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精彩語句分析,君子的修身法則'

"

《中庸》原來是《禮記》第三十一篇,為孔子的孫子子思所作,是儒家學說經典論著。北宋二程(程顥、程頤)和南宋朱熹極力尊崇,後來和《大學》、《論語》、《孟子》並稱為“四書”。王陽明評價《大學》的主旨是是誠意,《中庸》的主旨是誠身,中庸之道的核心思想是一個“誠”字。

何謂中庸?不偏之謂中,不易(改變)之謂庸,以其不偏不倚謂之中,以其不差異可常行,故謂之庸。儒家所說的中庸並不等於平庸,而是一種中和的處事方式,儒家認為“中庸”是道德行為的最高標準,並且把“誠”看成是世界的本體,認為“至誠”則達到人生的最高境界,並提出“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的學習過程和認識方法。

"

《中庸》原來是《禮記》第三十一篇,為孔子的孫子子思所作,是儒家學說經典論著。北宋二程(程顥、程頤)和南宋朱熹極力尊崇,後來和《大學》、《論語》、《孟子》並稱為“四書”。王陽明評價《大學》的主旨是是誠意,《中庸》的主旨是誠身,中庸之道的核心思想是一個“誠”字。

何謂中庸?不偏之謂中,不易(改變)之謂庸,以其不偏不倚謂之中,以其不差異可常行,故謂之庸。儒家所說的中庸並不等於平庸,而是一種中和的處事方式,儒家認為“中庸”是道德行為的最高標準,並且把“誠”看成是世界的本體,認為“至誠”則達到人生的最高境界,並提出“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的學習過程和認識方法。

《中庸》精彩語句分析,君子的修身法則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上天賦予人的叫做“性”,遵循本性而行叫做“道”,使人懂得什麼是道,並且依照本性而行,就叫做“教化”。這是《中庸》的第一句話,也是全書的綱領。這裡講到的性不是“食色,性也”的那個動物性,而是義理方面的性,這個性跟孟子“心性論”的性、佛家“明心見性”的性、道家“性命雙修”的性有相似想通之處。

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君子在別人看不見時是警戒謹慎的,在別人聽不見時也是畏懼小心的。不在隱蔽的地方表現自己(表現個人私慾),不在細微的地方顯示自己(的缺點和毛病)。所以,君子在一個人獨處時更加謹慎小心。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喜怒哀樂沒有激發出來的時候,叫做“中”;激發出來以後符合節度,叫做“和”。“中”是天下事物的根本;“和”是天下遵循的原則。達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得其位,萬物便自然生長髮育了。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

君子根據現在所處的位置去做應該做的事,不生非分之想。現在處於富貴時,就做富貴人應該的事;現在處於貧賤時,就做貧賤人應該做的事;現在處於夷狄時,就做夷狄應該做的事;現在處於患難時,就做在患難時應該做的事。君子無論在哪裡,處於什麼情況,都能恰到好處地做該做的事,然後安然自得。

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徼倖。

君子安於所處的境地以等待上天的賜命,而小人通過冒險企圖獲得意外的成功或者免於不幸。“居易”指平易地安處所在的境遇,大詩人白居易的名字可能來自於此。

"

《中庸》原來是《禮記》第三十一篇,為孔子的孫子子思所作,是儒家學說經典論著。北宋二程(程顥、程頤)和南宋朱熹極力尊崇,後來和《大學》、《論語》、《孟子》並稱為“四書”。王陽明評價《大學》的主旨是是誠意,《中庸》的主旨是誠身,中庸之道的核心思想是一個“誠”字。

何謂中庸?不偏之謂中,不易(改變)之謂庸,以其不偏不倚謂之中,以其不差異可常行,故謂之庸。儒家所說的中庸並不等於平庸,而是一種中和的處事方式,儒家認為“中庸”是道德行為的最高標準,並且把“誠”看成是世界的本體,認為“至誠”則達到人生的最高境界,並提出“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的學習過程和認識方法。

