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郭沫若兒子是同學,北大畢業卻下放十年,這個作家孤獨了一輩子'

"

1

孤獨到底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是心裡有很多話想說,環顧四周,卻沒有一個合適的人;是早上在空蕩的房間,自己對自己說早安;是夜深人靜的時候,在黑暗中獨自盯著天花板;是天降大雨,拿起手機,卻不知找誰為你送雨傘......

孤獨不是離群索居,而是身處人群,那些熱鬧卻都與你無關。

孤獨似乎是可怕的,因為很多人拼命想要擺脫孤獨感,他們熱衷於酒場飯局,忙碌於走親訪友,沉迷於燈紅酒綠。

但對於孤獨這件事,周國平卻有著不一樣的見解。

1968年,周國平從北大畢業,被下放到洞庭湖農場,一年半之後,被調往廣西資源,成為一名縣機關工作人員。

在獨居的那些年月,他一個人坐在冷冷清清的屋子裡,聽著窗外的風吹著窗戶,發出“嘎吱嘎吱”的聲音,海一樣的無邊無際的夜從窗口、門縫流進來,將他淹沒,讓他掙扎想逃,倍感孤獨。

是麻木地度過餘生,還是甘願忍受寂寞留在這深山小城?看著陸續得到升遷的老同學們,依然對精神世界毫無追求,反而變得更加世故圓滑,周國平暗下決心:

“即使一輩子受冷落,我也寧願做一個默默無聞但有真才實學的人,而決不做一個不學無術的沽名釣譽之徒。說這是清高也好,說這是志氣也好,反正我是決定這樣一意孤行了。”

生活有無意義,並不取決於環境,而是取決於精神狀態。

周國平曾說:“交往和獨處原是人在世上生活的兩種方式,對於每個人來說,這兩種方式都是必不可少的,只是比例很不相同罷了.....”

不管我們看起來活得多麼熱鬧,總有那麼些時刻,需要獨自面對內心。因為,人只有在孤獨中,才能與自己的靈魂相遇。

"

1

孤獨到底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是心裡有很多話想說,環顧四周,卻沒有一個合適的人;是早上在空蕩的房間,自己對自己說早安;是夜深人靜的時候,在黑暗中獨自盯著天花板;是天降大雨,拿起手機,卻不知找誰為你送雨傘......

孤獨不是離群索居,而是身處人群,那些熱鬧卻都與你無關。

孤獨似乎是可怕的,因為很多人拼命想要擺脫孤獨感,他們熱衷於酒場飯局,忙碌於走親訪友,沉迷於燈紅酒綠。

但對於孤獨這件事,周國平卻有著不一樣的見解。

1968年,周國平從北大畢業,被下放到洞庭湖農場,一年半之後,被調往廣西資源,成為一名縣機關工作人員。

在獨居的那些年月,他一個人坐在冷冷清清的屋子裡,聽著窗外的風吹著窗戶,發出“嘎吱嘎吱”的聲音,海一樣的無邊無際的夜從窗口、門縫流進來,將他淹沒,讓他掙扎想逃,倍感孤獨。

是麻木地度過餘生,還是甘願忍受寂寞留在這深山小城?看著陸續得到升遷的老同學們,依然對精神世界毫無追求,反而變得更加世故圓滑,周國平暗下決心:

“即使一輩子受冷落,我也寧願做一個默默無聞但有真才實學的人,而決不做一個不學無術的沽名釣譽之徒。說這是清高也好,說這是志氣也好,反正我是決定這樣一意孤行了。”

生活有無意義,並不取決於環境,而是取決於精神狀態。

周國平曾說:“交往和獨處原是人在世上生活的兩種方式,對於每個人來說,這兩種方式都是必不可少的,只是比例很不相同罷了.....”

