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羿射日故事傳了多年,原來射日的是羿,而不是后羿

中國歷史 后羿 夏朝 左傳 司馬遷 光明日報 2018-11-28

與西方遇到洪水乘諾亞方舟一走了之不同,華夏兒女在洪水面前,選擇了治水,著名的“射日”故事因此產生。當下我們的著作、教材和辭書都記作“后羿射日”,和史料有較大出入。第一,是羿射日,不是后羿;時間在堯舜時代,不是夏代中期。第二,射日是信仰通過制度的儀式表達,不是真的和太陽開戰。

后羿射日故事傳了多年,原來射日的是羿,而不是后羿


關於后羿的名稱、時代和事蹟,司馬遷的《史記》中沒有任何記錄,《孔子世家》《龜策列傳》中只提到羿善射,提到后羿。《史記·夏本紀》列舉夏代的世系如下說:

夏后帝啟崩,子帝太康立。帝太康失國,昆弟五人,須於洛汭,作五子之歌。太康崩,弟中康立,是為帝中康。帝中康時,羲、和湎淫,廢時亂日。胤往徵之,作《胤徵》。中康崩,子帝相立。帝相崩,子帝少康立。帝少康崩,子帝予立。

夏代開始世襲制已經形成定論,一般定義為夏代開始將國家名號、爵位以及財產等按照血統關係世代傳承,但這並不確實。《史記》中排列的夏代君王都是同姓,缺少了異姓的后羿、寒浞和澆三位。考《左傳》魯襄公四年說:

公曰:“后羿何如?”(魏絳)對曰:“昔有夏之方衰也,后羿自鉏遷於窮石,因夏民以代夏政。恃其射也,不修民事,而淫於原獸。棄武羅、伯困、熊髡、龍圉,而用寒浞。寒浞,伯明氏之讒子弟也。伯明後寒棄之,夷羿收之,信而使之,以為己相。浞行媚於內而施賂於外,愚弄其民而虞羿于田,樹之詐慝以取其國家,外內鹹服。羿猶不悛,將歸自田,家眾殺而亨之,以食其子。其子不忍食諸,死於窮門。靡奔有鬲氏。浞因羿室,生澆及豷,恃其讒慝詐偽而不德於民。使澆用師,滅斟灌及斟尋氏。處澆於過,處豷於戈。靡自有鬲氏,收二國之燼,以滅浞而立少康。少康滅澆於過,後杼滅豷於戈。有窮由是遂亡,失人故也……鑑於后羿,而用德度,遠至邇安,五也。君其圖之!”

后羿射日故事傳了多年,原來射日的是羿,而不是后羿


根據《左傳》,夏太康失去了王位,后羿掌管了夏政,寒浞又取代了后羿,還和他的老婆生下了澆及豷兩個兒子,分別安置在過與戈。夏代舊部有鬲氏靡起兵打敗了寒浞,立少康。少康消滅了寒浞的兩個兒子,然後傳承下去。寒浞也叫後寒。大禹稱王,有窮氏后羿和寒浞都稱帝,但國號仍然叫夏。這表明夏代的世襲制曾經遭到破壞,存在三代異姓相襲的情況。《左傳》關於后羿的敘述很詳細,但是沒有說他射日。《尚書·夏書·五子之歌》說:“太康尸位,以逸豫滅厥德,黎民鹹貳,乃盤遊無度,畋於有洛之表,十旬弗反。有窮后羿因民弗忍,距於河。”

《尚書》言奪取夏政的是有窮氏后羿,和《左傳》記載相同。《尚書》《左傳》是司馬遷寫作《史記》的重要資料來源,《夏本紀》中也引用了這兩段話,但在太康崩以後刪掉了帝夷羿和寒浞、澆的名字。檢戰國時屈原《天問》說:

