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象棋比賽,為什麼“買賣棋、人情棋”這麼多?'

"

一直想寫這樣一個得罪人的話題。

在中國象棋各個級別的賽場上,有一股強大的、嚴重違背體育道德和體育精神的力量。而這股力量卻已經被視作習以為常、理所應當的一種“默契”。

"

一直想寫這樣一個得罪人的話題。

在中國象棋各個級別的賽場上,有一股強大的、嚴重違背體育道德和體育精神的力量。而這股力量卻已經被視作習以為常、理所應當的一種“默契”。

中國象棋比賽,為什麼“買賣棋、人情棋”這麼多?


這股“神祕力量”的持有者們,通常是這樣對話的:

“咱們這麼熟,這盤你就放我過了吧,今晚看看微信,必有重謝!”

“這盤棋要是我贏了,我得第三,獎金6000塊錢,你第十三,獎金300塊,加起來我們可以分掉6000多塊獎金;如果我們兩個下和,我第七,你第八,我1000塊,你800塊,這樣就太不划算了,不如你這盤讓給我贏。”

“最後一輪了,咱們就別浪費腦力了吧,和棋了我們兩個都能進名次,皆大歡喜、雙贏選擇,何必冒險非分出勝負不可?”

“我這次對手分高,你送我上去,可以拼個好名次,你這人情我記著,下次我再送你一盤。”

這種明目張膽、明碼實價的交易,廣泛存在於各大象棋賽場上,成為了象棋賽事的一道奇葩景觀。


01


這可能出乎很多人的意料——為什麼一直以“求道”、“弘揚國粹”、“藝術修為”等光輝形象示眾的棋人,竟會如此輕車熟路地操縱“買棋”事宜,甚至在公眾場合也毫不避嫌,似乎完全不覺得這是一件值得羞恥的事情。

也許,第一個“吃螃蟹”,進行比賽買賣交易的棋手,還可能揹負了某種道德的自責和內心的愧疚。但他不經意捅破的這層窗戶紙,卻使得後來者前仆後繼,紛紛學會了這種“交易智慧”的棋手們,竟從此把“象棋買賣”市場推向了繁榮與蓬勃。

畢竟,用金錢來左右賽果,總是比用實力來左右賽果輕鬆多了,可控多了。以理性、聰慧而著稱的棋手們,他們高速運轉的大腦,斷然不會算不清這筆賬。

當然,率先為“買賣棋”做出示範的,還是我們敬愛的大師、特級大師們。正是因為他們用實際行動現身說法,親身演示了棋賽交易的流程和套路,才讓廣大普通棋迷大開眼界,學會其中竅門——從此,這套“買賣棋祕籍”,不再由大師、特級大師們壟斷,而是成了家喻戶曉,連業餘棋手也廣泛效仿的操作手則。

說到買棋事業的廣泛普及,就不得不提,2005年轟動一時的“買棋事件”。

"

一直想寫這樣一個得罪人的話題。

在中國象棋各個級別的賽場上,有一股強大的、嚴重違背體育道德和體育精神的力量。而這股力量卻已經被視作習以為常、理所應當的一種“默契”。

中國象棋比賽,為什麼“買賣棋、人情棋”這麼多?


這股“神祕力量”的持有者們,通常是這樣對話的:

“咱們這麼熟,這盤你就放我過了吧,今晚看看微信,必有重謝!”

“這盤棋要是我贏了,我得第三,獎金6000塊錢,你第十三,獎金300塊,加起來我們可以分掉6000多塊獎金;如果我們兩個下和,我第七,你第八,我1000塊,你800塊,這樣就太不划算了,不如你這盤讓給我贏。”

“最後一輪了,咱們就別浪費腦力了吧,和棋了我們兩個都能進名次,皆大歡喜、雙贏選擇,何必冒險非分出勝負不可?”

“我這次對手分高,你送我上去,可以拼個好名次,你這人情我記著,下次我再送你一盤。”

這種明目張膽、明碼實價的交易,廣泛存在於各大象棋賽場上,成為了象棋賽事的一道奇葩景觀。


01


這可能出乎很多人的意料——為什麼一直以“求道”、“弘揚國粹”、“藝術修為”等光輝形象示眾的棋人,竟會如此輕車熟路地操縱“買棋”事宜,甚至在公眾場合也毫不避嫌,似乎完全不覺得這是一件值得羞恥的事情。

也許,第一個“吃螃蟹”,進行比賽買賣交易的棋手,還可能揹負了某種道德的自責和內心的愧疚。但他不經意捅破的這層窗戶紙,卻使得後來者前仆後繼,紛紛學會了這種“交易智慧”的棋手們,竟從此把“象棋買賣”市場推向了繁榮與蓬勃。

畢竟,用金錢來左右賽果,總是比用實力來左右賽果輕鬆多了,可控多了。以理性、聰慧而著稱的棋手們,他們高速運轉的大腦,斷然不會算不清這筆賬。

當然,率先為“買賣棋”做出示範的,還是我們敬愛的大師、特級大師們。正是因為他們用實際行動現身說法,親身演示了棋賽交易的流程和套路,才讓廣大普通棋迷大開眼界,學會其中竅門——從此,這套“買賣棋祕籍”,不再由大師、特級大師們壟斷,而是成了家喻戶曉,連業餘棋手也廣泛效仿的操作手則。

說到買棋事業的廣泛普及,就不得不提,2005年轟動一時的“買棋事件”。

中國象棋比賽,為什麼“買賣棋、人情棋”這麼多?