《中庸》精彩語句分析,君子的修身法則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上天賦予人的叫做“性”,遵循本性而行叫做“道”,使人懂得什麼是道,並且依照本性而行,就叫做“教化”。這是《中庸》的第一句話,也是全書的綱領。這裡講到的性不是“食色,性也”的那個動物性,而是義理方面的性,這個性跟孟子“心性論”的性、佛家“明心見性”的性、道家“性命雙修”的性有相似想通之處。

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君子在別人看不見時是警戒謹慎的,在別人聽不見時也是畏懼小心的。不在隱蔽的地方表現自己(表現個人私慾),不在細微的地方顯示自己(的缺點和毛病)。所以,君子在一個人獨處時更加謹慎小心。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喜怒哀樂沒有激發出來的時候,叫做“中”;激發出來以後符合節度,叫做“和”。“中”是天下事物的根本;“和”是天下遵循的原則。達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得其位,萬物便自然生長髮育了。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

君子根據現在所處的位置去做應該做的事,不生非分之想。現在處於富貴時,就做富貴人應該的事;現在處於貧賤時,就做貧賤人應該做的事;現在處於夷狄時,就做夷狄應該做的事;現在處於患難時,就做在患難時應該做的事。君子無論在哪裡,處於什麼情況,都能恰到好處地做該做的事,然後安然自得。

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徼倖。

君子安於所處的境地以等待上天的賜命,而小人通過冒險企圖獲得意外的成功或者免於不幸。“居易”指平易地安處所在的境遇,大詩人白居易的名字可能來自於此。

《中庸》精彩語句分析,君子的修身法則

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祿,必得其名,必得其壽。

有大德的人,必定會得到他應得的地位,必定會得到他應得的財富,必定會得到他應得的名聲,必定會得到他應得的壽命。

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篤焉。故栽者培之,傾者覆之。

天生萬物,必然根據它們的材質來對待它,能成材的就培育它,不能成材的就淘汰它。

或生而知之;或學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強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有的人天生就知曉道理,有的人通過學習才知曉道理,有的人需要遭遇困難後才能知曉道理,當他們都知曉了道理之後,這種知是一樣的。有的人自願自覺地去踐行,有的人需要利誘才去踐行,有的人需要被推一把才能去踐行,到他們成功的時候,就都是一樣的。

先是子思在《中庸》中論述知和行,王陽明把它推到另一個高度,就是“知行合一”。

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

愛好學習,就接近於智慧;身體力行,就接近於仁愛;知道羞恥,就接近於勇敢。

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言前定,則不跲(jiá)。事前定,則不困。行前定,則不疚。道前定,則不窮。

任何事情,事先做好準備就會成功,不做準備就會失敗。說話前就想定了,就不會栽跟斗;做事前先計劃好,就不會困頓;行動前先做好準備,就不會有過錯;道路預先選定,就不會走投無路。

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聖人也。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

誠(一種狀態和境界)是天之道,追求達到誠的狀態和境界是做人之道。達到誠這種境界的人,不用勉強就能做到中庸,不用思考就能明白事理,從容不迫地合於道,這就是聖人。追求誠,就要選擇善,然後執著追求。

"

《中庸》原來是《禮記》第三十一篇,為孔子的孫子子思所作,是儒家學說經典論著。北宋二程(程顥、程頤)和南宋朱熹極力尊崇,後來和《大學》、《論語》、《孟子》並稱為“四書”。王陽明評價《大學》的主旨是是誠意,《中庸》的主旨是誠身,中庸之道的核心思想是一個“誠”字。

何謂中庸?不偏之謂中,不易(改變)之謂庸,以其不偏不倚謂之中,以其不差異可常行,故謂之庸。儒家所說的中庸並不等於平庸,而是一種中和的處事方式,儒家認為“中庸”是道德行為的最高標準,並且把“誠”看成是世界的本體,認為“至誠”則達到人生的最高境界,並提出“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的學習過程和認識方法。