羿焉彃日?烏焉解羽?禹之力獻功,降省下土四方……帝降夷羿,革孽夏民。胡射夫河伯,而妻彼雒嬪?馮珧利決,封豨是射。何獻蒸肉之膏,而後帝不若。

戰國時代,屈原對羿射太陽的事產生了疑問,覺得不可思議。根據《天問》的書寫順序,羿射日以後,大禹才開始治水,太康以後,帝降夷羿,革孽夏民,坐實了太康以後奪取夏代君王位置的是后羿,又稱夷羿。

后羿的後有兩層意思:《詩經·商頌·玄鳥》說:“商之先後,受命不殆,在武丁孫子。”后羿就是在羿之後,後是繁體的“後”,同后稷的後。另外,《史記·夏本紀》說:“天下諸侯皆去商均而朝禹,禹於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國號曰夏後,姓姒氏。”後指君後之後。夏君王出自司空家族,將司反寫為後,作為年號和後來的君王尊稱。夷羿表示后羿出自東夷。

考《左傳·哀公元年》說:“昔有過澆殺斟灌以伐斟鄩,滅夏後相。後緡方娠,逃出自竇,歸於有仍,生少康焉,為仍牧正。”“遂滅過、戈,復禹之績。”因此,我們知道過、澆時夏人扶持了相為君王,但是被寒浞的兒子們平定了,這可以看成是夏代政權之爭或者說第二次失去政權。寒浞的兒子澆殺了夏後相,夏後相的妻子生了少康,少康又殺澆。《全漢文》卷二十五班固《離騷序》說:“及至羿、澆、少康、二姚、有娀佚女,皆各以所識,有所增損。”所以,后羿生活在夏代的太康時,打敗太康,奪取了政權。這應該不是司馬遷故意不說,漢武帝以後,《史記》被大量刪改;刪掉后羿等人,符合“非劉氏不得封王”的血緣維繫的政權制度。那麼,射日的是誰呢?

射日的是羿,時間在堯舜時代。《淮南子·本經訓》記載:“逮至堯之時,十日並出,焦禾稼,殺草木,而民無所食。猰、鑿齒、九嬰、大風、封豨、修蛇皆為民害。堯乃使羿誅鑿齒於疇華之野,殺九嬰於凶水之上,繳大風於青丘之澤,上射十日而下殺猰。”這是關於羿的生平事蹟最詳細的資料。又《山海經·海外南經》說:“羿與鑿齒戰於壽華之野,羿射殺之。”《山海經·海內西經》說:“非仁羿莫能上岡之巖。”文獻記載完全一致。

周代禮鑑於夏商,金聲玉振。《周禮·庭氏》說“庭氏掌射國中之夭鳥。若不見其鳥獸,則以救日之弓與救月之矢射之。若神也,則以大陰之弓與枉矢射之。”鄭玄注說:“日月之食,陰陽相勝之變也,於日食則射大陰,月食則射大陽。”那麼,射日顯然是指長期陰雨,不見月亮舉行的救月儀式。如果只是一時的月食,則為射天狼。《後漢書·馬融列傳》有:“曳長庚之飛髾,載日月之太常,棲招搖與玄弋,注枉矢於天狼。”楚辭《九歌》也有“舉長矢兮射天狼”的詩句,可以互相印證。由上述可知,羿又稱仁羿,是堯時代的功臣,在治水的同時還舉行射日儀式,后羿則生活在大禹孫子太康時代,因此叫后羿。為什麼會出現羿和后羿混淆的情況呢?

《韓非子·非儒下》說:“古者羿作(發明)弓。”而《呂氏春秋》作:“夷羿作弓。”漢孔安國《史記集解》亦作夷羿。顯然秦漢已經將羿和后羿混淆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長期作為大學通用教材的遊國恩《中國文學史》以及發行量最大的袁行霈《中國文學史》皆作后羿射日,引用的材料就是《淮南子》“逮至堯之時”那一段,認為是古人幻想。羿射日,不知人們為什麼要將羿說成后羿。另外,港澳臺地區的學術著作和教科書也寫作后羿射日,亦匪夷所思。

(作者:孫娟,系南京曉莊學院副教授;黃震雲,系中國政法大學教授)


內容來源:《光明日報》2018年9月15日

本期編輯:常瑩 楊雪丹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