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子夫:運用四逆散治療肝胃不和之證

龔子夫導師是我省著名的中醫內、婦、兒科專家。他勤求古訓,善用經方,師古而不泥古,臨床發揮,療效卓著。現將龔師對經方四逆散臨床運用經驗,整理介紹如下。

慢性肝炎肝區痛

要辨別痛的性質,肝區脹痛者,為肝鬱氣滯之痛,用此方加減為妥。

至於脅肋隱痛,乃肝血虛,治宜柔肝養血;灼痛為肝陰不足,虛火灼肝,治宜養肝陰,洩肝熱;刺痛屬瘀血,治宜活血化瘀,此皆非四逆散所宜也。

胃脘痛

應是肝氣犯胃之胃痛,臨床表現為胃脘脹痛,噫氣則舒,痛連脅肋,有精神抑鬱史,脈弦

偏熱者用本方合金鈴子散(川楝子、元胡);偏寒者用本方合良附丸(良姜,香附各等分);若木鬱作酸,胃痛兼泛吐酸水者用本方合左金丸(吳茱萸、黃連)。

膽囊炎、膽石症

用本方加金錢草、白馬骨、鴨內金、白金丸研末沖服,以增強利膽化石之功。

婦人乳腺小葉增生症

本方加白英、夏枯草、生牡蠣、山慈姑,以增強軟堅散結之功。

腹痛腹瀉

屬脾虛肝旺者,本方合痛瀉要方(防風、白芍、白朮、陳皮),以扶土抑木。若下痢赤白,以本方合香連丸(廣木香、黃連),以清熱燥溼,行氣止痢。

膽道蛔蟲症

本方加烏梅30g,苦楝根皮15g(或川楝子15g,或黃連10g),川椒10g,因蛔蟲遇酸則靜,遇辛則伏,遇苦則下。

不射精症

本方加烏梅30g,穿山甲以通精竅,加石菖蒲、遠志以交通心腎。

此外,若兼血瘀者,方中白芍改赤芍,以活血行瘀;若氣滯不甚者,枳實易青皮。總之,藥味加減宜精不宜多,以免犯宣賓奪主之弊

以上是龔師多年來臨床運用四逆散的經驗之談。

  • 本文摘自《中國中醫藥最新研創大全》,作者/賓學森,出版社/中醫古籍出版社

臨床應用四逆散治療肝胃不和之證

肝胃不和證,可見於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腸潰瘍,胃腸神經官能症等疾病,所有種種胃痛,幾乎都與之有關。

肝胃不和的病位,多在脘腹胸脅,病人所苦,多感脹痛痞悶。發病原因,多與飲食情志有關。扼要言之,肝胃不和之病機屬土木關係失調,肝膽脾胃均包涵在內。

四逆散能和解肝胃之不和。柴胡與枳實(我多用枳殼)並用,可升清降濁;白芍與甘草並用,能緩急舒攣。改作湯劑煎服,藥氣充溢中州,則土木易調,氣機和暢。

胃痛每兼七情鬱結,痰涎凝聚,因而四逆散常與半夏厚朴湯合用。

脘痛且脹,加娑羅子、炒川楝子;胸脅痛甚,加延胡索、九香蟲;痞悶噯氣,加砂仁、蘇梗、藿梗。隨證酌情加減,用無不利。

然四逆散不可減味,也不宜加入白朮,因白朮服後,每致脘阻納減。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