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大頭死後北洋軍閥盟主為何不是段祺瑞和馮國璋,而是這雜牌將軍

錢幣 馮國璋 段祺瑞 張勳 北洋軍閥 腦洞大開的歷史 2018-11-30

1916年6月6日,袁大頭在這個“666”的大好日子蹬腿嚥氣了。按照制度規定,時任副總統的黎元洪於次日接任大總統。

黎元洪當總統,有兩個人很不服氣。

一個叫馮國璋。袁大頭因稱帝陷入統治危機面臨下臺的時候,馮國璋就覬覦總統寶座了。當時,馮國璋是江蘇督軍,曾在南京組織各省督軍會議,企圖利用老袁和護國軍對峙的時機,形成以他老馮為核心的第三股力量,希望能趕老袁下臺,達到取而代之的目的。

老袁得知這個老部下不僅不幫助自己對付護國軍,還對自己的總統大位有了非分之想,氣得不行,馬上想了個法子對付馮國璋。他讓一個特殊人物帶兵去安徽當督軍,並許諾只要有機會拿下江蘇,就立刻任命其為江蘇督軍,以達到驅除馮國璋的目的。

老袁看上的這個特殊人物是誰呢?

張勳。

袁大頭死後北洋軍閥盟主為何不是段祺瑞和馮國璋,而是這雜牌將軍

張勳

張勳是江西奉新人,曾經當過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的隨從。歷任雲南、甘肅、江南提督,後任江蘇巡撫,兩江總督兼南洋大臣。在滿清政府中,算得上是手握大權,位高權重。辛亥革命後,張勳的軍隊在南京被革命軍擊敗,率部退往徐州,投靠了老袁,部隊也改成了“定武軍”。因為張勳本人一直宣稱對滿清的忠誠,所以他的部隊都留著辮子,定武軍也被稱為辮子軍。

可惜,這一招還沒實現,袁大總統就一命嗚呼了。張勳非常沮喪,於是把當初參加南京會議的各省代表(一共7省,包括奉天、吉林、黑龍江、直隸、河南、山西、安徽)都邀請到徐州繼續開會。會上,老張公開發表了“大清朝的深仁厚澤”,並高談闊論,為滿清招魂。參會代表不知道他葫蘆裡賣的什麼藥,但出於禮貌都不置可否。張勳居然自作多情,以為大家不吱聲就等於默認自己的觀點,興奮異常,開始盤算下一步怎麼走。

袁大頭死後北洋軍閥盟主為何不是段祺瑞和馮國璋,而是這雜牌將軍

昔日徐州

徐州會議從6月9日開始,張勳宣佈了會議要綱,以“鞏固團體,拱衛中央”為煙幕,組織北洋集團下屬的各省,形成軍事同盟,一面要挾北京政府,一面對抗南方軍隊,也為自己企圖復辟保留希望。

張勳的意思,參加會議的各省軍閥不可能看不出來,為啥沒有明確反對呢?

形勢所致。

老袁死後,局面紛繁複雜,一時間看不清楚走向。北洋內部你爭我鬥,西南軍隊咄咄逼人,此時張勳願意出面組織同盟,大家樂於接受。在這種特殊的局面下,張勳意外取得了北洋派領袖和各路諸侯大盟主的地位。

事實上,這次徐州會議只是張勳的個人表演。會議開了十天,與會代表對張勳的建議既不支持,也不反對。最後根據張勳的意見,制訂了會議綱要,主要有十條內容:

一、尊重清室優待條件;

二、保全袁大總統家眷生命和財產的安全以及身後一切榮譽;

三、要求政府依據正當選舉手續,迅速組織國會,施行完全憲政;

四、發電勸阻獨立的8省取消獨立,否則以武力對待;

五、絕對抵制製造各種混亂的中華革命黨參與的政權;

六、嚴整兵衛,保全地方;

七、抱定正當宗旨,維持國家秩序,若有用兵之處,所需軍旅款項,仍當通力合籌;

八、等待國事稍定,致電政府,取消苛捐雜稅,以解民困;

九、中央若有弊政為害者,務當以盡忠告知義;

