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健康之分型之“肝鬱化火”證,“火氣大”這個火從哪裡來?

亞健康分型之“肝鬱化火證”,是因情志不遂,或其他原因而導致肝失疏洩、肝氣鬱滯、氣鬱日久,鬱而化火所表現的證候。肝鬱化火的人常表現為煩躁不安,易於激動,心悸、失眠,脅肋疼痛等。俗稱“火氣大”,“肝火旺”。亞健康狀態中的肝鬱化火證與個人的情緒變化關係非常密切,在情緒不穩定或出現較大波動時即可出現,待情緒穩定後,各種症狀都有所緩解。那麼肝鬱化火這個“火”到底怎麼來的呢?

亞健康之分型之“肝鬱化火”證,“火氣大”這個火從哪裡來?

病因病機分析

中醫講的“鬱火”主要從三個方面而來:

1、外感六淫(風、寒、暑、溼、燥、火)之邪,鬱滯不清,從陽而化火,此為“外火”。

2、體內的病理產物(痰溼、瘀血、食積等)作為致病因素也會能鬱而化火,化火之後又可能產生更多的這類病理物質,形成惡性循環,這是很多慢性疑難病證中常見的病理現象,也是亞健康狀態的一種病理循環。“鬱火”一旦形成,其生理病理也與肝關係密切。

3、情志內傷,肝氣鬱結,鬱久化火。稱為“氣鬱化火”,俗稱的“火氣大”、“肝火旺”以這一條病機為主。肝以條達舒暢為用,喜升而惡降,肝氣不得長髮,鬱而不行,“氣有餘便 是火”,久則容易化為“火”氣。其特徵是氣鬱在先,化火在後。(肝為“將軍之官”,在志為怒,肝氣不舒,猶如將令不暢,軍務失司,“將軍”豈有不發火之理。)這也是本文所重點要說的證候特徵。其餘兩種“鬱火”另文再述。

證候分析

1、情緒躁動,煩躁易怒。肝氣鬱結,肝失條達柔順之性,所以情緒躁動,煩躁暴怒;

2、口苦咽乾,便祕、尿黃。肝膽相為表裡,肝經火熱傳膽,膽氣上溢,則口苦,津液為火熱所灼,失其潤澤之力,故咽乾、便祕、尿黃。

3、頭暈脹痛,面紅目赤。情志不遂,肝氣鬱結,久而化火,火性上炎,肝火循經上攻頭目,氣血上湧絡脈,故頭暈脹痛,面紅目赤。(很多高血壓患者有這一類證候)

4、神魂不安,噩夢紛紜。火熱內擾心神,則心神不寧而出現噩夢連連,神魂不安。

5、舌紅、苔黃為火熱之舌相,脈弦數,弦為肝脈,數為熱相。

亞健康之分型之“肝鬱化火”證,“火氣大”這個火從哪裡來?

病理變化

氣鬱化火本病在肝,但可以影響五臟,累及四肢九竅,很多疑難雜症中都可以找到“鬱火”的影子,所以古人說“肝為五臟之賊,百病之源”,與肺、腎、心、膽、胃等臟腑關係最為密切。

1、肝火犯肺。肝火上犯於肺,肺失清肅,肺陰受灼,逆而為咳,所以很多久咳不愈者,往往需從肝論治。若肺絡受傷,絡損血溢則咳血。肝火犯肺除肺部疾病之外,還兼肝火上炎諸證。

2、肝火犯胃。肝火橫逆犯胃,則胃失和降,氣逆上衝,則胃中嘈雜,噯氣泛酸,胃脘灼痛。中藥方左金丸就是專治這一類疾病的經典方,清熱舒肝,寒熱並用,升降同司。

3、痰火擾心。氣鬱化火,煉液為痰,痰熱上擾,矇蔽清竅,輕則擾動心神,心煩、失眠、心悸,重則譫語、癲狂,所以很多精神情志疾病的病機可以追溯到肝火。

4、風陽內動。氣鬱化火之後,下灼腎陰,腎陰虧虛,虛陽上亢,木鬱化風,“諸風掉眩,皆屬於肝”,出現頭暈頭痛、肢體震顫、手足麻木,甚則中風、厥逆等。

亞健康之分型之“肝鬱化火”證,“火氣大”這個火從哪裡來?

調理思路:清熱、舒肝、解鬱。

1、飲食調理。宜食橘皮、陳皮、蘿蔔、刀豆、金橘、佛手、香櫞皮、綠梅花、萊菔子、芹菜、苦瓜、菊花、馬蘭頭、齒莧、鮮藕、白茅根、黃芩、大薊、小薊、夏枯草、決明子、生地黃、知母、黃柏等食物及藥食同源品。忌食人蔘、黃芪、桂圓肉、紅棗、老雞等溫熱滋補食物。

夏枯草、決明子代茶飲對輕症者有一定作用。

2、中藥調理。龍膽瀉肝丸、丹梔逍遙丸等。(辨證論治)

3、穴位點按。太沖、行間(此兩穴清瀉肝火效果不錯)、液門、中渚、陰陵泉等穴,可配合搓肝、膽俞等。此型亞健康不建議艾灸,以免艾火助熱,以清瀉舒肝火為主。

4、情志運動。保持心情舒暢、戶外運動等,有一定幫助。

本人所發的亞健康中醫分型根據《亞健康臨床指南》,以個人的理解來描述,儘量通俗易懂,如有不妥之處,敬請方家指正。

所列方藥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如果文章對您有幫助,請關注我的頭條號,我們一起探討健康話題!

點擊下方”瞭解更多“,查看《亞健康分型之肝氣鬱結症》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