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中秋丨番禺村民“燒番塔”眾人拾柴聚傳統'

"

今晚是中秋佳節月圓之夜,廣州有眾多特色民俗活動,在番禺區,不得不提起有數百年曆史的傳統民俗“燒番塔”。“燒番塔”是以前珠三角地區中秋期間的傳統慶祝民俗,如今已成為老一輩兒時的美好記憶,而在番禺區茶東村和樟邊村,這仍是中秋必要保留節目,以祈求來年風調雨順、生活幸福。

撰文 信息時報記者 王文雨 古曉彤

南村鎮樟邊村

今晚8點,番禺區南村鎮樟邊村五隊將舉行燒番塔活動,這是樟邊村五隊恢復燒番塔習俗的第四年。

以前的番塔僅有2米多高

燒番塔在樟邊村已經有50年的歷史了。據村裡老人回憶,建國初期,中秋節必不可缺少的就是燒番塔,這是一年中最熱鬧的時節,不過那時候的番塔很矮,只有2米多,那時候的番塔也沒有那麼“稀罕”,因為每個生產隊都會搭建一個自己的番塔,樟邊村共有11支生產隊。每到中秋節當天,負責燒番塔的人會挨家挨戶的收柴草。後來因為某些原因燒番塔的習俗中斷,2016年起,樟邊村五隊恢復這一傳統民俗。從此,在樟邊村中秋節的晚上,村民又可以看到熱鬧、絢麗的燒番塔活動。

燒番塔,兄弟情

今年8月18日,五隊的村民就早早開始了搭建番塔。這四年負責組織大家搭建番塔的方健發說:“前兩年搭建番塔的時間都太趕了,所以我們今年提早動工,距離中秋一個星期前就完成了。“

今年搭建番塔,換了新的地方,以前的地方變成了停車場,又靠近馬路,當天觀看燒番塔的人太多,車也多,為了安全考慮,他們換到了樟邊村公交總站附近的另一塊空地上。首先要做好地基,水泥加固後,才能開始建塔。

從8月18日開始,每天晚上準時八點半,就會看到幾個忙碌的身影。他們多數是隊裡70後,80後的後生,白天要工作,只有晚上才能抽空做,最晚的一天晚上,忙到了夜裡12點多,兩個星期後,一個美麗、高大的番塔完工了。雖然很辛苦,可是沒有一個人抱怨。方健發說:“隊裡的兄弟都是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有時候會覺得累,但是想想,每年就這一次,搭成之後看到大家這麼開心,無論多辛苦,都值的。”

搭番塔的瓦片是村裡的老伯拆房子拆出來的,堆積在公交站旁邊,方健發就用自己的摩托車,一車一車把瓦片拉到搭建番塔的地方;排柵是村裡一個老闆贊助的,排柵剛剛翻新完,油漆還沒有乾透,為了趕工,五隊的兄弟們弄的手上,身上都是油漆;燒的柴火是去清河市場買的裝西瓜的稻草,方健發說:“之前上幾年就是我開小貨車去拉回來的,今年就叫賣草的人直接送過來“;每個中秋晚上,還有煙火看,村裡的老闆都是早早的安排好......今年舉辦燒番,大約花了一萬元的費用,也都是五隊裡的人自發籌款。

五隊隊方錦銘說:“做這個活動,要大家無私,願意奉獻,不怕吃苦,自己掏腰包能做成,最重要的,是有這樣一幫人”。

每年的中秋,番塔的絢爛最多持續兩個小時,可是臺前幕後的籌備工作卻要幾個星期。五隊的兄弟說:“只要有地方,只要條件允許,這個民俗,我們會一直傳承下去。在夜空裡,熠熠生輝的是番塔的星火,也是兄弟情誼。

村民一手一腳做,才叫傳統

2015年,樟邊村五隊的兄弟就萌發恢復燒番塔習俗的想法,2016年,他們正式開始行動。五隊的兄弟介紹,第一年的番塔只有5米高,樣子也沒有那麼好看,大家都是憑藉著以前的印象搭建;2017年的番塔樣子稍稍有了長進,6米高;去年的番塔“長”到了6.2米;今年的番塔是6.8米。方健發說:“可以請人來搭建,請人搭建的就比較好看,但是我們還是堅持村裡兄弟自己搞,雖然醜,但是自己一手一腳做的,才有意義,因為這樣這才叫傳統。”

