自黑到底的話,如果你跟誰有仇,就詛咒他下輩子做電視(節目)。

坦白地說,綜藝創作一直都不好做,但好在還有一幫內容人一直在堅持,這確實是一個需要熱血和夢想才能從事的行業。接下來,筆者將總結一下作為綜藝製作人的六大難言之隱,僅做參考,歡迎探討,當然也希望大眾可以更加了解這幫人。

第一,創業與守業,自我顛覆最難。

近幾年,知名綜藝背後的製作團隊或者製作人,逐漸走向臺前,某種程度上,已然成為了或正在享受著“明星製作人”的榮耀和光環,甚至還收割了不少的觀眾粉絲為其加持熱度。但光環和壓力,往往如影隨形,親密無間般存在著。

這些走到臺前的綜藝製作人,往往需要具備更強大的內心,去面對觀眾隨時可能會出現的否定或批評聲音。尤其是在他們新節目上線時,不少人早已抱著看熱鬧和吐槽的心態期待新節目的如期到來。所以,明星製作人的下一個新綜藝,其實是要接受大眾對其更高的評判標準。

對於製作人而言,箇中滋味,如人飲水,冷暖自知。諸如《歌手》之父的湖南衛視洪濤,去年其參與制作的全新綜藝《幻樂之城》,創新有餘,但卻未能得到大眾的普遍認可,且因為製作難度太大,難以長久持續地做下去。

電視指南 | 你真正瞭解國產綜藝製作人嗎?

稍顯後輩一些的明星製作人,他們既有代表性知名節目,但仍然有一顆想要顛覆式創新的心,於是他們開始試水全新節目樣態,以期可以達到他們內心向往的更高創作水準。諸如《奔跑吧》總導演姚譯添嘗試了新綜藝《各位旅客請注意》,《王牌對王牌》總導演吳彤計劃推出的新音樂綜藝《天賜的榮耀》等,可以看出他們想要顛覆自己以往代表節目的“初衷”,至於效果如何,只能等節目正式上線了。

"

電視指南:做節目確實不易,大家的焦慮和煩惱的點也是層出不窮,如何在精神高壓和戴著鐐銬之下,持續產出高品質的內容作品,無疑是對綜藝製作團隊最大的考驗和職業歷練。

電視指南 | 你真正瞭解國產綜藝製作人嗎?

來源:傳媒內參-傳媒獨家

文/風其然

最近,讀到了一篇“犀利”的文章《國產綜藝尷尬地像陪領導吃飯》,其對國產綜藝一邊倒的“吐槽”,確實可以引發不少C端受眾的情緒化共鳴,但如果從行業發展與創新的角度來說,好像有點文不對題,至少在筆者看來,這些年國產綜藝的發展速度和進步水平,清晰可見,值得肯定,畢竟評分均值在8+以上的綜藝也不在少數。

對於大眾來說,吐槽一檔節目已經輕鬆到不會付出任何成本,雖然他們可能會說我投入了時間、精力、以及情感等,但這些有時候幾乎都可以忽略不計,因為他們在吐槽的過程中,也收穫了某種精神愉悅感。

但對於創作出一檔節目的團隊來說,這個“生產”的過程要辛苦的多,甚至是艱難。比如說,從搭建節目架構和主題創新的前期策劃,導演團隊就要不停地輸出新的想法,之後便是想如何將其真正落地。好不容易等節目製作完成,又要期待節目可以“安全”播出,以至於對自己的這個親生“孩子”沒有過多要求,播完就行。同時,在播出的日子裡,還要隨時聽著大眾的反饋聲音,試想一下,當總導演很可能是剛剛熬了一週大夜而把最新一期片子剪出來,還沒等休息,就看到了剛播出一期節目後的觀眾反饋,評論鋪天蓋地,或扎心或暖心,他(或他)都得承受著,這確實需要一顆強大的內心和強壯的身體才能支撐的住。

電視指南 | 你真正瞭解國產綜藝製作人嗎?

事實上,這些只是截取了綜藝人日常工作狀態的很小的一部分。所以說做節目,是真心地不容易,為此行業裡一直流行著那句自黑到底的話,如果你跟誰有仇,就詛咒他下輩子做電視(節目)。

坦白地說,綜藝創作一直都不好做,但好在還有一幫內容人一直在堅持,這確實是一個需要熱血和夢想才能從事的行業。接下來,筆者將總結一下作為綜藝製作人的六大難言之隱,僅做參考,歡迎探討,當然也希望大眾可以更加了解這幫人。

第一,創業與守業,自我顛覆最難。

近幾年,知名綜藝背後的製作團隊或者製作人,逐漸走向臺前,某種程度上,已然成為了或正在享受著“明星製作人”的榮耀和光環,甚至還收割了不少的觀眾粉絲為其加持熱度。但光環和壓力,往往如影隨形,親密無間般存在著。

這些走到臺前的綜藝製作人,往往需要具備更強大的內心,去面對觀眾隨時可能會出現的否定或批評聲音。尤其是在他們新節目上線時,不少人早已抱著看熱鬧和吐槽的心態期待新節目的如期到來。所以,明星製作人的下一個新綜藝,其實是要接受大眾對其更高的評判標準。

對於製作人而言,箇中滋味,如人飲水,冷暖自知。諸如《歌手》之父的湖南衛視洪濤,去年其參與制作的全新綜藝《幻樂之城》,創新有餘,但卻未能得到大眾的普遍認可,且因為製作難度太大,難以長久持續地做下去。

電視指南 | 你真正瞭解國產綜藝製作人嗎?

稍顯後輩一些的明星製作人,他們既有代表性知名節目,但仍然有一顆想要顛覆式創新的心,於是他們開始試水全新節目樣態,以期可以達到他們內心向往的更高創作水準。諸如《奔跑吧》總導演姚譯添嘗試了新綜藝《各位旅客請注意》,《王牌對王牌》總導演吳彤計劃推出的新音樂綜藝《天賜的榮耀》等,可以看出他們想要顛覆自己以往代表節目的“初衷”,至於效果如何,只能等節目正式上線了。

電視指南 | 你真正瞭解國產綜藝製作人嗎?

《奔跑吧3》收官,總導演姚譯添發微博感嘆

第二,過度解讀“抄襲”,國產原創綜藝難以“穩定”成長。

不可否認,國內綜藝創作確實集中經歷過“借鑑”的時間段,但目前不少好看的綜藝,也是原創屬性,但仍會被過度質疑有“抄襲”之嫌。其實,總有這樣一群人,只要有新節目上新,他們彷彿瞬間偵探體質,一定要深扒這檔節目是否借鑑或“抄襲”了國外某檔節目。

諸如,其實愛奇藝《樂隊的夏天》去年便立項,前後準備了近7個月時間,但由於上線時間比韓國JTBC電視臺大型樂隊選秀節目《超級樂隊》延後,便被質疑有抄襲的可能,但事實上兩檔節目從立意到環節,幾乎完全不同。由此來說,大眾要給國產原創綜藝一些“生長”的底氣和空間,一味地“批評式”對待,或許也不是長久之計。

"

電視指南:做節目確實不易,大家的焦慮和煩惱的點也是層出不窮,如何在精神高壓和戴著鐐銬之下,持續產出高品質的內容作品,無疑是對綜藝製作團隊最大的考驗和職業歷練。

電視指南 | 你真正瞭解國產綜藝製作人嗎?

來源:傳媒內參-傳媒獨家

文/風其然

最近,讀到了一篇“犀利”的文章《國產綜藝尷尬地像陪領導吃飯》,其對國產綜藝一邊倒的“吐槽”,確實可以引發不少C端受眾的情緒化共鳴,但如果從行業發展與創新的角度來說,好像有點文不對題,至少在筆者看來,這些年國產綜藝的發展速度和進步水平,清晰可見,值得肯定,畢竟評分均值在8+以上的綜藝也不在少數。

對於大眾來說,吐槽一檔節目已經輕鬆到不會付出任何成本,雖然他們可能會說我投入了時間、精力、以及情感等,但這些有時候幾乎都可以忽略不計,因為他們在吐槽的過程中,也收穫了某種精神愉悅感。

但對於創作出一檔節目的團隊來說,這個“生產”的過程要辛苦的多,甚至是艱難。比如說,從搭建節目架構和主題創新的前期策劃,導演團隊就要不停地輸出新的想法,之後便是想如何將其真正落地。好不容易等節目製作完成,又要期待節目可以“安全”播出,以至於對自己的這個親生“孩子”沒有過多要求,播完就行。同時,在播出的日子裡,還要隨時聽著大眾的反饋聲音,試想一下,當總導演很可能是剛剛熬了一週大夜而把最新一期片子剪出來,還沒等休息,就看到了剛播出一期節目後的觀眾反饋,評論鋪天蓋地,或扎心或暖心,他(或他)都得承受著,這確實需要一顆強大的內心和強壯的身體才能支撐的住。

電視指南 | 你真正瞭解國產綜藝製作人嗎?

