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一月的哀思》成為追憶周恩來的最好教材,詩人李瑛文筆憾人'

"

著名軍旅詩人李瑛今天來青島!

聽到這個消息,我高興萬分。記得上高中時學過先生飽含深情創作的長詩《一月的哀思》,這首謳歌敬愛的周恩來總理豐功偉績的長詩,是紀念偉人的一部力作。我那時讀高中,我的老師講解這首長詩時幾次落淚的情景至今依然在我的眼前浮動。

"

著名軍旅詩人李瑛今天來青島!

聽到這個消息,我高興萬分。記得上高中時學過先生飽含深情創作的長詩《一月的哀思》,這首謳歌敬愛的周恩來總理豐功偉績的長詩,是紀念偉人的一部力作。我那時讀高中,我的老師講解這首長詩時幾次落淚的情景至今依然在我的眼前浮動。

他的《一月的哀思》成為追憶周恩來的最好教材,詩人李瑛文筆憾人

李瑛是跟隨中國作家沿海開放城市採訪團一起來青島的,同行的還有周明,公劉等著名作家和詩人,他們此行的目的,是來青島參觀三資企業,感受沿海開放氣息,為創作開放為題材的作品奠定生活基礎。

就這樣,我和李瑛老師相識在美麗的青島。那天,我全程陪同採訪團的訪問。我注意到,在參觀的過程中,李瑛老師步履矯健,看得認真,問得仔細,對於三資企業投資、技術、員工培訓等問題了解得相當詳細,同時不停地用筆在筆記本上記錄著……

參觀的間隙,我對李瑛老師進行了採訪。我沒有想到是,這位大詩人竟是那樣的謙遜和藹,他說:“自己本人沒什麼好談的,如果說創作了一些作品的話,那也得感謝時代,感謝軍隊,是軍隊把自己培養成才。”

"

著名軍旅詩人李瑛今天來青島!

聽到這個消息,我高興萬分。記得上高中時學過先生飽含深情創作的長詩《一月的哀思》,這首謳歌敬愛的周恩來總理豐功偉績的長詩,是紀念偉人的一部力作。我那時讀高中,我的老師講解這首長詩時幾次落淚的情景至今依然在我的眼前浮動。

他的《一月的哀思》成為追憶周恩來的最好教材,詩人李瑛文筆憾人

李瑛是跟隨中國作家沿海開放城市採訪團一起來青島的,同行的還有周明,公劉等著名作家和詩人,他們此行的目的,是來青島參觀三資企業,感受沿海開放氣息,為創作開放為題材的作品奠定生活基礎。

就這樣,我和李瑛老師相識在美麗的青島。那天,我全程陪同採訪團的訪問。我注意到,在參觀的過程中,李瑛老師步履矯健,看得認真,問得仔細,對於三資企業投資、技術、員工培訓等問題了解得相當詳細,同時不停地用筆在筆記本上記錄著……

參觀的間隙,我對李瑛老師進行了採訪。我沒有想到是,這位大詩人竟是那樣的謙遜和藹,他說:“自己本人沒什麼好談的,如果說創作了一些作品的話,那也得感謝時代,感謝軍隊,是軍隊把自己培養成才。”

他的《一月的哀思》成為追憶周恩來的最好教材,詩人李瑛文筆憾人

李瑛先生也是東北人,1926年12月8日出生在遼寧省錦州一個貧苦家庭,十歲時隨父親去天津讀書,1943年起開始學寫詩歌、小說、散文,1945年夏天,考入北京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學習。在北大期間,李瑛全面閱讀古籍中外名著,豐厚著自己的文學底蘊,這一時期,他接觸到了黨的地下組織,閱讀到了馬克思列寧的一些理論著述,同時,研讀了解放區的文學作品,革命覺悟得到提高,他創作了大量的詩歌和散文作品,如《太陽,啊!太陽》,《北平》等,展露出創作水平和實力。

"

著名軍旅詩人李瑛今天來青島!

聽到這個消息,我高興萬分。記得上高中時學過先生飽含深情創作的長詩《一月的哀思》,這首謳歌敬愛的周恩來總理豐功偉績的長詩,是紀念偉人的一部力作。我那時讀高中,我的老師講解這首長詩時幾次落淚的情景至今依然在我的眼前浮動。

他的《一月的哀思》成為追憶周恩來的最好教材,詩人李瑛文筆憾人

李瑛是跟隨中國作家沿海開放城市採訪團一起來青島的,同行的還有周明,公劉等著名作家和詩人,他們此行的目的,是來青島參觀三資企業,感受沿海開放氣息,為創作開放為題材的作品奠定生活基礎。

就這樣,我和李瑛老師相識在美麗的青島。那天,我全程陪同採訪團的訪問。我注意到,在參觀的過程中,李瑛老師步履矯健,看得認真,問得仔細,對於三資企業投資、技術、員工培訓等問題了解得相當詳細,同時不停地用筆在筆記本上記錄著……

參觀的間隙,我對李瑛老師進行了採訪。我沒有想到是,這位大詩人竟是那樣的謙遜和藹,他說:“自己本人沒什麼好談的,如果說創作了一些作品的話,那也得感謝時代,感謝軍隊,是軍隊把自己培養成才。”

他的《一月的哀思》成為追憶周恩來的最好教材,詩人李瑛文筆憾人

李瑛先生也是東北人,1926年12月8日出生在遼寧省錦州一個貧苦家庭,十歲時隨父親去天津讀書,1943年起開始學寫詩歌、小說、散文,1945年夏天,考入北京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學習。在北大期間,李瑛全面閱讀古籍中外名著,豐厚著自己的文學底蘊,這一時期,他接觸到了黨的地下組織,閱讀到了馬克思列寧的一些理論著述,同時,研讀了解放區的文學作品,革命覺悟得到提高,他創作了大量的詩歌和散文作品,如《太陽,啊!太陽》,《北平》等,展露出創作水平和實力。

他的《一月的哀思》成為追憶周恩來的最好教材,詩人李瑛文筆憾人

1949年,北京油菜花怒放的春天,李瑛懷著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貢獻青春年華的理想,在大學畢業前夕,帶筆從戎,參加了中國人民解放軍,成為新華社的一名軍事記者。抗美援朝戰爭開始後,李瑛多次赴朝鮮前線採訪和工作。以後的日子裡,李瑛在部隊的大熔爐裡鍛鍊成長,擔任過解放軍文藝社副社長,後來任總政治部文化部副部長。長期的軍旅生涯,鍛鍊了李瑛的手筆,陶冶了他的情操,在火熱的生活中,他的思想和藝術日臻成熟。從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出版《野戰詩集》到八十年代出版《南海》,在三十多年的工作之餘,李瑛陸續出版了30多本詩集。我曾經多次讀過她的詩歌,特別是匯聚了詩人精品的《李瑛詩選》更是讓我愛不釋手。李瑛用自己的才智和辛勤,為共和國詩壇提供了一朵朵奇葩,使中國的詩壇盪漾起向上的漣漪,豐富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寶庫。李瑛的詩歌,感情真摯,內容深刻,格調高雅,語言凝練,主旋律高揚,展示著一名軍旅詩人的風采。

"

著名軍旅詩人李瑛今天來青島!

聽到這個消息,我高興萬分。記得上高中時學過先生飽含深情創作的長詩《一月的哀思》,這首謳歌敬愛的周恩來總理豐功偉績的長詩,是紀念偉人的一部力作。我那時讀高中,我的老師講解這首長詩時幾次落淚的情景至今依然在我的眼前浮動。

他的《一月的哀思》成為追憶周恩來的最好教材,詩人李瑛文筆憾人

李瑛是跟隨中國作家沿海開放城市採訪團一起來青島的,同行的還有周明,公劉等著名作家和詩人,他們此行的目的,是來青島參觀三資企業,感受沿海開放氣息,為創作開放為題材的作品奠定生活基礎。

就這樣,我和李瑛老師相識在美麗的青島。那天,我全程陪同採訪團的訪問。我注意到,在參觀的過程中,李瑛老師步履矯健,看得認真,問得仔細,對於三資企業投資、技術、員工培訓等問題了解得相當詳細,同時不停地用筆在筆記本上記錄著……

參觀的間隙,我對李瑛老師進行了採訪。我沒有想到是,這位大詩人竟是那樣的謙遜和藹,他說:“自己本人沒什麼好談的,如果說創作了一些作品的話,那也得感謝時代,感謝軍隊,是軍隊把自己培養成才。”

他的《一月的哀思》成為追憶周恩來的最好教材,詩人李瑛文筆憾人

李瑛先生也是東北人,1926年12月8日出生在遼寧省錦州一個貧苦家庭,十歲時隨父親去天津讀書,1943年起開始學寫詩歌、小說、散文,1945年夏天,考入北京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學習。在北大期間,李瑛全面閱讀古籍中外名著,豐厚著自己的文學底蘊,這一時期,他接觸到了黨的地下組織,閱讀到了馬克思列寧的一些理論著述,同時,研讀了解放區的文學作品,革命覺悟得到提高,他創作了大量的詩歌和散文作品,如《太陽,啊!太陽》,《北平》等,展露出創作水平和實力。