2005年5月,彼時年僅17歲的浙江棋手趙鑫鑫,獲得全國象棋大師冠軍賽冠軍,成為中國最年輕的象棋特級大師。

但隨後不久,某專業體育媒體披露,根據河北棋手閻文清舉報,趙鑫鑫是其父親出資4萬元,在關鍵的最後一輪比賽前,通過中間人買通幾乎全部相關棋手,“買來了”特大的稱號。

後來,中國棋院負責人證實,趙鑫鑫和蔣川都已向棋院做了書面認錯,承認確有其事。

8月,中國棋院做出處罰決定:當事人趙鑫鑫被停賽一年,取消申報“特大”的資格。而涉及到的其他人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處罰。此事引發了軒然大波。

"

一直想寫這樣一個得罪人的話題。

在中國象棋各個級別的賽場上,有一股強大的、嚴重違背體育道德和體育精神的力量。而這股力量卻已經被視作習以為常、理所應當的一種“默契”。

中國象棋比賽,為什麼“買賣棋、人情棋”這麼多?


這股“神祕力量”的持有者們,通常是這樣對話的:

“咱們這麼熟,這盤你就放我過了吧,今晚看看微信,必有重謝!”

“這盤棋要是我贏了,我得第三,獎金6000塊錢,你第十三,獎金300塊,加起來我們可以分掉6000多塊獎金;如果我們兩個下和,我第七,你第八,我1000塊,你800塊,這樣就太不划算了,不如你這盤讓給我贏。”

“最後一輪了,咱們就別浪費腦力了吧,和棋了我們兩個都能進名次,皆大歡喜、雙贏選擇,何必冒險非分出勝負不可?”

“我這次對手分高,你送我上去,可以拼個好名次,你這人情我記著,下次我再送你一盤。”

這種明目張膽、明碼實價的交易,廣泛存在於各大象棋賽場上,成為了象棋賽事的一道奇葩景觀。


01


這可能出乎很多人的意料——為什麼一直以“求道”、“弘揚國粹”、“藝術修為”等光輝形象示眾的棋人,竟會如此輕車熟路地操縱“買棋”事宜,甚至在公眾場合也毫不避嫌,似乎完全不覺得這是一件值得羞恥的事情。

也許,第一個“吃螃蟹”,進行比賽買賣交易的棋手,還可能揹負了某種道德的自責和內心的愧疚。但他不經意捅破的這層窗戶紙,卻使得後來者前仆後繼,紛紛學會了這種“交易智慧”的棋手們,竟從此把“象棋買賣”市場推向了繁榮與蓬勃。

畢竟,用金錢來左右賽果,總是比用實力來左右賽果輕鬆多了,可控多了。以理性、聰慧而著稱的棋手們,他們高速運轉的大腦,斷然不會算不清這筆賬。

當然,率先為“買賣棋”做出示範的,還是我們敬愛的大師、特級大師們。正是因為他們用實際行動現身說法,親身演示了棋賽交易的流程和套路,才讓廣大普通棋迷大開眼界,學會其中竅門——從此,這套“買賣棋祕籍”,不再由大師、特級大師們壟斷,而是成了家喻戶曉,連業餘棋手也廣泛效仿的操作手則。

說到買棋事業的廣泛普及,就不得不提,2005年轟動一時的“買棋事件”。

中國象棋比賽,為什麼“買賣棋、人情棋”這麼多?


2005年5月,彼時年僅17歲的浙江棋手趙鑫鑫,獲得全國象棋大師冠軍賽冠軍,成為中國最年輕的象棋特級大師。

但隨後不久,某專業體育媒體披露,根據河北棋手閻文清舉報,趙鑫鑫是其父親出資4萬元,在關鍵的最後一輪比賽前,通過中間人買通幾乎全部相關棋手,“買來了”特大的稱號。

後來,中國棋院負責人證實,趙鑫鑫和蔣川都已向棋院做了書面認錯,承認確有其事。

8月,中國棋院做出處罰決定:當事人趙鑫鑫被停賽一年,取消申報“特大”的資格。而涉及到的其他人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處罰。此事引發了軒然大波。

中國象棋比賽,為什麼“買賣棋、人情棋”這麼多?