十、中央實行減政,遇事籌商,對於國家前途,當務取同一態度。

上面說到黎元洪接任總統有兩個人不爽,除了馮國璋,還有段祺瑞。段祺瑞一直看不起黎元洪,正與黎元洪內鬥,沒想到張勳跳了出來,引起段總理關注。

張勳儘管是一廂情願獨舞,聲勢卻非常浩大,甚至驚動了北京政府的國務總理兼陸軍總長段祺瑞。段祺瑞素以北洋正統而自居,從來看不起雜牌出身的張勳。但這次不同,段總理和黎總統的府院之爭鬥得正酣,張勳出現後,既可以牽制馮國璋,又可以震懾西南軍閥,還可以幫段祺瑞對付黎總統。

一舉三得,段祺瑞決定拉攏張勳。於是,老段馬上派出手下正受寵的馬仔,素有“幹殿下”之稱的段芝貴到徐州和張勳密談,以表達段總理對張盟主的欣賞和器重,更希望張盟主能仗義執言,在段總理和黎總統之間主持公道。

袁大頭死後北洋軍閥盟主為何不是段祺瑞和馮國璋,而是這雜牌將軍

袁大頭死後他的乾兒子段芝貴很快又成了段祺瑞的馬仔

張勳意外得到段總理的重視,喜出望外,自然不會拒絕。6月20日,張勳以個人名義發了一封長電報,公開指責黎元洪的總統府借老袁之死落井下石,勾結南方政府,企圖對北洋不利。在電報中,張勳還耍了一點小聰明,把包庇帝制的禍首說成是“公論”和“公道”,把南方反對帝制的正當要求說成是瓜分國家誤國,說成是南北的地域紛爭。其用意無非有兩個:一是對段總理表忠心,討好這個北洋實權領袖;二是表明自己是主持公道的大丈夫,在北洋中是有血性有氣魄的好漢,以進一步突出自己的盟主地位。

果不其然,張勳這個通電發出以後,博得一片掌聲。本來參加徐州會議的只有7省代表,但通電發出後,陸陸續續又有加入的,很快形成了9省區同盟和13省區大同盟。加入這個同盟的軍閥同床異夢,但有一個共同點——希望通過這個同盟,保障自己的權益和地位。除了這些軍閥以外,還有不少主張維護清室和企圖復辟的政客也參與其間,興風作浪。這些人的目的也不太一樣,有的希望推翻共和制度,擁護溥儀復辟;有的則打算利用軍人做政治鬥爭的武器;還有的打算利用這個同盟,給黎元洪形成壓力,逼他走人。一時之間,徐州居然成了各種陰謀謠言匯聚之所。

1917年春天,第一次世界大戰激戰正酣,段祺瑞在日本的指使下宣佈對德斷交,企圖強迫國會通過對德作戰方案。總統黎元洪表示反對,堅持中國應該中立,不應該參戰。雙方圍繞參戰和不參戰的問題,把總統府和國務院的“府院之爭”推向最高潮。

此時,手握重兵,坐鎮徐州的北洋13省大盟主,定武軍主帥張勳冷眼旁觀,不發一言,保持著一種超脫的靜默。果然,為了得到張勳支持,黎元洪和段祺瑞紛紛派人到徐州,封官許願,希望張勳加入自己的陣營。此時的張勳,在黎元洪的眼裡是一個反對對德宣戰,也不太熱心支持段祺瑞的人;而在段祺瑞眼裡,張勳則是仇視黎元洪的同路人。

袁大頭死後北洋軍閥盟主為何不是段祺瑞和馮國璋,而是這雜牌將軍

辮子軍

總統和總理都視張勳為可以拉攏的人。那麼這位身為長江巡閱使的徐州辮帥張勳會選擇怎麼站邊呢?咱們下一篇文章接著說。

參考資料:

1.胡繩:《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

2.徐海:《段祺瑞傳》

3.彭秀良:《馮國璋傳》

4.潘榮:《張勳真傳》

5.蔡東藩:《民國通俗演義》

“許述工作室”核心成員查佳峰主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