事實上,這些只是截取了綜藝人日常工作狀態的很小的一部分。所以說做節目,是真心地不容易,為此行業裡一直流行著那句自黑到底的話,如果你跟誰有仇,就詛咒他下輩子做電視(節目)。

坦白地說,綜藝創作一直都不好做,但好在還有一幫內容人一直在堅持,這確實是一個需要熱血和夢想才能從事的行業。接下來,筆者將總結一下作為綜藝製作人的六大難言之隱,僅做參考,歡迎探討,當然也希望大眾可以更加了解這幫人。

第一,創業與守業,自我顛覆最難。

近幾年,知名綜藝背後的製作團隊或者製作人,逐漸走向臺前,某種程度上,已然成為了或正在享受著“明星製作人”的榮耀和光環,甚至還收割了不少的觀眾粉絲為其加持熱度。但光環和壓力,往往如影隨形,親密無間般存在著。

這些走到臺前的綜藝製作人,往往需要具備更強大的內心,去面對觀眾隨時可能會出現的否定或批評聲音。尤其是在他們新節目上線時,不少人早已抱著看熱鬧和吐槽的心態期待新節目的如期到來。所以,明星製作人的下一個新綜藝,其實是要接受大眾對其更高的評判標準。

對於製作人而言,箇中滋味,如人飲水,冷暖自知。諸如《歌手》之父的湖南衛視洪濤,去年其參與制作的全新綜藝《幻樂之城》,創新有餘,但卻未能得到大眾的普遍認可,且因為製作難度太大,難以長久持續地做下去。

電視指南 | 你真正瞭解國產綜藝製作人嗎?

稍顯後輩一些的明星製作人,他們既有代表性知名節目,但仍然有一顆想要顛覆式創新的心,於是他們開始試水全新節目樣態,以期可以達到他們內心向往的更高創作水準。諸如《奔跑吧》總導演姚譯添嘗試了新綜藝《各位旅客請注意》,《王牌對王牌》總導演吳彤計劃推出的新音樂綜藝《天賜的榮耀》等,可以看出他們想要顛覆自己以往代表節目的“初衷”,至於效果如何,只能等節目正式上線了。

電視指南 | 你真正瞭解國產綜藝製作人嗎?

《奔跑吧3》收官,總導演姚譯添發微博感嘆

第二,過度解讀“抄襲”,國產原創綜藝難以“穩定”成長。

不可否認,國內綜藝創作確實集中經歷過“借鑑”的時間段,但目前不少好看的綜藝,也是原創屬性,但仍會被過度質疑有“抄襲”之嫌。其實,總有這樣一群人,只要有新節目上新,他們彷彿瞬間偵探體質,一定要深扒這檔節目是否借鑑或“抄襲”了國外某檔節目。

諸如,其實愛奇藝《樂隊的夏天》去年便立項,前後準備了近7個月時間,但由於上線時間比韓國JTBC電視臺大型樂隊選秀節目《超級樂隊》延後,便被質疑有抄襲的可能,但事實上兩檔節目從立意到環節,幾乎完全不同。由此來說,大眾要給國產原創綜藝一些“生長”的底氣和空間,一味地“批評式”對待,或許也不是長久之計。

電視指南 | 你真正瞭解國產綜藝製作人嗎?

韓國JTBC電視臺大型樂隊選秀節目《超級樂隊》,於今年4月首播

"

電視指南:做節目確實不易,大家的焦慮和煩惱的點也是層出不窮,如何在精神高壓和戴著鐐銬之下,持續產出高品質的內容作品,無疑是對綜藝製作團隊最大的考驗和職業歷練。

電視指南 | 你真正瞭解國產綜藝製作人嗎?

來源:傳媒內參-傳媒獨家

文/風其然

最近,讀到了一篇“犀利”的文章《國產綜藝尷尬地像陪領導吃飯》,其對國產綜藝一邊倒的“吐槽”,確實可以引發不少C端受眾的情緒化共鳴,但如果從行業發展與創新的角度來說,好像有點文不對題,至少在筆者看來,這些年國產綜藝的發展速度和進步水平,清晰可見,值得肯定,畢竟評分均值在8+以上的綜藝也不在少數。

對於大眾來說,吐槽一檔節目已經輕鬆到不會付出任何成本,雖然他們可能會說我投入了時間、精力、以及情感等,但這些有時候幾乎都可以忽略不計,因為他們在吐槽的過程中,也收穫了某種精神愉悅感。

但對於創作出一檔節目的團隊來說,這個“生產”的過程要辛苦的多,甚至是艱難。比如說,從搭建節目架構和主題創新的前期策劃,導演團隊就要不停地輸出新的想法,之後便是想如何將其真正落地。好不容易等節目製作完成,又要期待節目可以“安全”播出,以至於對自己的這個親生“孩子”沒有過多要求,播完就行。同時,在播出的日子裡,還要隨時聽著大眾的反饋聲音,試想一下,當總導演很可能是剛剛熬了一週大夜而把最新一期片子剪出來,還沒等休息,就看到了剛播出一期節目後的觀眾反饋,評論鋪天蓋地,或扎心或暖心,他(或他)都得承受著,這確實需要一顆強大的內心和強壯的身體才能支撐的住。

電視指南 | 你真正瞭解國產綜藝製作人嗎?

事實上,這些只是截取了綜藝人日常工作狀態的很小的一部分。所以說做節目,是真心地不容易,為此行業裡一直流行著那句自黑到底的話,如果你跟誰有仇,就詛咒他下輩子做電視(節目)。

坦白地說,綜藝創作一直都不好做,但好在還有一幫內容人一直在堅持,這確實是一個需要熱血和夢想才能從事的行業。接下來,筆者將總結一下作為綜藝製作人的六大難言之隱,僅做參考,歡迎探討,當然也希望大眾可以更加了解這幫人。

第一,創業與守業,自我顛覆最難。

近幾年,知名綜藝背後的製作團隊或者製作人,逐漸走向臺前,某種程度上,已然成為了或正在享受著“明星製作人”的榮耀和光環,甚至還收割了不少的觀眾粉絲為其加持熱度。但光環和壓力,往往如影隨形,親密無間般存在著。

這些走到臺前的綜藝製作人,往往需要具備更強大的內心,去面對觀眾隨時可能會出現的否定或批評聲音。尤其是在他們新節目上線時,不少人早已抱著看熱鬧和吐槽的心態期待新節目的如期到來。所以,明星製作人的下一個新綜藝,其實是要接受大眾對其更高的評判標準。

對於製作人而言,箇中滋味,如人飲水,冷暖自知。諸如《歌手》之父的湖南衛視洪濤,去年其參與制作的全新綜藝《幻樂之城》,創新有餘,但卻未能得到大眾的普遍認可,且因為製作難度太大,難以長久持續地做下去。

電視指南 | 你真正瞭解國產綜藝製作人嗎?

稍顯後輩一些的明星製作人,他們既有代表性知名節目,但仍然有一顆想要顛覆式創新的心,於是他們開始試水全新節目樣態,以期可以達到他們內心向往的更高創作水準。諸如《奔跑吧》總導演姚譯添嘗試了新綜藝《各位旅客請注意》,《王牌對王牌》總導演吳彤計劃推出的新音樂綜藝《天賜的榮耀》等,可以看出他們想要顛覆自己以往代表節目的“初衷”,至於效果如何,只能等節目正式上線了。

電視指南 | 你真正瞭解國產綜藝製作人嗎?

《奔跑吧3》收官,總導演姚譯添發微博感嘆

第二,過度解讀“抄襲”,國產原創綜藝難以“穩定”成長。

不可否認,國內綜藝創作確實集中經歷過“借鑑”的時間段,但目前不少好看的綜藝,也是原創屬性,但仍會被過度質疑有“抄襲”之嫌。其實,總有這樣一群人,只要有新節目上新,他們彷彿瞬間偵探體質,一定要深扒這檔節目是否借鑑或“抄襲”了國外某檔節目。

諸如,其實愛奇藝《樂隊的夏天》去年便立項,前後準備了近7個月時間,但由於上線時間比韓國JTBC電視臺大型樂隊選秀節目《超級樂隊》延後,便被質疑有抄襲的可能,但事實上兩檔節目從立意到環節,幾乎完全不同。由此來說,大眾要給國產原創綜藝一些“生長”的底氣和空間,一味地“批評式”對待,或許也不是長久之計。

電視指南 | 你真正瞭解國產綜藝製作人嗎?

韓國JTBC電視臺大型樂隊選秀節目《超級樂隊》,於今年4月首播

電視指南 | 你真正瞭解國產綜藝製作人嗎?