儘管,後來趙鑫鑫和蔣川,都通過全國個人賽奪冠的方式,獲得了實至名歸的“特大”稱號,他們後來也都成為了中國象棋界名副其實的頂尖人物——但也正因為這樣,他們當年的“買棋”汙點也伴隨著他們日後的名聲漸長而水漲船高。人們在敬佩著他們出類拔萃的棋藝時,這段並不光彩的歷史,也總是會連同他們的榮譽和讚美一起被重新翻出。


02


“連特級大師的稱號,都是通過‘買賣’、‘交易’得來的。”——這對廣大業餘棋手而言,簡直是一個極其惡劣的信號。如果連職業棋手都帶頭違反體育道德和操守,那麼業餘棋手還有什麼必要固守“規則”和“誠信”呢?

於是乎,從此以後,在地方賽事、省市級賽事上,“買賣棋”幾乎成為了一條眾所周知的潛規則。過去棋手們試圖完成這種灰色交易,也得小心翼翼、遮遮掩掩,生怕東窗事發,名聲不保;這一點點的羞恥感讓當時象棋賽事的純潔度不至於太過難看。

可是到了21世紀的今天,“買賣棋”簡直成了風靡神州棋壇的一股潮流,各大地方象棋賽事進行到最後一輪,那簡直就成了一個大型拍賣交易現場——前面幾臺的選手,有時你會見不到他們正襟危坐、冥思苦想的專注勁兒,而是發現他們紛紛起身,交頭接耳,計算著自己和他人的對手分、大分以及可能的名次,再比對、盤算清楚什麼樣的名次組合,可以瓜分到最多的獎金——經過這樣一番精打細算,就確定了每盤棋的大致“價格”,心領神會的雙方就可以自然而然地“下”成他們想要的結果,等到領取獎金的時候再來“結賬”。

"

一直想寫這樣一個得罪人的話題。

在中國象棋各個級別的賽場上,有一股強大的、嚴重違背體育道德和體育精神的力量。而這股力量卻已經被視作習以為常、理所應當的一種“默契”。

中國象棋比賽,為什麼“買賣棋、人情棋”這麼多?


這股“神祕力量”的持有者們,通常是這樣對話的:

“咱們這麼熟,這盤你就放我過了吧,今晚看看微信,必有重謝!”

“這盤棋要是我贏了,我得第三,獎金6000塊錢,你第十三,獎金300塊,加起來我們可以分掉6000多塊獎金;如果我們兩個下和,我第七,你第八,我1000塊,你800塊,這樣就太不划算了,不如你這盤讓給我贏。”

“最後一輪了,咱們就別浪費腦力了吧,和棋了我們兩個都能進名次,皆大歡喜、雙贏選擇,何必冒險非分出勝負不可?”

“我這次對手分高,你送我上去,可以拼個好名次,你這人情我記著,下次我再送你一盤。”

這種明目張膽、明碼實價的交易,廣泛存在於各大象棋賽場上,成為了象棋賽事的一道奇葩景觀。


01


這可能出乎很多人的意料——為什麼一直以“求道”、“弘揚國粹”、“藝術修為”等光輝形象示眾的棋人,竟會如此輕車熟路地操縱“買棋”事宜,甚至在公眾場合也毫不避嫌,似乎完全不覺得這是一件值得羞恥的事情。

也許,第一個“吃螃蟹”,進行比賽買賣交易的棋手,還可能揹負了某種道德的自責和內心的愧疚。但他不經意捅破的這層窗戶紙,卻使得後來者前仆後繼,紛紛學會了這種“交易智慧”的棋手們,竟從此把“象棋買賣”市場推向了繁榮與蓬勃。

畢竟,用金錢來左右賽果,總是比用實力來左右賽果輕鬆多了,可控多了。以理性、聰慧而著稱的棋手們,他們高速運轉的大腦,斷然不會算不清這筆賬。

當然,率先為“買賣棋”做出示範的,還是我們敬愛的大師、特級大師們。正是因為他們用實際行動現身說法,親身演示了棋賽交易的流程和套路,才讓廣大普通棋迷大開眼界,學會其中竅門——從此,這套“買賣棋祕籍”,不再由大師、特級大師們壟斷,而是成了家喻戶曉,連業餘棋手也廣泛效仿的操作手則。

說到買棋事業的廣泛普及,就不得不提,2005年轟動一時的“買棋事件”。

中國象棋比賽,為什麼“買賣棋、人情棋”這麼多?


2005年5月,彼時年僅17歲的浙江棋手趙鑫鑫,獲得全國象棋大師冠軍賽冠軍,成為中國最年輕的象棋特級大師。

但隨後不久,某專業體育媒體披露,根據河北棋手閻文清舉報,趙鑫鑫是其父親出資4萬元,在關鍵的最後一輪比賽前,通過中間人買通幾乎全部相關棋手,“買來了”特大的稱號。

後來,中國棋院負責人證實,趙鑫鑫和蔣川都已向棋院做了書面認錯,承認確有其事。

8月,中國棋院做出處罰決定:當事人趙鑫鑫被停賽一年,取消申報“特大”的資格。而涉及到的其他人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處罰。此事引發了軒然大波。

中國象棋比賽,為什麼“買賣棋、人情棋”這麼多?