他的《一月的哀思》成為追憶周恩來的最好教材,詩人李瑛文筆憾人

1949年,北京油菜花怒放的春天,李瑛懷著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貢獻青春年華的理想,在大學畢業前夕,帶筆從戎,參加了中國人民解放軍,成為新華社的一名軍事記者。抗美援朝戰爭開始後,李瑛多次赴朝鮮前線採訪和工作。以後的日子裡,李瑛在部隊的大熔爐裡鍛鍊成長,擔任過解放軍文藝社副社長,後來任總政治部文化部副部長。長期的軍旅生涯,鍛鍊了李瑛的手筆,陶冶了他的情操,在火熱的生活中,他的思想和藝術日臻成熟。從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出版《野戰詩集》到八十年代出版《南海》,在三十多年的工作之餘,李瑛陸續出版了30多本詩集。我曾經多次讀過她的詩歌,特別是匯聚了詩人精品的《李瑛詩選》更是讓我愛不釋手。李瑛用自己的才智和辛勤,為共和國詩壇提供了一朵朵奇葩,使中國的詩壇盪漾起向上的漣漪,豐富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寶庫。李瑛的詩歌,感情真摯,內容深刻,格調高雅,語言凝練,主旋律高揚,展示著一名軍旅詩人的風采。

他的《一月的哀思》成為追憶周恩來的最好教材,詩人李瑛文筆憾人

我向李瑛老師請教他詩歌創作的特色。談及自己的作品,李瑛老師像戰士衝向戰場一樣神情振奮。

“我的詩歌主要從內容上可以分為四個部分,李瑛老師娓娓而談。”

作為一名軍旅詩人,李瑛老師作品的第一部分是歌頌戰士的。通過對戰士們作戰、執勤、訓練、參加勞動和日常學習生活的描寫,展示戰士們熱愛祖國和人民的情懷。詩人第二部分的是歌頌祖國英雄的人們和歌頌祖國專利山河的;第三部分則是觸景生情,有感而發的政治抒情詩;第四部分是讚美世界人民的團結和友誼的,特別是那些反對霸權主義、種族主義的詩歌,翻譯介紹到國外後,受到愛好和平的國際友人的讚揚和好評。

"

著名軍旅詩人李瑛今天來青島!

聽到這個消息,我高興萬分。記得上高中時學過先生飽含深情創作的長詩《一月的哀思》,這首謳歌敬愛的周恩來總理豐功偉績的長詩,是紀念偉人的一部力作。我那時讀高中,我的老師講解這首長詩時幾次落淚的情景至今依然在我的眼前浮動。

他的《一月的哀思》成為追憶周恩來的最好教材,詩人李瑛文筆憾人

李瑛是跟隨中國作家沿海開放城市採訪團一起來青島的,同行的還有周明,公劉等著名作家和詩人,他們此行的目的,是來青島參觀三資企業,感受沿海開放氣息,為創作開放為題材的作品奠定生活基礎。

就這樣,我和李瑛老師相識在美麗的青島。那天,我全程陪同採訪團的訪問。我注意到,在參觀的過程中,李瑛老師步履矯健,看得認真,問得仔細,對於三資企業投資、技術、員工培訓等問題了解得相當詳細,同時不停地用筆在筆記本上記錄著……

參觀的間隙,我對李瑛老師進行了採訪。我沒有想到是,這位大詩人竟是那樣的謙遜和藹,他說:“自己本人沒什麼好談的,如果說創作了一些作品的話,那也得感謝時代,感謝軍隊,是軍隊把自己培養成才。”

他的《一月的哀思》成為追憶周恩來的最好教材,詩人李瑛文筆憾人

李瑛先生也是東北人,1926年12月8日出生在遼寧省錦州一個貧苦家庭,十歲時隨父親去天津讀書,1943年起開始學寫詩歌、小說、散文,1945年夏天,考入北京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學習。在北大期間,李瑛全面閱讀古籍中外名著,豐厚著自己的文學底蘊,這一時期,他接觸到了黨的地下組織,閱讀到了馬克思列寧的一些理論著述,同時,研讀了解放區的文學作品,革命覺悟得到提高,他創作了大量的詩歌和散文作品,如《太陽,啊!太陽》,《北平》等,展露出創作水平和實力。

他的《一月的哀思》成為追憶周恩來的最好教材,詩人李瑛文筆憾人

1949年,北京油菜花怒放的春天,李瑛懷著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貢獻青春年華的理想,在大學畢業前夕,帶筆從戎,參加了中國人民解放軍,成為新華社的一名軍事記者。抗美援朝戰爭開始後,李瑛多次赴朝鮮前線採訪和工作。以後的日子裡,李瑛在部隊的大熔爐裡鍛鍊成長,擔任過解放軍文藝社副社長,後來任總政治部文化部副部長。長期的軍旅生涯,鍛鍊了李瑛的手筆,陶冶了他的情操,在火熱的生活中,他的思想和藝術日臻成熟。從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出版《野戰詩集》到八十年代出版《南海》,在三十多年的工作之餘,李瑛陸續出版了30多本詩集。我曾經多次讀過她的詩歌,特別是匯聚了詩人精品的《李瑛詩選》更是讓我愛不釋手。李瑛用自己的才智和辛勤,為共和國詩壇提供了一朵朵奇葩,使中國的詩壇盪漾起向上的漣漪,豐富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寶庫。李瑛的詩歌,感情真摯,內容深刻,格調高雅,語言凝練,主旋律高揚,展示著一名軍旅詩人的風采。

他的《一月的哀思》成為追憶周恩來的最好教材,詩人李瑛文筆憾人

我向李瑛老師請教他詩歌創作的特色。談及自己的作品,李瑛老師像戰士衝向戰場一樣神情振奮。

“我的詩歌主要從內容上可以分為四個部分,李瑛老師娓娓而談。”

作為一名軍旅詩人,李瑛老師作品的第一部分是歌頌戰士的。通過對戰士們作戰、執勤、訓練、參加勞動和日常學習生活的描寫,展示戰士們熱愛祖國和人民的情懷。詩人第二部分的是歌頌祖國英雄的人們和歌頌祖國專利山河的;第三部分則是觸景生情,有感而發的政治抒情詩;第四部分是讚美世界人民的團結和友誼的,特別是那些反對霸權主義、種族主義的詩歌,翻譯介紹到國外後,受到愛好和平的國際友人的讚揚和好評。

他的《一月的哀思》成為追憶周恩來的最好教材,詩人李瑛文筆憾人

聽說李瑛老師來青島了,許多詩歌迷們慕名前來。看見我們談興正濃,大家一起坐下攀談起來。

“詩歌的創作,必須用特殊的方法來進行,這就是詩的形象思維的方法來表現。詩歌的創作,詩味很重要;詩,太直了不一定好,需要含蓄一些,需要隱蔽一些。詩歌要有豐富的想象,要通過鮮明的形象和大膽的聯想,表現生活,謳歌光明,禮讚未來,歌頌美好的事物,鞭笞落後愚昧的東西。一句話,就是塑造美的靈魂,給讀者美的陶冶和正直向上的教育。”

我長期從事新聞宣傳工作,深知要採寫有影響的報道,必須深入到實際中進行細緻入微的採訪。於是我和李瑛老師探討起關於詩歌創作於深入生活的關係問題。李瑛老師對這個問題有著獨到的認識:“我主張,凡是進行詩歌創作的人們,都要有豐富的生活積累,都要沉到生活中去。古人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只有站在生活的激流當中,才能保持旺盛的創作熱情,才能增強敏銳的藝術感覺,才能文如泉湧。”

"

著名軍旅詩人李瑛今天來青島!

聽到這個消息,我高興萬分。記得上高中時學過先生飽含深情創作的長詩《一月的哀思》,這首謳歌敬愛的周恩來總理豐功偉績的長詩,是紀念偉人的一部力作。我那時讀高中,我的老師講解這首長詩時幾次落淚的情景至今依然在我的眼前浮動。

他的《一月的哀思》成為追憶周恩來的最好教材,詩人李瑛文筆憾人

李瑛是跟隨中國作家沿海開放城市採訪團一起來青島的,同行的還有周明,公劉等著名作家和詩人,他們此行的目的,是來青島參觀三資企業,感受沿海開放氣息,為創作開放為題材的作品奠定生活基礎。

就這樣,我和李瑛老師相識在美麗的青島。那天,我全程陪同採訪團的訪問。我注意到,在參觀的過程中,李瑛老師步履矯健,看得認真,問得仔細,對於三資企業投資、技術、員工培訓等問題了解得相當詳細,同時不停地用筆在筆記本上記錄著……

參觀的間隙,我對李瑛老師進行了採訪。我沒有想到是,這位大詩人竟是那樣的謙遜和藹,他說:“自己本人沒什麼好談的,如果說創作了一些作品的話,那也得感謝時代,感謝軍隊,是軍隊把自己培養成才。”

他的《一月的哀思》成為追憶周恩來的最好教材,詩人李瑛文筆憾人

李瑛先生也是東北人,1926年12月8日出生在遼寧省錦州一個貧苦家庭,十歲時隨父親去天津讀書,1943年起開始學寫詩歌、小說、散文,1945年夏天,考入北京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學習。在北大期間,李瑛全面閱讀古籍中外名著,豐厚著自己的文學底蘊,這一時期,他接觸到了黨的地下組織,閱讀到了馬克思列寧的一些理論著述,同時,研讀了解放區的文學作品,革命覺悟得到提高,他創作了大量的詩歌和散文作品,如《太陽,啊!太陽》,《北平》等,展露出創作水平和實力。