不管我們看起來活得多麼熱鬧,總有那麼些時刻,需要獨自面對內心。因為,人只有在孤獨中,才能與自己的靈魂相遇。

與郭沫若兒子是同學,北大畢業卻下放十年,這個作家孤獨了一輩子

2

很多人視周國平為偶像,在迷茫時,是周國平的文字給他們點亮了燈塔,帶給他們最溫暖的撫慰。但並不是所有人都能讀懂周國平,因為無法享受寂寞和孤獨的人,是不能體會周國平文字中蘊含的力量。

周國平的童年充斥著貧苦和不安,所以他的性格是內向和敏感的。但內外向並無好壞之分,反而正是因為他偏愛安靜,才讓他更能靜下心來去思考人生的意義。

中學時,書,是周國平最好的夥伴。他堅信“唯有做學問才是成功的正道”,立志把“天下好書全讀熟”。這樣信念讓他養成了良好的閱讀習慣,積累了厚重的文學素養。

1962年,他如願以償地考進了北大哲學系,並認識了郭沫若的兒子郭世英。

周國平不止一次說,郭世英是對他影響最大的人。在他求知慾最旺盛的時候,郭世英做了他的引路人,不僅把他帶到了世界文學寶庫的大門前,還教會他辨別什麼是好與壞,偉大與平庸,讓他知道人生的意義不在於求取知識,更在於內心的充實。周國平甚至說,是郭世英奠定了他一生的精神方向。

這種人生信念和價值觀,讓周國平在艱苦的環境中堅持了下來。在被下放的年月,在每一個被跳蚤盯得人無法入睡的夜晚,周國平與書為伴。他打著手電筒讀《韓非子集解》,並在資料不完備、寫信借書被拒絕的條件下,寫出了一篇三萬多字的論文,名為《韓非的法制理論》。

四人幫倒臺後,周國平決心走出這潭死水。他報考了研究生,並以優異的成績衝破層層阻礙,最終拿到了錄取通知書。而此時,離他被下放到農村已經十年了。

十年的光陰匆匆而逝,最美好的年華都消磨在了寂寞裡,但他生命的內涵,卻無限豐盈起來。

1986年,讀博士的周國平把自己關在地下室兩個月,寫出了《尼采:在世紀的轉折點上》這部成名作,41歲的周國平火了。火到了什麼程度呢?據說,當時的大學校園裡流傳著這樣一句話:“男生不可不讀王小波,女生不可不讀周國平。”

他多年蘊藏的能量終於積累到了極致,迎來了爆發期,此後,他陸續創作了大量哲學散文類作品,比如《只有一個人》《今天我活著》《各自朝聖的路》等等……,周國平成了大眾眼中的“心靈導師”。

周國平是感性的,他的文字中充滿了對親情、友情的珍惜懷念;同時他也是理性的,他說:“書是人類的益友,但人生之路還是得自己走。”他甚至直率地表示:“我寫作從來不是為了影響世界,而只是為了安頓自己。”

而這,才是周國平從書中傳遞給我們的最大的價值。

"

1

孤獨到底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是心裡有很多話想說,環顧四周,卻沒有一個合適的人;是早上在空蕩的房間,自己對自己說早安;是夜深人靜的時候,在黑暗中獨自盯著天花板;是天降大雨,拿起手機,卻不知找誰為你送雨傘......

孤獨不是離群索居,而是身處人群,那些熱鬧卻都與你無關。

孤獨似乎是可怕的,因為很多人拼命想要擺脫孤獨感,他們熱衷於酒場飯局,忙碌於走親訪友,沉迷於燈紅酒綠。

但對於孤獨這件事,周國平卻有著不一樣的見解。

1968年,周國平從北大畢業,被下放到洞庭湖農場,一年半之後,被調往廣西資源,成為一名縣機關工作人員。

在獨居的那些年月,他一個人坐在冷冷清清的屋子裡,聽著窗外的風吹著窗戶,發出“嘎吱嘎吱”的聲音,海一樣的無邊無際的夜從窗口、門縫流進來,將他淹沒,讓他掙扎想逃,倍感孤獨。

是麻木地度過餘生,還是甘願忍受寂寞留在這深山小城?看著陸續得到升遷的老同學們,依然對精神世界毫無追求,反而變得更加世故圓滑,周國平暗下決心:

“即使一輩子受冷落,我也寧願做一個默默無聞但有真才實學的人,而決不做一個不學無術的沽名釣譽之徒。說這是清高也好,說這是志氣也好,反正我是決定這樣一意孤行了。”

生活有無意義,並不取決於環境,而是取決於精神狀態。

周國平曾說:“交往和獨處原是人在世上生活的兩種方式,對於每個人來說,這兩種方式都是必不可少的,只是比例很不相同罷了.....”

