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的經驗與智慧4」危機中的領袖選擇有一個比較過程

中國近代史 陳毅 朱德 周恩來 政治 新湘評論 2018-12-11
「毛澤東的經驗與智慧4」危機中的領袖選擇有一個比較過程

危機中的領袖選擇有一個比較過程

毛澤東後來復任前委書記,既與中央支持有關,也與紅四軍七大後的實際遭遇有關。

毛澤東離開紅四軍後,紅四軍的日子並不好過。先是陳毅主持大局,但他很快感到前委工作之難,後來回憶,“我掛了幾天帥,感到自己不行。事情就是這樣,你不在那個位子上幹不知道,一干前後一比較,就察覺出問題來了”。於是,他借赴上海開會之機向中央彙報。在上海,周恩來問陳毅,你可以代替毛澤東嗎?陳毅明確回答說“不行”。他代中央起草給紅四軍的“九月來信”,核心內容就是要把毛澤東請回來重新掛帥。

陳毅到上海後,紅四軍這個攤子便留給朱德一個人來支撐。他既要管軍事,又要管政治,還要管地方,而部隊極端民主化的傾向日益嚴重,實在是應付不過來。10月間,他在上杭主持召開紅四軍第八次黨代會,還是像此前召開的七大那樣搞自下而上的民主討論,兩天會議什麼都定不下來,甚至討論程序問題就花很長時間。代表們各說各的,誰都做不了主,最後還是要請示中央再定。會後,朱德又被迫執行中央不切實際的命令,率紅四軍去打廣東,結果得不償失,損失了幾百人。如果毛澤東當時在,按其性格或許會硬著頭皮頂回中央的錯誤命令。朱德體會到做“大當家”的難處,越發覺得紅四軍離不開毛澤東。

陳毅不久從上海回來,傳達中央“九月來信”,對毛澤東和朱德的爭論各有肯定,也各有批評,總體上是支持毛澤東的主張,要求部隊維護毛澤東和朱德在部隊中的威信。陳毅11月23日還給毛澤東寫信說:“我倆之間的爭論已經得到正確的解決。七次大會我犯了錯誤,八次大會的插曲更是錯誤。見信請即歸隊,我們派人來接。”紅四軍內部的爭論由此將迎刃而解。

毛澤東是1929年11月26日回到紅四軍的。陳毅向毛澤東當面作了檢討,毛澤東則向朱德、陳毅等表示誠懇接受中央來信中對他的批評,還說紅四軍開八大時因為身體不好,情緒不佳,寫了一些傷感情的話(指打倒“陳毅主義”)。11月28日,毛澤東分別給中共中央和李立三寫信說,“四軍黨內的團結,在中央正確指導之下,完全不成問題”,“我大病三月,現全好了”。

毛、朱、陳三人坦然釋懷,嫌隙消失,使這場爭論風波尤如分娩前的“陣痛”,終究迎來瓜熟蒂落的時刻。1929年12月,他們三人齊心合力,在福建上杭召開紅四軍第九次黨代表大會(古田會議),通過了毛澤東起草的“古田會議決議案”,批評了各種錯誤思想,堅持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從而在黨和軍隊建設史上樹立起一座至今閃著光芒的豐碑。這場爭論的理論總結,就是“決議案”的第一部分《關於糾正黨內的錯誤思想》,收入後來出版的《毛澤東選集》,成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經典名篇。

解讀這場風波,讓人感慨良多。

一般說來,工作上不同的意見,在工作和事業順利的情況下,且不會出現嚴重責任和後果時,激化為個人意氣和對立的可能小一些,也不會影響相互間的信任和友誼。如果發生在危機中,發生在領導核心還沒有形成的時候,就可能演變為尖銳分歧和隔閡。在危機時刻,在眾聲喧譁而又難以定於一計的情況下,毛澤東那樣的主張,那樣的性格,那樣的才幹,很難掩隱,自會大放光彩。反過來說,一個團隊越遭遇困難,越面臨危機,越是需要能夠果斷而正確行事的權威領導。在這種情況下脫穎而出被人們選擇的人,就可能成為核心的領導。當然,要做出正確選擇,難免會有比較,有爭論,有“陣痛”。

毛澤東在紅四軍不可動搖的地位,經歷這場成熟前的“陣痛”後,完全樹立起來;毛澤東經歷這場“陣痛”後,也在政治藝術、軍事指揮和理論認識各方面躍升到一個新的臺階。所謂領袖來自實踐,為歷史選擇,大抵就是這個意思。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