儘管,後來趙鑫鑫和蔣川,都通過全國個人賽奪冠的方式,獲得了實至名歸的“特大”稱號,他們後來也都成為了中國象棋界名副其實的頂尖人物——但也正因為這樣,他們當年的“買棋”汙點也伴隨著他們日後的名聲漸長而水漲船高。人們在敬佩著他們出類拔萃的棋藝時,這段並不光彩的歷史,也總是會連同他們的榮譽和讚美一起被重新翻出。


02


“連特級大師的稱號,都是通過‘買賣’、‘交易’得來的。”——這對廣大業餘棋手而言,簡直是一個極其惡劣的信號。如果連職業棋手都帶頭違反體育道德和操守,那麼業餘棋手還有什麼必要固守“規則”和“誠信”呢?

於是乎,從此以後,在地方賽事、省市級賽事上,“買賣棋”幾乎成為了一條眾所周知的潛規則。過去棋手們試圖完成這種灰色交易,也得小心翼翼、遮遮掩掩,生怕東窗事發,名聲不保;這一點點的羞恥感讓當時象棋賽事的純潔度不至於太過難看。

可是到了21世紀的今天,“買賣棋”簡直成了風靡神州棋壇的一股潮流,各大地方象棋賽事進行到最後一輪,那簡直就成了一個大型拍賣交易現場——前面幾臺的選手,有時你會見不到他們正襟危坐、冥思苦想的專注勁兒,而是發現他們紛紛起身,交頭接耳,計算著自己和他人的對手分、大分以及可能的名次,再比對、盤算清楚什麼樣的名次組合,可以瓜分到最多的獎金——經過這樣一番精打細算,就確定了每盤棋的大致“價格”,心領神會的雙方就可以自然而然地“下”成他們想要的結果,等到領取獎金的時候再來“結賬”。

中國象棋比賽,為什麼“買賣棋、人情棋”這麼多?


還有一些棋手,出來比賽,只圖“名”,不為“利”——這種需求往往與大多數衝著獎金而來的選手們大相徑庭,但也正是因為需求的錯位,從而為買賣棋市場提供了有利的運作空間。

一些經濟上小有富餘的老闆、高管、金領等等,對象棋也有些興趣,棋藝放到普通群眾當中也不低,他們也特別喜歡來到地方賽事中湊熱鬧,總想拿一些獎狀、榮譽回去作為提升個人顏面的資本。但以他們的真實棋力,往往卻又難以企及像樣的名次——所以他們寧可使用“財力”去從名手手裡“購買”勝績,金錢開路是他們通往領獎臺的捷徑。

"

一直想寫這樣一個得罪人的話題。

在中國象棋各個級別的賽場上,有一股強大的、嚴重違背體育道德和體育精神的力量。而這股力量卻已經被視作習以為常、理所應當的一種“默契”。

中國象棋比賽,為什麼“買賣棋、人情棋”這麼多?


這股“神祕力量”的持有者們,通常是這樣對話的:

“咱們這麼熟,這盤你就放我過了吧,今晚看看微信,必有重謝!”

“這盤棋要是我贏了,我得第三,獎金6000塊錢,你第十三,獎金300塊,加起來我們可以分掉6000多塊獎金;如果我們兩個下和,我第七,你第八,我1000塊,你800塊,這樣就太不划算了,不如你這盤讓給我贏。”

“最後一輪了,咱們就別浪費腦力了吧,和棋了我們兩個都能進名次,皆大歡喜、雙贏選擇,何必冒險非分出勝負不可?”

“我這次對手分高,你送我上去,可以拼個好名次,你這人情我記著,下次我再送你一盤。”

這種明目張膽、明碼實價的交易,廣泛存在於各大象棋賽場上,成為了象棋賽事的一道奇葩景觀。


01


這可能出乎很多人的意料——為什麼一直以“求道”、“弘揚國粹”、“藝術修為”等光輝形象示眾的棋人,竟會如此輕車熟路地操縱“買棋”事宜,甚至在公眾場合也毫不避嫌,似乎完全不覺得這是一件值得羞恥的事情。

也許,第一個“吃螃蟹”,進行比賽買賣交易的棋手,還可能揹負了某種道德的自責和內心的愧疚。但他不經意捅破的這層窗戶紙,卻使得後來者前仆後繼,紛紛學會了這種“交易智慧”的棋手們,竟從此把“象棋買賣”市場推向了繁榮與蓬勃。

畢竟,用金錢來左右賽果,總是比用實力來左右賽果輕鬆多了,可控多了。以理性、聰慧而著稱的棋手們,他們高速運轉的大腦,斷然不會算不清這筆賬。

當然,率先為“買賣棋”做出示範的,還是我們敬愛的大師、特級大師們。正是因為他們用實際行動現身說法,親身演示了棋賽交易的流程和套路,才讓廣大普通棋迷大開眼界,學會其中竅門——從此,這套“買賣棋祕籍”,不再由大師、特級大師們壟斷,而是成了家喻戶曉,連業餘棋手也廣泛效仿的操作手則。

說到買棋事業的廣泛普及,就不得不提,2005年轟動一時的“買棋事件”。

中國象棋比賽,為什麼“買賣棋、人情棋”這麼多?