愛奇藝樂隊主題綜藝《樂隊的夏天》,於今年5月首播

第三,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對內容創作的“機遇”與“挑戰”。

近幾年,人工智能技術在綜藝製作領域,開始廣泛應用,成為節目裡一部分,當然新技術的應用對於節目創新來說,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可以提升效率或效果,另一方面,則可能讓創新變得更機械化或者說流程化。

江蘇衛視《最強大腦4》引入了人機大戰的全新賽制,讓AI機器人順理成章地參與到節目之中。在《蒙面唱將猜猜猜》節目中,華帝人工智能機器人小V通過聲紋識別功能,為猜評團和觀眾提供大數據支持,篩選出那些與現場蒙面唱將聲音相似度的較高的歌手人選。《明日之子》第一季裡出現的虛擬選手“赫茲”,主要就是以AR+實時動作捕捉+3D實時渲染技術的形式出現在節目現場。

"

電視指南:做節目確實不易,大家的焦慮和煩惱的點也是層出不窮,如何在精神高壓和戴著鐐銬之下,持續產出高品質的內容作品,無疑是對綜藝製作團隊最大的考驗和職業歷練。

電視指南 | 你真正瞭解國產綜藝製作人嗎?

來源:傳媒內參-傳媒獨家

文/風其然

最近,讀到了一篇“犀利”的文章《國產綜藝尷尬地像陪領導吃飯》,其對國產綜藝一邊倒的“吐槽”,確實可以引發不少C端受眾的情緒化共鳴,但如果從行業發展與創新的角度來說,好像有點文不對題,至少在筆者看來,這些年國產綜藝的發展速度和進步水平,清晰可見,值得肯定,畢竟評分均值在8+以上的綜藝也不在少數。

對於大眾來說,吐槽一檔節目已經輕鬆到不會付出任何成本,雖然他們可能會說我投入了時間、精力、以及情感等,但這些有時候幾乎都可以忽略不計,因為他們在吐槽的過程中,也收穫了某種精神愉悅感。

但對於創作出一檔節目的團隊來說,這個“生產”的過程要辛苦的多,甚至是艱難。比如說,從搭建節目架構和主題創新的前期策劃,導演團隊就要不停地輸出新的想法,之後便是想如何將其真正落地。好不容易等節目製作完成,又要期待節目可以“安全”播出,以至於對自己的這個親生“孩子”沒有過多要求,播完就行。同時,在播出的日子裡,還要隨時聽著大眾的反饋聲音,試想一下,當總導演很可能是剛剛熬了一週大夜而把最新一期片子剪出來,還沒等休息,就看到了剛播出一期節目後的觀眾反饋,評論鋪天蓋地,或扎心或暖心,他(或他)都得承受著,這確實需要一顆強大的內心和強壯的身體才能支撐的住。

電視指南 | 你真正瞭解國產綜藝製作人嗎?

事實上,這些只是截取了綜藝人日常工作狀態的很小的一部分。所以說做節目,是真心地不容易,為此行業裡一直流行著那句自黑到底的話,如果你跟誰有仇,就詛咒他下輩子做電視(節目)。

坦白地說,綜藝創作一直都不好做,但好在還有一幫內容人一直在堅持,這確實是一個需要熱血和夢想才能從事的行業。接下來,筆者將總結一下作為綜藝製作人的六大難言之隱,僅做參考,歡迎探討,當然也希望大眾可以更加了解這幫人。

第一,創業與守業,自我顛覆最難。

近幾年,知名綜藝背後的製作團隊或者製作人,逐漸走向臺前,某種程度上,已然成為了或正在享受著“明星製作人”的榮耀和光環,甚至還收割了不少的觀眾粉絲為其加持熱度。但光環和壓力,往往如影隨形,親密無間般存在著。

這些走到臺前的綜藝製作人,往往需要具備更強大的內心,去面對觀眾隨時可能會出現的否定或批評聲音。尤其是在他們新節目上線時,不少人早已抱著看熱鬧和吐槽的心態期待新節目的如期到來。所以,明星製作人的下一個新綜藝,其實是要接受大眾對其更高的評判標準。

對於製作人而言,箇中滋味,如人飲水,冷暖自知。諸如《歌手》之父的湖南衛視洪濤,去年其參與制作的全新綜藝《幻樂之城》,創新有餘,但卻未能得到大眾的普遍認可,且因為製作難度太大,難以長久持續地做下去。

電視指南 | 你真正瞭解國產綜藝製作人嗎?

稍顯後輩一些的明星製作人,他們既有代表性知名節目,但仍然有一顆想要顛覆式創新的心,於是他們開始試水全新節目樣態,以期可以達到他們內心向往的更高創作水準。諸如《奔跑吧》總導演姚譯添嘗試了新綜藝《各位旅客請注意》,《王牌對王牌》總導演吳彤計劃推出的新音樂綜藝《天賜的榮耀》等,可以看出他們想要顛覆自己以往代表節目的“初衷”,至於效果如何,只能等節目正式上線了。

電視指南 | 你真正瞭解國產綜藝製作人嗎?

《奔跑吧3》收官,總導演姚譯添發微博感嘆

第二,過度解讀“抄襲”,國產原創綜藝難以“穩定”成長。

不可否認,國內綜藝創作確實集中經歷過“借鑑”的時間段,但目前不少好看的綜藝,也是原創屬性,但仍會被過度質疑有“抄襲”之嫌。其實,總有這樣一群人,只要有新節目上新,他們彷彿瞬間偵探體質,一定要深扒這檔節目是否借鑑或“抄襲”了國外某檔節目。

諸如,其實愛奇藝《樂隊的夏天》去年便立項,前後準備了近7個月時間,但由於上線時間比韓國JTBC電視臺大型樂隊選秀節目《超級樂隊》延後,便被質疑有抄襲的可能,但事實上兩檔節目從立意到環節,幾乎完全不同。由此來說,大眾要給國產原創綜藝一些“生長”的底氣和空間,一味地“批評式”對待,或許也不是長久之計。

電視指南 | 你真正瞭解國產綜藝製作人嗎?

韓國JTBC電視臺大型樂隊選秀節目《超級樂隊》,於今年4月首播

電視指南 | 你真正瞭解國產綜藝製作人嗎?

愛奇藝樂隊主題綜藝《樂隊的夏天》,於今年5月首播

第三,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對內容創作的“機遇”與“挑戰”。

近幾年,人工智能技術在綜藝製作領域,開始廣泛應用,成為節目裡一部分,當然新技術的應用對於節目創新來說,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可以提升效率或效果,另一方面,則可能讓創新變得更機械化或者說流程化。

江蘇衛視《最強大腦4》引入了人機大戰的全新賽制,讓AI機器人順理成章地參與到節目之中。在《蒙面唱將猜猜猜》節目中,華帝人工智能機器人小V通過聲紋識別功能,為猜評團和觀眾提供大數據支持,篩選出那些與現場蒙面唱將聲音相似度的較高的歌手人選。《明日之子》第一季裡出現的虛擬選手“赫茲”,主要就是以AR+實時動作捕捉+3D實時渲染技術的形式出現在節目現場。

電視指南 | 你真正瞭解國產綜藝製作人嗎?

當下,人工智能技術還在逐步深入參與到節目製作的各個環節,諸如在嘉賓選擇上,則可以通過大數據進行篩選,例如《中國新說唱》的嘉賓鄧紫棋,則是通過AI、大數據等方式精準地挑選出來。據瞭解,愛奇藝技術產品團隊已開發出基於AI的愛創媒資系統,其在合板、剪輯、扒詞/唱詞三個環節中正在應用AI技術。並且其還創建了智能明星庫,已收錄100多萬明星藝人,目前支持2萬多明星的識別。至於優酷,目前則運用AI來細化用戶畫像,從而提高收視效果,具體如通過AI收視率曲線分析,能更好地獲取核心用戶的喜歡偏好。

第四,綜藝製作人的品牌化與標籤化,這是一件好事嗎?

明星綜藝製作人的身份,一方面,它是一種節目具象的品牌化表達,比如說一提到洪濤,想必就是製作音樂綜藝的翹楚;何忱則是《明星大偵探》《我是大偵探》等一系列推理綜藝的製作“保證”;關正文則是《見字如面》、《漢字風雲會》等一系列文化綜藝的操盤手;至於“我家三部曲”系列的陳歆宇,已然是要將觀察類綜藝做到底的架勢。所以,節目辨識度和製作人風格,逐漸形成了密切關聯。

"

電視指南:做節目確實不易,大家的焦慮和煩惱的點也是層出不窮,如何在精神高壓和戴著鐐銬之下,持續產出高品質的內容作品,無疑是對綜藝製作團隊最大的考驗和職業歷練。

電視指南 | 你真正瞭解國產綜藝製作人嗎?

