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生變異的果樹新品種和果樹生產新技術

種植業 農業 水果 三農 農業猿 農業猿 2017-09-26

1 果樹變異產生新品種

1.1 科技進步改變生活

早在幾千年前, 當人們還處在原始社會中時, 都是通過觀察生活中的事物變化, 從而去應用某些事物改變自己的生活, 順應生物自然發展的原則。第一次工業革命後, 人類進入蒸汽時代, 發現可以用機器代替人工進行生產, 緊接著在蒸汽時代的基礎上, 人們又開始了第二次工業革命, 也就是電氣時代。2次工業革命提高了人們的生活質量, 到了現在的信息時代, 人們已經進行了大量的相關試驗, 並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果樹的變異新物種就是其中的成功案例。

1.2 人工技術變異產生的新品種

人們現在已經可以應用誘變技術進行果樹的育種, 從而大量生產出味道更加鮮美的果樹品種。以棗樹為例, 大部分棗都是二倍體植物, 而人們現在可以通過組織培養棗苗, 把秋水仙素鹼濃度的作用、時間作為試驗因子, 隨機區組進行試驗, 研究誘變的效果, 產生了四倍體的變異株系。四倍體棗果實體積大, 形狀近似圓形, 平均單果質量重達39.6g, 可食率達到98.5%, 果皮較薄、果肉細膩酥脆、汁液較多、味道甘甜、口感極佳, 完全符合人們對棗四倍變異體的期待。在最近的研究中, 已經對不同種類的棗進行了研究, 均取得了成功, 這同時也表明, 該技術已經日趨成熟, 可大量進行種植培育。

1.3 環境變化引起的非正常變異產生的新品種

伴隨著科技進步, 帶來的問題也值得人們思考。眾所周知的福島核電站核洩漏事件, 該地區出現了大量的變異品種, 其中以變異蘋果為例, 核輻射使得植物DNA遭到破壞, 發生了一定的變化, 使細胞複製的過程出現了異常, 進而產生了變異, 具體的表現為果實形狀異常, 有的異常巨大, 品嚐起來也味道全無, 營養物質大量流失, 失去了其原本應有的價值, 而且有些經過變異的蘋果甚至無法繁殖產生下一代。

2 果樹生產新技術

2.1 傳統栽培技術的缺陷

傳統的栽培方式都是在秋天施基肥, 在早春時期, 果實膨大期和花芽分化期追施化肥。植物生長的季節, 通過使用化學農藥對蟲害進行防治, 從早春萌芽前到果實成熟這期間, 農藥的施用多達8~12次。為了提高果實品質, 會在春季進行疏花疏果處理以及果實的套袋, 成熟前也會對著色的品種採取鋪設反光膜的措施等。由於化肥和化學農藥的大量使用, 勢必會導致果實質量低下, 也會影響產出效率, 最主要的是還會汙染環境, 並且對人們的身體產生負面影響, 因此, 培植新技術十分有必要。

2.2 土壤施肥、EM技術、新型病蟲害防治技術

現在的栽培方法中, 有機肥的使用日益普遍, 而人們在對土壤的研究中, 分離出了大量的有益微生物, 進而開發並研製出了系列EM產品。EM產品實際上來源於自然, 包括類似於光合細菌、酵母菌、乳酸菌等微生物。通過向土壤中加入EM產品, 可以顯著強化土壤機能, 並且增加有機營養, 進而明顯改善土壤的肥力。

以葡萄為例, 葡萄在經過使用EM稀釋液後, 葉色會變得濃綠, 葉肉變厚, 果實可提前5天成熟, 品嚐起來口感甘甜, 產量會增加20%, 優果率也會增加10%。傳統的病蟲害防治方法主要是使用化學農藥, 而隨著科技的進步, 人們逐漸探索出了一些可以減小對人類自身危害的新技術。現在的新技術從病蟲害發生的根源入手, 可以通過使用性誘導劑進而擾亂交配信息, 從而減少它們的繁衍。同時, 也可以在果園區引進害蟲的天敵進行制約, 這些都會從源頭上解決病蟲害問題, 而且不必使用過量的化學農藥, 不會對環境造成汙染。

2.3 栽培新技術有待完善

(1) 使用該新技術只會一定程度上控制病蟲害的發生, 但不會像化學農藥那樣產生立竿見影的效果; (2) 新型栽培技術從目前來看, 應用難度依然較大, 不易掌握; (3) EM技術在短期內效果並不明顯, 需要經過一段時間才會達到預期的效果; (4) 目前的栽培新技術對經濟水平有一定的要求, 因而難以普及。

3 結語

科技的進步使得人們會更多地去思考如何將事物向著更有利於人類的方向發展, 人們在不斷的研究中尋找到了相關的方法與措施。以果樹栽培技術與人工誘導果樹的變異為例, 成功地培育出了質量更高、更有價值的變異植物, 並且完善了傳統的栽培技術, 提高了生活質量。但在科技進步的過程中, 人們也破壞了生態平衡, 導致出現了非正常變異的果樹, 這一問題值得我們思考。因此, 科技還需要不斷完善, 相信在不久的將來, 果樹的人工誘導變異技術與果樹栽培技術會更加完善, 並且能夠得到普及應用。

作者:鄭廣賢.現代園藝

發生變異的果樹新品種和果樹生產新技術

發生變異的果樹新品種和果樹生產新技術

發生變異的果樹新品種和果樹生產新技術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