他的《一月的哀思》成為追憶周恩來的最好教材,詩人李瑛文筆憾人

1949年,北京油菜花怒放的春天,李瑛懷著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貢獻青春年華的理想,在大學畢業前夕,帶筆從戎,參加了中國人民解放軍,成為新華社的一名軍事記者。抗美援朝戰爭開始後,李瑛多次赴朝鮮前線採訪和工作。以後的日子裡,李瑛在部隊的大熔爐裡鍛鍊成長,擔任過解放軍文藝社副社長,後來任總政治部文化部副部長。長期的軍旅生涯,鍛鍊了李瑛的手筆,陶冶了他的情操,在火熱的生活中,他的思想和藝術日臻成熟。從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出版《野戰詩集》到八十年代出版《南海》,在三十多年的工作之餘,李瑛陸續出版了30多本詩集。我曾經多次讀過她的詩歌,特別是匯聚了詩人精品的《李瑛詩選》更是讓我愛不釋手。李瑛用自己的才智和辛勤,為共和國詩壇提供了一朵朵奇葩,使中國的詩壇盪漾起向上的漣漪,豐富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寶庫。李瑛的詩歌,感情真摯,內容深刻,格調高雅,語言凝練,主旋律高揚,展示著一名軍旅詩人的風采。

他的《一月的哀思》成為追憶周恩來的最好教材,詩人李瑛文筆憾人

我向李瑛老師請教他詩歌創作的特色。談及自己的作品,李瑛老師像戰士衝向戰場一樣神情振奮。

“我的詩歌主要從內容上可以分為四個部分,李瑛老師娓娓而談。”

作為一名軍旅詩人,李瑛老師作品的第一部分是歌頌戰士的。通過對戰士們作戰、執勤、訓練、參加勞動和日常學習生活的描寫,展示戰士們熱愛祖國和人民的情懷。詩人第二部分的是歌頌祖國英雄的人們和歌頌祖國專利山河的;第三部分則是觸景生情,有感而發的政治抒情詩;第四部分是讚美世界人民的團結和友誼的,特別是那些反對霸權主義、種族主義的詩歌,翻譯介紹到國外後,受到愛好和平的國際友人的讚揚和好評。

他的《一月的哀思》成為追憶周恩來的最好教材,詩人李瑛文筆憾人

聽說李瑛老師來青島了,許多詩歌迷們慕名前來。看見我們談興正濃,大家一起坐下攀談起來。

“詩歌的創作,必須用特殊的方法來進行,這就是詩的形象思維的方法來表現。詩歌的創作,詩味很重要;詩,太直了不一定好,需要含蓄一些,需要隱蔽一些。詩歌要有豐富的想象,要通過鮮明的形象和大膽的聯想,表現生活,謳歌光明,禮讚未來,歌頌美好的事物,鞭笞落後愚昧的東西。一句話,就是塑造美的靈魂,給讀者美的陶冶和正直向上的教育。”

我長期從事新聞宣傳工作,深知要採寫有影響的報道,必須深入到實際中進行細緻入微的採訪。於是我和李瑛老師探討起關於詩歌創作於深入生活的關係問題。李瑛老師對這個問題有著獨到的認識:“我主張,凡是進行詩歌創作的人們,都要有豐富的生活積累,都要沉到生活中去。古人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只有站在生活的激流當中,才能保持旺盛的創作熱情,才能增強敏銳的藝術感覺,才能文如泉湧。”

他的《一月的哀思》成為追憶周恩來的最好教材,詩人李瑛文筆憾人

儘管工作繁忙,但是李瑛老師一直把自己創作的根系扎植在基層,部隊,千方百計更多地接觸生活,接觸人民,接觸實際。李瑛特別強調,遇有部隊採取重大行動,他都會全力爭取參加。

我請李瑛老師舉例說明。

李瑛老師脫口就說,1978年就是一例。

那年,越南當局開始大批驅趕華僑,不少受難華僑漂流南海。於是李瑛在那年的十月至十一月間,,到西沙群島生活了兩個月,積累了大量的創作素材。從西沙回北京不久,對越自衛反擊戰打響,李瑛老師又上了雲南邊防前線。在作戰部隊,李瑛和戰士們一起行軍,一起接受戰火考驗,一起享受勝利的喜悅。有的戰士犧牲在火線上,遺體運回祖國,李瑛就去烈士陵園看望他們,緬懷他們,就這樣,李瑛,經受著血與火的歷練,在戰鬥中豐厚著自己的積累,燃燒著自己的座位軍人的創作激情。就在這次正義的反擊戰鬥中,李瑛寫下了四十多首詩歌,經過整理,編成了詩集《在燃燒的戰場》。我記得,《廣西日報》在對越自衛反擊戰中刊載過戰鬥英雄劉勇事蹟的一篇報道——《為祖國而勇敢戰鬥》。報道說,劉勇在投入戰鬥的時候,將李瑛的詩歌揣進懷裡,文中寫道:劉勇面對指導員“從口袋裡鄭重地掏出小小的紅皮筆記本,翻到從《中國青年》上抄來的李瑛《關於生命》的詩歌朗讀起來——生無私,死無愧的偉大感情,這,才叫生命;連死亡也要在他面前發抖的生命。”我引用這篇報道的用意,就是說明,李瑛的作品已經成為號角,呼喚著戰士們為正義去戰鬥。

"

著名軍旅詩人李瑛今天來青島!

聽到這個消息,我高興萬分。記得上高中時學過先生飽含深情創作的長詩《一月的哀思》,這首謳歌敬愛的周恩來總理豐功偉績的長詩,是紀念偉人的一部力作。我那時讀高中,我的老師講解這首長詩時幾次落淚的情景至今依然在我的眼前浮動。

他的《一月的哀思》成為追憶周恩來的最好教材,詩人李瑛文筆憾人

李瑛是跟隨中國作家沿海開放城市採訪團一起來青島的,同行的還有周明,公劉等著名作家和詩人,他們此行的目的,是來青島參觀三資企業,感受沿海開放氣息,為創作開放為題材的作品奠定生活基礎。

就這樣,我和李瑛老師相識在美麗的青島。那天,我全程陪同採訪團的訪問。我注意到,在參觀的過程中,李瑛老師步履矯健,看得認真,問得仔細,對於三資企業投資、技術、員工培訓等問題了解得相當詳細,同時不停地用筆在筆記本上記錄著……

參觀的間隙,我對李瑛老師進行了採訪。我沒有想到是,這位大詩人竟是那樣的謙遜和藹,他說:“自己本人沒什麼好談的,如果說創作了一些作品的話,那也得感謝時代,感謝軍隊,是軍隊把自己培養成才。”

他的《一月的哀思》成為追憶周恩來的最好教材,詩人李瑛文筆憾人

李瑛先生也是東北人,1926年12月8日出生在遼寧省錦州一個貧苦家庭,十歲時隨父親去天津讀書,1943年起開始學寫詩歌、小說、散文,1945年夏天,考入北京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學習。在北大期間,李瑛全面閱讀古籍中外名著,豐厚著自己的文學底蘊,這一時期,他接觸到了黨的地下組織,閱讀到了馬克思列寧的一些理論著述,同時,研讀了解放區的文學作品,革命覺悟得到提高,他創作了大量的詩歌和散文作品,如《太陽,啊!太陽》,《北平》等,展露出創作水平和實力。

他的《一月的哀思》成為追憶周恩來的最好教材,詩人李瑛文筆憾人

1949年,北京油菜花怒放的春天,李瑛懷著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貢獻青春年華的理想,在大學畢業前夕,帶筆從戎,參加了中國人民解放軍,成為新華社的一名軍事記者。抗美援朝戰爭開始後,李瑛多次赴朝鮮前線採訪和工作。以後的日子裡,李瑛在部隊的大熔爐裡鍛鍊成長,擔任過解放軍文藝社副社長,後來任總政治部文化部副部長。長期的軍旅生涯,鍛鍊了李瑛的手筆,陶冶了他的情操,在火熱的生活中,他的思想和藝術日臻成熟。從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出版《野戰詩集》到八十年代出版《南海》,在三十多年的工作之餘,李瑛陸續出版了30多本詩集。我曾經多次讀過她的詩歌,特別是匯聚了詩人精品的《李瑛詩選》更是讓我愛不釋手。李瑛用自己的才智和辛勤,為共和國詩壇提供了一朵朵奇葩,使中國的詩壇盪漾起向上的漣漪,豐富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寶庫。李瑛的詩歌,感情真摯,內容深刻,格調高雅,語言凝練,主旋律高揚,展示著一名軍旅詩人的風采。

他的《一月的哀思》成為追憶周恩來的最好教材,詩人李瑛文筆憾人

我向李瑛老師請教他詩歌創作的特色。談及自己的作品,李瑛老師像戰士衝向戰場一樣神情振奮。

“我的詩歌主要從內容上可以分為四個部分,李瑛老師娓娓而談。”

作為一名軍旅詩人,李瑛老師作品的第一部分是歌頌戰士的。通過對戰士們作戰、執勤、訓練、參加勞動和日常學習生活的描寫,展示戰士們熱愛祖國和人民的情懷。詩人第二部分的是歌頌祖國英雄的人們和歌頌祖國專利山河的;第三部分則是觸景生情,有感而發的政治抒情詩;第四部分是讚美世界人民的團結和友誼的,特別是那些反對霸權主義、種族主義的詩歌,翻譯介紹到國外後,受到愛好和平的國際友人的讚揚和好評。

