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歲的秋收起義總指揮,犧牲後毛澤東痛呼“還我盧德銘”

1927年9月23日,22歲的盧德銘擔任秋收起義總指揮,為掩護部隊突圍而壯烈犧牲。

22歲的秋收起義總指揮,犧牲後毛澤東痛呼“還我盧德銘”

盧德銘

何應欽視察黃埔軍校時贊到:“這個盧德銘,文武兼備,將來會是一個將才。”孫中山在黃埔軍校典禮上稱讚:“革命需要大批有為青年,大家要以盧德銘為楷模。”葉挺在第一次北伐成功後稱讚:“德銘身先士卒,有勇有謀,實為我軍棟樑之才。”毛澤東在他犧牲後讚道:“德銘同志為革命保留了火種,他是一名出色的軍事指揮員,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是戰鬥的一生。”

2009年9月14日,盧德銘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之一。

少年立志 揚名黃埔

1905年6月9日,盧德銘出生於四川省宜賓縣雙石鄉獅子灣的一個富裕家庭。其父盧安炳通書理,因此幼年受到良好的私塾教育。

1921年,16歲的盧德銘順利考入成都公學。在學期間,受到“五四”運動的影響,閱讀《新青年》等書刊,開始接受共產主義思想,關心時事。他目睹帝國主義瓜分中國、軍閥連年混戰、民不聊生的局面,大聲疾呼:“為了富國強民,拯救國家民族,只有掌握馬克思主義,進行社會革命!”

22歲的秋收起義總指揮,犧牲後毛澤東痛呼“還我盧德銘”

盧德銘

1924年初,盧德銘從報上看到了黃埔軍校招生的消息,他大喜過望,趕忙返鄉,向父親盧安炳提出要去廣州報考黃埔軍校。盧父聽說他要投筆從戎,斷然拒絕:“你還是好生讀書奔前途,以後哪怕回家當個教書先生都行,就是不準去摸槍搞炮的,自古以來,當兵的有幾個好下場的?不準去!”盧德銘耐心做父親的工作,把自己為什麼會產生投筆從戎的念頭向父親一一道來,最後終於消除了父親的顧慮。

1924年夏,盧德銘來到廣州投考黃埔軍校,因路途遙遠錯過考期。後經老同盟會員李筱亭先生致孫中山的信,面見了孫中山。孫中山看到李筱亭寫給他的舉薦信,直接出考題“當今國民革命之首要任務”。盧德銘即席應試,文章激情飛揚,有理有據,忠膽畢露。孫中山閱後滿意之極,當即推薦入學並提點他務必言行一致。最終,盧德銘被破格批准入黃埔軍校第二期步兵隊。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在校期間,他的政治和軍事學習成績均優異,孫中山來校視察時,蔣介石特意介紹了盧德銘的出色表現。孫中山滿意地誇獎道:“全校學生要以盧德銘為楷模。” 孫中山對盧德銘的讚許,一時傳遍全校。

1925年2月,廣州政府組織東征軍討伐陳炯明,盧德銘擔任學生偵察隊長,領著60餘名同學英勇作戰,數次化裝潛入陳炯明軍偵察情報,提供了大量兵力、將官部署、火力配備的信息,為主力部隊做出正確的戰鬥指揮提供了有利的保障。

廖仲愷先生被國民黨右派謀殺後,盧德銘義憤填膺,申斥反動派的陰謀罪行。在軍校舉行的廖仲愷追悼大會上,他代表學生髮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講。講到激動處,他捶胸頓足,聲淚俱下,聽眾深受所感。

在校內共產黨員的幫助下,盧德銘在政治上逐漸成熟起來。1925年9月,盧德銘畢業後,留校任政治部組織科員。

20歲首戰立功

1925年11月,葉挺獨立團在廣東肇慶組建成立,盧德銘任該團二營四連連長,隨部隊在廣東西江、高要、廣寧一帶反擊地主武裝,幫助當地成立農會,開展農民運動。

1926年5月,北伐戰爭即將開始,獨立團奉命挺進湖南,盧德銘隨團進發。6月3日,獨立團冒雨急行軍抵湖南安仁縣城,正值江西軍閥唐福生部圍攻安仁北的錄田。4日,葉挺派盧德銘所在的二營直插敵後,與友軍夾擊,激戰數小時,錄田之敵全線崩潰。此時,盧德銘雖未接到上級追擊敵人的命令,但他靈活把握戰機,主動果斷地帶領戰士乘勝追擊,逼敵於攸縣河南岸。此戰葉挺極為讚賞。

在平江、汀泗橋、賀勝橋戰鬥中,盧德銘表現優異,戰功卓著,曹淵犧牲後,即升任營長。率領全營在圍攻武昌城40天的戰鬥中取得重大戰績。在戰鬥中,獨立團犧牲300餘人,他把烈士集體安葬在洪山,堅持要在墓碑上刻寫“無產階級的犧牲者”8個大字。另一個營長張伯簧以國共合作為藉口反對他這麼做,他據理力爭。攻克武昌後,獨立團改編為第二十四師第73團,盧德銘任參謀長。

22歲的秋收起義總指揮,犧牲後毛澤東痛呼“還我盧德銘”

汀泗橋戰鬥中繳獲的部分武器

1927年4月19日,盧德銘率七十三團參加武漢國民政府發動的繼續北伐,向河南奉軍進攻。當打敗奉軍主力時,夏鬥寅在宜昌叛變革命,進犯武漢。這時,盧德銘奉命率部返回武漢,隨衛戍司令葉挺擊潰夏鬥寅叛亂部隊,保衛了武漢國民政府。