《中庸》精彩語句分析,君子的修身法則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上天賦予人的叫做“性”,遵循本性而行叫做“道”,使人懂得什麼是道,並且依照本性而行,就叫做“教化”。這是《中庸》的第一句話,也是全書的綱領。這裡講到的性不是“食色,性也”的那個動物性,而是義理方面的性,這個性跟孟子“心性論”的性、佛家“明心見性”的性、道家“性命雙修”的性有相似想通之處。

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君子在別人看不見時是警戒謹慎的,在別人聽不見時也是畏懼小心的。不在隱蔽的地方表現自己(表現個人私慾),不在細微的地方顯示自己(的缺點和毛病)。所以,君子在一個人獨處時更加謹慎小心。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喜怒哀樂沒有激發出來的時候,叫做“中”;激發出來以後符合節度,叫做“和”。“中”是天下事物的根本;“和”是天下遵循的原則。達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得其位,萬物便自然生長髮育了。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

君子根據現在所處的位置去做應該做的事,不生非分之想。現在處於富貴時,就做富貴人應該的事;現在處於貧賤時,就做貧賤人應該做的事;現在處於夷狄時,就做夷狄應該做的事;現在處於患難時,就做在患難時應該做的事。君子無論在哪裡,處於什麼情況,都能恰到好處地做該做的事,然後安然自得。

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徼倖。

君子安於所處的境地以等待上天的賜命,而小人通過冒險企圖獲得意外的成功或者免於不幸。“居易”指平易地安處所在的境遇,大詩人白居易的名字可能來自於此。

《中庸》精彩語句分析,君子的修身法則

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祿,必得其名,必得其壽。

有大德的人,必定會得到他應得的地位,必定會得到他應得的財富,必定會得到他應得的名聲,必定會得到他應得的壽命。

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篤焉。故栽者培之,傾者覆之。

天生萬物,必然根據它們的材質來對待它,能成材的就培育它,不能成材的就淘汰它。

或生而知之;或學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強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有的人天生就知曉道理,有的人通過學習才知曉道理,有的人需要遭遇困難後才能知曉道理,當他們都知曉了道理之後,這種知是一樣的。有的人自願自覺地去踐行,有的人需要利誘才去踐行,有的人需要被推一把才能去踐行,到他們成功的時候,就都是一樣的。

先是子思在《中庸》中論述知和行,王陽明把它推到另一個高度,就是“知行合一”。

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

愛好學習,就接近於智慧;身體力行,就接近於仁愛;知道羞恥,就接近於勇敢。

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言前定,則不跲(jiá)。事前定,則不困。行前定,則不疚。道前定,則不窮。

任何事情,事先做好準備就會成功,不做準備就會失敗。說話前就想定了,就不會栽跟斗;做事前先計劃好,就不會困頓;行動前先做好準備,就不會有過錯;道路預先選定,就不會走投無路。

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聖人也。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

誠(一種狀態和境界)是天之道,追求達到誠的狀態和境界是做人之道。達到誠這種境界的人,不用勉強就能做到中庸,不用思考就能明白事理,從容不迫地合於道,這就是聖人。追求誠,就要選擇善,然後執著追求。

《中庸》精彩語句分析,君子的修身法則

有弗學,學之弗能,弗措也。有弗問,問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篤,弗措也。

要麼不學,一旦決定學,學不會絕不罷休;要麼不問,一旦決定問,問不懂絕不罷休;要麼不想,一旦決定想,想不通絕不罷休;要麼不辨別,一旦決定辨別,辨別不明確絕不罷休;要麼不實行,一旦決定實行,實行不出成效絕不罷休。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廣泛地學習,詳細地求問,謹慎地思考,明確地辨別,切實地行動。這五句話被孫中山設定為中山大學的校訓。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

