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原記憶裡的“中國味道”,這檔節目如何以食物映射時代變遷?

還原記憶裡的“中國味道”,這檔節目如何以食物映射時代變遷?

導讀:中國味道,絕不止於脣齒之間,更是一種心頭滋味、一份人生閱歷、一輩子的情感關照。《中國味道》藉由名人名家的味道記憶,喚起的是大眾對於自己的全新回望和認知。行至第六季,《中國味道》再次煥“新”,仍舊有著一番獨具特色的“好滋味”。

文 | 圈叔

食物,是中國人情誼相通的紐帶,也是源遠流長、無法割捨的生活要義。“民以食為天”的中國人用食物點滿生命的所有縫隙,哪怕是“一簞食、一瓢飲”也能夠承載起厚重的共同記憶。

用中國人物勾連中國味道,用中國味道講述中國故事,新一季的《中國味道》以“尋味記憶”為主線,復刻記憶中的那份味道,探究藏在味道里的情感、歷史和文化,讓觀眾通過味道感受人文情懷、品味人生百味。

還原記憶裡的“中國味道”,這檔節目如何以食物映射時代變遷?

《中國味道》主視覺海報

從“尋味記憶”破題,深度開掘中國味道

哪一種味道最難割捨?每一個人都會有自己的答案。

12期《中國味道》邀請12位跨界名人講述出自己的味道故事,這構成了《中國味道》深層次開掘中華美食的邏輯線索,也成為這檔節目能夠在眾口難調的背景之下,“圈粉”大眾的底層原因。在嘉賓的講述中,關於味道的記憶被清晰勾勒,蘊藏味道之中的款款深情也被娓娓道來。

還原記憶裡的“中國味道”,這檔節目如何以食物映射時代變遷?

李昌鈺訪談落淚

讓黃豆豆難以忘懷的、已故父親曾經烹飪過的爆炒腰花,讓李昌鈺僑居海外幾十年仍魂牽夢縈的、帶有親情印記的蟹黃包,以及點綴在馬伯庸童年、少年、青年之中,持續散發出家鄉味道的對夾……嘉賓與這些味道之間有著深厚的淵源,以當下的影視化表達挖掘藏在美味裡的情感連接就成為了《中國味道》尋味之旅的出發點。

為了找到嘉賓心目中的味道,《中國味道》開啟了演播室之外的另一重空間。外景中的尋味主持人夢遙跟隨著節目製作團隊去到浙江溫州、江蘇如皋、內蒙古赤峰等地,以實實在在的畫面呈現每一道中華美食當下的、真實的、生活化的生長樣態,並通過簡明扼要的語句鋪陳出獨特味道背後的食材、人物、技法、人文和歷史脈絡,讓觀眾食味更懂味。

黃豆豆父親炒腰花時,手工釀造的黃酒是必不可少的原材料,但是由於黃酒根據年份、產地等因素的不同,所釀造的味道也大不一樣,因此尋找黃豆豆記憶中的味道,黃酒成為了一大難題,為此,夢遙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位堅持手工釀酒的師傅,才收穫了一小壇三十年的陳釀;而尋找李昌鈺記憶中的蟹黃包則是一場跨越半個多世紀的尋味,在李昌鈺離鄉的幾十年之中,食物的味道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流轉,雖然蟹黃包的製作手法沒有發生翻天覆地的改變,但當下之味與半個世紀多前的味道必然不同,夢遙幾經周折才敲定一家老店。

還原記憶裡的“中國味道”,這檔節目如何以食物映射時代變遷?

黃豆豆聞黃酒

最新的一期節目中,夢遙去到了赤峰為馬伯庸尋找“出了赤峰吃不到的對夾味道”。對夾鋪在赤峰隨處可見,街頭巷尾男女老少都在吃著對夾,哪一種才是馬伯庸心中的難忘至味?在馬伯庸姑姑和班主任的幫助下,夢遙才找到了答案——原來是馬伯庸曾經就讀的赤峰二中校外的那家老店。看似普通的對夾並不簡單,製作麵餅的油酥比例、滷肉時幾十種香料的添加配比和獨特的熏製手法都是每家傳統對夾老店絕不外露的祕方。沿著味道故事深入,節目組找到了馬伯庸記憶中的味道,也讓觀眾瞭解了對夾這道美食背後的“大講究”。

還原記憶裡的“中國味道”,這檔節目如何以食物映射時代變遷?

對夾

剛剛播出三期,《中國味道》便收穫了大量熱度,更成功帶火了對夾、蟹黃包、爆炒腰花這些傳統美味。在此之後,王珮瑜、李立宏、夏伯渝、王二妮、趙蕊蕊等嘉賓也將陸續登上《中國味道》的舞臺,向觀眾講述他們的味道故事。

不止於“復刻”味道,更藏著豐富的時代內涵

《中國味道》不單純在於以精緻的美食畫面來滿足觀眾的口腹之慾,還在於從一道菜出發延展出關於家庭、家鄉、家國的深情,讓中華美食入眼、優秀文化入心。在以名人嘉賓入題、以尋味VCR破題後,《中國味道》以演播室中廚師現場烹飪美味、嘉賓實時探討文化意涵的形式扣準主題、深化主題。在節目現場,在嘉賓們記憶中的味道被一一“復刻”了出來,與這些味道相關的人生經歷也被呈現出來。

還原記憶裡的“中國味道”,這檔節目如何以食物映射時代變遷?

