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軍閥“秀才將軍”吳佩孚的功與過

吳佩孚(1874年4月22日—1939年12月4日)字子玉,山東蓬萊人,秀才出身,飽讀聖賢之書,人稱“儒帥”,又是北洋軍閥直系代表,孰是孰非,難以界定。他自稱平生崇拜2位古人:關羽和岳飛。他曾自題詩聯“得意時,清白乃心,不納妾,不積金錢,飲酒賦詩,不失書生本色;失敗後,倔強到底,不出洋,不進租界,抱甕灌園,真個解甲歸田。”

北洋軍閥“秀才將軍”吳佩孚的功與過

【吳佩孚】

1874年4月22日吳佩孚出生于山東省蓬萊縣,父親名叫吳可成,是當地一個小商人,依靠祖上傳下來的雜貨店維持全家的生活。吳佩孚6歲時,其父將他送到當地私塾學習,因為聰明好學,吳佩孚深得私塾先生的喜愛和器重。

12歲時,吳佩孚已經讀完四書五經,完成 了基本的舊式教育,成為當地小有名氣的神童。然而厄運很快降臨,1885年,吳佩孚的父親吳可成因病去世,還是少年的吳佩孚只能和母親相依為命,依靠祖傳 的雜貨店艱難生存。當時正值清朝末期,山東是帝國主義經濟侵略的重災區,再加上官府盤剝,兵匪橫行,吳家的小生意開始入不敷出。

這時駐紮蓬萊的清軍水師營 正在招收16歲到20歲的青年為學兵,每月的軍餉為二兩四錢白銀。為了減輕家庭的負擔,吳佩孚就虛報年齡加入了水師營,成為一個年輕的學兵。同時期吳佩孚還對古代兵書和軍事小說有著濃厚的興趣,喜歡看抗倭英雄戚繼光所著的《練兵實紀》《紀效新書》,同時迷上了《三國演義》和《精忠說岳傳》。胡適曾在日記裡這樣記載:“吳佩孚用兵確有天才,全是從《三國志》《列國志》《說岳》《水滸》等書得來,但變化應用全是他的天才。”

但吳母心疼兒子,不願意讓他當兵。在母親的苦勸下,吳佩孚在1891年離開軍隊,來到登州府拜著名學者李丕森為師,繼續求學。就在吳佩孚學習期間,甲午戰爭爆發,北洋水師全軍覆沒,山東被日軍佔領。眼見侵略者在自己家鄉無惡不作,吳佩孚深受刺激,這對他今後的人生經歷產生了不小的影響。

北洋軍閥“秀才將軍”吳佩孚的功與過

1896年,吳佩孚參加了山東登州府的科舉考試,高中丙申科第三名,順利得到了秀才的功名。可此時的清王朝已經是風雨飄搖,這時的秀才頭銜也不像舊時那樣 光彩。

在此期間,吳家又有悲劇發生,吳佩孚的新婚妻子王氏染病去世,這讓伉儷情深的吳佩孚深受打擊,之後的13年裡他始終沒有續娶。當時山東是列強銷售鴉 片的主要地區,煙臺、青島、濟南、登州遍地都是販賣鴉片的煙館,很多人因此而家破人亡。

剛剛遭遇喪妻之痛的吳佩孚無處排解情緒,也染上了吸毒的惡習。不 久,吳佩孚發現花銷越來越多,這才清醒過來,跑到煙館吵鬧。衝突之下,吳佩孚帶著朋友砸了煙館,這可給他惹來了大禍,煙館老闆告上衙門,準備抓捕吳佩孚。 吳佩孚在朋友的掩護下逃往北京,官府以“行為不檢,有辱斯文”為名革除了他的功名,吳佩孚靠科舉飛黃騰達的理想徹底破滅了。

在北京城 裡,吳佩孚舉目無親,僅有的一點兒盤纏很快花完了。為了謀生,他賣過字,也給別人算過命,飢一頓飽一頓,日子困苦。1898年,駐紮在天津的淮軍聶士成部 奉命招兵,擴充隊伍。曾經在家鄉當過水師營學兵的吳佩孚覺得這是一個機會,他找到在北京做生意的堂兄吳亮孚借了一筆錢,然後轉道天津,加入了隸屬於武衛軍 的聶士誠部,當了一名普通的大頭兵。

秀才出身的吳佩孚在其中不但找不到認同感,反而被眾人視為異類,很受排擠。不過知識改變命運在那個年代還是有道理 的,一個偶然的機會,吳佩孚發現上司郭緒棟在公文中錯用了一個典故,就隨手加以改正。