他的《一月的哀思》成為追憶周恩來的最好教材,詩人李瑛文筆憾人

聽說李瑛老師來青島了,許多詩歌迷們慕名前來。看見我們談興正濃,大家一起坐下攀談起來。

“詩歌的創作,必須用特殊的方法來進行,這就是詩的形象思維的方法來表現。詩歌的創作,詩味很重要;詩,太直了不一定好,需要含蓄一些,需要隱蔽一些。詩歌要有豐富的想象,要通過鮮明的形象和大膽的聯想,表現生活,謳歌光明,禮讚未來,歌頌美好的事物,鞭笞落後愚昧的東西。一句話,就是塑造美的靈魂,給讀者美的陶冶和正直向上的教育。”

我長期從事新聞宣傳工作,深知要採寫有影響的報道,必須深入到實際中進行細緻入微的採訪。於是我和李瑛老師探討起關於詩歌創作於深入生活的關係問題。李瑛老師對這個問題有著獨到的認識:“我主張,凡是進行詩歌創作的人們,都要有豐富的生活積累,都要沉到生活中去。古人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只有站在生活的激流當中,才能保持旺盛的創作熱情,才能增強敏銳的藝術感覺,才能文如泉湧。”

他的《一月的哀思》成為追憶周恩來的最好教材,詩人李瑛文筆憾人

儘管工作繁忙,但是李瑛老師一直把自己創作的根系扎植在基層,部隊,千方百計更多地接觸生活,接觸人民,接觸實際。李瑛特別強調,遇有部隊採取重大行動,他都會全力爭取參加。

我請李瑛老師舉例說明。

李瑛老師脫口就說,1978年就是一例。

那年,越南當局開始大批驅趕華僑,不少受難華僑漂流南海。於是李瑛在那年的十月至十一月間,,到西沙群島生活了兩個月,積累了大量的創作素材。從西沙回北京不久,對越自衛反擊戰打響,李瑛老師又上了雲南邊防前線。在作戰部隊,李瑛和戰士們一起行軍,一起接受戰火考驗,一起享受勝利的喜悅。有的戰士犧牲在火線上,遺體運回祖國,李瑛就去烈士陵園看望他們,緬懷他們,就這樣,李瑛,經受著血與火的歷練,在戰鬥中豐厚著自己的積累,燃燒著自己的座位軍人的創作激情。就在這次正義的反擊戰鬥中,李瑛寫下了四十多首詩歌,經過整理,編成了詩集《在燃燒的戰場》。我記得,《廣西日報》在對越自衛反擊戰中刊載過戰鬥英雄劉勇事蹟的一篇報道——《為祖國而勇敢戰鬥》。報道說,劉勇在投入戰鬥的時候,將李瑛的詩歌揣進懷裡,文中寫道:劉勇面對指導員“從口袋裡鄭重地掏出小小的紅皮筆記本,翻到從《中國青年》上抄來的李瑛《關於生命》的詩歌朗讀起來——生無私,死無愧的偉大感情,這,才叫生命;連死亡也要在他面前發抖的生命。”我引用這篇報道的用意,就是說明,李瑛的作品已經成為號角,呼喚著戰士們為正義去戰鬥。

他的《一月的哀思》成為追憶周恩來的最好教材,詩人李瑛文筆憾人

時間過得真快。我們和李瑛老師關於詩歌創作的話題剛剛打開,工作人員告訴我們再過幾分鐘就要到下一家企業去參觀。於是我分秒必爭,又向李瑛老師請教他創作長詩《一月的哀思》的情況。

說到《一月的哀思》,李瑛老師的笑臉被莊重的面容所替代。“敬愛的周總理是1976年1月8日離開我們的。我清楚地記得,那是一月十一日下午四點四十五分,總理的遺體移向八寶山火化。那天,北京晴間多雲,傍晚,雲低陰冷,從下午三點多起,首都百萬人民扶老攜幼,淚灑十里長街為總理送靈。我覺得這情景真可以說是人類歷史上從未見過的最莊嚴,最動人,最震撼人心也是最讓人肝腸寸斷的場面。從北京醫院一直到八寶山,人們就是這樣為總理送別。送靈的車隊駛過,路邊的人群向河床一樣,即使車隊過去很久,人們也久久不願散去,直到夜深風緊,許多人仍在路邊等候。人們等待著迎候總理的骨灰回中南海。那天,全中國都在哭泣……

"

著名軍旅詩人李瑛今天來青島!

聽到這個消息,我高興萬分。記得上高中時學過先生飽含深情創作的長詩《一月的哀思》,這首謳歌敬愛的周恩來總理豐功偉績的長詩,是紀念偉人的一部力作。我那時讀高中,我的老師講解這首長詩時幾次落淚的情景至今依然在我的眼前浮動。

他的《一月的哀思》成為追憶周恩來的最好教材,詩人李瑛文筆憾人

李瑛是跟隨中國作家沿海開放城市採訪團一起來青島的,同行的還有周明,公劉等著名作家和詩人,他們此行的目的,是來青島參觀三資企業,感受沿海開放氣息,為創作開放為題材的作品奠定生活基礎。

就這樣,我和李瑛老師相識在美麗的青島。那天,我全程陪同採訪團的訪問。我注意到,在參觀的過程中,李瑛老師步履矯健,看得認真,問得仔細,對於三資企業投資、技術、員工培訓等問題了解得相當詳細,同時不停地用筆在筆記本上記錄著……

參觀的間隙,我對李瑛老師進行了採訪。我沒有想到是,這位大詩人竟是那樣的謙遜和藹,他說:“自己本人沒什麼好談的,如果說創作了一些作品的話,那也得感謝時代,感謝軍隊,是軍隊把自己培養成才。”

他的《一月的哀思》成為追憶周恩來的最好教材,詩人李瑛文筆憾人

李瑛先生也是東北人,1926年12月8日出生在遼寧省錦州一個貧苦家庭,十歲時隨父親去天津讀書,1943年起開始學寫詩歌、小說、散文,1945年夏天,考入北京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學習。在北大期間,李瑛全面閱讀古籍中外名著,豐厚著自己的文學底蘊,這一時期,他接觸到了黨的地下組織,閱讀到了馬克思列寧的一些理論著述,同時,研讀了解放區的文學作品,革命覺悟得到提高,他創作了大量的詩歌和散文作品,如《太陽,啊!太陽》,《北平》等,展露出創作水平和實力。

他的《一月的哀思》成為追憶周恩來的最好教材,詩人李瑛文筆憾人

1949年,北京油菜花怒放的春天,李瑛懷著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貢獻青春年華的理想,在大學畢業前夕,帶筆從戎,參加了中國人民解放軍,成為新華社的一名軍事記者。抗美援朝戰爭開始後,李瑛多次赴朝鮮前線採訪和工作。以後的日子裡,李瑛在部隊的大熔爐裡鍛鍊成長,擔任過解放軍文藝社副社長,後來任總政治部文化部副部長。長期的軍旅生涯,鍛鍊了李瑛的手筆,陶冶了他的情操,在火熱的生活中,他的思想和藝術日臻成熟。從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出版《野戰詩集》到八十年代出版《南海》,在三十多年的工作之餘,李瑛陸續出版了30多本詩集。我曾經多次讀過她的詩歌,特別是匯聚了詩人精品的《李瑛詩選》更是讓我愛不釋手。李瑛用自己的才智和辛勤,為共和國詩壇提供了一朵朵奇葩,使中國的詩壇盪漾起向上的漣漪,豐富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寶庫。李瑛的詩歌,感情真摯,內容深刻,格調高雅,語言凝練,主旋律高揚,展示著一名軍旅詩人的風采。

他的《一月的哀思》成為追憶周恩來的最好教材,詩人李瑛文筆憾人

我向李瑛老師請教他詩歌創作的特色。談及自己的作品,李瑛老師像戰士衝向戰場一樣神情振奮。

“我的詩歌主要從內容上可以分為四個部分,李瑛老師娓娓而談。”

作為一名軍旅詩人,李瑛老師作品的第一部分是歌頌戰士的。通過對戰士們作戰、執勤、訓練、參加勞動和日常學習生活的描寫,展示戰士們熱愛祖國和人民的情懷。詩人第二部分的是歌頌祖國英雄的人們和歌頌祖國專利山河的;第三部分則是觸景生情,有感而發的政治抒情詩;第四部分是讚美世界人民的團結和友誼的,特別是那些反對霸權主義、種族主義的詩歌,翻譯介紹到國外後,受到愛好和平的國際友人的讚揚和好評。

他的《一月的哀思》成為追憶周恩來的最好教材,詩人李瑛文筆憾人

聽說李瑛老師來青島了,許多詩歌迷們慕名前來。看見我們談興正濃,大家一起坐下攀談起來。

“詩歌的創作,必須用特殊的方法來進行,這就是詩的形象思維的方法來表現。詩歌的創作,詩味很重要;詩,太直了不一定好,需要含蓄一些,需要隱蔽一些。詩歌要有豐富的想象,要通過鮮明的形象和大膽的聯想,表現生活,謳歌光明,禮讚未來,歌頌美好的事物,鞭笞落後愚昧的東西。一句話,就是塑造美的靈魂,給讀者美的陶冶和正直向上的教育。”

