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蘭殘紙,被時光掩埋的魏晉風度

樓蘭簡紙是指在樓蘭遺址發現的墨書的殘紙和木簡,殘紙中有西晉永嘉元年(307)和永嘉四年的年號,這批殘紙當是西晉至十六國的遺物,其內容除公文文書外,還有私人的信札和信札的草稿,書體除介乎隸楷之間的楷書外,還有行書和草書,這些殘紙是研究魏、晉、十六國書法的寶貴資料,不但使我們得以窺見晉人的真實用筆,而且為研究當時書風的演化提供了實證。

樓蘭殘紙,被時光掩埋的魏晉風度

殘紙與孔侍中帖比較

今天我們就藉著樓蘭的簡紙來分析一下它所包含的書法歷史的演變。

一、曹魏末期至西晉前期木簡書跡

樓蘭遺書含紀年的簡紙有魏“景元、鹹熙”、西晉“泰始”等年號。晉武帝司馬炎265年末廢魏改晉,年號“泰始”,邊遠的西北地區信息不暢,仍沿用曹魏“鹹熙”年號,樓蘭簡紀“鹹熙二年、三年”者,即西晉“泰始元年、二年”(265、266年);寫有晉武帝年號的從“泰始二年”一直到“泰始六年”,另有少量西晉“永嘉”(307—313年)紀年殘紙。

樓蘭簡紙文書裡時代最早的木簡之一——魏景元四年簡(沙木738,263年)屬較成型的行書字跡,其筆畫較多規律性的行書化鉤連,末筆具下引、牽發之姿,比如“景、索”下的“小”、“兼”下的“灬”連成“一”。其成熟的字形筆畫等比稍晚幾年的泰始年間簡書並不遜色。

樓蘭殘紙,被時光掩埋的魏晉風度

有“泰始”紀年的幾件木簡中,有些或出於一人手筆,如沙木725、728、729、735、736,孔木50、65等;紀年為“鹹熙三年”的孔木51、64亦為同一人所書。這幾件簡書代表當時較典型的西北民間墨跡形態,它們走出早期楷、行書“多體混雜”的時代,其今楷、行書體態大致定型了,一望而知是行、楷書,而非東漢末那種既楷且隸的不成熟狀態。

樓蘭殘紙,被時光掩埋的魏晉風度

二、西晉後期殘紙墨跡

自西晉初木簡到西晉末殘紙,僅越過40多年,但新體成熟腳步頗快,楷、行書構形的集體性轉變大體完成。新體另一明顯標誌是字態一律左傾(單字左低右高)。西晉間另一個重要變化是書寫材質變化:簡牘日漸退出,紙質漸成主角,樓蘭遺書中,木簡大多屬曹魏及西晉前期之物。

樓蘭殘紙,被時光掩埋的魏晉風度樓蘭殘紙,被時光掩埋的魏晉風度

三、樓蘭西晉簡紙與郴州西晉簡牘比較

湖南郴州出土的西晉簡牘時間為西晉惠帝(290—307在位)時期,與西北樓蘭西晉簡紙處於同期。

郴州西晉簡以楷書為主,樓蘭西晉簡紙以楷、行為主。拿郴州西晉簡與樓蘭木簡比較,它們楷化進程大體相當。

筆觸上,西部書跡顯得厚重,禿鈍型筆畫較多,郴州簡則秀逸端莊。

結字上西部墨字各式各樣、良莠不齊,郴州晉簡則工整規範、今楷技巧似更熟練——這並非地區性演進的差異,而應歸於書寫技術上。

樓蘭殘紙,被時光掩埋的魏晉風度

兩種墨跡一處西北,一處南方僻蠻之地,相距不啻萬里,然而兩者對新體楷、行的表現可謂殊“法”同歸,在楷、行技術表現上大體一致。

西晉間中原士人尚未大舉南遷,各地新體的普及,一方面來自三世紀前葉中原士人新寫法(如鍾繇等)的輻射影響,另一方面歸於社會實用書寫對新體的自覺推進、發展。西晉時期,大江南北新體的進展程度大體相當,至少在永嘉之亂前如此。

樓蘭殘紙,被時光掩埋的魏晉風度

四、西部殘紙中的十六國前期墨跡研究

北方的十六國與江南的東晉處同一時空,東晉士人書法家的作品為後人津津樂道,庾、王、郗、謝氏等代表的晉人書法被後世追崇效仿,亦為帖學淵藪。

同時代的北方書寫是什麼樣子?五胡亂華,戰事頻仍,國號變幻,十六國時期存留系統的、大宗的書跡較少,西北紙簡書跡為我們提供了窺探北方書寫的材料。

樓蘭殘紙,被時光掩埋的魏晉風度

總起來看,樓蘭紙文書展示的十六國前期墨跡,既有含有古意的寫法,也有非常成熟的新體楷、行、草。將這些西北書跡和江南書法略加勘比後,我們可以做出以下思考:

一是,南、北新體發展進程的一致性。此時期南北大分裂、大動盪,而字體演進仍然繼續,南北各地文化乃至書寫的流佈互通並未真正中斷。從東晉諸種墓誌、二爨與北方碑銘的共通性,到敦煌遺書中數件王羲之《十七帖》臨本(雖然時間較晚些),等等,表明南北書法的持續交融。