郭緒棟知道後,就和吳佩孚交談起來,得知吳是秀才出身後,郭緒棟大為 驚奇,開始和吳佩孚有了交往。一來二去,兩人成了好友,還結為把兄弟。在郭緒棟的大力推薦下,吳佩孚很快就從普通士兵轉任文書。

1901年2月,吳佩孚憑藉優異的成 績考入開平武備學堂步兵班,開始了軍校生涯。當年9月,袁世凱出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開平武備學堂也成了袁世凱培養軍官種子的地方。不久,袁世凱將開平 武備學堂遷到保定,成立了北洋武備學堂,吳佩孚也跟隨前往保定,學習了一年多的測繪科。畢業後,吳佩孚授銜中尉,被派到北洋督練公所參謀處任職。

1904年,為了爭奪在中國東北的殖民利益和特權,日本和俄國這兩個新老帝國主義爆發了日俄戰爭。當時俄 國人在中國東北的兵力、裝備和防禦工事都強於日本,後者只能通過準確的情報進行一場搏命的戰爭。

為了獲取俄軍的準確情報和東北地區的地理圖冊,日本人找到 了親日的袁世凱,請後者提供一批熟悉東北環境,精通測繪的人員輔助日軍。袁世凱就從北洋武備學堂和公所參謀處挑選出20個年富力強的參謀交給日本人,吳佩孚就是其中一員。吳佩孚精明強幹,日本人直誇他是特工天才。

不過由於被同夥出賣而被俄國人抓住,要被槍決。在押送的路上,吳佩孚趁士兵喝醉跳下車跑了。回到聯絡處後,日本人對其大加讚賞,並將他推薦給了北洋陸軍第三鎮統制,也就是吳佩孚 此後追隨數十年的“恩主”曹錕。

在此期間,吳佩孚回了一趟山東老家,在母親的勸說下,他和同鄉的李氏成婚,這時的吳佩孚已經31歲,剛剛過了而立之年。

來到曹錕手下以後,吳佩孚自覺找到了用武之地。首先,他的頂頭上司曹錕是布販出身,一身江湖習氣,卻特別 看重頗具文人氣質、膽識過人的吳佩孚,將其作為心腹來培養;其次,北洋陸軍第三鎮也不是一般的軍隊,它是袁世凱在北洋大臣任上精心創立的六鎮軍隊(鎮相當 於師)之一,雖然排名第三,戰鬥力卻號稱“北軍之雄”。

北洋軍閥“秀才將軍”吳佩孚的功與過

能在這樣一支凶悍的部隊中供職,冷硬驕傲的吳佩孚自然滿意,覺得找到了一個施展其本領的舞臺。後來的事實也確實如,吳佩 孚剛一進入第三鎮就被任命為炮兵第三標第一營管帶(營長),軍銜晉升為上尉,他的軍旅生涯有了一個不錯的開始。

1912年2月12日,漁翁得利的袁世凱逼宮成功,清朝隆裕太后接受優待條件,宣統皇帝正式退位。孫中山和蔡鍔要求袁世凱南下就任大總統職務,但袁世凱不去,並對來見他的孫中山特使發動兵變,把特使嚇走了。於是孫中山同意袁世凱在北方就任。

目的達到,袁世凱重賞麾下的諸位“演員”,曹錕被晉升為陸軍中將,吳佩孚也被提升為 炮兵三團團長,進入了北洋軍中層軍官的行列,這一年吳佩孚已經38歲。

1917年初,總統黎元洪和皖系總理段祺瑞發生府院之爭,徐州地方軍閥張 勳趁機進軍北京,擁戴退位的宣統皇帝溥儀復辟。段祺瑞隨即組織“討逆軍”進攻張勳,曹錕被任命為西路討逆軍總司令,吳佩孚所部一馬當先,一路攻佔涿州、良 鄉,率先從彰儀門攻入天壇,將張勳派駐在天壇的3000名辮子軍一舉擊潰,張勳本人逃到荷蘭使館避難。曹錕因為討逆有功,被段祺瑞任命為直隸督軍,吳佩孚 也水漲船高,出任了第三師師長,成了直系武力中的頭號戰將。

1919年,五四愛國運動爆發,吳佩孚做出 了軍閥中少有的舉動——他公開發表通電,聲援學生的舉動,反對政府在《巴黎和約》上簽字。不管這一舉動是基於義憤,民族感情使然,還是為了拆皖系臺,出於 政治鬥爭的考慮(皖系一向親日,段祺瑞政府更是主張簽署和約),這一舉動在當時確實得到了國人的認可,吳佩孚也成了報紙爭相報道的風雲人物,得到了“愛國 將軍”的稱號。

北洋軍閥“秀才將軍”吳佩孚的功與過

當年年底,馮國璋病死,曹錕接班成為直系的一號人物,而吳佩孚成為直系武裝的實際領導人,這一文一武成為直系的掌舵人!