我長期從事新聞宣傳工作,深知要採寫有影響的報道,必須深入到實際中進行細緻入微的採訪。於是我和李瑛老師探討起關於詩歌創作於深入生活的關係問題。李瑛老師對這個問題有著獨到的認識:“我主張,凡是進行詩歌創作的人們,都要有豐富的生活積累,都要沉到生活中去。古人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只有站在生活的激流當中,才能保持旺盛的創作熱情,才能增強敏銳的藝術感覺,才能文如泉湧。”

他的《一月的哀思》成為追憶周恩來的最好教材,詩人李瑛文筆憾人

儘管工作繁忙,但是李瑛老師一直把自己創作的根系扎植在基層,部隊,千方百計更多地接觸生活,接觸人民,接觸實際。李瑛特別強調,遇有部隊採取重大行動,他都會全力爭取參加。

我請李瑛老師舉例說明。

李瑛老師脫口就說,1978年就是一例。

那年,越南當局開始大批驅趕華僑,不少受難華僑漂流南海。於是李瑛在那年的十月至十一月間,,到西沙群島生活了兩個月,積累了大量的創作素材。從西沙回北京不久,對越自衛反擊戰打響,李瑛老師又上了雲南邊防前線。在作戰部隊,李瑛和戰士們一起行軍,一起接受戰火考驗,一起享受勝利的喜悅。有的戰士犧牲在火線上,遺體運回祖國,李瑛就去烈士陵園看望他們,緬懷他們,就這樣,李瑛,經受著血與火的歷練,在戰鬥中豐厚著自己的積累,燃燒著自己的座位軍人的創作激情。就在這次正義的反擊戰鬥中,李瑛寫下了四十多首詩歌,經過整理,編成了詩集《在燃燒的戰場》。我記得,《廣西日報》在對越自衛反擊戰中刊載過戰鬥英雄劉勇事蹟的一篇報道——《為祖國而勇敢戰鬥》。報道說,劉勇在投入戰鬥的時候,將李瑛的詩歌揣進懷裡,文中寫道:劉勇面對指導員“從口袋裡鄭重地掏出小小的紅皮筆記本,翻到從《中國青年》上抄來的李瑛《關於生命》的詩歌朗讀起來——生無私,死無愧的偉大感情,這,才叫生命;連死亡也要在他面前發抖的生命。”我引用這篇報道的用意,就是說明,李瑛的作品已經成為號角,呼喚著戰士們為正義去戰鬥。

他的《一月的哀思》成為追憶周恩來的最好教材,詩人李瑛文筆憾人

時間過得真快。我們和李瑛老師關於詩歌創作的話題剛剛打開,工作人員告訴我們再過幾分鐘就要到下一家企業去參觀。於是我分秒必爭,又向李瑛老師請教他創作長詩《一月的哀思》的情況。

說到《一月的哀思》,李瑛老師的笑臉被莊重的面容所替代。“敬愛的周總理是1976年1月8日離開我們的。我清楚地記得,那是一月十一日下午四點四十五分,總理的遺體移向八寶山火化。那天,北京晴間多雲,傍晚,雲低陰冷,從下午三點多起,首都百萬人民扶老攜幼,淚灑十里長街為總理送靈。我覺得這情景真可以說是人類歷史上從未見過的最莊嚴,最動人,最震撼人心也是最讓人肝腸寸斷的場面。從北京醫院一直到八寶山,人們就是這樣為總理送別。送靈的車隊駛過,路邊的人群向河床一樣,即使車隊過去很久,人們也久久不願散去,直到夜深風緊,許多人仍在路邊等候。人們等待著迎候總理的骨灰回中南海。那天,全中國都在哭泣……

他的《一月的哀思》成為追憶周恩來的最好教材,詩人李瑛文筆憾人

就是這樣的場面,就是這樣的景象,就是這樣的生離死別,就是這樣的送別我們的好總理。然而,第二天北京的報紙上竟然沒有一句為總理送靈的報道,廣播上也沒有描繪人民送別總理的聲音。當時我心如刀絞!”說到此,李瑛老師的明眸中閃著淚光。

“我想,我必須寫詩來悼念總理,寫人民送別總理的偉大場面,這樣的詩,是真正的詩,是感人的詩!我知道當時在“四人幫”的把持下,不會讓媒體發表我的詩作,但是,一個詩人不能停止歌唱,不能不對天謳歌偉人周恩來。就這樣,我拿起了筆。經過幾天的寫作,《一月的哀思》的初稿形成,當時,我還沒來得及為這首長詩賦予名稱,也沒有仔細潤色,也沒有一個正式的結尾,就收藏起來。報刊上不能發表,我就把她發表在我們的心裡吧,就像我在市裡面寫的那樣——它會萌生/迎著陽光/長出綠油油,綠油油/美麗的葉子……”

"

著名軍旅詩人李瑛今天來青島!

聽到這個消息,我高興萬分。記得上高中時學過先生飽含深情創作的長詩《一月的哀思》,這首謳歌敬愛的周恩來總理豐功偉績的長詩,是紀念偉人的一部力作。我那時讀高中,我的老師講解這首長詩時幾次落淚的情景至今依然在我的眼前浮動。

他的《一月的哀思》成為追憶周恩來的最好教材,詩人李瑛文筆憾人

李瑛是跟隨中國作家沿海開放城市採訪團一起來青島的,同行的還有周明,公劉等著名作家和詩人,他們此行的目的,是來青島參觀三資企業,感受沿海開放氣息,為創作開放為題材的作品奠定生活基礎。

就這樣,我和李瑛老師相識在美麗的青島。那天,我全程陪同採訪團的訪問。我注意到,在參觀的過程中,李瑛老師步履矯健,看得認真,問得仔細,對於三資企業投資、技術、員工培訓等問題了解得相當詳細,同時不停地用筆在筆記本上記錄著……

參觀的間隙,我對李瑛老師進行了採訪。我沒有想到是,這位大詩人竟是那樣的謙遜和藹,他說:“自己本人沒什麼好談的,如果說創作了一些作品的話,那也得感謝時代,感謝軍隊,是軍隊把自己培養成才。”

他的《一月的哀思》成為追憶周恩來的最好教材,詩人李瑛文筆憾人

李瑛先生也是東北人,1926年12月8日出生在遼寧省錦州一個貧苦家庭,十歲時隨父親去天津讀書,1943年起開始學寫詩歌、小說、散文,1945年夏天,考入北京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學習。在北大期間,李瑛全面閱讀古籍中外名著,豐厚著自己的文學底蘊,這一時期,他接觸到了黨的地下組織,閱讀到了馬克思列寧的一些理論著述,同時,研讀了解放區的文學作品,革命覺悟得到提高,他創作了大量的詩歌和散文作品,如《太陽,啊!太陽》,《北平》等,展露出創作水平和實力。

他的《一月的哀思》成為追憶周恩來的最好教材,詩人李瑛文筆憾人

1949年,北京油菜花怒放的春天,李瑛懷著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貢獻青春年華的理想,在大學畢業前夕,帶筆從戎,參加了中國人民解放軍,成為新華社的一名軍事記者。抗美援朝戰爭開始後,李瑛多次赴朝鮮前線採訪和工作。以後的日子裡,李瑛在部隊的大熔爐裡鍛鍊成長,擔任過解放軍文藝社副社長,後來任總政治部文化部副部長。長期的軍旅生涯,鍛鍊了李瑛的手筆,陶冶了他的情操,在火熱的生活中,他的思想和藝術日臻成熟。從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出版《野戰詩集》到八十年代出版《南海》,在三十多年的工作之餘,李瑛陸續出版了30多本詩集。我曾經多次讀過她的詩歌,特別是匯聚了詩人精品的《李瑛詩選》更是讓我愛不釋手。李瑛用自己的才智和辛勤,為共和國詩壇提供了一朵朵奇葩,使中國的詩壇盪漾起向上的漣漪,豐富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寶庫。李瑛的詩歌,感情真摯,內容深刻,格調高雅,語言凝練,主旋律高揚,展示著一名軍旅詩人的風采。

他的《一月的哀思》成為追憶周恩來的最好教材,詩人李瑛文筆憾人

我向李瑛老師請教他詩歌創作的特色。談及自己的作品,李瑛老師像戰士衝向戰場一樣神情振奮。

“我的詩歌主要從內容上可以分為四個部分,李瑛老師娓娓而談。”

作為一名軍旅詩人,李瑛老師作品的第一部分是歌頌戰士的。通過對戰士們作戰、執勤、訓練、參加勞動和日常學習生活的描寫,展示戰士們熱愛祖國和人民的情懷。詩人第二部分的是歌頌祖國英雄的人們和歌頌祖國專利山河的;第三部分則是觸景生情,有感而發的政治抒情詩;第四部分是讚美世界人民的團結和友誼的,特別是那些反對霸權主義、種族主義的詩歌,翻譯介紹到國外後,受到愛好和平的國際友人的讚揚和好評。

他的《一月的哀思》成為追憶周恩來的最好教材,詩人李瑛文筆憾人

聽說李瑛老師來青島了,許多詩歌迷們慕名前來。看見我們談興正濃,大家一起坐下攀談起來。

“詩歌的創作,必須用特殊的方法來進行,這就是詩的形象思維的方法來表現。詩歌的創作,詩味很重要;詩,太直了不一定好,需要含蓄一些,需要隱蔽一些。詩歌要有豐富的想象,要通過鮮明的形象和大膽的聯想,表現生活,謳歌光明,禮讚未來,歌頌美好的事物,鞭笞落後愚昧的東西。一句話,就是塑造美的靈魂,給讀者美的陶冶和正直向上的教育。”