現場烹飪美食

時代在發展,記憶中的味道也許有所改變,但藏在味道里的深情卻不曾淡去,甚至在經歷了千迴百轉後變得愈發濃香,依舊在記憶中散發溫暖的同時,也在現實中守護著人們的味蕾和內心。

中國味道,絕不止於脣齒之間,更是一種心頭滋味、一份人生閱歷、一輩子的情感關照。《中國味道》藉由名人名家的味道記憶,喚起的是大眾對於自己的全新回望和認知。在過去的記憶中尋找未來的方向,是《中國味道》所傳遞出的深刻內涵。

還原記憶裡的“中國味道”,這檔節目如何以食物映射時代變遷?

馬伯庸訪談

一層是食物的內涵。很多人將“色香味俱全”作為評判美食的標準,但美食背後的“意”同樣重要,所謂“意”也就是美食的故事源流。在文化學者酈波和美食專家劉忠的講述中,很多人方才知道“青梅煮酒論英雄”中的“酒”正是黃酒,“嗜蟹如命”的李漁把買螃蟹的錢視為“救命錢”…… 當然,並不是去吃每一道菜都要了解其中內涵,但在瞭解美食的源流之後,我們能夠感受到更豐富的味道層次。

還原記憶裡的“中國味道”,這檔節目如何以食物映射時代變遷?

蟹黃包

一層是人生的內涵。《中國味道》呈現是美食,勾勒的是味道,但落腳點是對於人生的感悟。無論是馬伯庸的對夾,還是黃昌鈺的蟹黃包,抑或黃豆豆的爆炒腰花,這些食物都是其成長的伴隨者和見證者。爆炒腰花對於黃豆豆來說是父親的拳拳關愛和鼓勵,也是其職業成長的見證;蟹黃包蘊藏著李昌鈺母親一人含辛茹苦培養出13位博士兒女的倔強,是幾十年來激勵他奮進不止、勤勉於世的獨特記憶;而赤峰對夾則是馬伯庸從小離家之後,濃濃鄉愁的寄託,是指引他回到故鄉的人生線索。

還原記憶裡的“中國味道”,這檔節目如何以食物映射時代變遷?

嘉賓吃鍋包肉

還有一層是時代的內涵。時代在發展、味道在變化,但味道中寄託的情感和情懷從不曾褪去,這些與味道相連接的美好品質抑或是情感,將始終與時代共生,與我們同行。《中國味道》通過食物透出人生的智慧、用傳統食物照應現代觀眾的內心世界。食物是一種隱喻,是果腹之物,更是生活的能量補給,是時代向前的物質和精神雙重儲備。

還原記憶裡的“中國味道”,這檔節目如何以食物映射時代變遷?

從左至右分別是舒冬、黃豆豆、酈波、劉忠

第六季全面上“新”,三臺融合中愈顯實力

連推六季,季季出新,這一季的《中國味道》仍舊有著“好味道”,正如一道在現代化大潮中不斷改良的佳餚,其自身也在不斷求新求變中,透出不一樣的精彩。

從“草根廚藝比拼”“頂級名廚比拼”“尋找最牛吃貨”到“尋找傳家菜”“味道博物館”,每一季的《中國味道》都獨具看點。新一季節目以“開啟尋味之旅、守衛美好生活”為主題,在文化解讀層次上得到了全新提升,更關注於美食背後的“人”的故事。著讓《中國味道》超脫於以往對於“味道”的淺層表達,“味道”不只是嚐到嘴裡的味道,而是有著更深層次的含義,新一季的《中國味道》以嘉賓為基礎,擴展到對於親人、家鄉、祖國的豐富情感的表達,這些都構成了這一季的“新”意。

不止於此,第六季《中國味道》的亮相是在“三臺融合”後的首次煥新,因此這檔節目在承擔起呈現中華美食、傳遞中華精神的文化價值之外,還肩負了創新融媒體傳播路徑、探索立體化傳播模式的行業發展使命。

還原記憶裡的“中國味道”,這檔節目如何以食物映射時代變遷?

《中國味道》央視網主頁

《中國味道》誕生之初,就定位於一檔“能看、能聽、能評”的融媒體節目,在製作過程中也秉承著以電視節目為中心,多元延展節目收聽收看形態的創作理念,打造出一批品相精良、內涵豐富、契合於當下信息傳播方式的融媒體產品,實現了電視、廣播、互聯網的協同呈現,更以多元產品實現了對電視大屏的有效反哺。

電視端播出前,央視網進行了網絡直播,為節目的播出進行造勢,電視端播出後,為觀眾提供了大量互動入口,如利用微博微信召集觀眾參與話題討論,分享自己的家鄉味道等。而在廣播端口上,以脫口秀形式推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文藝之聲FM106.6將節目精華版音頻放置於《文化聊吧》欄目,並融入廣播記者和主持人深度參與節目之中,形成深度報道,央廣網則將《中國味道》的精彩音頻片段進行編輯,將之放置於央廣新媒體業務群中的中國廣播客戶端進行集中呈現,有效輸出節目的優質內容。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