別人用一分努力就能做到的,我用一百分的努力去做;別人用十分的努力做到的,我用一千分的努力去做。如果真能夠這樣做,即使愚笨也一定可變得聰明,即使柔弱也一定可以變得剛強。

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誠則明矣;明則誠矣。

處於誠的境界,自然能夠明達,這是“天性”。不斷修行,讓自己明達起來,最終也可以達到誠的境界,這就叫做“教化”。如此,誠自然明,通過明也可以達到誠的境界。

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

只有天下至誠的人才能夠完全發揮自己的本性;能夠完全發揮自己的本性,就能夠完全發揮他人的本性;能夠完全發揮他人的本性,就能夠完全發揮萬物的本性;能夠完全發揮萬物的本性,就可以幫助天地演化和生育萬物;可以幫助天地演化和生育萬物,就可以與天地並立而為三了。

"

《中庸》原來是《禮記》第三十一篇,為孔子的孫子子思所作,是儒家學說經典論著。北宋二程(程顥、程頤)和南宋朱熹極力尊崇,後來和《大學》、《論語》、《孟子》並稱為“四書”。王陽明評價《大學》的主旨是是誠意,《中庸》的主旨是誠身,中庸之道的核心思想是一個“誠”字。

何謂中庸?不偏之謂中,不易(改變)之謂庸,以其不偏不倚謂之中,以其不差異可常行,故謂之庸。儒家所說的中庸並不等於平庸,而是一種中和的處事方式,儒家認為“中庸”是道德行為的最高標準,並且把“誠”看成是世界的本體,認為“至誠”則達到人生的最高境界,並提出“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的學習過程和認識方法。

《中庸》精彩語句分析,君子的修身法則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上天賦予人的叫做“性”,遵循本性而行叫做“道”,使人懂得什麼是道,並且依照本性而行,就叫做“教化”。這是《中庸》的第一句話,也是全書的綱領。這裡講到的性不是“食色,性也”的那個動物性,而是義理方面的性,這個性跟孟子“心性論”的性、佛家“明心見性”的性、道家“性命雙修”的性有相似想通之處。

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君子在別人看不見時是警戒謹慎的,在別人聽不見時也是畏懼小心的。不在隱蔽的地方表現自己(表現個人私慾),不在細微的地方顯示自己(的缺點和毛病)。所以,君子在一個人獨處時更加謹慎小心。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喜怒哀樂沒有激發出來的時候,叫做“中”;激發出來以後符合節度,叫做“和”。“中”是天下事物的根本;“和”是天下遵循的原則。達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得其位,萬物便自然生長髮育了。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

君子根據現在所處的位置去做應該做的事,不生非分之想。現在處於富貴時,就做富貴人應該的事;現在處於貧賤時,就做貧賤人應該做的事;現在處於夷狄時,就做夷狄應該做的事;現在處於患難時,就做在患難時應該做的事。君子無論在哪裡,處於什麼情況,都能恰到好處地做該做的事,然後安然自得。

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徼倖。

君子安於所處的境地以等待上天的賜命,而小人通過冒險企圖獲得意外的成功或者免於不幸。“居易”指平易地安處所在的境遇,大詩人白居易的名字可能來自於此。

《中庸》精彩語句分析,君子的修身法則

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祿,必得其名,必得其壽。

有大德的人,必定會得到他應得的地位,必定會得到他應得的財富,必定會得到他應得的名聲,必定會得到他應得的壽命。

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篤焉。故栽者培之,傾者覆之。

天生萬物,必然根據它們的材質來對待它,能成材的就培育它,不能成材的就淘汰它。

或生而知之;或學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強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有的人天生就知曉道理,有的人通過學習才知曉道理,有的人需要遭遇困難後才能知曉道理,當他們都知曉了道理之後,這種知是一樣的。有的人自願自覺地去踐行,有的人需要利誘才去踐行,有的人需要被推一把才能去踐行,到他們成功的時候,就都是一樣的。