我長期從事新聞宣傳工作,深知要採寫有影響的報道,必須深入到實際中進行細緻入微的採訪。於是我和李瑛老師探討起關於詩歌創作於深入生活的關係問題。李瑛老師對這個問題有著獨到的認識:“我主張,凡是進行詩歌創作的人們,都要有豐富的生活積累,都要沉到生活中去。古人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只有站在生活的激流當中,才能保持旺盛的創作熱情,才能增強敏銳的藝術感覺,才能文如泉湧。”

他的《一月的哀思》成為追憶周恩來的最好教材,詩人李瑛文筆憾人

儘管工作繁忙,但是李瑛老師一直把自己創作的根系扎植在基層,部隊,千方百計更多地接觸生活,接觸人民,接觸實際。李瑛特別強調,遇有部隊採取重大行動,他都會全力爭取參加。

我請李瑛老師舉例說明。

李瑛老師脫口就說,1978年就是一例。

那年,越南當局開始大批驅趕華僑,不少受難華僑漂流南海。於是李瑛在那年的十月至十一月間,,到西沙群島生活了兩個月,積累了大量的創作素材。從西沙回北京不久,對越自衛反擊戰打響,李瑛老師又上了雲南邊防前線。在作戰部隊,李瑛和戰士們一起行軍,一起接受戰火考驗,一起享受勝利的喜悅。有的戰士犧牲在火線上,遺體運回祖國,李瑛就去烈士陵園看望他們,緬懷他們,就這樣,李瑛,經受著血與火的歷練,在戰鬥中豐厚著自己的積累,燃燒著自己的座位軍人的創作激情。就在這次正義的反擊戰鬥中,李瑛寫下了四十多首詩歌,經過整理,編成了詩集《在燃燒的戰場》。我記得,《廣西日報》在對越自衛反擊戰中刊載過戰鬥英雄劉勇事蹟的一篇報道——《為祖國而勇敢戰鬥》。報道說,劉勇在投入戰鬥的時候,將李瑛的詩歌揣進懷裡,文中寫道:劉勇面對指導員“從口袋裡鄭重地掏出小小的紅皮筆記本,翻到從《中國青年》上抄來的李瑛《關於生命》的詩歌朗讀起來——生無私,死無愧的偉大感情,這,才叫生命;連死亡也要在他面前發抖的生命。”我引用這篇報道的用意,就是說明,李瑛的作品已經成為號角,呼喚著戰士們為正義去戰鬥。

他的《一月的哀思》成為追憶周恩來的最好教材,詩人李瑛文筆憾人

時間過得真快。我們和李瑛老師關於詩歌創作的話題剛剛打開,工作人員告訴我們再過幾分鐘就要到下一家企業去參觀。於是我分秒必爭,又向李瑛老師請教他創作長詩《一月的哀思》的情況。

說到《一月的哀思》,李瑛老師的笑臉被莊重的面容所替代。“敬愛的周總理是1976年1月8日離開我們的。我清楚地記得,那是一月十一日下午四點四十五分,總理的遺體移向八寶山火化。那天,北京晴間多雲,傍晚,雲低陰冷,從下午三點多起,首都百萬人民扶老攜幼,淚灑十里長街為總理送靈。我覺得這情景真可以說是人類歷史上從未見過的最莊嚴,最動人,最震撼人心也是最讓人肝腸寸斷的場面。從北京醫院一直到八寶山,人們就是這樣為總理送別。送靈的車隊駛過,路邊的人群向河床一樣,即使車隊過去很久,人們也久久不願散去,直到夜深風緊,許多人仍在路邊等候。人們等待著迎候總理的骨灰回中南海。那天,全中國都在哭泣……

他的《一月的哀思》成為追憶周恩來的最好教材,詩人李瑛文筆憾人

就是這樣的場面,就是這樣的景象,就是這樣的生離死別,就是這樣的送別我們的好總理。然而,第二天北京的報紙上竟然沒有一句為總理送靈的報道,廣播上也沒有描繪人民送別總理的聲音。當時我心如刀絞!”說到此,李瑛老師的明眸中閃著淚光。

“我想,我必須寫詩來悼念總理,寫人民送別總理的偉大場面,這樣的詩,是真正的詩,是感人的詩!我知道當時在“四人幫”的把持下,不會讓媒體發表我的詩作,但是,一個詩人不能停止歌唱,不能不對天謳歌偉人周恩來。就這樣,我拿起了筆。經過幾天的寫作,《一月的哀思》的初稿形成,當時,我還沒來得及為這首長詩賦予名稱,也沒有仔細潤色,也沒有一個正式的結尾,就收藏起來。報刊上不能發表,我就把她發表在我們的心裡吧,就像我在市裡面寫的那樣——它會萌生/迎著陽光/長出綠油油,綠油油/美麗的葉子……”

他的《一月的哀思》成為追憶周恩來的最好教材,詩人李瑛文筆憾人

“從那之後數月間,我沒有寫詩,因為反擊右傾翻案風更加囂張……直到當年十月“四人幫”被粉碎。當時我正在南方部隊下連隊,北京打電話要我火速返京。我是十月十二日趕回北京的,當天就參加了慶祝粉碎“四人幫”的遊行。直到十一月下旬,人們才從喜悅中沉靜下來。這時,我將懷念周總理的詩稿重新取出,我像捧著一件珍品一樣激動不已。重讀一遍,淚水飄灑。我想,現在該是發表這篇詩作的時候了。”

“我對詩作進行了潤色,又補寫了一章,然後送給了《光明日報》……”

"

著名軍旅詩人李瑛今天來青島!

聽到這個消息,我高興萬分。記得上高中時學過先生飽含深情創作的長詩《一月的哀思》,這首謳歌敬愛的周恩來總理豐功偉績的長詩,是紀念偉人的一部力作。我那時讀高中,我的老師講解這首長詩時幾次落淚的情景至今依然在我的眼前浮動。

他的《一月的哀思》成為追憶周恩來的最好教材,詩人李瑛文筆憾人

李瑛是跟隨中國作家沿海開放城市採訪團一起來青島的,同行的還有周明,公劉等著名作家和詩人,他們此行的目的,是來青島參觀三資企業,感受沿海開放氣息,為創作開放為題材的作品奠定生活基礎。

就這樣,我和李瑛老師相識在美麗的青島。那天,我全程陪同採訪團的訪問。我注意到,在參觀的過程中,李瑛老師步履矯健,看得認真,問得仔細,對於三資企業投資、技術、員工培訓等問題了解得相當詳細,同時不停地用筆在筆記本上記錄著……

參觀的間隙,我對李瑛老師進行了採訪。我沒有想到是,這位大詩人竟是那樣的謙遜和藹,他說:“自己本人沒什麼好談的,如果說創作了一些作品的話,那也得感謝時代,感謝軍隊,是軍隊把自己培養成才。”

他的《一月的哀思》成為追憶周恩來的最好教材,詩人李瑛文筆憾人

李瑛先生也是東北人,1926年12月8日出生在遼寧省錦州一個貧苦家庭,十歲時隨父親去天津讀書,1943年起開始學寫詩歌、小說、散文,1945年夏天,考入北京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學習。在北大期間,李瑛全面閱讀古籍中外名著,豐厚著自己的文學底蘊,這一時期,他接觸到了黨的地下組織,閱讀到了馬克思列寧的一些理論著述,同時,研讀了解放區的文學作品,革命覺悟得到提高,他創作了大量的詩歌和散文作品,如《太陽,啊!太陽》,《北平》等,展露出創作水平和實力。

他的《一月的哀思》成為追憶周恩來的最好教材,詩人李瑛文筆憾人

1949年,北京油菜花怒放的春天,李瑛懷著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貢獻青春年華的理想,在大學畢業前夕,帶筆從戎,參加了中國人民解放軍,成為新華社的一名軍事記者。抗美援朝戰爭開始後,李瑛多次赴朝鮮前線採訪和工作。以後的日子裡,李瑛在部隊的大熔爐裡鍛鍊成長,擔任過解放軍文藝社副社長,後來任總政治部文化部副部長。長期的軍旅生涯,鍛鍊了李瑛的手筆,陶冶了他的情操,在火熱的生活中,他的思想和藝術日臻成熟。從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出版《野戰詩集》到八十年代出版《南海》,在三十多年的工作之餘,李瑛陸續出版了30多本詩集。我曾經多次讀過她的詩歌,特別是匯聚了詩人精品的《李瑛詩選》更是讓我愛不釋手。李瑛用自己的才智和辛勤,為共和國詩壇提供了一朵朵奇葩,使中國的詩壇盪漾起向上的漣漪,豐富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寶庫。李瑛的詩歌,感情真摯,內容深刻,格調高雅,語言凝練,主旋律高揚,展示著一名軍旅詩人的風采。

他的《一月的哀思》成為追憶周恩來的最好教材,詩人李瑛文筆憾人

我向李瑛老師請教他詩歌創作的特色。談及自己的作品,李瑛老師像戰士衝向戰場一樣神情振奮。

“我的詩歌主要從內容上可以分為四個部分,李瑛老師娓娓而談。”