樓蘭殘紙,被時光掩埋的魏晉風度

一般認為江左書體演進與書法行為依循常態、更代表主流和先進性,其實北中國未見得落後多少。

北方政權迭替頻繁,似乎文事荒蕪,但西北紙書墨跡告訴我們,這裡書法發展同樣持續不斷,西北殘紙與江左名家的諸多相似處足以證之,若得見十六國前期北方名家崔悅、盧諶(均活動於三世紀末到四世紀前葉)等,想必也是江北領新體風騷之屬。如上所述,郴州、樓蘭的西晉墨書何其相似,其楷、行的成熟度幾近一致。新體的主導與古法的遺存,於南北各地都同樣存在著,新體普及是大勢。而銘石書系統屬另一種情形,南、北方的銘刻完全承漢魏舊法,與手寫體不能同日而語。

樓蘭殘紙,被時光掩埋的魏晉風度

二是,時代風氣大體一致,表現在構字、用筆、氣息諸方面的一致性,這是書體演進歷史與書寫環境決定的,亦即說,在那個時代,不管是名門士人還是基層胥吏、平頭百姓,他們筆下總含有近似的格調、情趣,包括筆墨技巧與作品氣息。

陸機《平復帖》在樓蘭紙書中能找到不少類似的筆觸表現;《九月十一日紙》與王右軍手札何等相似;

樓蘭殘紙,被時光掩埋的魏晉風度

陸機《平復帖》

王右軍《十七帖》,於沙紙929、孔紙31.8及一些習字紙中可找到近似草法;王珣《伯遠帖》可以在《李柏文書》(橘紙538a)、《濟逞白報》(孔紙7正)等作品中發現相似技法。

樓蘭殘紙,被時光掩埋的魏晉風度

宋拓本《十七帖》

啟功先生說:“至草書之奇者,如樓蘭出土之《五月二日濟白》一紙,與閣帖中刻索靖帖毫無二致,‘無緣展懷’一紙則絕似館本十七帖。其餘小紙,有絕似鍾繇賀捷表者。”……後人所謂的“魏晉風度”,在魏晉南朝名家身上得以系統性體現,其實這種“風度”在西北殘紙上亦能覓得,乃時代風氣使然,與其說這是東晉名家書寫藝術與精神品性的追求,不如說是文字書寫特殊階段歷史規定性所決定的。

換言之,漢末魏晉字體演進的特殊情形,使新體逐步成熟,同時古體(篆隸等)並未徹底褪盡,新、舊元素並存於當時社會書寫中,其特徵反映在筆畫和組構間,令字跡呈現著獨特的氣息。所以晉書“瀟灑”韻致不止於士人名家,而具有時代性、普遍性,這在西北殘紙中也嗅得出。

樓蘭殘紙,被時光掩埋的魏晉風度樓蘭殘紙,被時光掩埋的魏晉風度

三是,名家的個性風格離不開社會基礎。西北殘紙顯示了書寫面貌的豐富多樣性,其中不乏與東晉名家作品相近的樣式——有的還早於江左名家時代。

名家技法與風格不是孤立突出的,他們一方面有其傳承譜系,如鍾、衛、王、羊等,另一方面不得忽略社會性書寫的基礎作用,如東漢末新體發展與同期劉德升、鍾繇之間關係那樣,個人與社會、名家與基層書寫間相互影響、互為作用。

樓蘭殘紙,被時光掩埋的魏晉風度

四是,社會書寫間的差別,體現在用筆風格上(如粗厚筆觸型,出鋒顯芒型,古樸型與雅逸型)、新舊體含量上、技術(高低)層面上等等。字體演進尚未徹底完成的歷史階段,不同書寫群、不同寫手筆下的墨書各不相同,因此也形成此期墨跡風格豐富多彩的局面。

五、樓蘭殘紙中的練字紙

樓蘭文書中的練字殘紙不少,絕大多數為紙質,時間大多為十六國時期,我們將這些練字紙做簡要書體統計,統計顯示其書體集中於今草、行、楷,隸書、章草極少,草、行、楷三體比例大體持平。練字紙說明當時人們練書習字之風非常盛行,而且大家主要在苦練新體楷、行、今草,亦可佐證新體流行程度。

樓蘭殘紙,被時光掩埋的魏晉風度

同近期字體“新舊”間的差異也在習字紙上反映出來,這些紙書大多為十六國前期之物,時間間隔並不大,這種“新舊”之別實屬個人書寫技巧與習慣上的。

樓蘭殘紙,被時光掩埋的魏晉風度

公眾號又雙叕改版了,為了不錯過精彩內容,建議您按照圖片提示,將「書法屋」設為星標(安卓用戶“置頂”)

樓蘭殘紙,被時光掩埋的魏晉風度樓蘭殘紙,被時光掩埋的魏晉風度

—版權聲明—

文章來自網絡,版權歸原創者所有

為傳播而發,若侵權請聯繫後臺刪除

文中觀點不代表本號立場

樓蘭殘紙,被時光掩埋的魏晉風度

主編丨汪玉琪

總監丨馮錯

編輯丨祁朦 周麗君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