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六次遷都:絕大多數王朝變得更加強盛

中國古代史 宋朝 明朝 中國歷史 勇哥讀史 2017-04-06

生命不止,折騰不休。雖然說都城是一個國家的命脈所在,關係甚大,但從古以來,就有不少帝王因為各種原因,主動或者被動遷移都城。其中,最著名、影響最大的當屬於下面這六次。

一、商王盤庚遷殷

當年,商湯建立商朝時,將都城建立於亳(今河南商丘)。那時候,各種天災頻頻,甚至有一年,洪水爆發,竟然將都城給淹沒了。商朝多次被迫遷移都城。

到了商朝第20位君主,即盤庚時代。盤庚一想,這樣老是被洪水追著跑也不是辦法呀。於是,盤庚下定決心,再一次將都城搬遷到殷(今河南安陽)。

這一搬,成了。風調雨順了,叛亂勢力也鞭長莫及不來找麻煩了。從此,商朝政局穩定,諸侯來朝,越來越強盛。

二、周平王遷都洛邑

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六次遷都:絕大多數王朝變得更加強盛

在周朝周平王時,又發生了一次著名的遷都事件。

西周最後一位君主周幽王因為烽火戲諸侯,死於非命。西周就此結束。隨後,諸侯們擁立周幽王的太子宜臼為王,這就是周平王。

西周的都城在鎬京(今陝西省西安市長安區)。由於鎬京發生過地震,殘破不堪。又直接被北方的遊牧民族威脅。因此,周平王在鄭、秦、晉等諸侯的護衛下,將國都遷至洛邑(今河南洛陽)。

“duang”!東周開始了。

三、趙構遷都臨安

1127年3月,在金國軍隊的大舉進攻之下,北宋都城東京被攻陷。北宋王朝的兩個皇帝:宋徽宗和宋欽宗,成為金國軍隊的俘虜。次年3月,他們與后妃、宗室,以及百官數千人一道,被押送到北方苦寒之地。

史稱“靖康之變”。

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六次遷都:絕大多數王朝變得更加強盛

然而,金軍並沒有將全部宋朝宗室一網打盡,還有一個漏網之魚,即宋徽宗第九子康王趙構。趙構在南京宣佈繼承皇位,國號仍為宋,史稱南宋。然而,由於金軍繼續追趕。趙構被迫一路南行,最終來到臨安(今浙江杭州),並確定這裡為宋朝新的都城。

臨安是典型的江南城市,富庶繁華。趙構及其後繼者在這裡偏安了100多年,雖然經濟文化變得異常繁榮,軍事能力卻變得更弱。最終,南宋政權被蒙古所滅。

四、明成祖遷都北京

中原政權,一般喜歡定都南方。明朝開始的都城就是在南京。

明成祖朱棣認為,帝國的威脅主要來自北方,必須將都城定在北方的北京,以便於直接抵抗來自北方的威脅。

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六次遷都:絕大多數王朝變得更加強盛

這就是著名的“天子守國門”。

1406年,明成祖開始在北京興建皇宮和城垣。由於興建的規模太大,當時的建築技術條件又很簡陋,因此光是前期的準備工作,就足足進行了11年,從全國各地開採名貴的木材和石料,運送到北京。

1417年,北京皇宮正式動工興建。3年後,北京皇宮宣告建成。明成祖隨即下令遷都。這就是北京故宮的來歷。

五、順治遷都北京

清朝是由女真貴族努爾哈赤建立的封建王朝。努爾哈赤最初定都盛京(今瀋陽)。這在當時,是一個非常正確 選族,因為盛京戰略位置相當重要,屬於“四通八達之處,西征大明從都兒鼻渡遼河,路直且近;北征蒙古三日可至,南征朝鮮自清河路可進”。

可是,當順治皇帝揮軍入關後,這一切都改變了。入關後,為了統一全國,必須在關內重新選擇都城。於是,順治皇帝最終選擇“萬古帝王之都”的北京,作為清朝的都城。

此舉,也意味著清朝由地方政權正式轉化為統治全中國的中央王朝。

六、蔣介石遷都重慶

1937年,以七七盧溝橋事變為標誌,全面抗戰爆發。戰爭僅僅進行了4個多月,中華民國的都城南京就被日軍攻陷。

幸好,在這之前,國民政府已經逐漸將國防中心轉向西南,轉向四川。1937年11月12日,蔣介石決定遷都重慶。隨後,在南京的國民政府、國民黨中央黨部等紛紛轉到重慶辦公。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1946年5月5日,國民政府還都南京。重慶作為戰時首都的歷史使命宣告結束。【資料擴展:上海灘土皇帝杜月笙一生最怕的人物 不是黃金榮不是王亞樵

抗戰期間,國民政府以重慶為指揮中心,領導了可歌可泣的抗日戰爭。重慶也以戰時首都的地位,為抗戰作出了巨大的貢獻。【資料擴展:當妻子和小妾發生矛盾 山西王閻錫山一招處理得妥妥當當

————————

給你好看的歷史:勇哥讀史

微信公眾訂閱號:yonggedushi(長按複製添加)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