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名墓碑上寫著“欽賜祭葬”,神祕面紗終被揭開……

中國歷史 明史 明朝 倪元璐 讀書 華山文化產業促進會 2018-12-04

欽 賜 祭 葬

文/鄭國平

無名墓碑上寫著“欽賜祭葬”,神祕面紗終被揭開……

滇中祿豐縣城東南10公里石門古渡公園往上約1公里的公雞山顛,豎有一道高2.1米,寬0.81米的紅砂石碑,從斑駁脫落,字跡模糊的痕跡看,此碑年代久遠。特別令人稱奇的是,碑上無名無氏,無年無月,僅上書“欽賜祭葬”四個大字。 此碑主人是誰?有何來歷?

公元1610年,明朝時期的某一天,祿豐縣公雞山東面與公雞山遙相眺望的山巒中,一座叫做尖石寺的廟內,一個目清眉秀,氣宇軒昂的十多歲男孩,做了一個夢,一個異乎尋常的夢。

他夢見有人給他剖腹洗心。還告訴他:只要把不乾淨的心腸洗掉,讀書才會有長足的進步。一覺醒來,感到心口隱隱作痛。

此男孩乃滇中祿豐縣大北廠村人,家道殷實。祖籍陝西華陰縣。遠祖仲寬於洪武十四年(1381)隨徵南將軍潁川侯傅有德、西平侯沐英入滇,因功受封“右衛軍冠帶總旗”,率軍屯田祿豐,定居大北廠村。

男孩頑皮成性,上房揭瓦,田中抓蛇,下河捉魚,無所不作。然而又十分聰慧。兩歲識字,三歲背詩,深得家人喜愛。

當時他家在大北廠的住房被火燒了,書籍也全部被毀。縣考臨近,心中著急,整日憂愁,人就變得精神恍惚。

為了不影響參加縣考,家人安排他到距離縣城東面30公里遠,僻靜的尖石寺去靜心讀書,但效果不明顯,心裡十分焦慮。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夜間就做了這個奇怪的夢。

據傳,他夢醒來起床看到外面池子裡,水還是血紅的。由於夢中洗心革面,從此,小男孩一改頑童秉性,讀書過目不忘,聰慧無比,學業精進,而後飛黃騰達。

此故事廣為流傳於祿豐民間。故事真實與否,無人去深究推敲,只是眾人認為故事演繹成份居多。翻開古籍,其中每一個成功人士的後面都有一個傳奇的故事相伴。所以大家都見怪不怪了。

然而,翻閱《明史》,其內有如下著述:

王錫袞,祿豐人。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其中乙卯科舉人。

天啟二年(1622)進京廷試,中壬戌科進士,選入翰林院為庶吉士,授檢討、編撰。

崇禎元年(1627)官至少詹事。

崇禎十三年(1640),自詹事府遷少宗伯掌翰林院事,教習館員纂修《玉牒實錄》。著有《晉呈御覽講章》三卷,及《經書解易》、《適溪草》等詩文旋擢禮部右侍郎。

崇禎十四年(1641),任禮部左侍郎掌部事。

崇禎十六年(1643),部院等科道衙門會推可擔重任者,又被眾望所歸,冊封為吏部左侍郎尚書,職掌銓政。同年,其母仙逝,還滇丁憂。

誰知,在王錫袞丁憂期間, 崇禎十七年(1644),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禎煤山自縊,清兵入關。

次年閏六月,唐王朱聿鍵稱帝於福州,號隆武。

隆武二年七月,專敕詔錫袞為東閣大學士、禮部尚書兼兵部右侍郎,總督雲、貴、川、湖、廣五省軍務,率屬赴閩入衛。

錫袞奉詔,即出家財,募義勇赴昆明寓於貢院,擬與在滇明臣共謀抗清保明。

後由於土酋沙定洲叛變,錫袞被困於貢院,無法前行勤王抗清,於貢院留遺作《風節亭恭紀》:

“兀坐風節亭,萬古日月至。焚香告皇天,墮我烈皇淚。新君飛海甸,界臣恢剿事。臣袞血性存,封疆慚大吏。閨中弱息流,饒有鬚眉志。錫袞復何言,安能死魑魅。”

其間,沙定洲多次欲假錫袞名上疏桂王以薦其代沐氏鎮滇,均遭嚴拒。

錫袞正襟罵曰:“吾國之大臣,豈能與賊為伍。”遂後遭害。

也許這就是民間傳說的由來。

史書記載,王錫袞為官期間,嫉惡如仇,剛正不阿,深得皇上和眾臣寵愛。

《明史》載:“帝禁內臣干預外政,敕禮官稽先朝典制以聞。錫袞等備列諸監局職掌,而不及東廠。

提督內臣王德化言:‘東廠之設,始永樂十八年,《國朝典匯》可據。禮官覆議不及,請解臣職,停廠不設。’

錫袞等言:‘《典匯》雖載此條,但系下文箋註。臣等以正史無文,故不敢妾引。’帝不聽。錫袞復抗疏,請罷廠,亦不允。“展現了王錫袞為官正直,不懼權勢,敢於冒犯權貴,直言進諫的忠誠本質。”