來源:傳媒內參-傳媒獨家

文/風其然

最近,讀到了一篇“犀利”的文章《國產綜藝尷尬地像陪領導吃飯》,其對國產綜藝一邊倒的“吐槽”,確實可以引發不少C端受眾的情緒化共鳴,但如果從行業發展與創新的角度來說,好像有點文不對題,至少在筆者看來,這些年國產綜藝的發展速度和進步水平,清晰可見,值得肯定,畢竟評分均值在8+以上的綜藝也不在少數。

對於大眾來說,吐槽一檔節目已經輕鬆到不會付出任何成本,雖然他們可能會說我投入了時間、精力、以及情感等,但這些有時候幾乎都可以忽略不計,因為他們在吐槽的過程中,也收穫了某種精神愉悅感。

但對於創作出一檔節目的團隊來說,這個“生產”的過程要辛苦的多,甚至是艱難。比如說,從搭建節目架構和主題創新的前期策劃,導演團隊就要不停地輸出新的想法,之後便是想如何將其真正落地。好不容易等節目製作完成,又要期待節目可以“安全”播出,以至於對自己的這個親生“孩子”沒有過多要求,播完就行。同時,在播出的日子裡,還要隨時聽著大眾的反饋聲音,試想一下,當總導演很可能是剛剛熬了一週大夜而把最新一期片子剪出來,還沒等休息,就看到了剛播出一期節目後的觀眾反饋,評論鋪天蓋地,或扎心或暖心,他(或他)都得承受著,這確實需要一顆強大的內心和強壯的身體才能支撐的住。

電視指南 | 你真正瞭解國產綜藝製作人嗎?

事實上,這些只是截取了綜藝人日常工作狀態的很小的一部分。所以說做節目,是真心地不容易,為此行業裡一直流行著那句自黑到底的話,如果你跟誰有仇,就詛咒他下輩子做電視(節目)。

坦白地說,綜藝創作一直都不好做,但好在還有一幫內容人一直在堅持,這確實是一個需要熱血和夢想才能從事的行業。接下來,筆者將總結一下作為綜藝製作人的六大難言之隱,僅做參考,歡迎探討,當然也希望大眾可以更加了解這幫人。

第一,創業與守業,自我顛覆最難。

近幾年,知名綜藝背後的製作團隊或者製作人,逐漸走向臺前,某種程度上,已然成為了或正在享受著“明星製作人”的榮耀和光環,甚至還收割了不少的觀眾粉絲為其加持熱度。但光環和壓力,往往如影隨形,親密無間般存在著。

這些走到臺前的綜藝製作人,往往需要具備更強大的內心,去面對觀眾隨時可能會出現的否定或批評聲音。尤其是在他們新節目上線時,不少人早已抱著看熱鬧和吐槽的心態期待新節目的如期到來。所以,明星製作人的下一個新綜藝,其實是要接受大眾對其更高的評判標準。

對於製作人而言,箇中滋味,如人飲水,冷暖自知。諸如《歌手》之父的湖南衛視洪濤,去年其參與制作的全新綜藝《幻樂之城》,創新有餘,但卻未能得到大眾的普遍認可,且因為製作難度太大,難以長久持續地做下去。

電視指南 | 你真正瞭解國產綜藝製作人嗎?

稍顯後輩一些的明星製作人,他們既有代表性知名節目,但仍然有一顆想要顛覆式創新的心,於是他們開始試水全新節目樣態,以期可以達到他們內心向往的更高創作水準。諸如《奔跑吧》總導演姚譯添嘗試了新綜藝《各位旅客請注意》,《王牌對王牌》總導演吳彤計劃推出的新音樂綜藝《天賜的榮耀》等,可以看出他們想要顛覆自己以往代表節目的“初衷”,至於效果如何,只能等節目正式上線了。

電視指南 | 你真正瞭解國產綜藝製作人嗎?

《奔跑吧3》收官,總導演姚譯添發微博感嘆

第二,過度解讀“抄襲”,國產原創綜藝難以“穩定”成長。

不可否認,國內綜藝創作確實集中經歷過“借鑑”的時間段,但目前不少好看的綜藝,也是原創屬性,但仍會被過度質疑有“抄襲”之嫌。其實,總有這樣一群人,只要有新節目上新,他們彷彿瞬間偵探體質,一定要深扒這檔節目是否借鑑或“抄襲”了國外某檔節目。

諸如,其實愛奇藝《樂隊的夏天》去年便立項,前後準備了近7個月時間,但由於上線時間比韓國JTBC電視臺大型樂隊選秀節目《超級樂隊》延後,便被質疑有抄襲的可能,但事實上兩檔節目從立意到環節,幾乎完全不同。由此來說,大眾要給國產原創綜藝一些“生長”的底氣和空間,一味地“批評式”對待,或許也不是長久之計。

電視指南 | 你真正瞭解國產綜藝製作人嗎?

韓國JTBC電視臺大型樂隊選秀節目《超級樂隊》,於今年4月首播

電視指南 | 你真正瞭解國產綜藝製作人嗎?

愛奇藝樂隊主題綜藝《樂隊的夏天》,於今年5月首播

第三,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對內容創作的“機遇”與“挑戰”。

近幾年,人工智能技術在綜藝製作領域,開始廣泛應用,成為節目裡一部分,當然新技術的應用對於節目創新來說,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可以提升效率或效果,另一方面,則可能讓創新變得更機械化或者說流程化。

江蘇衛視《最強大腦4》引入了人機大戰的全新賽制,讓AI機器人順理成章地參與到節目之中。在《蒙面唱將猜猜猜》節目中,華帝人工智能機器人小V通過聲紋識別功能,為猜評團和觀眾提供大數據支持,篩選出那些與現場蒙面唱將聲音相似度的較高的歌手人選。《明日之子》第一季裡出現的虛擬選手“赫茲”,主要就是以AR+實時動作捕捉+3D實時渲染技術的形式出現在節目現場。

電視指南 | 你真正瞭解國產綜藝製作人嗎?

當下,人工智能技術還在逐步深入參與到節目製作的各個環節,諸如在嘉賓選擇上,則可以通過大數據進行篩選,例如《中國新說唱》的嘉賓鄧紫棋,則是通過AI、大數據等方式精準地挑選出來。據瞭解,愛奇藝技術產品團隊已開發出基於AI的愛創媒資系統,其在合板、剪輯、扒詞/唱詞三個環節中正在應用AI技術。並且其還創建了智能明星庫,已收錄100多萬明星藝人,目前支持2萬多明星的識別。至於優酷,目前則運用AI來細化用戶畫像,從而提高收視效果,具體如通過AI收視率曲線分析,能更好地獲取核心用戶的喜歡偏好。

第四,綜藝製作人的品牌化與標籤化,這是一件好事嗎?

明星綜藝製作人的身份,一方面,它是一種節目具象的品牌化表達,比如說一提到洪濤,想必就是製作音樂綜藝的翹楚;何忱則是《明星大偵探》《我是大偵探》等一系列推理綜藝的製作“保證”;關正文則是《見字如面》、《漢字風雲會》等一系列文化綜藝的操盤手;至於“我家三部曲”系列的陳歆宇,已然是要將觀察類綜藝做到底的架勢。所以,節目辨識度和製作人風格,逐漸形成了密切關聯。

電視指南 | 你真正瞭解國產綜藝製作人嗎?

另一方面,過於具象的符號標籤,往往侷限了這些製作人創新的空間和方向,因為一般找他們合作的對方,往往明確要求了創作的命題,即與你之前成功案例相關的節目創新。所以,這些製作人所承受的甜蜜也好,苦楚也罷,大概也只有他們自己最清楚和明白。

第五,製作團隊和藝人粉絲之間“相愛相殺”的持續性關係。

由於節目“剪輯”帶來的一系列衍生問題,使得綜藝團隊和藝人粉絲之間形成了持續性的“相愛相殺”局面,當然是以“相殺”居多。事實上,今年上半年,依然還是會時不時地因某些具體節目內容,而引發藝人嘉賓或粉絲直接“手撕”節目組的事情發生,雖有聲音稱,這是一種帶熱度的營銷手段,但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做法,好像並不可取。

"

電視指南:做節目確實不易,大家的焦慮和煩惱的點也是層出不窮,如何在精神高壓和戴著鐐銬之下,持續產出高品質的內容作品,無疑是對綜藝製作團隊最大的考驗和職業歷練。

電視指南 | 你真正瞭解國產綜藝製作人嗎?

來源:傳媒內參-傳媒獨家

文/風其然

最近,讀到了一篇“犀利”的文章《國產綜藝尷尬地像陪領導吃飯》,其對國產綜藝一邊倒的“吐槽”,確實可以引發不少C端受眾的情緒化共鳴,但如果從行業發展與創新的角度來說,好像有點文不對題,至少在筆者看來,這些年國產綜藝的發展速度和進步水平,清晰可見,值得肯定,畢竟評分均值在8+以上的綜藝也不在少數。

對於大眾來說,吐槽一檔節目已經輕鬆到不會付出任何成本,雖然他們可能會說我投入了時間、精力、以及情感等,但這些有時候幾乎都可以忽略不計,因為他們在吐槽的過程中,也收穫了某種精神愉悅感。

但對於創作出一檔節目的團隊來說,這個“生產”的過程要辛苦的多,甚至是艱難。比如說,從搭建節目架構和主題創新的前期策劃,導演團隊就要不停地輸出新的想法,之後便是想如何將其真正落地。好不容易等節目製作完成,又要期待節目可以“安全”播出,以至於對自己的這個親生“孩子”沒有過多要求,播完就行。同時,在播出的日子裡,還要隨時聽著大眾的反饋聲音,試想一下,當總導演很可能是剛剛熬了一週大夜而把最新一期片子剪出來,還沒等休息,就看到了剛播出一期節目後的觀眾反饋,評論鋪天蓋地,或扎心或暖心,他(或他)都得承受著,這確實需要一顆強大的內心和強壯的身體才能支撐的住。

電視指南 | 你真正瞭解國產綜藝製作人嗎?