2005年5月,彼時年僅17歲的浙江棋手趙鑫鑫,獲得全國象棋大師冠軍賽冠軍,成為中國最年輕的象棋特級大師。

但隨後不久,某專業體育媒體披露,根據河北棋手閻文清舉報,趙鑫鑫是其父親出資4萬元,在關鍵的最後一輪比賽前,通過中間人買通幾乎全部相關棋手,“買來了”特大的稱號。

後來,中國棋院負責人證實,趙鑫鑫和蔣川都已向棋院做了書面認錯,承認確有其事。

8月,中國棋院做出處罰決定:當事人趙鑫鑫被停賽一年,取消申報“特大”的資格。而涉及到的其他人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處罰。此事引發了軒然大波。

中國象棋比賽,為什麼“買賣棋、人情棋”這麼多?


儘管,後來趙鑫鑫和蔣川,都通過全國個人賽奪冠的方式,獲得了實至名歸的“特大”稱號,他們後來也都成為了中國象棋界名副其實的頂尖人物——但也正因為這樣,他們當年的“買棋”汙點也伴隨著他們日後的名聲漸長而水漲船高。人們在敬佩著他們出類拔萃的棋藝時,這段並不光彩的歷史,也總是會連同他們的榮譽和讚美一起被重新翻出。


02


“連特級大師的稱號,都是通過‘買賣’、‘交易’得來的。”——這對廣大業餘棋手而言,簡直是一個極其惡劣的信號。如果連職業棋手都帶頭違反體育道德和操守,那麼業餘棋手還有什麼必要固守“規則”和“誠信”呢?

於是乎,從此以後,在地方賽事、省市級賽事上,“買賣棋”幾乎成為了一條眾所周知的潛規則。過去棋手們試圖完成這種灰色交易,也得小心翼翼、遮遮掩掩,生怕東窗事發,名聲不保;這一點點的羞恥感讓當時象棋賽事的純潔度不至於太過難看。

可是到了21世紀的今天,“買賣棋”簡直成了風靡神州棋壇的一股潮流,各大地方象棋賽事進行到最後一輪,那簡直就成了一個大型拍賣交易現場——前面幾臺的選手,有時你會見不到他們正襟危坐、冥思苦想的專注勁兒,而是發現他們紛紛起身,交頭接耳,計算著自己和他人的對手分、大分以及可能的名次,再比對、盤算清楚什麼樣的名次組合,可以瓜分到最多的獎金——經過這樣一番精打細算,就確定了每盤棋的大致“價格”,心領神會的雙方就可以自然而然地“下”成他們想要的結果,等到領取獎金的時候再來“結賬”。

中國象棋比賽,為什麼“買賣棋、人情棋”這麼多?


還有一些棋手,出來比賽,只圖“名”,不為“利”——這種需求往往與大多數衝著獎金而來的選手們大相徑庭,但也正是因為需求的錯位,從而為買賣棋市場提供了有利的運作空間。

一些經濟上小有富餘的老闆、高管、金領等等,對象棋也有些興趣,棋藝放到普通群眾當中也不低,他們也特別喜歡來到地方賽事中湊熱鬧,總想拿一些獎狀、榮譽回去作為提升個人顏面的資本。但以他們的真實棋力,往往卻又難以企及像樣的名次——所以他們寧可使用“財力”去從名手手裡“購買”勝績,金錢開路是他們通往領獎臺的捷徑。

中國象棋比賽,為什麼“買賣棋、人情棋”這麼多?


這種“棋力”和“財力”的“水位差”,才有利於“各取所需”,構成了象棋市場的交易空間——這也是一個諷刺:這種“買賣”,竟然成為了一部分棋手熱衷於參賽的動機所在:對於一些人而言,它是經濟來源;對於另一些人而言,它是名望和顏面的來源。於是雙方一拍即合。


03


為了避免買棋事件,各大象棋賽事進行了多種賽制改革,以全國個人賽為例,先是從13輪積分制改為了雙敗淘汰制,後又重新開設甲乙組分組,淘汰賽階段採取蛇形編排等等——只可惜,這些改革,都不能把買賣棋問題扼殺在搖籃裡,甚至還加劇了個別棋手“重金買棋”的嫌疑。

"

一直想寫這樣一個得罪人的話題。

在中國象棋各個級別的賽場上,有一股強大的、嚴重違背體育道德和體育精神的力量。而這股力量卻已經被視作習以為常、理所應當的一種“默契”。

中國象棋比賽,為什麼“買賣棋、人情棋”這麼多?


這股“神祕力量”的持有者們,通常是這樣對話的:

“咱們這麼熟,這盤你就放我過了吧,今晚看看微信,必有重謝!”

“這盤棋要是我贏了,我得第三,獎金6000塊錢,你第十三,獎金300塊,加起來我們可以分掉6000多塊獎金;如果我們兩個下和,我第七,你第八,我1000塊,你800塊,這樣就太不划算了,不如你這盤讓給我贏。”

“最後一輪了,咱們就別浪費腦力了吧,和棋了我們兩個都能進名次,皆大歡喜、雙贏選擇,何必冒險非分出勝負不可?”