二月,帝再耕耤田。錫袞因言頻歲旱蝗,三餉疊派,請量因言頻歲旱蝗,三餉疊派,請量除加徵,嚴核蠹餉,俾農夫樂生。“展示了王錫袞體惜百姓,愛民如子的優良品德。”

又以時方急才,請召還故侍郎陳子壯、顧錫疇,故祭酒倪元璐、文安之,且乞免黃道周永戍。“展示了王錫袞愛才,薦才不避嫌,勇於擔當的大度胸懷。”

給事中沈胤培請增天下解額,錫袞因言南畿、浙江人文更盛,宜倍增。又言舉人不第,有三十年不謁選者,宜定製。數科不售,即令服官。從之。“展示了王錫滾敢於破除舊制,改革選才模式的用人觀。”

王錫袞為官孝敬父母,在母親逝世時,不遠萬里京城辭官回家守孝。“十六年憂歸。”

“錫袞疏諫,帝嘉其寓愛於規,進秩一等。尋解部務,直講筵。”王錫袞為官正直,皇帝都稱讚其不拉山頭搞小團體,准以其可直接面呈皇君奏本的權利。

“錫袞大恨,訴上帝祈死。居數日,竟卒。”王錫袞為官忠貞不逾,面對叛賊種種威逼利誘,不予同汙,視死如歸。

王錫袞就義後,永曆三年(1649),嗣子諮冀陳情禮部,禮部奉批“優憮”,諡“忠節”,後加諡“文毅”、“欽賜祭葬”。

原來“欽賜祭葬”是古代皇帝賜給高官顯貴的一種祭葬規格與榮譽。

從史料中我們知道,王錫袞一生忠君、勤政、愛民,按現代中國人的道德標準衡量,也不乏稱為“忠、孝、仁、愛、禮、儀、廉、恥”的楷模。

驚風飄白日,光景西馳流。王錫袞離開我們已經300多年,王錫袞的故事已經由人們口口相傳,逐漸定格於文字書籍,與我們相行漸遠,留給我們的實物鳳毛麟角。

如今,王錫袞故居大北廠村經新農村建設改造,與往已經面目全非;當年民間故事中的尖石寺已經成為廢墟。

然而,當你走在橫跨祿豐星宿江上的豐裕橋,對古人精湛的橋工技術讚不絕口,對300多年前建設的橋樑,今天還能承載幾十噸重的卡車通行的超前設計意識讚歎時,你可知道,此橋就是由王錫袞捐資和督造的呢?

當你從千軍萬馬中闖過獨木橋,進入雲南省最高學府---雲南大學,成為父母驕傲的莘莘學子時,可知立於貢院的“風節亭”,就是王錫袞《風節亭恭紀》的誕生地。

公元1993年,王錫袞第十代孫,費孝通博士的同學王武袞第十代孫,費孝通博士的同學王武科先生,查閱幾十部歷史書籍,用50多年累積的資料,編著、出版《王文毅公集》一書,將王錫袞高風亮節展現在眾人面前。

書中王錫袞的高尚品德,吸引了出生於祿豐縣高峰鄉的一個彝族青年作家的關注,想不到自己的家鄉還有這樣一位德高望重的先人。於是按書索閱,到這遠離城鎮鄉村,人煙稀少的公雞山尋找先賢遺蹟,瞻仰前輩先烈和汲取文學創作靈感。

其鑽山林,尋古墓,與常人不一般的行蹤,被人誤認為“非偷即盜”。

這一天,倘徉於深山墓地許久的彝族青年作家,在公雞山距離傳說中王錫袞墓半公里的一個山箐中,看到一塊石碑,碑上掩埋塵土、雜草,佈滿青苔。他撥開穢物,一塊高2.1米,寬0.81米,上書“欽賜祭葬”四個大字的墓碑,展現在眼前。

據王武科編著、出版《王文毅公集》一書記載:“‘欽賜祭葬’,鐫石碑立於縣城南15裡的公雞山嶺,墓碑已被損。”

根據實物看,墓碑基本完好,只是碑體因年久風化,有部分剝落,“欽賜祭葬”四個大字,字跡清楚。書中“墓碑已被損”乃訛傳也。

走過時光隧道,趟過歷史的河流,如今,經彝族青年作家尋找到的“欽賜祭葬”墓碑,官方已經將其重新豎立在王錫袞墓原址,淹沒300多年的先賢歷史遺蹟,重新展現在人們面前

歲去弦吐箭,而青年彝族作家,憑著對生活的細緻觀察和對故土的熱愛以及對文學事業的執著追求,用心、用筆寫出了《攆山狗》等一系列鄉土小說,轟動整個彝州文壇,成為省內外知名的中青年優秀作家。

作家的成功,讓筆者想起哲人的一段話:崇敬先烈和尊重知識,是國人的傳統美德。

擔當是成功的基礎,付出是收穫的種子。

智者的夢再美,也不如愚人實幹的腳印。

拂去心靈陰霾,堅守陽光,你會看到身邊都是美麗的風景。

————————————

作者:鄭國平,雲南省祿豐縣人。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基本建設經濟系,愛好文學,有文學作品在文學刊物發表。住址:祿豐縣金山鎮惠民路一號2棟202室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