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僅野雞大學,還有很多重點大學,已經徹底淪為“考研工廠”

今天有篇博文是關於唯考分論的,題目叫做《從李學勤之嘆說人才培養中必須破除“唯考分論”》,裡面有這幾段文字令人深思:“如果一個學生要想通過研究生招生考試來讀研究生,那他必須對招生考試規定的那幾門課程無休止地“刷題”,就如高三的學生要準備高考一樣。這樣才有可能通過研究生考試的初試,並以儘可能高的初始成績,到達“李學勤先生”那裡,參加複試。而且,在複試中,也不是研究生指導教師的當面考核完全說了算,而是對於複試的各種表現分別打分,各有一定的比例,最後把各種分數加起來算總分。根據現在各學校的規定,必須按照分數的高低來招收,不然就會認為是“不公平”。

必須認識到,像現在這樣的研究生考試對於本科教育是一個巨大的衝擊。很多學生只是為考研而學習,這種“功利性”過強的學習目的是非常有害的。更有害的是有很多高等學校的教育工作者就主張這種為考研而辦學的辦法,他們像某些高中只教“高考”要考的內容一樣,只教考研要考的,其他課程都馬馬虎虎,糊弄過關。這樣做就可以得到足以被宣揚的“聲譽”,提高自己的“政績水平”,為他們自己和小單位謀取名譽和經濟方面的利益。這樣的“高考工廠”和“考研工廠”實際上是中國教育事業的怪胎和毒瘤。

不僅野雞大學,還有很多重點大學,已經徹底淪為“考研工廠”

現在很多中國大學,竟然以考上名校的研究生數量多少來標榜自己的辦學水平和提高學校的知名度,希望能吸引到更多數量的高分考生,嚴重誤導廣大學生和家長。就連清華、北大這樣的頂尖學府,也需要用本科生的出國深造率來爭奪更多高考狀元的注意。

難道我們現在的本科教育終極目標就是為了考上研究生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研究生選拔制度的簡單化和太過客觀化,導致大家盲目追逐高學歷的趨勢愈演愈烈。研究生選拔,本應該讓想要招生的大學教授親自面試和考核才能過關。雖然現在也有面試環節,但是在初試環節可能就會淘汰掉許多真正有能力的本科生。因為很多有能力的本科生自覺參加很多感興趣的非“考研”專業課和科研項目,雖然大量時間沒有用在“考研”應試上,但卻真正鍛鍊了自己諸多綜合能力,正是這些綜合能力,而非會刷題、會背題的應試能力,對於研究生期間的科研好與壞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不僅野雞大學,還有很多重點大學,已經徹底淪為“考研工廠”

不難發現,現在的研究生普遍存在這樣的規律:應試能力強的學生,科研能力反而越弱。很多三流大學考研成功的學生,一遇到真正的科研難題往往束手無策、進展緩慢、綜合基礎知識也比較薄弱;而保研上來的學生,雖然沒有經歷全國研究生統考,卻在很多關鍵難題上有自己獨到的處理方式,往往能夠在很短時間內做出好成果,這與他們本科期間良好的科研訓練絕對分不開。

越是三流的野雞大學,越難以在高考中爭奪到好生源,就越需要通過本科生的考研深造率等指標來提高知名度。把大學辦成“考研工廠”也成為了近幾年一些重點大學領導的績效指標,也就意味著上到學校領導,下到班級輔導員,每年都要按照升學計劃去煽動和幫助學生考研,因為提高學生考研率,才能獲取相應的績效和豐厚的獎勵,為他們日後“加官進爵”寫下良好的能力證明材料。

不僅野雞大學,還有很多重點大學,已經徹底淪為“考研工廠”

而很多學生,都是隨波逐流,同學去考研,輔導員說要考研,自己也就跟著考研。然後等到考上研究生以後,由於缺乏興趣或者明確的職業規劃,研究生期間渾渾噩噩,混一天是一天,得過且過,畢業的時候並沒有真正學到多少研究生該有的本事。可以看到,現在很多研究生學歷的人,畢業之後到公司,常年拿著兩三千的月薪,也沒有什麼怨言,因為他們內心深知,自己的這本學歷證書其實有不少水分在裡面。

再去看看“考研神嘴”張雪峰受全國各大高校歡迎的火爆程度,就可以知道中國有多少大學正在成為“考研工廠”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