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晒出綠色生活】羅江80後夫妻回鄉種梨 年收入達60萬元

種植業 農村 農民 三農 四川新聞網 2017-07-16
【晒出綠色生活】羅江80後夫妻回鄉種梨 年收入達60萬元

屈小林夫婦種了50畝翠冠梨

【晒出綠色生活】羅江80後夫妻回鄉種梨 年收入達60萬元

剛摘下的翠冠梨裝箱

四川新聞網德陽7月15日訊(記者 周鴻 攝影報道)這個時候,走進羅江縣萬安鎮芒江村天馬山,就猶如進入到了“花果山”,一株株蒼翠的梨樹栽種在山坡上,樹上掛滿了成熟的翠冠梨,正等著人們品嚐它的香甜。

7月12日上午,天馬山的一處農家樂,屈小林一家正忙著將剛剛採摘下來的翠冠梨裝箱,以便下午郵寄出去。據瞭解,今年30歲的屈小林是羅江人,一直從事水利、房建等工程方面的工作,來往於全國各大城市。然而4年前卻突然在天馬山盤下了別人的梨樹。“這裡生態環境好,種出的翠冠梨好吃,在市場上不怕賣不出去。”

80後夫妻鍾情綠色產業 年收入60餘萬元

“到我們這裡,無論你買不買,梨子隨便你吃。”7月12日上午,屈小林的妻子沈燕熱情的招呼著客人,並立即削了一個翠冠梨遞上。“如果放在冰箱裡,冰一下味道更佳。”

翠冠梨的青皮看起來粗糙,不過當把外皮削開之後,裡面嫩白的果肉顯現出來,輕輕咬一口嘴裡滿是香甜的果汁,再咀嚼幾口,果肉很快化渣。

屈小林正是看到了翠冠梨的優點以及廣闊的市場前景,於是他在4年前便開始投資種翠冠梨,開闢起了自己的第二職業。

“這個地方到處都是綠色植物,沒有臭水溝,空氣清新。生態環境非常好,沒有汙染,適合發展綠色產品。”屈小林看重了天馬山這塊綠色丘陵,而且這裡也是德陽區域內翠冠梨主要種植區域。

經過四年的發展,屈小林種植的梨樹已經由之前的30畝發展到現在50畝,產量達到10萬斤,按照每斤5元計算,銷售額達到50萬元。

平時,梨樹由自己的父母和請來的工人看管,但到了梨子的銷售季節,屈小林夫婦就會從城市回到芒江村,待上兩個月。一來感受農村生活,二來賣梨子。

“翠冠梨香甜可口水分足,易化渣。吃過的第一次的人,還會再吃第二次。”屈小林說,前幾天,有位顧客買了一箱品嚐後,結果第二天就又買了50箱。而這十萬斤翠冠梨只需要一個月就能賣完。

其實,屈小林不僅僅種梨樹,還以梨樹為賣點,開辦了農家樂。每年的梨花節和果實成熟的時候,能夠吸引上百名遊客到他的農家樂就餐。據屈小林透露,因梨樹帶來的年收入可達60萬元左右。

“我還打算再擴大翠冠梨的種植規模,達到110畝,同時發展農家咖啡和住宿。”屈小林說,這裡的環境這麼好,以後老了就在這裡一邊生活,一邊經營自己的綠色產業。

【晒出綠色生活】羅江80後夫妻回鄉種梨 年收入達60萬元

芒江村嘗試秸稈還田作果樹肥料

綠色翠冠梨銷往全國各地 受顧客青睞

屈小林種植的翠冠梨不僅銷往德陽周邊,在澳門等這些大城市也有他的顧客。而這些地方的銷售價格往往達到了10餘元一斤。

這不得不說,只有翠冠梨的品質得到保障,才會受到顧客的歡迎。

“我們嚴格控制農藥的使用量,並儘量不使用農藥。”芒江村村支書唐學清介紹,目前,使用農藥主要是在果樹開花和掛果的時候使用,平時則使用特殊燈光、粘板等方法除蟲。此外,果樹下的雜草也是用人工除草的方式,而不再使用農藥除草。

在梨樹使用肥料方面,也不再使用化肥,而是採用農家肥。

“之前,使用過化肥來種梨樹,結出的果實雖然大但是不甜。而且長時間的用化肥還會破壞土質。”唐學清說,而現在大家都在農家肥中加上榨完菜籽油後留下的油枯,不僅讓土質鬆軟,結出的果實也特別的甜,“我們的翠冠梨含糖量達到了14%——17%”。

目前,芒江村正在嘗試將秸稈用於果樹中,今年已經有數十畝的桃樹作為試點。“從目前情況看,秸稈不僅是肥料,在腐爛前還可以保持土壤水分,抑制雜草的生長。”唐學清表示,這還能有效解決了秸稈處理的難題。

打造“亦農亦遊”旅遊 發展綠色產業

目前,羅江的翠冠梨已經通過了綠色產品的認證,正在進行地理標識的申請。其良好的品質不僅是果農的環保種植,還是當地大環境作用的結果。正如屈小林說的,這裡生態環境好,適合發展綠色產品。

果農謝超介紹,早在10年前,芒江村就已經開始了環保種植翠冠梨。而隨著大家環保意識的越來越強,大家更是延伸到自己的生活領域。

“我們把生活垃圾中的果皮、菜葉、雞腸等這些作為肥料用於果樹,而一些不可回收的垃圾就交到垃圾處理站統一處理。”謝超說的這種方式,正是羅江推行的‘戶定點、組分類、村收集、鎮轉運、縣處理’的垃圾處理模式,最大限度實現了垃圾全面收集、分類減量和資源利用,實現了垃圾的無害化處理。

據介紹,該模式首先農戶將自家產生的垃圾進行初分類,農村垃圾在這裡進行第一次減量。然後保潔人員根據垃圾量,定期將垃圾池中的垃圾清運至分類收集池,集中進行細分類處理,農村垃圾在這一環節第二次大減量。村保潔人員定期將需進一步處理的垃圾運至鎮垃圾中轉站,這一過程完成了農村垃圾由村、組分散到鎮中轉站的統一集中。鎮、縣環衛人員每日對垃圾中轉站進行清運,將集中的農村垃圾轉運至縣垃圾中轉站或進入垃圾處理場。縣級生活垃圾專業處理機構按照居民生活垃圾處理工藝和流程,將農村垃圾集中無害化處置,該環節完成了農村垃圾的最後處理。

目前,羅江80%的農村生活垃圾實現了就近無害化處理,只有20%需要縣上統一處理。

“只有環境變美麗了,種出的綠色翠冠梨,吃起來才會更加的香甜。”唐學清笑著說。

據介紹,以創建“亦農亦遊”的農業休閒觀光新農村為載體,藉助天馬山的自然景觀,滿江村的綠色產業悄然興起。目前,這裡已經建起了7家農家樂,2016年接待遊客達到5萬人次,成為芒江村經濟新的增長點,也成為村民致富的重要手段和重要經濟來源。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