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險舊模式已死|一個時代的結束

財險舊模式已死|一個時代的結束

無論我們是否願意,對於保險業而言,一個時代已經結束了。

這不僅僅是因為近兩年來保險業的頂層設計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監管主題悄然從“促發展”轉變成了“防風險“。

還因為一代人選擇在此時謝幕隱退,主動或被動地改變了人生軌跡(可參考《四大壽險公司齊換帥,2019年壽險業新起點上挑戰老命題》、《記錄保險大轉型時代的人事飄零:2017年至今,108家險企董事長總經理更迭,涉及近200人》)。

更根本的原因還在於,在新常態之下,保險業正逐漸告別過去的高增長。

增速降低,原來快速發展所掩蓋的一些問題競相湧現,到了須要徹底解決的時刻,保險業一些模式和玩法被改寫,商業環境和商業邏輯悄然發生變化。

老一代人告別隱退,新一代急需證明自己,老路還能不能走,新路怎麼起步,保險業該往哪裡去?這正是當下保險業的“行業之問”。

例如財險業,從不同的角度來考察,問題愈發難解:

從投資回報的角度來看,大多數中小險企的ROE甚至不足5%,這意味著對於大多數財險公司的股東而言,與其投資財險公司,還不如買一份銀行理財產品。過低的投資回報率勢必影響股東的信心。

從中小險企的生存狀況來看,老三家牢牢佔據60%以上市場份額,在保費增速逐漸放緩的大前提下,中小險企的生存空間愈發逼仄。過度集中的市場顯然並不利於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

過去,財險公司實現業務突圍的方式幾乎都是相同的——高舉高打,但新常態下,傳統模式已經不再有參考價值。財險舊模式已死。

2018年中國財險公司ROE大多不足5%,甚至不如買銀行理財,財險公司似乎已經失去投資價值

告別野蠻拓荒的時代,資本對於金融保險牌照的追捧也必然迴歸理性,過往形形色色的動機最終都將演變成為對於資本率回報的要求。因為資本天然就是逐利的。

不過如果是從資本回報率的角度來看,財險業毫無疑問是一個令人“失望”的行業。

『慧保天下』統計了2018年86家財險公司的淨資產、淨利潤,並基於此粗略計算了這些險企的ROE。

結果顯示,2018年86家財險公司合計淨資產達到5096.63億元,但淨利潤只有317.196億元,這意味著,86家財險公司2018年的平均ROE只有6.22%。

但即便平均資產回報率只有6.22%,也只有少數公司可以達成。86家公司中,只有18家超過了平均水平,佔比只有20%。

將衡量的門檻進一步降低,例如5%,也只有21家財險公司能夠達到這一水平。這意味著,對於大多數的財險公司股東而言,辛辛苦苦經營一年,所得甚至不如買銀行理財產品。

與其他行業相對比,這種差距會更加明顯,『慧保天下』在梳理86家壽險公司2018年的年報數據後發現,86家壽險公司盈虧相抵,合計盈利1447.06億元,同比增長20.1%,整體的淨資產收益率更是高達12.57%,超出財險整體水平一倍。

即便是與A股上市公司,哪怕是剔除盈利大戶金融企業之後的相比,財險公司也相形見絀。根據WIND資訊統計,3602家A股上市公司2018年合計實現歸母淨利潤3.36萬億元,同比下降1.9%(剔除金融石化後,下降8.19%),淨資產收益率9.75%(剔除金融業後,為8.26%),無論是9.75%,還是8.26%均遠高於財險業的6.22%。

這意味著,就大多數的財產險公司而言,從資本的角度出發,實際上已經失去了投資價值。

財險舊模式已死|一個時代的結束

表1 2018年財險公司ROE

“老三家”把持市場,在財險整體保費增速放緩下,意味著中小財險公司的生存空間愈發逼仄

當然,財險市場從來都是一個馬太效應顯著的市場,往往強者恆強,弱者恆弱。儘管大多數公司面臨的都是虧損或很低的資本回報率,但與此同時,仍有少數險企,依舊在這個市場上恣意馳騁,攫取著遠高於行業平均水平的利潤率。

如“老三家”,人保財險、平安產險、太保產險2018年的淨資產回報率分別為11.61%、17.01%、9.89%,均遠遠超過6.22%的行業平均水平。

從淨利潤來看,2018年三家公司也分別高達163、132.09、35.92億元,三者合計達到331.01億元,而86家財險公司淨利潤累計也不過317.20億元。這意味著,離開了老三家,83家財險公司將累計虧損13.81億元。三家公司“扭轉乾坤”。

而與此同時,“老三家”的市場份額依然處於上升通道。如下圖所示,2011年到2016年間,由於市場快速擴容,“老三家”市場份額出現一定程度下滑,但從2017年開始,市場的馬太效應就開始進一步顯現,“老三家”市場份額不降反升。截至2018年底,人保財險、平安產險、太保產險市場份額分別為:33%、21.05%、9.98%,合計64.04%,相較2017年上升0.55個百分點。

而且,近十年內,財險老三家市場份額始終都保持在了60%以上,從始至終都在扮演著財險市場的壓艙石角色。

財險舊模式已死|一個時代的結束

財險老三家市場份額保持穩定的同時,財險市場本身的增速卻在不斷放緩。如下圖所示,近年來財險行業的保費增速已經大為降低,2014年還在15%以上,2014年之後,卻都在10%-15%之間徘徊,其中增速最低的2016年,只有10%的同比增速。