事實上,這些只是截取了綜藝人日常工作狀態的很小的一部分。所以說做節目,是真心地不容易,為此行業裡一直流行著那句自黑到底的話,如果你跟誰有仇,就詛咒他下輩子做電視(節目)。

坦白地說,綜藝創作一直都不好做,但好在還有一幫內容人一直在堅持,這確實是一個需要熱血和夢想才能從事的行業。接下來,筆者將總結一下作為綜藝製作人的六大難言之隱,僅做參考,歡迎探討,當然也希望大眾可以更加了解這幫人。

第一,創業與守業,自我顛覆最難。

近幾年,知名綜藝背後的製作團隊或者製作人,逐漸走向臺前,某種程度上,已然成為了或正在享受著“明星製作人”的榮耀和光環,甚至還收割了不少的觀眾粉絲為其加持熱度。但光環和壓力,往往如影隨形,親密無間般存在著。

這些走到臺前的綜藝製作人,往往需要具備更強大的內心,去面對觀眾隨時可能會出現的否定或批評聲音。尤其是在他們新節目上線時,不少人早已抱著看熱鬧和吐槽的心態期待新節目的如期到來。所以,明星製作人的下一個新綜藝,其實是要接受大眾對其更高的評判標準。

對於製作人而言,箇中滋味,如人飲水,冷暖自知。諸如《歌手》之父的湖南衛視洪濤,去年其參與制作的全新綜藝《幻樂之城》,創新有餘,但卻未能得到大眾的普遍認可,且因為製作難度太大,難以長久持續地做下去。

電視指南 | 你真正瞭解國產綜藝製作人嗎?

稍顯後輩一些的明星製作人,他們既有代表性知名節目,但仍然有一顆想要顛覆式創新的心,於是他們開始試水全新節目樣態,以期可以達到他們內心向往的更高創作水準。諸如《奔跑吧》總導演姚譯添嘗試了新綜藝《各位旅客請注意》,《王牌對王牌》總導演吳彤計劃推出的新音樂綜藝《天賜的榮耀》等,可以看出他們想要顛覆自己以往代表節目的“初衷”,至於效果如何,只能等節目正式上線了。

電視指南 | 你真正瞭解國產綜藝製作人嗎?

《奔跑吧3》收官,總導演姚譯添發微博感嘆

第二,過度解讀“抄襲”,國產原創綜藝難以“穩定”成長。

不可否認,國內綜藝創作確實集中經歷過“借鑑”的時間段,但目前不少好看的綜藝,也是原創屬性,但仍會被過度質疑有“抄襲”之嫌。其實,總有這樣一群人,只要有新節目上新,他們彷彿瞬間偵探體質,一定要深扒這檔節目是否借鑑或“抄襲”了國外某檔節目。

諸如,其實愛奇藝《樂隊的夏天》去年便立項,前後準備了近7個月時間,但由於上線時間比韓國JTBC電視臺大型樂隊選秀節目《超級樂隊》延後,便被質疑有抄襲的可能,但事實上兩檔節目從立意到環節,幾乎完全不同。由此來說,大眾要給國產原創綜藝一些“生長”的底氣和空間,一味地“批評式”對待,或許也不是長久之計。

電視指南 | 你真正瞭解國產綜藝製作人嗎?

韓國JTBC電視臺大型樂隊選秀節目《超級樂隊》,於今年4月首播

電視指南 | 你真正瞭解國產綜藝製作人嗎?

愛奇藝樂隊主題綜藝《樂隊的夏天》,於今年5月首播

第三,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對內容創作的“機遇”與“挑戰”。

近幾年,人工智能技術在綜藝製作領域,開始廣泛應用,成為節目裡一部分,當然新技術的應用對於節目創新來說,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可以提升效率或效果,另一方面,則可能讓創新變得更機械化或者說流程化。

江蘇衛視《最強大腦4》引入了人機大戰的全新賽制,讓AI機器人順理成章地參與到節目之中。在《蒙面唱將猜猜猜》節目中,華帝人工智能機器人小V通過聲紋識別功能,為猜評團和觀眾提供大數據支持,篩選出那些與現場蒙面唱將聲音相似度的較高的歌手人選。《明日之子》第一季裡出現的虛擬選手“赫茲”,主要就是以AR+實時動作捕捉+3D實時渲染技術的形式出現在節目現場。

電視指南 | 你真正瞭解國產綜藝製作人嗎?

當下,人工智能技術還在逐步深入參與到節目製作的各個環節,諸如在嘉賓選擇上,則可以通過大數據進行篩選,例如《中國新說唱》的嘉賓鄧紫棋,則是通過AI、大數據等方式精準地挑選出來。據瞭解,愛奇藝技術產品團隊已開發出基於AI的愛創媒資系統,其在合板、剪輯、扒詞/唱詞三個環節中正在應用AI技術。並且其還創建了智能明星庫,已收錄100多萬明星藝人,目前支持2萬多明星的識別。至於優酷,目前則運用AI來細化用戶畫像,從而提高收視效果,具體如通過AI收視率曲線分析,能更好地獲取核心用戶的喜歡偏好。

第四,綜藝製作人的品牌化與標籤化,這是一件好事嗎?

明星綜藝製作人的身份,一方面,它是一種節目具象的品牌化表達,比如說一提到洪濤,想必就是製作音樂綜藝的翹楚;何忱則是《明星大偵探》《我是大偵探》等一系列推理綜藝的製作“保證”;關正文則是《見字如面》、《漢字風雲會》等一系列文化綜藝的操盤手;至於“我家三部曲”系列的陳歆宇,已然是要將觀察類綜藝做到底的架勢。所以,節目辨識度和製作人風格,逐漸形成了密切關聯。

電視指南 | 你真正瞭解國產綜藝製作人嗎?

另一方面,過於具象的符號標籤,往往侷限了這些製作人創新的空間和方向,因為一般找他們合作的對方,往往明確要求了創作的命題,即與你之前成功案例相關的節目創新。所以,這些製作人所承受的甜蜜也好,苦楚也罷,大概也只有他們自己最清楚和明白。

第五,製作團隊和藝人粉絲之間“相愛相殺”的持續性關係。

由於節目“剪輯”帶來的一系列衍生問題,使得綜藝團隊和藝人粉絲之間形成了持續性的“相愛相殺”局面,當然是以“相殺”居多。事實上,今年上半年,依然還是會時不時地因某些具體節目內容,而引發藝人嘉賓或粉絲直接“手撕”節目組的事情發生,雖有聲音稱,這是一種帶熱度的營銷手段,但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做法,好像並不可取。

電視指南 | 你真正瞭解國產綜藝製作人嗎?

第六,電視民工的“苦逼”日常

做綜藝這一行,大家一般都會自嘲一下“電視民工”,因為除了負責頗具智力性的主題策劃,身體上也要能夠經得起各種“造”,諸如連續早班機、通宵熬大夜、長期出差等,這些無疑是節目製作期間的常態工作,大家早已習以為常了。

"

電視指南:做節目確實不易,大家的焦慮和煩惱的點也是層出不窮,如何在精神高壓和戴著鐐銬之下,持續產出高品質的內容作品,無疑是對綜藝製作團隊最大的考驗和職業歷練。

電視指南 | 你真正瞭解國產綜藝製作人嗎?

來源:傳媒內參-傳媒獨家

文/風其然

最近,讀到了一篇“犀利”的文章《國產綜藝尷尬地像陪領導吃飯》,其對國產綜藝一邊倒的“吐槽”,確實可以引發不少C端受眾的情緒化共鳴,但如果從行業發展與創新的角度來說,好像有點文不對題,至少在筆者看來,這些年國產綜藝的發展速度和進步水平,清晰可見,值得肯定,畢竟評分均值在8+以上的綜藝也不在少數。

對於大眾來說,吐槽一檔節目已經輕鬆到不會付出任何成本,雖然他們可能會說我投入了時間、精力、以及情感等,但這些有時候幾乎都可以忽略不計,因為他們在吐槽的過程中,也收穫了某種精神愉悅感。

但對於創作出一檔節目的團隊來說,這個“生產”的過程要辛苦的多,甚至是艱難。比如說,從搭建節目架構和主題創新的前期策劃,導演團隊就要不停地輸出新的想法,之後便是想如何將其真正落地。好不容易等節目製作完成,又要期待節目可以“安全”播出,以至於對自己的這個親生“孩子”沒有過多要求,播完就行。同時,在播出的日子裡,還要隨時聽著大眾的反饋聲音,試想一下,當總導演很可能是剛剛熬了一週大夜而把最新一期片子剪出來,還沒等休息,就看到了剛播出一期節目後的觀眾反饋,評論鋪天蓋地,或扎心或暖心,他(或他)都得承受著,這確實需要一顆強大的內心和強壯的身體才能支撐的住。

電視指南 | 你真正瞭解國產綜藝製作人嗎?