番塔最下邊是用水泥固定的塔底,中間的是用磚頭搭建,塔的最上邊是瓦片。雖然是村裡兄弟自己搭建,可是大家都不含糊,這個番塔不僅要高,燒起火來要旺,還要美觀。光是下邊的塔底,就重新建了兩次。在搭建塔身的時候,搭幾層,他們就爬下去圍著塔周圍邊走邊看,圓不圓?好不好看?方錦銘說:“我們搭了三分之一的時候,還拆過一次,因為感覺搭的不圓”。

在樟邊村五隊,只要願意,每個人都可以去燒番塔。方健發說:“我們沒有硬性規定是哪幾個人的,只要大家願意,都可以到前面去燒。” 每當在塔底用鏟子翻動稻草時,星火四射,璀璨奪目,街坊歡呼聲四起,好不熱鬧。在村民的心裡中,燒番塔不僅僅是一個習俗,更是一種精神的慰藉,至今在村裡流傳著“番塔是聖物,刮颱風也不會把番塔吹倒,牛發狂也不會去撞”的傳說,當晚,大家爭先恐後上前翻動鐵揪揚起柴草,只為沾一沾喜氣,尋求庇佑。為了當晚燒火方便,五隊兄弟還特地定製了6把鐵揪,手柄有3米長。

林先生來自潮汕,他說:“我們家也有,好像比這個更大,但是我都只是在電視上看過,希望這種傳統民俗可以一直傳承下去。”

大龍街茶東村:

中秋之夜,番禺茶東村中秋傳統民俗活動“燒番塔”將如期上演,為這個浪漫的節日增添更多的“煙火氣”。

燒番塔,映圓月

在現場,只見一座高約6米的磚塔矗立在荷花池旁邊,150扎禾稈草和數根長竹在一旁嚴陣以待,他們是番塔重要的燃料和工具。據瞭解,“燒番塔”是以前珠三角地區中秋期間的傳統慶祝民俗,如今已成為老一輩兒時的美好記憶。關於燒番塔的起源,民間有“為紀念清代抗外敵將領把逃入塔中的‘番鬼仔’(當時的外國侵略者)燒死”的英勇行為之說。

村民認為,“燒番塔”可以祈福求財,代表著村民祈求風調雨順、步步高昇、生活興旺的心願。“燒番塔能夠保佑我們村平安順遂,有紅紅火火、人丁興旺的寓意。”43歲的村民曹志勇說。

一座塔凝聚起全村人的團結力量

曹志勇是燒番塔的“吹號手”,他吹海螺已經有30多年了,海螺是他爺爺留給他的,已有上百年曆史。他告訴記者,海螺就像認定主人一樣,只有他一個人吹得響,別人吹髮不出聲音。

“吹海螺有一定的技巧,必須氣聚丹田,一口氣壓出來,如果鼓起腮幫子吹氣是不會響的。”曹志勇自信地表示,他小學就練就這項特長,小時候還曾是小學儀仗隊的小號的“小老師”。

在燒番塔的過程中,他除了在燒之前吹響海螺以召集群眾,在火光四射的時候,他也會吹海螺調動氣氛,讓群眾隨著火焰聲和海螺聲歡呼起來,場面別提有多熱鬧。

據瞭解,今年的塔是新搭的,為了讓塔更穩固,今年重搭時特意用水泥沙混凝土加固底座,一米以上的部分則直接搭起,預留的透氣孔也格外大些。

據庵邊坊隊長曹慶幫介紹,番塔每一兩年重新搭一次,前年搭的塔已有破損和倒塌之勢,故今年搭了新塔,而且比之前的更高、更堅固。“去年燒番塔時出現很多濃煙,是透氣孔過小造成的,村民就決定重新搭建,改良一番。”他說,每年燒番塔都是村民團結協作完成的,中秋前一天晚上,坊裡的村民就自發前來幫忙搭建,直至夜深。

一個燒番塔活動,喚起了茶東村眾人拾柴的心勁兒,凝聚了對美好生活的祝願。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