“我這次對手分高,你送我上去,可以拼個好名次,你這人情我記著,下次我再送你一盤。”

這種明目張膽、明碼實價的交易,廣泛存在於各大象棋賽場上,成為了象棋賽事的一道奇葩景觀。


01


這可能出乎很多人的意料——為什麼一直以“求道”、“弘揚國粹”、“藝術修為”等光輝形象示眾的棋人,竟會如此輕車熟路地操縱“買棋”事宜,甚至在公眾場合也毫不避嫌,似乎完全不覺得這是一件值得羞恥的事情。

也許,第一個“吃螃蟹”,進行比賽買賣交易的棋手,還可能揹負了某種道德的自責和內心的愧疚。但他不經意捅破的這層窗戶紙,卻使得後來者前仆後繼,紛紛學會了這種“交易智慧”的棋手們,竟從此把“象棋買賣”市場推向了繁榮與蓬勃。

畢竟,用金錢來左右賽果,總是比用實力來左右賽果輕鬆多了,可控多了。以理性、聰慧而著稱的棋手們,他們高速運轉的大腦,斷然不會算不清這筆賬。

當然,率先為“買賣棋”做出示範的,還是我們敬愛的大師、特級大師們。正是因為他們用實際行動現身說法,親身演示了棋賽交易的流程和套路,才讓廣大普通棋迷大開眼界,學會其中竅門——從此,這套“買賣棋祕籍”,不再由大師、特級大師們壟斷,而是成了家喻戶曉,連業餘棋手也廣泛效仿的操作手則。

說到買棋事業的廣泛普及,就不得不提,2005年轟動一時的“買棋事件”。

中國象棋比賽,為什麼“買賣棋、人情棋”這麼多?


2005年5月,彼時年僅17歲的浙江棋手趙鑫鑫,獲得全國象棋大師冠軍賽冠軍,成為中國最年輕的象棋特級大師。

但隨後不久,某專業體育媒體披露,根據河北棋手閻文清舉報,趙鑫鑫是其父親出資4萬元,在關鍵的最後一輪比賽前,通過中間人買通幾乎全部相關棋手,“買來了”特大的稱號。

後來,中國棋院負責人證實,趙鑫鑫和蔣川都已向棋院做了書面認錯,承認確有其事。

8月,中國棋院做出處罰決定:當事人趙鑫鑫被停賽一年,取消申報“特大”的資格。而涉及到的其他人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處罰。此事引發了軒然大波。

中國象棋比賽,為什麼“買賣棋、人情棋”這麼多?


儘管,後來趙鑫鑫和蔣川,都通過全國個人賽奪冠的方式,獲得了實至名歸的“特大”稱號,他們後來也都成為了中國象棋界名副其實的頂尖人物——但也正因為這樣,他們當年的“買棋”汙點也伴隨著他們日後的名聲漸長而水漲船高。人們在敬佩著他們出類拔萃的棋藝時,這段並不光彩的歷史,也總是會連同他們的榮譽和讚美一起被重新翻出。


02


“連特級大師的稱號,都是通過‘買賣’、‘交易’得來的。”——這對廣大業餘棋手而言,簡直是一個極其惡劣的信號。如果連職業棋手都帶頭違反體育道德和操守,那麼業餘棋手還有什麼必要固守“規則”和“誠信”呢?

於是乎,從此以後,在地方賽事、省市級賽事上,“買賣棋”幾乎成為了一條眾所周知的潛規則。過去棋手們試圖完成這種灰色交易,也得小心翼翼、遮遮掩掩,生怕東窗事發,名聲不保;這一點點的羞恥感讓當時象棋賽事的純潔度不至於太過難看。

可是到了21世紀的今天,“買賣棋”簡直成了風靡神州棋壇的一股潮流,各大地方象棋賽事進行到最後一輪,那簡直就成了一個大型拍賣交易現場——前面幾臺的選手,有時你會見不到他們正襟危坐、冥思苦想的專注勁兒,而是發現他們紛紛起身,交頭接耳,計算著自己和他人的對手分、大分以及可能的名次,再比對、盤算清楚什麼樣的名次組合,可以瓜分到最多的獎金——經過這樣一番精打細算,就確定了每盤棋的大致“價格”,心領神會的雙方就可以自然而然地“下”成他們想要的結果,等到領取獎金的時候再來“結賬”。

中國象棋比賽,為什麼“買賣棋、人情棋”這麼多?


還有一些棋手,出來比賽,只圖“名”,不為“利”——這種需求往往與大多數衝著獎金而來的選手們大相徑庭,但也正是因為需求的錯位,從而為買賣棋市場提供了有利的運作空間。

一些經濟上小有富餘的老闆、高管、金領等等,對象棋也有些興趣,棋藝放到普通群眾當中也不低,他們也特別喜歡來到地方賽事中湊熱鬧,總想拿一些獎狀、榮譽回去作為提升個人顏面的資本。但以他們的真實棋力,往往卻又難以企及像樣的名次——所以他們寧可使用“財力”去從名手手裡“購買”勝績,金錢開路是他們通往領獎臺的捷徑。

中國象棋比賽,為什麼“買賣棋、人情棋”這麼多?