事實上,這些只是截取了綜藝人日常工作狀態的很小的一部分。所以說做節目,是真心地不容易,為此行業裡一直流行著那句自黑到底的話,如果你跟誰有仇,就詛咒他下輩子做電視(節目)。

坦白地說,綜藝創作一直都不好做,但好在還有一幫內容人一直在堅持,這確實是一個需要熱血和夢想才能從事的行業。接下來,筆者將總結一下作為綜藝製作人的六大難言之隱,僅做參考,歡迎探討,當然也希望大眾可以更加了解這幫人。

第一,創業與守業,自我顛覆最難。

近幾年,知名綜藝背後的製作團隊或者製作人,逐漸走向臺前,某種程度上,已然成為了或正在享受著“明星製作人”的榮耀和光環,甚至還收割了不少的觀眾粉絲為其加持熱度。但光環和壓力,往往如影隨形,親密無間般存在著。

這些走到臺前的綜藝製作人,往往需要具備更強大的內心,去面對觀眾隨時可能會出現的否定或批評聲音。尤其是在他們新節目上線時,不少人早已抱著看熱鬧和吐槽的心態期待新節目的如期到來。所以,明星製作人的下一個新綜藝,其實是要接受大眾對其更高的評判標準。

對於製作人而言,箇中滋味,如人飲水,冷暖自知。諸如《歌手》之父的湖南衛視洪濤,去年其參與制作的全新綜藝《幻樂之城》,創新有餘,但卻未能得到大眾的普遍認可,且因為製作難度太大,難以長久持續地做下去。

電視指南 | 你真正瞭解國產綜藝製作人嗎?

稍顯後輩一些的明星製作人,他們既有代表性知名節目,但仍然有一顆想要顛覆式創新的心,於是他們開始試水全新節目樣態,以期可以達到他們內心向往的更高創作水準。諸如《奔跑吧》總導演姚譯添嘗試了新綜藝《各位旅客請注意》,《王牌對王牌》總導演吳彤計劃推出的新音樂綜藝《天賜的榮耀》等,可以看出他們想要顛覆自己以往代表節目的“初衷”,至於效果如何,只能等節目正式上線了。

電視指南 | 你真正瞭解國產綜藝製作人嗎?

《奔跑吧3》收官,總導演姚譯添發微博感嘆

第二,過度解讀“抄襲”,國產原創綜藝難以“穩定”成長。

不可否認,國內綜藝創作確實集中經歷過“借鑑”的時間段,但目前不少好看的綜藝,也是原創屬性,但仍會被過度質疑有“抄襲”之嫌。其實,總有這樣一群人,只要有新節目上新,他們彷彿瞬間偵探體質,一定要深扒這檔節目是否借鑑或“抄襲”了國外某檔節目。

諸如,其實愛奇藝《樂隊的夏天》去年便立項,前後準備了近7個月時間,但由於上線時間比韓國JTBC電視臺大型樂隊選秀節目《超級樂隊》延後,便被質疑有抄襲的可能,但事實上兩檔節目從立意到環節,幾乎完全不同。由此來說,大眾要給國產原創綜藝一些“生長”的底氣和空間,一味地“批評式”對待,或許也不是長久之計。

電視指南 | 你真正瞭解國產綜藝製作人嗎?

韓國JTBC電視臺大型樂隊選秀節目《超級樂隊》,於今年4月首播

電視指南 | 你真正瞭解國產綜藝製作人嗎?

愛奇藝樂隊主題綜藝《樂隊的夏天》,於今年5月首播

第三,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對內容創作的“機遇”與“挑戰”。

近幾年,人工智能技術在綜藝製作領域,開始廣泛應用,成為節目裡一部分,當然新技術的應用對於節目創新來說,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可以提升效率或效果,另一方面,則可能讓創新變得更機械化或者說流程化。

江蘇衛視《最強大腦4》引入了人機大戰的全新賽制,讓AI機器人順理成章地參與到節目之中。在《蒙面唱將猜猜猜》節目中,華帝人工智能機器人小V通過聲紋識別功能,為猜評團和觀眾提供大數據支持,篩選出那些與現場蒙面唱將聲音相似度的較高的歌手人選。《明日之子》第一季裡出現的虛擬選手“赫茲”,主要就是以AR+實時動作捕捉+3D實時渲染技術的形式出現在節目現場。

電視指南 | 你真正瞭解國產綜藝製作人嗎?

當下,人工智能技術還在逐步深入參與到節目製作的各個環節,諸如在嘉賓選擇上,則可以通過大數據進行篩選,例如《中國新說唱》的嘉賓鄧紫棋,則是通過AI、大數據等方式精準地挑選出來。據瞭解,愛奇藝技術產品團隊已開發出基於AI的愛創媒資系統,其在合板、剪輯、扒詞/唱詞三個環節中正在應用AI技術。並且其還創建了智能明星庫,已收錄100多萬明星藝人,目前支持2萬多明星的識別。至於優酷,目前則運用AI來細化用戶畫像,從而提高收視效果,具體如通過AI收視率曲線分析,能更好地獲取核心用戶的喜歡偏好。

第四,綜藝製作人的品牌化與標籤化,這是一件好事嗎?

明星綜藝製作人的身份,一方面,它是一種節目具象的品牌化表達,比如說一提到洪濤,想必就是製作音樂綜藝的翹楚;何忱則是《明星大偵探》《我是大偵探》等一系列推理綜藝的製作“保證”;關正文則是《見字如面》、《漢字風雲會》等一系列文化綜藝的操盤手;至於“我家三部曲”系列的陳歆宇,已然是要將觀察類綜藝做到底的架勢。所以,節目辨識度和製作人風格,逐漸形成了密切關聯。

電視指南 | 你真正瞭解國產綜藝製作人嗎?

另一方面,過於具象的符號標籤,往往侷限了這些製作人創新的空間和方向,因為一般找他們合作的對方,往往明確要求了創作的命題,即與你之前成功案例相關的節目創新。所以,這些製作人所承受的甜蜜也好,苦楚也罷,大概也只有他們自己最清楚和明白。

第五,製作團隊和藝人粉絲之間“相愛相殺”的持續性關係。

由於節目“剪輯”帶來的一系列衍生問題,使得綜藝團隊和藝人粉絲之間形成了持續性的“相愛相殺”局面,當然是以“相殺”居多。事實上,今年上半年,依然還是會時不時地因某些具體節目內容,而引發藝人嘉賓或粉絲直接“手撕”節目組的事情發生,雖有聲音稱,這是一種帶熱度的營銷手段,但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做法,好像並不可取。

電視指南 | 你真正瞭解國產綜藝製作人嗎?

第六,電視民工的“苦逼”日常

做綜藝這一行,大家一般都會自嘲一下“電視民工”,因為除了負責頗具智力性的主題策劃,身體上也要能夠經得起各種“造”,諸如連續早班機、通宵熬大夜、長期出差等,這些無疑是節目製作期間的常態工作,大家早已習以為常了。

電視指南 | 你真正瞭解國產綜藝製作人嗎?

特別是因為經常熬夜,以及吃夜宵,使得做綜藝這一行的人,無形中透支著自己的身體健康,諸如過勞肥、記憶力減退、視力下降、胃腸疾病,以及階段性的抑鬱狀態等。或許真的是熱愛,才會選擇和堅持做這一行吧。

做節目確實不易,大家的焦慮和煩惱的點也是層出不窮,如何在精神高壓和戴著鐐銬之下,持續產出高品質的內容作品,無疑是對綜藝製作團隊最大的考驗和職業歷練。

"

電視指南:做節目確實不易,大家的焦慮和煩惱的點也是層出不窮,如何在精神高壓和戴著鐐銬之下,持續產出高品質的內容作品,無疑是對綜藝製作團隊最大的考驗和職業歷練。

電視指南 | 你真正瞭解國產綜藝製作人嗎?

來源:傳媒內參-傳媒獨家

文/風其然

最近,讀到了一篇“犀利”的文章《國產綜藝尷尬地像陪領導吃飯》,其對國產綜藝一邊倒的“吐槽”,確實可以引發不少C端受眾的情緒化共鳴,但如果從行業發展與創新的角度來說,好像有點文不對題,至少在筆者看來,這些年國產綜藝的發展速度和進步水平,清晰可見,值得肯定,畢竟評分均值在8+以上的綜藝也不在少數。

對於大眾來說,吐槽一檔節目已經輕鬆到不會付出任何成本,雖然他們可能會說我投入了時間、精力、以及情感等,但這些有時候幾乎都可以忽略不計,因為他們在吐槽的過程中,也收穫了某種精神愉悅感。

但對於創作出一檔節目的團隊來說,這個“生產”的過程要辛苦的多,甚至是艱難。比如說,從搭建節目架構和主題創新的前期策劃,導演團隊就要不停地輸出新的想法,之後便是想如何將其真正落地。好不容易等節目製作完成,又要期待節目可以“安全”播出,以至於對自己的這個親生“孩子”沒有過多要求,播完就行。同時,在播出的日子裡,還要隨時聽著大眾的反饋聲音,試想一下,當總導演很可能是剛剛熬了一週大夜而把最新一期片子剪出來,還沒等休息,就看到了剛播出一期節目後的觀眾反饋,評論鋪天蓋地,或扎心或暖心,他(或他)都得承受著,這確實需要一顆強大的內心和強壯的身體才能支撐的住。

電視指南 | 你真正瞭解國產綜藝製作人嗎?