直皖戰爭剛剛結束,曾經好得穿一條褲子的直奉軍閥之間又出現了矛盾。

1922年4月22日,第一次直奉戰爭打響。隨著張作霖一聲令下,奉系12萬大軍分為東西兩路,攜帶 著上百門火炮,氣勢洶洶地直撲關內。反觀直系這邊,總共只有不到10萬軍隊,武器裝備也不如奉軍,不少外國武官都認定此戰奉軍必勝。

可用兵老辣的吳佩孚知 道奉軍沒有受過正規訓練,打順風仗還行,一旦形勢不利必然全線崩潰。於是,吳佩孚採用誘敵深入的戰術,拉長後者的補給線,然後以精銳部隊奔襲數百里,一舉搗毀了奉軍後方的補給站。這下前線的奉軍炸了鍋,扔下武器就開始後撤,12萬大軍最後逃回關外的還不到 1/5,大批的武器裝備也都便宜了直軍。

要不是奉軍“五虎將”之一的郭鬆齡死守山海關,再加上英、美、日等國不願看到中國有統一的趨勢,紛紛進行干涉,奉系的歷史也許就終結在了吳佩孚的手中。

1924年4月,吳佩孚五十大壽之時,各地軍閥、政客、文化名人、外國使節數百人紛紛前往洛陽為其祝壽,康有為還親筆寫下了一副對聯作為壽 禮,聯曰:“牧野鷹揚,百歲功名才一半;洛陽虎視,八方風雨會中州”。

而作為直系背後的大靠山,美國人也相當看好“吳大帥”(此時曹錕在直系內部已經“晉 級”為“老帥”,吳佩孚也就被稱為“大帥”或“玉帥”),不但讓吳佩孚上了《時代週刊》的封面,美國記者還預測吳佩孚是最有可能一統中國的人物。

北洋軍閥“秀才將軍”吳佩孚的功與過

第一次直奉戰爭結束後,直系內部日漸驕橫,一直想當上大總統的曹錕用賄選和 武力威脅的方式“圓夢”成功,成了民國曆史上的第六位大總統,這下就把皖系、奉系逼到了一起,後者很快聯合南方的護法軍政府組成了反直同盟。

1924年9 月,奉軍再度南下,直奉雙方50多萬大軍在山海關展開激戰。就在吳佩孚在前線督戰之時,直系將領馮玉祥率領部下三萬多人突然殺回北京,先將大總統曹錕囚 禁,接著發表了倒直宣言。

這下吳佩孚可傻了眼,北有窮追不捨的奉軍,南有據城而守的馮玉祥部,再加上趁火打劫的山西軍閥閻錫山出兵石家莊和皖系將領鄭士琦 截斷津浦鐵路,吳佩孚四面受敵,最終全軍覆滅。幸好老對頭段祺瑞還念香火之情,在塘沽為吳佩孚安排了一條軍艦,吳佩孚這才率領殘部逃至河南,其實力再也沒 有恢復到全盛時期的規模。

不久,山窮水盡的吳佩孚宣佈下野,在四川軍閥楊森的庇護下過起了寓公的生活,後來到北平定居。

很快,日本人找上吳府,表示願意無償提供步槍十萬支、機槍兩千挺、火炮五百門,再加上數百萬的資金,幫 助吳佩孚東山再起。一向以關羽、岳飛為偶像的吳佩孚在兵敗之時不肯進入租界,哪裡會為了日本人的“畫餅”而出賣祖宗,予以斷然拒絕。

可在日本人看來,吳佩孚遠比殷汝耕、齊燮元等人更有號召力。一時間,日本駐特務頭子土肥原賢二、華北派遣軍參謀長板垣徵四郎連帶著大批漢間說客先後登門,可吳佩孚咬緊牙關,就是不肯答應,終保大節無虧。

1939年12月,吳佩孚因吃羊肉餃子引發牙痛、發燒,經過日本人強行介紹的牙醫診治後猝死於家中,時年65歲。根據吳家人後來的回憶,吳佩孚很可能是被日本醫生故意害死。國民政府召開了萬人的追悼大會,追贈吳佩孚為一級上將,國民政府行政院長孔祥熙、國民黨元老吳稚暉等高官顯貴都參加了追悼活動。

回顧吳佩孚的一生,有過窮兵黷武和鎮壓勞工的汙點,這也是那個時代軍閥們共同的黑色印記;也有過不出洋、不入租界、不賣國求榮的堅持,其是非功過只能由歷史 來評判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