作為一名軍旅詩人,李瑛老師作品的第一部分是歌頌戰士的。通過對戰士們作戰、執勤、訓練、參加勞動和日常學習生活的描寫,展示戰士們熱愛祖國和人民的情懷。詩人第二部分的是歌頌祖國英雄的人們和歌頌祖國專利山河的;第三部分則是觸景生情,有感而發的政治抒情詩;第四部分是讚美世界人民的團結和友誼的,特別是那些反對霸權主義、種族主義的詩歌,翻譯介紹到國外後,受到愛好和平的國際友人的讚揚和好評。

他的《一月的哀思》成為追憶周恩來的最好教材,詩人李瑛文筆憾人

聽說李瑛老師來青島了,許多詩歌迷們慕名前來。看見我們談興正濃,大家一起坐下攀談起來。

“詩歌的創作,必須用特殊的方法來進行,這就是詩的形象思維的方法來表現。詩歌的創作,詩味很重要;詩,太直了不一定好,需要含蓄一些,需要隱蔽一些。詩歌要有豐富的想象,要通過鮮明的形象和大膽的聯想,表現生活,謳歌光明,禮讚未來,歌頌美好的事物,鞭笞落後愚昧的東西。一句話,就是塑造美的靈魂,給讀者美的陶冶和正直向上的教育。”

我長期從事新聞宣傳工作,深知要採寫有影響的報道,必須深入到實際中進行細緻入微的採訪。於是我和李瑛老師探討起關於詩歌創作於深入生活的關係問題。李瑛老師對這個問題有著獨到的認識:“我主張,凡是進行詩歌創作的人們,都要有豐富的生活積累,都要沉到生活中去。古人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只有站在生活的激流當中,才能保持旺盛的創作熱情,才能增強敏銳的藝術感覺,才能文如泉湧。”

他的《一月的哀思》成為追憶周恩來的最好教材,詩人李瑛文筆憾人

儘管工作繁忙,但是李瑛老師一直把自己創作的根系扎植在基層,部隊,千方百計更多地接觸生活,接觸人民,接觸實際。李瑛特別強調,遇有部隊採取重大行動,他都會全力爭取參加。

我請李瑛老師舉例說明。

李瑛老師脫口就說,1978年就是一例。

那年,越南當局開始大批驅趕華僑,不少受難華僑漂流南海。於是李瑛在那年的十月至十一月間,,到西沙群島生活了兩個月,積累了大量的創作素材。從西沙回北京不久,對越自衛反擊戰打響,李瑛老師又上了雲南邊防前線。在作戰部隊,李瑛和戰士們一起行軍,一起接受戰火考驗,一起享受勝利的喜悅。有的戰士犧牲在火線上,遺體運回祖國,李瑛就去烈士陵園看望他們,緬懷他們,就這樣,李瑛,經受著血與火的歷練,在戰鬥中豐厚著自己的積累,燃燒著自己的座位軍人的創作激情。就在這次正義的反擊戰鬥中,李瑛寫下了四十多首詩歌,經過整理,編成了詩集《在燃燒的戰場》。我記得,《廣西日報》在對越自衛反擊戰中刊載過戰鬥英雄劉勇事蹟的一篇報道——《為祖國而勇敢戰鬥》。報道說,劉勇在投入戰鬥的時候,將李瑛的詩歌揣進懷裡,文中寫道:劉勇面對指導員“從口袋裡鄭重地掏出小小的紅皮筆記本,翻到從《中國青年》上抄來的李瑛《關於生命》的詩歌朗讀起來——生無私,死無愧的偉大感情,這,才叫生命;連死亡也要在他面前發抖的生命。”我引用這篇報道的用意,就是說明,李瑛的作品已經成為號角,呼喚著戰士們為正義去戰鬥。

他的《一月的哀思》成為追憶周恩來的最好教材,詩人李瑛文筆憾人

時間過得真快。我們和李瑛老師關於詩歌創作的話題剛剛打開,工作人員告訴我們再過幾分鐘就要到下一家企業去參觀。於是我分秒必爭,又向李瑛老師請教他創作長詩《一月的哀思》的情況。

說到《一月的哀思》,李瑛老師的笑臉被莊重的面容所替代。“敬愛的周總理是1976年1月8日離開我們的。我清楚地記得,那是一月十一日下午四點四十五分,總理的遺體移向八寶山火化。那天,北京晴間多雲,傍晚,雲低陰冷,從下午三點多起,首都百萬人民扶老攜幼,淚灑十里長街為總理送靈。我覺得這情景真可以說是人類歷史上從未見過的最莊嚴,最動人,最震撼人心也是最讓人肝腸寸斷的場面。從北京醫院一直到八寶山,人們就是這樣為總理送別。送靈的車隊駛過,路邊的人群向河床一樣,即使車隊過去很久,人們也久久不願散去,直到夜深風緊,許多人仍在路邊等候。人們等待著迎候總理的骨灰回中南海。那天,全中國都在哭泣……

他的《一月的哀思》成為追憶周恩來的最好教材,詩人李瑛文筆憾人

就是這樣的場面,就是這樣的景象,就是這樣的生離死別,就是這樣的送別我們的好總理。然而,第二天北京的報紙上竟然沒有一句為總理送靈的報道,廣播上也沒有描繪人民送別總理的聲音。當時我心如刀絞!”說到此,李瑛老師的明眸中閃著淚光。

“我想,我必須寫詩來悼念總理,寫人民送別總理的偉大場面,這樣的詩,是真正的詩,是感人的詩!我知道當時在“四人幫”的把持下,不會讓媒體發表我的詩作,但是,一個詩人不能停止歌唱,不能不對天謳歌偉人周恩來。就這樣,我拿起了筆。經過幾天的寫作,《一月的哀思》的初稿形成,當時,我還沒來得及為這首長詩賦予名稱,也沒有仔細潤色,也沒有一個正式的結尾,就收藏起來。報刊上不能發表,我就把她發表在我們的心裡吧,就像我在市裡面寫的那樣——它會萌生/迎著陽光/長出綠油油,綠油油/美麗的葉子……”

他的《一月的哀思》成為追憶周恩來的最好教材,詩人李瑛文筆憾人

“從那之後數月間,我沒有寫詩,因為反擊右傾翻案風更加囂張……直到當年十月“四人幫”被粉碎。當時我正在南方部隊下連隊,北京打電話要我火速返京。我是十月十二日趕回北京的,當天就參加了慶祝粉碎“四人幫”的遊行。直到十一月下旬,人們才從喜悅中沉靜下來。這時,我將懷念周總理的詩稿重新取出,我像捧著一件珍品一樣激動不已。重讀一遍,淚水飄灑。我想,現在該是發表這篇詩作的時候了。”

“我對詩作進行了潤色,又補寫了一章,然後送給了《光明日報》……”

他的《一月的哀思》成為追憶周恩來的最好教材,詩人李瑛文筆憾人

我接過李瑛老師的話頭對著詩人和詩友們說:“一九七七年一月七日,《光明日報》在重要的版面上刊發了《一月的哀思》,得到了全國讀者的一致好評,一時洛陽紙貴,人們紛紛搶購刊有《一月哀思》的《光明日報》。詩作發表後,香港的一些報紙予以轉載;國外也把它翻譯成多種文字出版。

就這樣,《一月的哀思》成為人民追憶周恩來總理的最好教材。

當我說到這裡的時候,李瑛老師站起身來走到窗前,他的眼睛閃著光芒。

李瑛老師順著窗口向前望去,前面,是膠州灣的一片蔚藍……

"

著名軍旅詩人李瑛今天來青島!

聽到這個消息,我高興萬分。記得上高中時學過先生飽含深情創作的長詩《一月的哀思》,這首謳歌敬愛的周恩來總理豐功偉績的長詩,是紀念偉人的一部力作。我那時讀高中,我的老師講解這首長詩時幾次落淚的情景至今依然在我的眼前浮動。

他的《一月的哀思》成為追憶周恩來的最好教材,詩人李瑛文筆憾人

李瑛是跟隨中國作家沿海開放城市採訪團一起來青島的,同行的還有周明,公劉等著名作家和詩人,他們此行的目的,是來青島參觀三資企業,感受沿海開放氣息,為創作開放為題材的作品奠定生活基礎。

就這樣,我和李瑛老師相識在美麗的青島。那天,我全程陪同採訪團的訪問。我注意到,在參觀的過程中,李瑛老師步履矯健,看得認真,問得仔細,對於三資企業投資、技術、員工培訓等問題了解得相當詳細,同時不停地用筆在筆記本上記錄著……

參觀的間隙,我對李瑛老師進行了採訪。我沒有想到是,這位大詩人竟是那樣的謙遜和藹,他說:“自己本人沒什麼好談的,如果說創作了一些作品的話,那也得感謝時代,感謝軍隊,是軍隊把自己培養成才。”

他的《一月的哀思》成為追憶周恩來的最好教材,詩人李瑛文筆憾人

李瑛先生也是東北人,1926年12月8日出生在遼寧省錦州一個貧苦家庭,十歲時隨父親去天津讀書,1943年起開始學寫詩歌、小說、散文,1945年夏天,考入北京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學習。在北大期間,李瑛全面閱讀古籍中外名著,豐厚著自己的文學底蘊,這一時期,他接觸到了黨的地下組織,閱讀到了馬克思列寧的一些理論著述,同時,研讀了解放區的文學作品,革命覺悟得到提高,他創作了大量的詩歌和散文作品,如《太陽,啊!太陽》,《北平》等,展露出創作水平和實力。