不管我們看起來活得多麼熱鬧,總有那麼些時刻,需要獨自面對內心。因為,人只有在孤獨中,才能與自己的靈魂相遇。

與郭沫若兒子是同學,北大畢業卻下放十年,這個作家孤獨了一輩子

2

很多人視周國平為偶像,在迷茫時,是周國平的文字給他們點亮了燈塔,帶給他們最溫暖的撫慰。但並不是所有人都能讀懂周國平,因為無法享受寂寞和孤獨的人,是不能體會周國平文字中蘊含的力量。

周國平的童年充斥著貧苦和不安,所以他的性格是內向和敏感的。但內外向並無好壞之分,反而正是因為他偏愛安靜,才讓他更能靜下心來去思考人生的意義。

中學時,書,是周國平最好的夥伴。他堅信“唯有做學問才是成功的正道”,立志把“天下好書全讀熟”。這樣信念讓他養成了良好的閱讀習慣,積累了厚重的文學素養。

1962年,他如願以償地考進了北大哲學系,並認識了郭沫若的兒子郭世英。

周國平不止一次說,郭世英是對他影響最大的人。在他求知慾最旺盛的時候,郭世英做了他的引路人,不僅把他帶到了世界文學寶庫的大門前,還教會他辨別什麼是好與壞,偉大與平庸,讓他知道人生的意義不在於求取知識,更在於內心的充實。周國平甚至說,是郭世英奠定了他一生的精神方向。

這種人生信念和價值觀,讓周國平在艱苦的環境中堅持了下來。在被下放的年月,在每一個被跳蚤盯得人無法入睡的夜晚,周國平與書為伴。他打著手電筒讀《韓非子集解》,並在資料不完備、寫信借書被拒絕的條件下,寫出了一篇三萬多字的論文,名為《韓非的法制理論》。

四人幫倒臺後,周國平決心走出這潭死水。他報考了研究生,並以優異的成績衝破層層阻礙,最終拿到了錄取通知書。而此時,離他被下放到農村已經十年了。

十年的光陰匆匆而逝,最美好的年華都消磨在了寂寞裡,但他生命的內涵,卻無限豐盈起來。

1986年,讀博士的周國平把自己關在地下室兩個月,寫出了《尼采:在世紀的轉折點上》這部成名作,41歲的周國平火了。火到了什麼程度呢?據說,當時的大學校園裡流傳著這樣一句話:“男生不可不讀王小波,女生不可不讀周國平。”

他多年蘊藏的能量終於積累到了極致,迎來了爆發期,此後,他陸續創作了大量哲學散文類作品,比如《只有一個人》《今天我活著》《各自朝聖的路》等等……,周國平成了大眾眼中的“心靈導師”。

周國平是感性的,他的文字中充滿了對親情、友情的珍惜懷念;同時他也是理性的,他說:“書是人類的益友,但人生之路還是得自己走。”他甚至直率地表示:“我寫作從來不是為了影響世界,而只是為了安頓自己。”

而這,才是周國平從書中傳遞給我們的最大的價值。

與郭沫若兒子是同學,北大畢業卻下放十年,這個作家孤獨了一輩子

3

耐得住寂寞,受得了孤獨,能無限充實內心,腳踏實地。這樣的周國平,還有更難得的一面,那就是他的真性情。

有人說周國平太過誠實了。因為他把自己的三段婚姻經歷一五一十地寫進了回憶錄裡,其中不乏移情別戀、婚內出軌。引發了很多人的評判和討伐。

但實際上他卻是個極重感情的人。他寫文懷念早逝的郭世英、紀念去世的鄧正來、紀念夭折的妞妞。字字泣血,句句錐心。

有人曾問他:“周老師,你最看重的身份是什麼?是哲學家、作家,還是學者?”他回答:“我最看重的是父親(這個身份),我覺得如果我不當父親,我的生命將是一輩子的缺憾。”

這裡就不得不提到他夭折的女兒。他與第二任妻子所生的女兒妞妞,剛滿月就確診患有先天性惡性眼底腫瘤。妞妞一歲半時,在忍受了很多成人都難以忍受的病痛折磨後,於一個安靜的黃昏,聽著自己最愛聽的音樂,抓著自己最喜歡的玩具,停止了呼吸。

周國平在《妞妞,一個父親的札記》中寫道:“我抱著我的女兒的小小屍體,拒絕接受任何一種哲學的安慰。她的一切都死了,唯有她的悲哀永遠活著。”

面對妞妞的死亡,他陷入了內疚悔恨中。他後悔自己沒有及早給妞妞做手術,認為自己對妞妞的死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他在書中追溯了妞妞得病的原因,也深度剖析了自己的心理。儘管,這會讓人覺得他懦弱、自私。