先是子思在《中庸》中論述知和行,王陽明把它推到另一個高度,就是“知行合一”。

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

愛好學習,就接近於智慧;身體力行,就接近於仁愛;知道羞恥,就接近於勇敢。

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言前定,則不跲(jiá)。事前定,則不困。行前定,則不疚。道前定,則不窮。

任何事情,事先做好準備就會成功,不做準備就會失敗。說話前就想定了,就不會栽跟斗;做事前先計劃好,就不會困頓;行動前先做好準備,就不會有過錯;道路預先選定,就不會走投無路。

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聖人也。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

誠(一種狀態和境界)是天之道,追求達到誠的狀態和境界是做人之道。達到誠這種境界的人,不用勉強就能做到中庸,不用思考就能明白事理,從容不迫地合於道,這就是聖人。追求誠,就要選擇善,然後執著追求。

《中庸》精彩語句分析,君子的修身法則

有弗學,學之弗能,弗措也。有弗問,問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篤,弗措也。

要麼不學,一旦決定學,學不會絕不罷休;要麼不問,一旦決定問,問不懂絕不罷休;要麼不想,一旦決定想,想不通絕不罷休;要麼不辨別,一旦決定辨別,辨別不明確絕不罷休;要麼不實行,一旦決定實行,實行不出成效絕不罷休。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廣泛地學習,詳細地求問,謹慎地思考,明確地辨別,切實地行動。這五句話被孫中山設定為中山大學的校訓。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

別人用一分努力就能做到的,我用一百分的努力去做;別人用十分的努力做到的,我用一千分的努力去做。如果真能夠這樣做,即使愚笨也一定可變得聰明,即使柔弱也一定可以變得剛強。

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誠則明矣;明則誠矣。

處於誠的境界,自然能夠明達,這是“天性”。不斷修行,讓自己明達起來,最終也可以達到誠的境界,這就叫做“教化”。如此,誠自然明,通過明也可以達到誠的境界。

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

只有天下至誠的人才能夠完全發揮自己的本性;能夠完全發揮自己的本性,就能夠完全發揮他人的本性;能夠完全發揮他人的本性,就能夠完全發揮萬物的本性;能夠完全發揮萬物的本性,就可以幫助天地演化和生育萬物;可以幫助天地演化和生育萬物,就可以與天地並立而為三了。

《中庸》精彩語句分析,君子的修身法則

誠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是故君子誠之為貴。

誠,是自我修養而成的;道是自己應該走的路。誠,是萬物的終結和開始。不誠,就沒有萬物。所以君子貴在使自己達到誠的境界。

博厚,所以載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無疆。如此者,不見而章,不動而變,無為而成。

博大深厚,則可以承載萬物;崇高光明,則可以覆蓋萬物;悠遠長久,則可以成就萬物。博大深厚則可以與地相配,崇高光明則可以與天相配,悠遠長久則是無邊無際。達到這樣的境界,不刻意表現也會彰顯,不活動也會產生變化,無為也自然會有成就。

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溫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禮。

君子尊崇道德修養,並且追求知識學問,使道德和學問達到廣博並且精微的境界;極其高明,又奉行中庸之道。溫習已有的知識從而獲得新知識;心地誠懇厚道,又崇尚禮節。

君子動而世為天下道,行而世為天下法,言而世為天下則。遠之,則有望;近之,則不厭。

君於的舉動世世代代都為天下人所遵從,行為世世代代都為天下人所效法,語言世世代代都為天下人所奉行。在遠處有威望,在近處也不使人厭惡。

唯天下至誠,方能經綸天下之大經,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

只有天下至誠之人,才能夠治理天下的人倫綱常,才能樹立天下的根本法則,才能掌握天地演化和生育萬物的道理。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