他的《一月的哀思》成為追憶周恩來的最好教材,詩人李瑛文筆憾人

1949年,北京油菜花怒放的春天,李瑛懷著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貢獻青春年華的理想,在大學畢業前夕,帶筆從戎,參加了中國人民解放軍,成為新華社的一名軍事記者。抗美援朝戰爭開始後,李瑛多次赴朝鮮前線採訪和工作。以後的日子裡,李瑛在部隊的大熔爐裡鍛鍊成長,擔任過解放軍文藝社副社長,後來任總政治部文化部副部長。長期的軍旅生涯,鍛鍊了李瑛的手筆,陶冶了他的情操,在火熱的生活中,他的思想和藝術日臻成熟。從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出版《野戰詩集》到八十年代出版《南海》,在三十多年的工作之餘,李瑛陸續出版了30多本詩集。我曾經多次讀過她的詩歌,特別是匯聚了詩人精品的《李瑛詩選》更是讓我愛不釋手。李瑛用自己的才智和辛勤,為共和國詩壇提供了一朵朵奇葩,使中國的詩壇盪漾起向上的漣漪,豐富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寶庫。李瑛的詩歌,感情真摯,內容深刻,格調高雅,語言凝練,主旋律高揚,展示著一名軍旅詩人的風采。

他的《一月的哀思》成為追憶周恩來的最好教材,詩人李瑛文筆憾人

我向李瑛老師請教他詩歌創作的特色。談及自己的作品,李瑛老師像戰士衝向戰場一樣神情振奮。

“我的詩歌主要從內容上可以分為四個部分,李瑛老師娓娓而談。”

作為一名軍旅詩人,李瑛老師作品的第一部分是歌頌戰士的。通過對戰士們作戰、執勤、訓練、參加勞動和日常學習生活的描寫,展示戰士們熱愛祖國和人民的情懷。詩人第二部分的是歌頌祖國英雄的人們和歌頌祖國專利山河的;第三部分則是觸景生情,有感而發的政治抒情詩;第四部分是讚美世界人民的團結和友誼的,特別是那些反對霸權主義、種族主義的詩歌,翻譯介紹到國外後,受到愛好和平的國際友人的讚揚和好評。

他的《一月的哀思》成為追憶周恩來的最好教材,詩人李瑛文筆憾人

聽說李瑛老師來青島了,許多詩歌迷們慕名前來。看見我們談興正濃,大家一起坐下攀談起來。

“詩歌的創作,必須用特殊的方法來進行,這就是詩的形象思維的方法來表現。詩歌的創作,詩味很重要;詩,太直了不一定好,需要含蓄一些,需要隱蔽一些。詩歌要有豐富的想象,要通過鮮明的形象和大膽的聯想,表現生活,謳歌光明,禮讚未來,歌頌美好的事物,鞭笞落後愚昧的東西。一句話,就是塑造美的靈魂,給讀者美的陶冶和正直向上的教育。”

我長期從事新聞宣傳工作,深知要採寫有影響的報道,必須深入到實際中進行細緻入微的採訪。於是我和李瑛老師探討起關於詩歌創作於深入生活的關係問題。李瑛老師對這個問題有著獨到的認識:“我主張,凡是進行詩歌創作的人們,都要有豐富的生活積累,都要沉到生活中去。古人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只有站在生活的激流當中,才能保持旺盛的創作熱情,才能增強敏銳的藝術感覺,才能文如泉湧。”

他的《一月的哀思》成為追憶周恩來的最好教材,詩人李瑛文筆憾人

儘管工作繁忙,但是李瑛老師一直把自己創作的根系扎植在基層,部隊,千方百計更多地接觸生活,接觸人民,接觸實際。李瑛特別強調,遇有部隊採取重大行動,他都會全力爭取參加。

我請李瑛老師舉例說明。

李瑛老師脫口就說,1978年就是一例。

那年,越南當局開始大批驅趕華僑,不少受難華僑漂流南海。於是李瑛在那年的十月至十一月間,,到西沙群島生活了兩個月,積累了大量的創作素材。從西沙回北京不久,對越自衛反擊戰打響,李瑛老師又上了雲南邊防前線。在作戰部隊,李瑛和戰士們一起行軍,一起接受戰火考驗,一起享受勝利的喜悅。有的戰士犧牲在火線上,遺體運回祖國,李瑛就去烈士陵園看望他們,緬懷他們,就這樣,李瑛,經受著血與火的歷練,在戰鬥中豐厚著自己的積累,燃燒著自己的座位軍人的創作激情。就在這次正義的反擊戰鬥中,李瑛寫下了四十多首詩歌,經過整理,編成了詩集《在燃燒的戰場》。我記得,《廣西日報》在對越自衛反擊戰中刊載過戰鬥英雄劉勇事蹟的一篇報道——《為祖國而勇敢戰鬥》。報道說,劉勇在投入戰鬥的時候,將李瑛的詩歌揣進懷裡,文中寫道:劉勇面對指導員“從口袋裡鄭重地掏出小小的紅皮筆記本,翻到從《中國青年》上抄來的李瑛《關於生命》的詩歌朗讀起來——生無私,死無愧的偉大感情,這,才叫生命;連死亡也要在他面前發抖的生命。”我引用這篇報道的用意,就是說明,李瑛的作品已經成為號角,呼喚著戰士們為正義去戰鬥。

他的《一月的哀思》成為追憶周恩來的最好教材,詩人李瑛文筆憾人

時間過得真快。我們和李瑛老師關於詩歌創作的話題剛剛打開,工作人員告訴我們再過幾分鐘就要到下一家企業去參觀。於是我分秒必爭,又向李瑛老師請教他創作長詩《一月的哀思》的情況。

說到《一月的哀思》,李瑛老師的笑臉被莊重的面容所替代。“敬愛的周總理是1976年1月8日離開我們的。我清楚地記得,那是一月十一日下午四點四十五分,總理的遺體移向八寶山火化。那天,北京晴間多雲,傍晚,雲低陰冷,從下午三點多起,首都百萬人民扶老攜幼,淚灑十里長街為總理送靈。我覺得這情景真可以說是人類歷史上從未見過的最莊嚴,最動人,最震撼人心也是最讓人肝腸寸斷的場面。從北京醫院一直到八寶山,人們就是這樣為總理送別。送靈的車隊駛過,路邊的人群向河床一樣,即使車隊過去很久,人們也久久不願散去,直到夜深風緊,許多人仍在路邊等候。人們等待著迎候總理的骨灰回中南海。那天,全中國都在哭泣……

他的《一月的哀思》成為追憶周恩來的最好教材,詩人李瑛文筆憾人

就是這樣的場面,就是這樣的景象,就是這樣的生離死別,就是這樣的送別我們的好總理。然而,第二天北京的報紙上竟然沒有一句為總理送靈的報道,廣播上也沒有描繪人民送別總理的聲音。當時我心如刀絞!”說到此,李瑛老師的明眸中閃著淚光。

“我想,我必須寫詩來悼念總理,寫人民送別總理的偉大場面,這樣的詩,是真正的詩,是感人的詩!我知道當時在“四人幫”的把持下,不會讓媒體發表我的詩作,但是,一個詩人不能停止歌唱,不能不對天謳歌偉人周恩來。就這樣,我拿起了筆。經過幾天的寫作,《一月的哀思》的初稿形成,當時,我還沒來得及為這首長詩賦予名稱,也沒有仔細潤色,也沒有一個正式的結尾,就收藏起來。報刊上不能發表,我就把她發表在我們的心裡吧,就像我在市裡面寫的那樣——它會萌生/迎著陽光/長出綠油油,綠油油/美麗的葉子……”

他的《一月的哀思》成為追憶周恩來的最好教材,詩人李瑛文筆憾人

“從那之後數月間,我沒有寫詩,因為反擊右傾翻案風更加囂張……直到當年十月“四人幫”被粉碎。當時我正在南方部隊下連隊,北京打電話要我火速返京。我是十月十二日趕回北京的,當天就參加了慶祝粉碎“四人幫”的遊行。直到十一月下旬,人們才從喜悅中沉靜下來。這時,我將懷念周總理的詩稿重新取出,我像捧著一件珍品一樣激動不已。重讀一遍,淚水飄灑。我想,現在該是發表這篇詩作的時候了。”

“我對詩作進行了潤色,又補寫了一章,然後送給了《光明日報》……”

他的《一月的哀思》成為追憶周恩來的最好教材,詩人李瑛文筆憾人

我接過李瑛老師的話頭對著詩人和詩友們說:“一九七七年一月七日,《光明日報》在重要的版面上刊發了《一月的哀思》,得到了全國讀者的一致好評,一時洛陽紙貴,人們紛紛搶購刊有《一月哀思》的《光明日報》。詩作發表後,香港的一些報紙予以轉載;國外也把它翻譯成多種文字出版。

就這樣,《一月的哀思》成為人民追憶周恩來總理的最好教材。

當我說到這裡的時候,李瑛老師站起身來走到窗前,他的眼睛閃著光芒。

李瑛老師順著窗口向前望去,前面,是膠州灣的一片蔚藍……

他的《一月的哀思》成為追憶周恩來的最好教材,詩人李瑛文筆憾人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