但他說:“我從來不是超然的哲人,相反,永遠是帶著血肉之軀承受和思考苦難的。置身於一個具體的苦難中,我身上的人性的弱點也一定會暴露出來,盲目、恐懼、軟弱、自私等等其實是凡俗之人的苦難的組成部分,我對此毫不避諱。”

也正是因為這種真實,這本書感動了千千萬萬的讀者。人們在這本書裡看到的不再是那個充滿哲思的周國平,而是一個痛失愛女的、平凡的父親。

每個人都有很多側面,敢於把自己的背面毫無避諱地展現給世界,或許正是孤獨者所獨有的勇氣。

"

1

孤獨到底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是心裡有很多話想說,環顧四周,卻沒有一個合適的人;是早上在空蕩的房間,自己對自己說早安;是夜深人靜的時候,在黑暗中獨自盯著天花板;是天降大雨,拿起手機,卻不知找誰為你送雨傘......

孤獨不是離群索居,而是身處人群,那些熱鬧卻都與你無關。

孤獨似乎是可怕的,因為很多人拼命想要擺脫孤獨感,他們熱衷於酒場飯局,忙碌於走親訪友,沉迷於燈紅酒綠。

但對於孤獨這件事,周國平卻有著不一樣的見解。

1968年,周國平從北大畢業,被下放到洞庭湖農場,一年半之後,被調往廣西資源,成為一名縣機關工作人員。

在獨居的那些年月,他一個人坐在冷冷清清的屋子裡,聽著窗外的風吹著窗戶,發出“嘎吱嘎吱”的聲音,海一樣的無邊無際的夜從窗口、門縫流進來,將他淹沒,讓他掙扎想逃,倍感孤獨。

是麻木地度過餘生,還是甘願忍受寂寞留在這深山小城?看著陸續得到升遷的老同學們,依然對精神世界毫無追求,反而變得更加世故圓滑,周國平暗下決心:

“即使一輩子受冷落,我也寧願做一個默默無聞但有真才實學的人,而決不做一個不學無術的沽名釣譽之徒。說這是清高也好,說這是志氣也好,反正我是決定這樣一意孤行了。”

生活有無意義,並不取決於環境,而是取決於精神狀態。

周國平曾說:“交往和獨處原是人在世上生活的兩種方式,對於每個人來說,這兩種方式都是必不可少的,只是比例很不相同罷了.....”

不管我們看起來活得多麼熱鬧,總有那麼些時刻,需要獨自面對內心。因為,人只有在孤獨中,才能與自己的靈魂相遇。

與郭沫若兒子是同學,北大畢業卻下放十年,這個作家孤獨了一輩子

2

很多人視周國平為偶像,在迷茫時,是周國平的文字給他們點亮了燈塔,帶給他們最溫暖的撫慰。但並不是所有人都能讀懂周國平,因為無法享受寂寞和孤獨的人,是不能體會周國平文字中蘊含的力量。

周國平的童年充斥著貧苦和不安,所以他的性格是內向和敏感的。但內外向並無好壞之分,反而正是因為他偏愛安靜,才讓他更能靜下心來去思考人生的意義。

中學時,書,是周國平最好的夥伴。他堅信“唯有做學問才是成功的正道”,立志把“天下好書全讀熟”。這樣信念讓他養成了良好的閱讀習慣,積累了厚重的文學素養。

1962年,他如願以償地考進了北大哲學系,並認識了郭沫若的兒子郭世英。

周國平不止一次說,郭世英是對他影響最大的人。在他求知慾最旺盛的時候,郭世英做了他的引路人,不僅把他帶到了世界文學寶庫的大門前,還教會他辨別什麼是好與壞,偉大與平庸,讓他知道人生的意義不在於求取知識,更在於內心的充實。周國平甚至說,是郭世英奠定了他一生的精神方向。

這種人生信念和價值觀,讓周國平在艱苦的環境中堅持了下來。在被下放的年月,在每一個被跳蚤盯得人無法入睡的夜晚,周國平與書為伴。他打著手電筒讀《韓非子集解》,並在資料不完備、寫信借書被拒絕的條件下,寫出了一篇三萬多字的論文,名為《韓非的法制理論》。