這種“棋力”和“財力”的“水位差”,才有利於“各取所需”,構成了象棋市場的交易空間——這也是一個諷刺:這種“買賣”,竟然成為了一部分棋手熱衷於參賽的動機所在:對於一些人而言,它是經濟來源;對於另一些人而言,它是名望和顏面的來源。於是雙方一拍即合。


03


為了避免買棋事件,各大象棋賽事進行了多種賽制改革,以全國個人賽為例,先是從13輪積分制改為了雙敗淘汰制,後又重新開設甲乙組分組,淘汰賽階段採取蛇形編排等等——只可惜,這些改革,都不能把買賣棋問題扼殺在搖籃裡,甚至還加劇了個別棋手“重金買棋”的嫌疑。

中國象棋比賽,為什麼“買賣棋、人情棋”這麼多?


也有人認為,“買賣棋”之所以氾濫到今天這個地步,也和目前棋手們的生存環境、經濟環境不無關係。“要知道,中國象棋這個行當真的是僧多粥少啊——比賽獎金就那麼點,象棋事業的產業鏈也非常窄小,通過‘正常途徑’所能取得的收入實在太少了,這也迫使很多棋手不得不去做一些違背職業道德,遊走於比賽規則邊緣的事情。”

"

一直想寫這樣一個得罪人的話題。

在中國象棋各個級別的賽場上,有一股強大的、嚴重違背體育道德和體育精神的力量。而這股力量卻已經被視作習以為常、理所應當的一種“默契”。

中國象棋比賽,為什麼“買賣棋、人情棋”這麼多?


這股“神祕力量”的持有者們,通常是這樣對話的:

“咱們這麼熟,這盤你就放我過了吧,今晚看看微信,必有重謝!”

“這盤棋要是我贏了,我得第三,獎金6000塊錢,你第十三,獎金300塊,加起來我們可以分掉6000多塊獎金;如果我們兩個下和,我第七,你第八,我1000塊,你800塊,這樣就太不划算了,不如你這盤讓給我贏。”

“最後一輪了,咱們就別浪費腦力了吧,和棋了我們兩個都能進名次,皆大歡喜、雙贏選擇,何必冒險非分出勝負不可?”

“我這次對手分高,你送我上去,可以拼個好名次,你這人情我記著,下次我再送你一盤。”

這種明目張膽、明碼實價的交易,廣泛存在於各大象棋賽場上,成為了象棋賽事的一道奇葩景觀。


01


這可能出乎很多人的意料——為什麼一直以“求道”、“弘揚國粹”、“藝術修為”等光輝形象示眾的棋人,竟會如此輕車熟路地操縱“買棋”事宜,甚至在公眾場合也毫不避嫌,似乎完全不覺得這是一件值得羞恥的事情。

也許,第一個“吃螃蟹”,進行比賽買賣交易的棋手,還可能揹負了某種道德的自責和內心的愧疚。但他不經意捅破的這層窗戶紙,卻使得後來者前仆後繼,紛紛學會了這種“交易智慧”的棋手們,竟從此把“象棋買賣”市場推向了繁榮與蓬勃。

畢竟,用金錢來左右賽果,總是比用實力來左右賽果輕鬆多了,可控多了。以理性、聰慧而著稱的棋手們,他們高速運轉的大腦,斷然不會算不清這筆賬。

當然,率先為“買賣棋”做出示範的,還是我們敬愛的大師、特級大師們。正是因為他們用實際行動現身說法,親身演示了棋賽交易的流程和套路,才讓廣大普通棋迷大開眼界,學會其中竅門——從此,這套“買賣棋祕籍”,不再由大師、特級大師們壟斷,而是成了家喻戶曉,連業餘棋手也廣泛效仿的操作手則。

說到買棋事業的廣泛普及,就不得不提,2005年轟動一時的“買棋事件”。

中國象棋比賽,為什麼“買賣棋、人情棋”這麼多?


2005年5月,彼時年僅17歲的浙江棋手趙鑫鑫,獲得全國象棋大師冠軍賽冠軍,成為中國最年輕的象棋特級大師。

但隨後不久,某專業體育媒體披露,根據河北棋手閻文清舉報,趙鑫鑫是其父親出資4萬元,在關鍵的最後一輪比賽前,通過中間人買通幾乎全部相關棋手,“買來了”特大的稱號。

後來,中國棋院負責人證實,趙鑫鑫和蔣川都已向棋院做了書面認錯,承認確有其事。

8月,中國棋院做出處罰決定:當事人趙鑫鑫被停賽一年,取消申報“特大”的資格。而涉及到的其他人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處罰。此事引發了軒然大波。

中國象棋比賽,為什麼“買賣棋、人情棋”這麼多?


