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一生都與民國為敵的男人,很有本事卻死不瞑目,都為他惋惜

中國近代史 鄭孝胥 中國歷史 載灃 山川文社 2017-06-17

鄭孝胥曾經擔任過李鴻章的幕僚,他的家族是世代書香世家,自小受到良好的教育。雖然他志向遠大,然而天不從人願,他屢屢因為各種原因而沒有機會一展宏圖,這與他和民國為敵的原因密不可分。

對於鄭孝胥來說,不能施展抱負並不能讓他氣餒,他轉而投身了敵方的立憲運動。於1906年,在上海,有一批所謂名流準備成立“預備立憲公會”,他們公然推舉鄭孝胥擔任會長,張謇屈擔任副會長。在鄭孝胥的帶領下,他們的團體成為當時清末最大的立憲政治團體,他們把預備立憲公弄得有模有樣、盡人皆知。一個一生都與民國為敵的男人,很有本事卻死不瞑目,都為他惋惜

由於他接受了滿清朝廷的任命,使得很多立憲人士不滿。此時,上海的各種報刊對他十分不認可,都在紛紛說鄭孝胥被政府收買,從立憲派變成清廷的能吏。

剛剛上任的時候,他非常從容自得,希望可以通過自己改變滿清朝廷的現狀。

1906年6月20日,他借入朝的機會,向載灃進言,痛惜評價借債造路為變法的根本策略。也可能是因為覺得他的建議不錯,載灃對他的建議非常讚賞。過後一段時間,《泰晤士報》發表言論,認為“中國多有實際權力的官員,他辦一件事或者發表一個言論的可稱為優美明智通達而卓然具有政治家的態度的人,大概早已寂靜沒有了。 為什麼現在幸運地得到某大員,擊掌而談,從指揮所見,聽他議論,真不愧為傑出的、明達的為政治家。這某大員就是新任湘桂鄭蘇域。”用盡了盡善盡美之詞誇獎鄭孝胥,彷彿他就是扭轉滿清頹勢的那顆救星。一個一生都與民國為敵的男人,很有本事卻死不瞑目,都為他惋惜

武昌起義之後,鄭孝胥在北京得知了這個消息。盛宣懷請鄭孝胥吃飯。鄭孝胥向攝政王提了建議:第一、以發兵攻打武昌;第二、保護盧溝橋至漢口鐵路;第三、前敵權宜歸一;第四、河南速飭戒嚴,更請暫緩秋操。

晚上的時候,他得到清廷官員的電報,清廷官員表示已派兵趕往武昌,阻止革命黨員入湘。他心裡稍微感到一些安慰,他衷心希望可以阻止革命的進行,這樣才不會影響他的仕途,他一直做著可以飛黃騰達的夢。

這個時候的鄭不想回湖南,但是又非常記身在長沙的親屬安危。10月20日,他收到清廷內閣催他上任的通知。10月25日,猶豫很久的鄭孝胥坐上了火車趕赴天津。晚上又登上了去上海的輪船。一個一生都與民國為敵的男人,很有本事卻死不瞑目,都為他惋惜

也許上天註定鄭孝胥這一輩子與做大官沒有什麼緣分。他途經上海時聽到長沙已經失守,道路不通暢,只好停在上海躲進上海某處避難,這真的是人算不如天算,他一直想著自己能夠仕途順利光宗耀祖造福百姓,可是因為滿清的腐朽和革命的出現,讓這一切都成了泡影。

如果沒有辛亥革命,那麼他的仕途將一帆風順步步高昇,就算升至總督開府也並不是沒有這樣的可能,由此可見,他對民國的恨不是沒有理由的。雖然他一開始投身過立憲團體,但是他實際上還是想要作為滿清政府的官員施展自己的抱負的,他的才華不是沒有,而是沒有用武之地,這對他來說是悲哀的,並不是他能左右的,這是那個動盪的亂世所造成的。

就是因為辛亥革命,他以清遺民的身份度過了幾十個春秋。看著滿清覆滅,擔任過偽滿洲國的官員,袁世凱和張勳等人在中國上演的一出又一齣戲劇醜聞,也看著民國的建立,看盡了這動盪的亂世中國的亂象沉浮,歷經了人世滄桑。一個一生都與民國為敵的男人,很有本事卻死不瞑目,都為他惋惜

1918年1月,被民國亂象所困擾的他在日記裡寫下:“餘與民國乃敵國也。”這一句話,這也就意味他與民國割裂,也為他的一生都奠定了基調。

他一直把自己作為清朝的遺臣,就算看到社會的進步與發展,也無法接受這些,始終將自己樹立在了社會進步的對立面,就這樣過完了自己的一生。他也不是思想守舊的人,但是由於自己性格和境遇的原因,將自己的才華埋在了歷史的洪流中,鬱鬱而終。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