財險舊模式已死|一個時代的結束

一面是逐漸走低的保費增速,一面是“老三家”市場份額穩中有升,這意味著在日漸低迷的財險行業當中,留給中小公司的空間已經愈發逼仄。隨著越來越多財險公司湧入市場,他們只能在所剩不多的市場份額中努力分得一杯羹。其結果就是,財險市場格局出現僵化,“老三家”地位愈發穩固,而中小險企越來越難以實現規模的突破:

有統計顯示,截至2017年末,保費規模突破百億大關的財險公司共有10家,除去老三家之後,這些險企達成百億保費平均需要18.2年。這其中,成立在2006年之後的只有1家,即國壽財險。

保費規模突破50億大關的財險公司有9家,平均需要13年,這其中,成立於2006年之後的,有3家。

保費規模達到30億元的財險公司有10家,其平均成立年限為11.1年,成立於2006年之後的,有5家。

財險舊模式已死|一個時代的結束

本質上是現有財險公司商業模式已經難以為繼——增長快的公司基本都是通過高投入實現的,如果不能及時轉型,往往會陷入發展瓶頸

ROE持續低迷,市場格局僵化,中小險企在規模上越來越難以實現突破,這意味著什麼?或許意味著現有的財險行業發展模式已經出現嚴重問題,難以為繼。

不妨來看一下那些在近些年成功“突圍”的險企。

國壽財險,背靠中國人壽這顆參天大樹,優勢得天獨厚,自2006年正式成立開始,便劍指國內財險第一軍團之位,成立之後的發展速度,也無人能敵:成立9個月保費破億,2010年,成立四年即破百億,2012年破兩百億,2013年破三百億,2014年破四百億,2015年破五百億,2016年保費近六百億元……

快速成長的背後是國壽集團對於其不遺餘力的支持:人力的支持,國壽財險三分之二以上省級公司主要負責人均出自同省壽險公司副總經理,集團高管在資源協調等方面給其極大成長便利,與此同時,中國人壽龐大的代理人隊伍、客戶資源也迅速為其所用,成為提升市場地位的重要武器。

資本的支持,成立之初,國壽財險註冊資本金僅10億元,之後股東對其快速增資,2008年增資30億元,2010年增資40億元,2014年增資70億元,2018年增資38億元,如今,國壽財險註冊資本金已經高達188億元。

可以看到國壽財險採用的是典型的高舉高打的發展模式,背靠中國人壽,輔之以充足的人力、資本投入,實現了超常規的業務擴張,成為近年來財險市場的一匹黑馬,躋身市場第四之位,成為財險第二梯隊領頭羊。

而這種高舉高打的發展模式,幾乎就是中國財險業的全部。即便是近年來看起來模式最炫酷,保費增速最快,僅5個完整經營年度即實現保費破百億大關的眾安保險,從其2018年綜合成本率120.9%來看,也不難發現高增長背後高投入的痕跡。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通過高投入換來的業務規模快速增長,如果不能及時轉型,也容易產生“副作用”——發展遭遇瓶頸。

例如國壽財險,早在2016年,其保費規模就已經達到597.36億元,但接下來的2017年、2018年,其保費收入只有662.15、691.06億元,同比增速分別為10.85%、4.37%,而同期的行業增速分別為13.76%、11.52%。

其實還有很多險企可以作為例證,例如中華聯合,高投入高負債的成長模式一度令其叱吒風雲,但因風險管理不善在2007年出現鉅虧之後,迅速陷入困境,最後不得不引入保險保障基金才倖免於難。

保費收入在50-150億元之間的公司也可以證明。例如天安保險,在2014年,即成立的第20週年,方才達成百億保費收入,再到2018年,其保費收入也不過104.49億元,相較2017年甚至出現了一定程度的倒退。

華安保險的情況類似,2016年首度達成百億保費,距離其成立已經過去20年,到2018年,其保費收入也不過119.62億元,同比增速尚不足6%。

以上是從業務發展的角度進行分析,從盈利的角度切入,也會發現國內能夠實現盈利的財險公司特徵也非常鮮明,有專業人士將其概括為“三靠”,即靠“大”、靠“天”、靠“爹”。

所謂靠“大”,即通過做大規模攤低業務成本,這種情況下,規模要做到100億以上才能產生承保利潤。

所謂靠“天”,即盈利與否主要取決於宏觀經濟形勢、自然環境,發展離不開國家政策扶持。

所謂靠“爹”,則是指很多大型國企旗下的保險公司依靠股東資源就可以獲得很滋潤。

以2017年累計實現盈利的幾家中小型保險公司為例(如下表),無外乎都是這三種類型。

財險舊模式已死|一個時代的結束

業務發展靠高舉高打,盈利則靠大、靠天、靠爹,有專業人士一針見血的指出,中國財險業其實只有一種發展模式。而如今,在新常態下,這種傳統模式顯然已經走到了盡頭,對於中小公司,已經沒有可以參考的價值。

舊模式已死,新模式當立。這或許是財險業最難熬的時光,但也是財險業破釜沉舟,打破既有模式,尋求新出路的最好時刻。

< END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