儘管,後來趙鑫鑫和蔣川,都通過全國個人賽奪冠的方式,獲得了實至名歸的“特大”稱號,他們後來也都成為了中國象棋界名副其實的頂尖人物——但也正因為這樣,他們當年的“買棋”汙點也伴隨著他們日後的名聲漸長而水漲船高。人們在敬佩著他們出類拔萃的棋藝時,這段並不光彩的歷史,也總是會連同他們的榮譽和讚美一起被重新翻出。


02


“連特級大師的稱號,都是通過‘買賣’、‘交易’得來的。”——這對廣大業餘棋手而言,簡直是一個極其惡劣的信號。如果連職業棋手都帶頭違反體育道德和操守,那麼業餘棋手還有什麼必要固守“規則”和“誠信”呢?

於是乎,從此以後,在地方賽事、省市級賽事上,“買賣棋”幾乎成為了一條眾所周知的潛規則。過去棋手們試圖完成這種灰色交易,也得小心翼翼、遮遮掩掩,生怕東窗事發,名聲不保;這一點點的羞恥感讓當時象棋賽事的純潔度不至於太過難看。

可是到了21世紀的今天,“買賣棋”簡直成了風靡神州棋壇的一股潮流,各大地方象棋賽事進行到最後一輪,那簡直就成了一個大型拍賣交易現場——前面幾臺的選手,有時你會見不到他們正襟危坐、冥思苦想的專注勁兒,而是發現他們紛紛起身,交頭接耳,計算著自己和他人的對手分、大分以及可能的名次,再比對、盤算清楚什麼樣的名次組合,可以瓜分到最多的獎金——經過這樣一番精打細算,就確定了每盤棋的大致“價格”,心領神會的雙方就可以自然而然地“下”成他們想要的結果,等到領取獎金的時候再來“結賬”。

中國象棋比賽,為什麼“買賣棋、人情棋”這麼多?


還有一些棋手,出來比賽,只圖“名”,不為“利”——這種需求往往與大多數衝著獎金而來的選手們大相徑庭,但也正是因為需求的錯位,從而為買賣棋市場提供了有利的運作空間。

一些經濟上小有富餘的老闆、高管、金領等等,對象棋也有些興趣,棋藝放到普通群眾當中也不低,他們也特別喜歡來到地方賽事中湊熱鬧,總想拿一些獎狀、榮譽回去作為提升個人顏面的資本。但以他們的真實棋力,往往卻又難以企及像樣的名次——所以他們寧可使用“財力”去從名手手裡“購買”勝績,金錢開路是他們通往領獎臺的捷徑。

中國象棋比賽,為什麼“買賣棋、人情棋”這麼多?


這種“棋力”和“財力”的“水位差”,才有利於“各取所需”,構成了象棋市場的交易空間——這也是一個諷刺:這種“買賣”,竟然成為了一部分棋手熱衷於參賽的動機所在:對於一些人而言,它是經濟來源;對於另一些人而言,它是名望和顏面的來源。於是雙方一拍即合。


03


為了避免買棋事件,各大象棋賽事進行了多種賽制改革,以全國個人賽為例,先是從13輪積分制改為了雙敗淘汰制,後又重新開設甲乙組分組,淘汰賽階段採取蛇形編排等等——只可惜,這些改革,都不能把買賣棋問題扼殺在搖籃裡,甚至還加劇了個別棋手“重金買棋”的嫌疑。

中國象棋比賽,為什麼“買賣棋、人情棋”這麼多?


也有人認為,“買賣棋”之所以氾濫到今天這個地步,也和目前棋手們的生存環境、經濟環境不無關係。“要知道,中國象棋這個行當真的是僧多粥少啊——比賽獎金就那麼點,象棋事業的產業鏈也非常窄小,通過‘正常途徑’所能取得的收入實在太少了,這也迫使很多棋手不得不去做一些違背職業道德,遊走於比賽規則邊緣的事情。”

中國象棋比賽,為什麼“買賣棋、人情棋”這麼多?


還有“磚家”說,“買賣棋”的本質是一個經濟學問題。“買賣棋本身非常符合經濟學定律,那就是資源流向稀缺的地方——對於高手而言,獎項、名次都不是稀缺物質,這些‘名望’對他們來說,邊際效益已經很低,而這些象棋高手通常都比較‘缺錢’,錢對於他們來說,邊際價值比名次更大;而對於有錢的老闆而言,他們比較不缺錢,但他們缺名,缺一些能夠增添他們虛榮感的東西,他們寧可用多餘的錢來交換稀缺的‘名’。這麼看來,它是不是很符合‘市場規律’呢?”

正所謂“沒有買賣就沒有傷害”,這些“交易”對涉事雙方是“雙贏”的,但長遠來看,已經嚴重損害了中國象棋賽事的競技公平性,是對那些公平競賽的棋手們競獎權利的無情踐踏。可惜,迄今為止,並沒有一個有效機制,去制約這種愈演愈烈的違規行為。對“買棋”嫌疑的人為監督,又可能導致擴大打擊面、“疑罪從有”等問題。

難道,如何遏制“象棋買賣”,真的是個無解難題了嗎?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