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佩榮譯解大學中庸》:要齊家,先修身;要育人,先育己

大家好,這裡是小播讀書,今天和大家繼續分享傅佩榮老師的:《傅佩榮譯解大學中庸》。

《傅佩榮譯解大學中庸》:要齊家,先修身;要育人,先育己

前面我們分享了這本書《大學》的前兩章內容。其中主要闡述了大學的“三綱領,八條目”。“三綱領”分別是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而“八條目”分別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接下來,我們繼續分享這本書的精彩內容。

第三章:

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

前面我們講了“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在這裡,孔子從格物開始,最後經過一系列的“修身”最終達到了“治國平天下”境界。具體的步驟是:明白了我和外界的關係之後,就獲得了“善”的知識;知道善之後,你的意念就真誠了;意念真誠了,心思就端正了;心思端正了,言行就有修養了;言行有修養了,家庭就可以規範了;家庭治理好了,國家就可以治理好;國家治理好了,天下就可以太平了。從天子到百姓,都是以修養言行作為自己人生的根本。

這裡,孔子的《大學》所教導的對象不僅僅是王公貴族了,而是推己及人,到了普天下所有的百姓。如果說王公貴族的弟子的最高目標是“平天下”。那麼,普通老百姓的目標就是,人人都能從善出發,並做到修養言行,那麼天下就長治久安了。

《傅佩榮譯解大學中庸》:要齊家,先修身;要育人,先育己


第四章:

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小人閒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後厭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此謂誠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曾子曰:“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故君子必誠其意。

前面三章,我們講的“八條目”我們用八個字可以概括:格、致、誠、正、修、齊、治、平。從第四章開始,孔子開始具體解讀這8個字,第四章就是一個字:誠。

《傅佩榮譯解大學中庸》:要齊家,先修身;要育人,先育己


孔子說“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所謂真誠面對自己的意念,就是不要欺騙自己。就像討厭難聞的味道、喜歡美麗的顏色一樣,哪怕是一個人在的時候,君子要保持修養,所謂“故君子必慎其獨也”。其實就是講,真誠就是面對內心真實的自己,順從自身的本能,不做任何掩飾和偽裝。

一個人內心的感受會顯示在外在的言行舉止上,如果沒有真正的誠,就不會真的表現出誠。就像曾子說的:隨時有十隻眼在看著,十隻手在指著一樣,嚴於律己。

這一章中,最重要的三個字可能就是“慎其獨”了,一個人的言行修養,如果在一個人的時候都能很好的保持,那說明是真的“誠”。真正的君子必須在獨處的時候,隨時都要謹慎考察自己的意念。順便說一下,在儒家思想中,君子是一種高尚的品格的人,是儒者所追求的。但是小人也並不是罵人的,是指那些普通人而已。

《傅佩榮譯解大學中庸》:要齊家,先修身;要育人,先育己


在這一章中,孔子還通過古人的故事來繼續闡述了“誠”的價值和意義。這裡孔子列舉了《詩經》中衛武公的例子。衛國為周初康叔的後裔,武公勤政愛民,輔佐周平王擊退犬戎,受封為公。還列舉了《尚書》中商湯的例子,商湯王刻在浴盆上的箴言“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意思是說如果能夠有一天自新,就應保持天天自新,永遠不斷自新。商湯王如此嚴於律己,是古代聖君的典範。

第五章:

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 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此謂修身在正其心。

在解釋了“誠”的價值和意義之後,孔子在這裡繼續解讀了“正”的意義和價值。怎麼樣才算做到了“正心”?孔子說,當我們陷入憤怒,就無法端正;陷入恐懼,就無法端正;陷入喜愛,就無法端正;陷入憂患,就無法端正。孔子說“憤怒、恐懼、好樂、憂患”都會由心影響到身,再表現於外的。如果我們不能身處當下去感受,我們就沒有辦法端正自己的心思。所以,我們要正心,首先要感受到不同處境,而且對這些處境有正確的認識。

《傅佩榮譯解大學中庸》:要齊家,先修身;要育人,先育己


《孟子》說“出入無時,莫知其鄉,惟心之謂與”,意思是說,人的心一旦出去了,就不知道什麼時間回來了,沒有人知道它的走向。在《論語》中說“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餘則日月至焉而已矣”,孔子還描述自己“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七十歲能隨心所欲而不越出規矩,由此可見,儒家並不認為“心”是靜態或者本善的,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擾。

第六章:

所謂齊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親愛而闢焉,之其所賤惡而闢焉,之其所畏敬而闢焉,之其所哀矜而闢焉,之其所敖惰而闢焉。故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者,天下鮮矣。故諺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惡,莫知其苗之碩。”此謂身不修,不可以齊其家。
《傅佩榮譯解大學中庸》:要齊家,先修身;要育人,先育己


講完了“正”字,孔子開始講“修”的意義和價值。孔子說,所謂規範自己的家庭,就是要修養自己的言行。人們對於自己親近的人、不喜歡的人、尊敬的人、同情的人等等都會表現出不同的偏頗。但這是不對的,我們喜好一個人或者討厭一個人,都要知道他的優點和缺點,但能做到這樣的人是很少的。諺語說“人們不知道自己子女的缺點,也不知道自己莊家的豐碩”。所以,言行沒有修養好,就沒辦法治理自己的家庭。

從修身到齊家,孟子說“身不行道,不行於妻子;使人不以道,不能行於妻子”,意思是說:自己不實踐正道,妻兒也不會實踐正道;不依正道去使喚他人,就連自己的妻兒也使喚不動。所以,“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要齊家,就要先修身;要育人,先育己。

好了,今天的內容就是這些,如果喜歡的我的文章,請關注“小播讀書”或分享給您的朋友,謝謝。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