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史憶人·段子」淵源·魯迅不罵陳寅恪

中國近代史 陳寅恪 魯迅 吳宓 統戰新語 2017-05-01
「讀史憶人·段子」淵源·魯迅不罵陳寅恪

魯迅鍼砭時弊言詞犀利,他在文章中曾罵過許多人,卻從來沒罵過陳寅恪。1927年王國維投水自沉,後來陳寅恪為其寫下《王觀堂先生輓詞》,並發表在吳宓主持的《學衡》雜誌上。魯迅曾把吳宓罵得狗血淋頭,也諷刺過王國維“老實得像火腿”,但對陳寅恪的文章卻保持著沉默。這對脾氣不好的魯迅來說,幾乎是一個特例。

魯迅之所以不罵陳寅恪,是因為他們的一段同窗之誼。早年魯迅赴日本留學,與陳寅恪同在東京弘文學院學習日語兩年。在此期間,魯迅與陳寅恪不僅是同學,還是室友。兩人朝夕相處,關係密切。後來,陳寅恪回國擔任蔡鍔的祕書,和魯迅來往頻繁。陳寅恪從蔡鍔將軍府辭職後再度出國,為其送行的就有魯迅。

這次分別後,魯迅在日記中會不時提到陳寅恪。但陳寅恪再沒有與魯迅聯繫,也沒有隻言片語談到魯迅。對此,陳寅恪到晚年才透露,因為魯迅的名氣越來越大,最後以“民族魂”的大旗覆棺蓋槨,繼而成為“先知先覺”和“全知全覺”的一代聖人,他怕言及此事被國人誤認為自己像魯迅所說的那樣成為“謬託知己”的“無聊之徒”。

說到魯迅與陳寅恪的淵源,不得不提的還有中山大學。1927年魯迅擔任中山大學文學系主任,深入闡發了孫中山“革命不忘讀書,讀書不忘革命”的宣言,使之成為中山大學的光榮革命傳統。20多年後的1950年代,雙眼已近失明的陳寅恪在中山大學堅持為學生開課,並以口述方式,歷時十餘年,完成了80多萬字的鉅著《柳如是別傳》。

魯迅(1881—1936),原名周樹人,浙江紹興人。1902年赴日本留學,1909年回國。辛亥革命後,在南京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教育部任職,後隨臨時政府遷北京。在北京期間,參加《新青年》編輯工作和新文化運動。1926年因支持學生、聲討軍閥被迫離開北京,先後在廈門大學、廣州中山大學任教。1927年10月來到上海宣傳進步思想,成為左翼文化運動的旗手。1930年3月參與發起成立中國左翼作家聯盟。1933年擔任中國民權保障同盟執行委員。1936年10月因病在上海逝世。

陳寅恪(1890—1969),江西修水人。歷史學家、古典文學研究家、語言學家、詩人。年輕時曾在日本、德國、法國、美國等地留學。1925年回國到清華大學任教。抗日戰爭爆發後,隨西南聯大遷至昆明。1939年離開昆明前往香港。1949年返回清華大學任教。新中國成立後,曾任全國政協常委、中山大學教授等。

點擊下列標題,查看精彩內容

徵稿動員令

開門搞統戰,新語大家辦。歡迎各路達人踴躍投稿,統戰時評、學習感悟、人物新風、典故新知、詩詞漫畫……小編的要求就12個字——聚焦統戰、文風清新、正向引領。

投稿請發至[email protected],並附個人基本情況。

您的新語,我們的家園。

統戰嬗變

新聞自強

微信號:tongzhanxinyu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