四人幫倒臺後,周國平決心走出這潭死水。他報考了研究生,並以優異的成績衝破層層阻礙,最終拿到了錄取通知書。而此時,離他被下放到農村已經十年了。

十年的光陰匆匆而逝,最美好的年華都消磨在了寂寞裡,但他生命的內涵,卻無限豐盈起來。

1986年,讀博士的周國平把自己關在地下室兩個月,寫出了《尼采:在世紀的轉折點上》這部成名作,41歲的周國平火了。火到了什麼程度呢?據說,當時的大學校園裡流傳著這樣一句話:“男生不可不讀王小波,女生不可不讀周國平。”

他多年蘊藏的能量終於積累到了極致,迎來了爆發期,此後,他陸續創作了大量哲學散文類作品,比如《只有一個人》《今天我活著》《各自朝聖的路》等等……,周國平成了大眾眼中的“心靈導師”。

周國平是感性的,他的文字中充滿了對親情、友情的珍惜懷念;同時他也是理性的,他說:“書是人類的益友,但人生之路還是得自己走。”他甚至直率地表示:“我寫作從來不是為了影響世界,而只是為了安頓自己。”

而這,才是周國平從書中傳遞給我們的最大的價值。

與郭沫若兒子是同學,北大畢業卻下放十年,這個作家孤獨了一輩子

3

耐得住寂寞,受得了孤獨,能無限充實內心,腳踏實地。這樣的周國平,還有更難得的一面,那就是他的真性情。

有人說周國平太過誠實了。因為他把自己的三段婚姻經歷一五一十地寫進了回憶錄裡,其中不乏移情別戀、婚內出軌。引發了很多人的評判和討伐。

但實際上他卻是個極重感情的人。他寫文懷念早逝的郭世英、紀念去世的鄧正來、紀念夭折的妞妞。字字泣血,句句錐心。

有人曾問他:“周老師,你最看重的身份是什麼?是哲學家、作家,還是學者?”他回答:“我最看重的是父親(這個身份),我覺得如果我不當父親,我的生命將是一輩子的缺憾。”

這裡就不得不提到他夭折的女兒。他與第二任妻子所生的女兒妞妞,剛滿月就確診患有先天性惡性眼底腫瘤。妞妞一歲半時,在忍受了很多成人都難以忍受的病痛折磨後,於一個安靜的黃昏,聽著自己最愛聽的音樂,抓著自己最喜歡的玩具,停止了呼吸。

周國平在《妞妞,一個父親的札記》中寫道:“我抱著我的女兒的小小屍體,拒絕接受任何一種哲學的安慰。她的一切都死了,唯有她的悲哀永遠活著。”

面對妞妞的死亡,他陷入了內疚悔恨中。他後悔自己沒有及早給妞妞做手術,認為自己對妞妞的死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他在書中追溯了妞妞得病的原因,也深度剖析了自己的心理。儘管,這會讓人覺得他懦弱、自私。

但他說:“我從來不是超然的哲人,相反,永遠是帶著血肉之軀承受和思考苦難的。置身於一個具體的苦難中,我身上的人性的弱點也一定會暴露出來,盲目、恐懼、軟弱、自私等等其實是凡俗之人的苦難的組成部分,我對此毫不避諱。”

也正是因為這種真實,這本書感動了千千萬萬的讀者。人們在這本書裡看到的不再是那個充滿哲思的周國平,而是一個痛失愛女的、平凡的父親。

每個人都有很多側面,敢於把自己的背面毫無避諱地展現給世界,或許正是孤獨者所獨有的勇氣。

與郭沫若兒子是同學,北大畢業卻下放十年,這個作家孤獨了一輩子

4

如今的周國平,已經七十多歲了,但外表看起來,卻彷彿只有五十多歲的樣子。

他的生活是平靜的,內心是豐富的。他的寫作之路與自己的心靈之路相當同統一,基本上反映了他在困惑中尋求覺悟和走向超脫的歷程。

其實,他一直在尋找一種狀態,一種能夠讓他享受人生而不沉湎,看透人生而不消極的狀態。

在《人生因孤獨而豐盛》這本書中,周國平寫道:豐盈的靈魂總是倍感孤獨,可我相信,一顆優秀的靈魂,即使永遠孤獨,永遠無人理解,也仍然能從自身的充實中得到一種滿足。願你學會在孤獨中,與自己交談,聽自己說話。

他與我們一樣,但又截然不同。願你,也可以有一顆不一樣的靈魂。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