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腫等證,乃脾肺腎相干之病”,《金匱要略》這樣調理效果加倍

中醫 張介賓 藥品 黃帝內經 張仲景 枳實 醫道養生說 2019-05-12

中醫認為,什麼是水腫?

對於水腫,張景嶽在《景嶽全書》中,描寫為“凡水腫等證,乃肺脾腎相干之病”。

指的是因感受外邪,飲食失調,或勞倦過度等,使肺失宣降通調,脾失健運,腎失開合,膀胱氣化失常,導致體內水液瀦留,氾濫肌膚,以頭面、眼瞼、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腫為臨床特徵的一類病證。

“水腫等證,乃脾肺腎相干之病”,《金匱要略》這樣調理效果加倍

人體水液的運行,有賴於氣的推動,即有賴於脾氣的升化轉輸,肺氣的宣降通調,心氣的推動,腎氣的蒸化開合。這些臟腑功能正常,則三焦發揮決瀆作用,膀胱氣化暢行,小便通利,可維持正常的水液代謝。

反之,若因外感風寒溼熱之邪,水溼浸漬,瘡毒浸淫,飲食勞倦,久病體虛等導致上述臟腑功能失調,三焦決瀆失司,膀胱氣化不利,體內水液瀦留,氾濫肌膚,即可發為水腫。

中醫認為,引起水腫的原因有哪些?

“肺虛則氣不化精而化水,脾虛則土不制水而反克,腎虛則水無所主而妄行,水不歸經,則逆而上泛,故傳入脾而膚肉浮腫,傳入肺,則氣息喘急”。——《景嶽全書·水腫論治》

1、風邪外襲

肺失通調,風邪外襲,內舍於肺,肺失宣降通調,上則津液不能宣發外達以營養肌膚,下則不能通調水道而將津液的代謝廢物變化為尿,以致風遏水阻,風水相搏,水液瀦留體內,氾濫肌膚,發為水腫。

“水腫等證,乃脾肺腎相干之病”,《金匱要略》這樣調理效果加倍

2、瘡毒浸淫

肺主皮毛,脾主肌肉。癰瘍瘡毒生於肌膚,未能清解而內歸肺脾,脾傷不能升津,肺傷失於宣降,以致水液瀦留體內,氾濫肌膚,發為水腫。《濟生方·水腫》謂:“又有年少,血熱生瘡,變為腫滿,煩渴,小便少,此為熱腫。”

3、水溼浸漬

脾喜燥而惡溼。久居溼地,或冒雨涉水,水溼之氣內侵;或平素飲食不節,過食生冷,均可使脾為溼困,而失其運化之職,致水溼停聚不行,瀦留體內,氾濫肌膚,發為水腫。

4、溼熱內盛

溼熱內侵,久羈不化;或溼鬱化熱,溼熱內盛,使中焦脾胃失其升清降濁之能,“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三焦為之壅滯,水道不通,以致水液瀦留體內,氾濫肌膚,發為水腫。

“水腫等證,乃脾肺腎相干之病”,《金匱要略》這樣調理效果加倍

5、飲食勞倦

飲食失調,或勞倦過度,或久病傷脾,脾氣受損,運化失司,水液代謝失常,引起水液瀦留體內,氾濫肌膚,而成水腫。

6、腎氣虛衰

“腎者水髒,主津液。”生育不節,房勞過度,或久病傷腎,以致腎氣虛衰,不能化氣行水,遂使膀胱氣化失常,開合不利,引起水液瀦留體內,氾濫肌膚,而成水腫。

上述各種病因,有單一致病者,亦有兼雜而致病者,從而使病情趨於複雜。水腫的病位在肺、脾、腎三髒,與心有密切關係。基本病機是肺失宣降通調,脾失轉輸,腎失開合,膀胱氣化失常,導致體內水液瀦留,氾濫肌膚。

“水腫等證,乃脾肺腎相干之病”,《金匱要略》這樣調理效果加倍

在中醫上,對於水腫是怎麼調理的呢?

水腫的調理,《素問·湯液醪醴論篇》提出“去菀陳壟”、“開鬼門”、“潔淨府”三條基本原則。張仲景宗《內經》之意,在《金匱要略,水氣病脈證並治》中提出:“諸有水者,腰以下腫,當利小便;腰以上腫,當發汗乃愈。”辨證地運用了發汗、利小便的兩大治法,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一直沿用至今。

根據上述所論,水腫的治療原則應分陰陽而治,陽水主要治以發汗、利小便、宜肺健脾,水勢壅盛則可酌情暫行攻逐,總以祛邪為主;陰水則主要治以溫陽益氣、健脾、益腎、補心,兼利小便,酌情化瘀,總以扶正助氣化為治。虛實並見者,則攻補兼施。

若遍身腫,煩渴,小便赤澀,大便閉,此屬陽水,先以五皮散或四磨飲,添磨生枳殼,重則疏鑿飲。

若遍身腫,不煩渴,大便溏,小便少而不澀赤,此屬陰水,宜實脾飲或木香流氣飲。

“水腫等證,乃脾肺腎相干之病”,《金匱要略》這樣調理效果加倍

總之,許多疾病都可以引起水腫,例如心臟病、腎病、肝臟病和營養不良等。若患有水腫痛,萬萬不可病急亂投醫,盲目吃藥,而應針對引起水腫的原因,給予相應的藥物治療。同時,在治療的過程中,飲食應該儘量清淡、少鹽。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