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祕:中國第一桶航空用油的前世今生

9月25日,中國新一代靜止軌道氣象衛星風雲四號正式交付用戶投入使用,並且微信啟動頁面圖也從以前美國NASA拍攝的非洲大陸上空,變成了風雲四號拍攝的我們祖國上空,實現了國產化替代。其實不止是風雲四號,近幾年來我國在航天航空領域取得了實質性的進展,當然,這些成績背後離不開人們的努力與配套設備的支持,尤其是潤滑產品,為航天航空事業的發展做出了不少貢獻。那麼問題來了,你知道中國第一桶航空用油是怎麼產生的嗎?近期播出的央視年度紀錄片《大三線》揭曉了這個答案。

揭祕:中國第一桶航空用油的前世今生

(左圖為微信之前頁面圖,右側為風雲四號拍攝圖)

在“大三線”工程之前,中國還沒有完備的工業體系。1956年之後,隨著國際形勢的演變,美國步步緊逼,而蘇聯又單方面與我國撕毀條約、撤走援華技術小組,致使我國周邊局勢越發嚴峻。面對前有“狼”後有“虎”的局勢,一旦前方開戰,後方無法支援,勢必會讓我國陷入險境,因此為了鞏固國防需要、從根本上改變舊中國工業製造業的不合理佈局,黨中央提出了“三線建設”這一高瞻遠矚的偉大決策。

揭祕:中國第一桶航空用油的前世今生

面對這樣的形勢,我國國防裝備力量亟待提升。而當時的中國空軍卻面臨著一個非常緊迫的問題:戰機故障無法維修。歷經了抗美援朝和20多年戰備訓練的洗禮,很多戰機早已經是不堪重負,故障頻發。而當時我國大量高端製造裝備依賴進口,因此不少先進戰機因為配件奇缺而無法維修。為了解決戰局危勢與國內工業製造的弊端,“三線建設”策略正式啟動。在三線建設初期,國內企業通力配合,不僅解決了戰機的維修問題,還研發了屬於中國自己的製造裝備。5719廠憑藉在製造技術實現了航空發動機葉片不依賴外國進口,在國內進行修復的軍工奇蹟。而長城潤滑油也在這個時期貢獻了第一桶航空用發動機潤滑油,解決了當時我國航空沒有國產潤滑油的尷尬處境,成為中國航空工業體系中不可或缺的環節。

揭祕:中國第一桶航空用油的前世今生

揭祕:中國第一桶航空用油的前世今生

航空用發動機潤滑油作為航空發動機的血液,不但要為航空發動機各運動部件提供充分潤滑,而且還要提供足夠的密封、散熱作用,從而保障飛機發動機在高速高溫條件下安全、穩定的長時間續航能力。憑藉數年的學習經歷與實踐積累,重慶一坪化工廠(長城潤滑油重慶分公司前身)的工作人員日以繼夜工作,做了大量的實驗,終於研發出一款屬於中國人自己的新型航空潤滑油,解決了中國沒有國產航空用油的尷尬處境,讓戰機更好地運轉。

60年前的大三線建設為我國現代工業製造的飛躍奠定了基礎,從5719廠的再製造技術到長城潤滑油貢獻的第一桶航空油,技術一直在創新,歷史卻無法複製,60年前參與大三線建設的長城潤滑油等企業,為當時我國最尖端的裝備提供支持,今天,仍然是新一代的中國高端裝備的服務者與支持者。如今中國面臨著共建制造業強國的任務,以長城潤滑油作為代表的國內企業,理應發揮自身優勢,為達成國家戰略目標而努力,團結協作,以創新為研發力,為共建制造業強國貢獻力量!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