是年6月,國民革命軍第二方面軍總指揮部在武漢成立國民政府警衛團,盧德銘任該團團長。“馬日事變”後,國民黨反動派瘋狂鎮壓工農運動,屠殺革命人士。湖南大批共產黨員和革命群眾遭到殺害,上級黨組織決定把在湖南工作的一批領導骨幹轉移到武漢。盧德銘利用職務便利,將宛希先、何挺穎、何長工安排在警衛團擔任各級幹部,既保存了革命力量,又加強了中國共產黨對這支部隊的領導。

南昌起義

1927年8月1日,周恩來、賀龍、葉挺、朱德、劉伯承等領導的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盧德銘與團參謀長韓浚、團指導員辛煥文研究,決定響應南昌起義。8月2日,他率領警衛團2000官兵東下,前往江西南昌參加起義。然而,當部隊抵達奉新縣時,得知起義部隊已南下,未趕上南昌起義,並且由於張發奎部隊的堵截,警衛團與南昌起義部隊聯繫中斷。

22歲的秋收起義總指揮,犧牲後毛澤東痛呼“還我盧德銘”

南昌起義油畫

盧德銘於是改變計劃,將部隊帶到湘鄂贛三省交界的修水休整待命。在這時,接到中共湖南省委負責人夏曦調盧德銘等去閩粵交界處的南昌起義部隊中工作的通知。盧德銘等與夏曦派來的人說明此時不能離開部隊的理由,但他的正確意見卻遭到拒絕。於是,幹部和戰士們把他們送出幾里路,依依不捨,灑淚而別。

盧德銘等跋山涉水、風餐露宿到達武漢。當地黨領導向警予請示中央,否定了夏曦的命令,令其返回原部隊。盧德銘等完全接受這個意見,他越過重重艱難險阻回到修水城,即與毛澤東取得了聯繫。

秋收起義,壯烈犧牲

1927年9月9日,盧德銘率領警衛團參加毛澤東領導的湘贛邊界秋收起義,部隊改編為工農革命軍第一軍一師一團,任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師長、中共湖南省委前敵委員會委員,並任起義部隊總指揮。當天,率起義部隊一團從修水西門出發,到渣津一帶宿營。

22歲的秋收起義總指揮,犧牲後毛澤東痛呼“還我盧德銘”

秋收起義油畫

起義受挫後,在9月19日的文家市前委會議上,毛澤東主張放棄攻打長沙,把起義軍轉移到敵人力量薄弱的農村山區。盧德銘堅決支持毛澤東的主張,認為再攻長沙就有全軍覆沒的危險。由於盧德銘是起義軍總指揮,他的堅定態度對統一大家的思想起了重要作用。會議經過激烈爭論,最後通過了毛澤東的正確主張,決定部隊沿羅霄山脈向南轉移。

9月23日拂曉,起義軍從蘆溪出發南進。當行進到離蘆溪15華里的山口巖時,後衛第三團遭到敵軍伏擊。在這危急時刻,盧德銘挺身而出,率領一個連的兵力前往增援。他指揮部隊搶佔制高點,用猛烈的火力還擊敵人,同時指揮被打散的第三團官兵迅速向前衛部隊靠攏。在這場惡戰中,盧德銘不幸身中數彈,壯烈犧牲。

22歲的秋收起義總指揮,犧牲後毛澤東痛呼“還我盧德銘”

對盧德銘深為賞識的毛澤東聽到噩耗時,痛惜不已,他悲憤地大呼:“還我盧德銘!給我3個師也不換。”

22歲的秋收起義總指揮,犧牲後毛澤東痛呼“還我盧德銘”

盧德銘在秋收起義後任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總指揮。圖為1937年9月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的部分成員

與未婚妻的情感故事

盧德銘和未婚妻顏瑞琴兩人10多歲就訂婚,但後來相隔兩地,無法成婚。他曾給家中寫信說:因歸期未定,請父母將婚事退掉,如對方真要等我,則待我二十五不來而後嫁。“我對她有三點要求:一要讀書,二要革命,三不要纏腳。”這是他寫給未婚妻子的家書。

痴情的顏瑞琴一直沒有盧德銘的音訊,她一等就是十年,等成了28歲的老姑娘才嫁人。10多年後丈夫去世,顏瑞琴便未再嫁。她的心中,一直都在守候著杳無音訊的盧德銘。

1949年,自貢和平解放。當解放軍入城時,顏瑞琴上前逐個打聽盧德銘的消息,一直絕望到不敢再問。上個世紀70年代後期,中央某部門派人到自貢尋找盧德銘烈士的家屬和未婚妻。通過顏瑞琴的侄孫終於找到了她。此時,顏瑞琴已年過六旬。當接過黃埔軍校的集體照時,顏瑞琴一下子就認出了盧德銘。這時,人們才告訴她,盧德銘已經在50年前犧牲了。等了數十年,終於得知真相的顏瑞琴“哇”的哭出聲來。

2000年,顏瑞琴已年過八旬,她的枕頭下每天都放著兩張照片,一張是盧德銘的單人照,一張是盧德銘在黃埔軍校的集體照。這兩張照片就這樣一直陪著她,直到她抱憾去世。

22歲的秋收起義總指揮,犧牲後毛澤東痛呼“還我盧德銘”

本文據歷史資料整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