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懂中國 | 訪中國人民大學教授王義桅:中國為世界注入彌足珍貴的確定性'

"
"
讀懂中國 | 訪中國人民大學教授王義桅:中國為世界注入彌足珍貴的確定性

圖為今年2月,王義桅在韓國舉辦的“一帶一路”國際青年論壇上發表演講。(資料圖片)

嘉賓簡介:王義桅,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中國人民大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院副院長,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一帶一路”研究專家。出版專著《海殤?歐洲文明啟示錄》《再造中國:領導型國家的文明擔當》《一帶一路:機遇與挑戰》《世界是通的——“一帶一路”的邏輯》等。

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個新時代,是中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不斷為人類作出更大貢獻的時代。近年來,中國在自身不斷髮展壯大的同時,也為其他國家的發展貢獻著自己的力量,彰顯著中國的大國擔當。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對世界有何貢獻?“一帶一路”倡議蘊含了哪些中國發展的成功經驗?圍繞相關問題,本期欄目邀請王義桅教授為我們進行深入闡述。

中國不僅自己要強起來,也要和世界一起永續發展

記者: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是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重要執政理念。您之前曾在接受媒體採訪中表示,“中國夢源於中國而屬於世界”,為什麼這麼說?

王義桅:中國夢首先是屬於中國的。我們不做其他國家的夢。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把自己的事情辦好,就是對國際社會的最大貢獻。我們堅持走符合自身國情的道路,保持頭腦清醒,堅持自信、自覺。

作為世界大國與文明古國,中國不僅自己充滿“四個自信”,也樂見其他國家有“自信”;不僅要有中國特色,也樂見其他國家特色;不僅自己要強起來,也要和世界一起實現人類文明的永續發展。這就是中國夢的世界意義與文明擔當。中國人民與世界各國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夢是相通的。

中國夢源於中國,屬於世界。中國有句古語,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中國近年來發展取得的成就,對其他新興國家產生極大的示範、鼓勵作用,也使得中國夢對廣大發展中國家產生強大吸引力。中國夢也代表了廣大發展中國家的發達夢。中國在實現中國夢的過程中,也幫助其他發展中國家實現脫貧致富、現代化,倡導正確的義利觀,著力打造命運共同體。中國的發展只有以世界各國為伴,實現共同發展和文明的共同繁榮,才能行穩致遠。

以“一帶一路”倡議為例,在全球化遭遇挫折後,作為世界經濟增長火車頭的中國,將自身的產能優勢、技術與資金優勢、經驗與模式優勢轉化為市場與合作優勢,將中國機遇變成世界機遇,融通中國夢與世界夢。

中國的現代化經驗很鮮活,對廣大發展中國傢俱有吸引力

記者:2013年,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6年來,從藍圖到實踐,從倡議到機制,“一帶一路”得到了全球範圍,尤其是發展中國家的積極響應。作為“一帶一路”研究者,您認為,“一帶一路”倡議蘊含了中國發展的哪些成功經驗?

王義桅:“一帶一路”這個名字本身包含了中國傳統哲學——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經濟走廊”“經濟帶”等提法也具有鮮明的改革開放特色。“要致富,先修路;要快富,修高速”“再窮不能窮教育,不把貧困傳給下一代”,也是中國發展的切身經驗。

中國最晚提出絲綢之路復興計劃,為何超越其他國家的絲綢之路復興計劃,成為廣受歡迎的國際公共產品?一個原因就是中國近年來快速發展,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國內互聯互通基本完成。比如我們過去十年時間建了三萬多公里的高鐵,佔全世界高鐵總長度的七成,開創了人類鐵路史上的奇蹟。政貴有恆,治須有常。從中國製造到中國創造的過程中,中國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以及中國建設者吃苦耐勞、不怕困難的精神,得到充分展示。

世界上至今有13億人生活在沒有電的狀態中,但中國這個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卻成為這個世界上發電量最多的國家,中國國家電網長距離、特高壓輸電網,實現成本最小化,推動人類共同現代化。北斗導航系統2020年實現全球覆蓋,更有利於發展中國家遠程教育,掃除文盲,脫貧致富。可以說,“一帶一路”的成功證實,中國的現代化經驗最鮮活,對廣大發展中國家最有吸引力。“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也表明我們在回頭看,深挖與發展中國家的合作潛力。中國的技術市場化能力最強,工業化經驗最鮮活,實事求是、實踐能力與變通性最強,最能適應多樣化世界的發展需要。