事實上,這些只是截取了綜藝人日常工作狀態的很小的一部分。所以說做節目,是真心地不容易,為此行業裡一直流行著那句自黑到底的話,如果你跟誰有仇,就詛咒他下輩子做電視(節目)。

坦白地說,綜藝創作一直都不好做,但好在還有一幫內容人一直在堅持,這確實是一個需要熱血和夢想才能從事的行業。接下來,筆者將總結一下作為綜藝製作人的六大難言之隱,僅做參考,歡迎探討,當然也希望大眾可以更加了解這幫人。

第一,創業與守業,自我顛覆最難。

近幾年,知名綜藝背後的製作團隊或者製作人,逐漸走向臺前,某種程度上,已然成為了或正在享受著“明星製作人”的榮耀和光環,甚至還收割了不少的觀眾粉絲為其加持熱度。但光環和壓力,往往如影隨形,親密無間般存在著。

這些走到臺前的綜藝製作人,往往需要具備更強大的內心,去面對觀眾隨時可能會出現的否定或批評聲音。尤其是在他們新節目上線時,不少人早已抱著看熱鬧和吐槽的心態期待新節目的如期到來。所以,明星製作人的下一個新綜藝,其實是要接受大眾對其更高的評判標準。

對於製作人而言,箇中滋味,如人飲水,冷暖自知。諸如《歌手》之父的湖南衛視洪濤,去年其參與制作的全新綜藝《幻樂之城》,創新有餘,但卻未能得到大眾的普遍認可,且因為製作難度太大,難以長久持續地做下去。

電視指南 | 你真正瞭解國產綜藝製作人嗎?

稍顯後輩一些的明星製作人,他們既有代表性知名節目,但仍然有一顆想要顛覆式創新的心,於是他們開始試水全新節目樣態,以期可以達到他們內心向往的更高創作水準。諸如《奔跑吧》總導演姚譯添嘗試了新綜藝《各位旅客請注意》,《王牌對王牌》總導演吳彤計劃推出的新音樂綜藝《天賜的榮耀》等,可以看出他們想要顛覆自己以往代表節目的“初衷”,至於效果如何,只能等節目正式上線了。

電視指南 | 你真正瞭解國產綜藝製作人嗎?

《奔跑吧3》收官,總導演姚譯添發微博感嘆

第二,過度解讀“抄襲”,國產原創綜藝難以“穩定”成長。

不可否認,國內綜藝創作確實集中經歷過“借鑑”的時間段,但目前不少好看的綜藝,也是原創屬性,但仍會被過度質疑有“抄襲”之嫌。其實,總有這樣一群人,只要有新節目上新,他們彷彿瞬間偵探體質,一定要深扒這檔節目是否借鑑或“抄襲”了國外某檔節目。

諸如,其實愛奇藝《樂隊的夏天》去年便立項,前後準備了近7個月時間,但由於上線時間比韓國JTBC電視臺大型樂隊選秀節目《超級樂隊》延後,便被質疑有抄襲的可能,但事實上兩檔節目從立意到環節,幾乎完全不同。由此來說,大眾要給國產原創綜藝一些“生長”的底氣和空間,一味地“批評式”對待,或許也不是長久之計。

電視指南 | 你真正瞭解國產綜藝製作人嗎?

韓國JTBC電視臺大型樂隊選秀節目《超級樂隊》,於今年4月首播

電視指南 | 你真正瞭解國產綜藝製作人嗎?

愛奇藝樂隊主題綜藝《樂隊的夏天》,於今年5月首播

第三,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對內容創作的“機遇”與“挑戰”。

近幾年,人工智能技術在綜藝製作領域,開始廣泛應用,成為節目裡一部分,當然新技術的應用對於節目創新來說,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可以提升效率或效果,另一方面,則可能讓創新變得更機械化或者說流程化。

江蘇衛視《最強大腦4》引入了人機大戰的全新賽制,讓AI機器人順理成章地參與到節目之中。在《蒙面唱將猜猜猜》節目中,華帝人工智能機器人小V通過聲紋識別功能,為猜評團和觀眾提供大數據支持,篩選出那些與現場蒙面唱將聲音相似度的較高的歌手人選。《明日之子》第一季裡出現的虛擬選手“赫茲”,主要就是以AR+實時動作捕捉+3D實時渲染技術的形式出現在節目現場。

電視指南 | 你真正瞭解國產綜藝製作人嗎?

當下,人工智能技術還在逐步深入參與到節目製作的各個環節,諸如在嘉賓選擇上,則可以通過大數據進行篩選,例如《中國新說唱》的嘉賓鄧紫棋,則是通過AI、大數據等方式精準地挑選出來。據瞭解,愛奇藝技術產品團隊已開發出基於AI的愛創媒資系統,其在合板、剪輯、扒詞/唱詞三個環節中正在應用AI技術。並且其還創建了智能明星庫,已收錄100多萬明星藝人,目前支持2萬多明星的識別。至於優酷,目前則運用AI來細化用戶畫像,從而提高收視效果,具體如通過AI收視率曲線分析,能更好地獲取核心用戶的喜歡偏好。

第四,綜藝製作人的品牌化與標籤化,這是一件好事嗎?

明星綜藝製作人的身份,一方面,它是一種節目具象的品牌化表達,比如說一提到洪濤,想必就是製作音樂綜藝的翹楚;何忱則是《明星大偵探》《我是大偵探》等一系列推理綜藝的製作“保證”;關正文則是《見字如面》、《漢字風雲會》等一系列文化綜藝的操盤手;至於“我家三部曲”系列的陳歆宇,已然是要將觀察類綜藝做到底的架勢。所以,節目辨識度和製作人風格,逐漸形成了密切關聯。

電視指南 | 你真正瞭解國產綜藝製作人嗎?

另一方面,過於具象的符號標籤,往往侷限了這些製作人創新的空間和方向,因為一般找他們合作的對方,往往明確要求了創作的命題,即與你之前成功案例相關的節目創新。所以,這些製作人所承受的甜蜜也好,苦楚也罷,大概也只有他們自己最清楚和明白。

第五,製作團隊和藝人粉絲之間“相愛相殺”的持續性關係。

由於節目“剪輯”帶來的一系列衍生問題,使得綜藝團隊和藝人粉絲之間形成了持續性的“相愛相殺”局面,當然是以“相殺”居多。事實上,今年上半年,依然還是會時不時地因某些具體節目內容,而引發藝人嘉賓或粉絲直接“手撕”節目組的事情發生,雖有聲音稱,這是一種帶熱度的營銷手段,但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做法,好像並不可取。

電視指南 | 你真正瞭解國產綜藝製作人嗎?

第六,電視民工的“苦逼”日常

做綜藝這一行,大家一般都會自嘲一下“電視民工”,因為除了負責頗具智力性的主題策劃,身體上也要能夠經得起各種“造”,諸如連續早班機、通宵熬大夜、長期出差等,這些無疑是節目製作期間的常態工作,大家早已習以為常了。

電視指南 | 你真正瞭解國產綜藝製作人嗎?

特別是因為經常熬夜,以及吃夜宵,使得做綜藝這一行的人,無形中透支著自己的身體健康,諸如過勞肥、記憶力減退、視力下降、胃腸疾病,以及階段性的抑鬱狀態等。或許真的是熱愛,才會選擇和堅持做這一行吧。

做節目確實不易,大家的焦慮和煩惱的點也是層出不窮,如何在精神高壓和戴著鐐銬之下,持續產出高品質的內容作品,無疑是對綜藝製作團隊最大的考驗和職業歷練。

電視指南 | 你真正瞭解國產綜藝製作人嗎?"

電視指南:做節目確實不易,大家的焦慮和煩惱的點也是層出不窮,如何在精神高壓和戴著鐐銬之下,持續產出高品質的內容作品,無疑是對綜藝製作團隊最大的考驗和職業歷練。

電視指南 | 你真正瞭解國產綜藝製作人嗎?