“一帶一路”還展示了中國道路的深厚歷史文化內涵。《管子》有云:“以天下之目視者,則無不見;以天下之耳聽者,則無不聞;以天下之心思慮者,則無不知。”“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彰顯中國“達則兼濟天下”的大國擔當,激活“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鑑、互利共贏”的絲路精神,開創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係,探尋21世紀人類共同價值體系,建設命運共同體。鼓勵世界各國走符合自身國情的發展道路,通過國際產能合作,支持發展中國家工業化進程,讓合作成果更多惠及人民,實現共同發展與繁榮。

簡而言之,中國走了一條符合自身國情的發展道路,給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

中國道路的成功還原了世界多樣性,也為西方提供啟示

記者:在西方,有一個流行詞彙叫“中國悖論”,就是中國沒有實行西方模式,卻實現了經濟社會的超常增長。但也因此出現了一些質疑的聲音,比如“中國幸運說”“中國不可持續說”“中國威脅論”等,對這些觀點,您認為我們應該如何看待和迴應?

王義桅:從某個時間開始,以“西方中心論”主導的普世性,在近代西方文明的強勢主導下,形成了普世價值體系,“普世價值”成為西方國家掌控話語霸權的工具。

許多西方人以西方理論為參照系來解釋中國問題就會陷入誤區,以西方某個學科來理解中國問題就會存在片面。毫無疑問,各國具有差異性,世界具有多樣性,但共同的歷史記憶、共同的處境、共同的追求,將各國緊密相連,形成共同身份與認同,塑造共同未來。

普世價值體系的歷史基礎,是西方主導了全球化的進程。對中國而言,破除“中國威脅論”悖論的唯一出路是實現“再全球化”—— 現在的“全球化”,本質上是西方器物、制度、文化的“全球化”,並非“真正的全球化”。“真正的全球化”是尊重和表達各種文化、各種理念和發展模式,充分展示文明多樣性的全球化。

事實上,中西方文化中存在人類共同的價值,中西文明是可以互補的。宣稱自己代表普世價值,只是一種話語霸權。中國道路的成功還原了世界多樣性,破除了“全球化就是美國化”。同時,中國智慧、中國方案的存在,也啟迪了西方模式,中國的持續成功發展不僅解決中國問題,也為西方走出困境提供啟示。當然,中國發展的成功更激勵越來越多的發展中國家告別效仿西方的迷思,尋求自身發展道路。

在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中國保持了自身的確定性

記者:有一些學者指出,中國的發展是世界的穩定基石。中國的繁榮穩定也將惠及世界的穩定發展。對此,您是如何理解的?

王義桅:中國有將近14億人口,其中還有很多貧困人口。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堅持不懈推動消除貧困、改善民生等工作,在幾十年間,讓超過8億人擺脫貧困,成為世界上減貧人口最多的國家,對全球減貧貢獻率超過70%。中國共產黨人始終不忘初心,堅持為人民謀幸福的宗旨,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中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給國際社會貢獻了良好的經驗。中國脫貧致富的模式,也為越來越多的國家所認同,給予其他發展中國家以強大的信心。

此外,自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以來,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三成,起到為世界經濟託底的作用。中國穩健的經濟政策,也在遏制國際上存在的一些以鄰為壑的貿易、投資保護主義。

再者,“一帶一路”通過互聯互通,帶動沿線國家經濟發展,也能夠幫助消除一些國家因貧困而導致的動盪。中國和平發展、互利互惠、合作共贏的理念,也推動全球朝著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的方向發展。

環顧世界,在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中國保持了自身的確定性,以中國的確定性,引領世界走出不確定性。鑑於中國的體量和對世界和平與發展的貢獻,這種確定性彌足珍貴。

中國的確定性從何而來?一是源於體制,二是源於政策,三是源於領導力量。

先說體制的確定性。中國共產黨長期執政,且中國的郡縣制自秦漢確立,延續至今。中國共產黨的群眾路線,是避免民粹主義最有效的制度優勢。

再說政策的確定性。中國改革開放持續深入推進,“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及“五年規劃”,確保政策連續穩定。政策確定性背後是連續不斷的中華文明。

最後是領導力量的確定性。中國共產黨人一代一代接續奮鬥,與一些國家政黨輪換的局面形成鮮明對照。(本報記者 王雅婧)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