來源:傳媒內參-傳媒獨家

文/風其然

最近,讀到了一篇“犀利”的文章《國產綜藝尷尬地像陪領導吃飯》,其對國產綜藝一邊倒的“吐槽”,確實可以引發不少C端受眾的情緒化共鳴,但如果從行業發展與創新的角度來說,好像有點文不對題,至少在筆者看來,這些年國產綜藝的發展速度和進步水平,清晰可見,值得肯定,畢竟評分均值在8+以上的綜藝也不在少數。

對於大眾來說,吐槽一檔節目已經輕鬆到不會付出任何成本,雖然他們可能會說我投入了時間、精力、以及情感等,但這些有時候幾乎都可以忽略不計,因為他們在吐槽的過程中,也收穫了某種精神愉悅感。

但對於創作出一檔節目的團隊來說,這個“生產”的過程要辛苦的多,甚至是艱難。比如說,從搭建節目架構和主題創新的前期策劃,導演團隊就要不停地輸出新的想法,之後便是想如何將其真正落地。好不容易等節目製作完成,又要期待節目可以“安全”播出,以至於對自己的這個親生“孩子”沒有過多要求,播完就行。同時,在播出的日子裡,還要隨時聽著大眾的反饋聲音,試想一下,當總導演很可能是剛剛熬了一週大夜而把最新一期片子剪出來,還沒等休息,就看到了剛播出一期節目後的觀眾反饋,評論鋪天蓋地,或扎心或暖心,他(或他)都得承受著,這確實需要一顆強大的內心和強壯的身體才能支撐的住。

電視指南 | 你真正瞭解國產綜藝製作人嗎?

事實上,這些只是截取了綜藝人日常工作狀態的很小的一部分。所以說做節目,是真心地不容易,為此行業裡一直流行著那句自黑到底的話,如果你跟誰有仇,就詛咒他下輩子做電視(節目)。

坦白地說,綜藝創作一直都不好做,但好在還有一幫內容人一直在堅持,這確實是一個需要熱血和夢想才能從事的行業。接下來,筆者將總結一下作為綜藝製作人的六大難言之隱,僅做參考,歡迎探討,當然也希望大眾可以更加了解這幫人。

第一,創業與守業,自我顛覆最難。

近幾年,知名綜藝背後的製作團隊或者製作人,逐漸走向臺前,某種程度上,已然成為了或正在享受著“明星製作人”的榮耀和光環,甚至還收割了不少的觀眾粉絲為其加持熱度。但光環和壓力,往往如影隨形,親密無間般存在著。

這些走到臺前的綜藝製作人,往往需要具備更強大的內心,去面對觀眾隨時可能會出現的否定或批評聲音。尤其是在他們新節目上線時,不少人早已抱著看熱鬧和吐槽的心態期待新節目的如期到來。所以,明星製作人的下一個新綜藝,其實是要接受大眾對其更高的評判標準。

對於製作人而言,箇中滋味,如人飲水,冷暖自知。諸如《歌手》之父的湖南衛視洪濤,去年其參與制作的全新綜藝《幻樂之城》,創新有餘,但卻未能得到大眾的普遍認可,且因為製作難度太大,難以長久持續地做下去。

電視指南 | 你真正瞭解國產綜藝製作人嗎?

稍顯後輩一些的明星製作人,他們既有代表性知名節目,但仍然有一顆想要顛覆式創新的心,於是他們開始試水全新節目樣態,以期可以達到他們內心向往的更高創作水準。諸如《奔跑吧》總導演姚譯添嘗試了新綜藝《各位旅客請注意》,《王牌對王牌》總導演吳彤計劃推出的新音樂綜藝《天賜的榮耀》等,可以看出他們想要顛覆自己以往代表節目的“初衷”,至於效果如何,只能等節目正式上線了。

電視指南 | 你真正瞭解國產綜藝製作人嗎?

《奔跑吧3》收官,總導演姚譯添發微博感嘆

第二,過度解讀“抄襲”,國產原創綜藝難以“穩定”成長。

不可否認,國內綜藝創作確實集中經歷過“借鑑”的時間段,但目前不少好看的綜藝,也是原創屬性,但仍會被過度質疑有“抄襲”之嫌。其實,總有這樣一群人,只要有新節目上新,他們彷彿瞬間偵探體質,一定要深扒這檔節目是否借鑑或“抄襲”了國外某檔節目。

諸如,其實愛奇藝《樂隊的夏天》去年便立項,前後準備了近7個月時間,但由於上線時間比韓國JTBC電視臺大型樂隊選秀節目《超級樂隊》延後,便被質疑有抄襲的可能,但事實上兩檔節目從立意到環節,幾乎完全不同。由此來說,大眾要給國產原創綜藝一些“生長”的底氣和空間,一味地“批評式”對待,或許也不是長久之計。

電視指南 | 你真正瞭解國產綜藝製作人嗎?

韓國JTBC電視臺大型樂隊選秀節目《超級樂隊》,於今年4月首播

電視指南 | 你真正瞭解國產綜藝製作人嗎?

愛奇藝樂隊主題綜藝《樂隊的夏天》,於今年5月首播

第三,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對內容創作的“機遇”與“挑戰”。

近幾年,人工智能技術在綜藝製作領域,開始廣泛應用,成為節目裡一部分,當然新技術的應用對於節目創新來說,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可以提升效率或效果,另一方面,則可能讓創新變得更機械化或者說流程化。

江蘇衛視《最強大腦4》引入了人機大戰的全新賽制,讓AI機器人順理成章地參與到節目之中。在《蒙面唱將猜猜猜》節目中,華帝人工智能機器人小V通過聲紋識別功能,為猜評團和觀眾提供大數據支持,篩選出那些與現場蒙面唱將聲音相似度的較高的歌手人選。《明日之子》第一季裡出現的虛擬選手“赫茲”,主要就是以AR+實時動作捕捉+3D實時渲染技術的形式出現在節目現場。

電視指南 | 你真正瞭解國產綜藝製作人嗎?

當下,人工智能技術還在逐步深入參與到節目製作的各個環節,諸如在嘉賓選擇上,則可以通過大數據進行篩選,例如《中國新說唱》的嘉賓鄧紫棋,則是通過AI、大數據等方式精準地挑選出來。據瞭解,愛奇藝技術產品團隊已開發出基於AI的愛創媒資系統,其在合板、剪輯、扒詞/唱詞三個環節中正在應用AI技術。並且其還創建了智能明星庫,已收錄100多萬明星藝人,目前支持2萬多明星的識別。至於優酷,目前則運用AI來細化用戶畫像,從而提高收視效果,具體如通過AI收視率曲線分析,能更好地獲取核心用戶的喜歡偏好。

第四,綜藝製作人的品牌化與標籤化,這是一件好事嗎?

明星綜藝製作人的身份,一方面,它是一種節目具象的品牌化表達,比如說一提到洪濤,想必就是製作音樂綜藝的翹楚;何忱則是《明星大偵探》《我是大偵探》等一系列推理綜藝的製作“保證”;關正文則是《見字如面》、《漢字風雲會》等一系列文化綜藝的操盤手;至於“我家三部曲”系列的陳歆宇,已然是要將觀察類綜藝做到底的架勢。所以,節目辨識度和製作人風格,逐漸形成了密切關聯。

電視指南 | 你真正瞭解國產綜藝製作人嗎?

另一方面,過於具象的符號標籤,往往侷限了這些製作人創新的空間和方向,因為一般找他們合作的對方,往往明確要求了創作的命題,即與你之前成功案例相關的節目創新。所以,這些製作人所承受的甜蜜也好,苦楚也罷,大概也只有他們自己最清楚和明白。

第五,製作團隊和藝人粉絲之間“相愛相殺”的持續性關係。

由於節目“剪輯”帶來的一系列衍生問題,使得綜藝團隊和藝人粉絲之間形成了持續性的“相愛相殺”局面,當然是以“相殺”居多。事實上,今年上半年,依然還是會時不時地因某些具體節目內容,而引發藝人嘉賓或粉絲直接“手撕”節目組的事情發生,雖有聲音稱,這是一種帶熱度的營銷手段,但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做法,好像並不可取。

電視指南 | 你真正瞭解國產綜藝製作人嗎?

第六,電視民工的“苦逼”日常

做綜藝這一行,大家一般都會自嘲一下“電視民工”,因為除了負責頗具智力性的主題策劃,身體上也要能夠經得起各種“造”,諸如連續早班機、通宵熬大夜、長期出差等,這些無疑是節目製作期間的常態工作,大家早已習以為常了。

電視指南 | 你真正瞭解國產綜藝製作人嗎?

特別是因為經常熬夜,以及吃夜宵,使得做綜藝這一行的人,無形中透支著自己的身體健康,諸如過勞肥、記憶力減退、視力下降、胃腸疾病,以及階段性的抑鬱狀態等。或許真的是熱愛,才會選擇和堅持做這一行吧。

做節目確實不易,大家的焦慮和煩惱的點也是層出不窮,如何在精神高壓和戴著鐐銬之下,持續產出高品質的內容作品,無疑是對綜藝製作團隊最大的考驗和職業歷練。

電視指南 | 你真正瞭解國產綜藝製作人嗎?電視指南 | 你真正瞭解國產綜藝製作人嗎?

國家廣電總局主管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