鰲拜之死疑點太多,看似簡單的權力之爭其實牽涉甚廣

中國古代史 鰲拜 康熙 清朝 吞水的魚 2017-06-16

清朝歷史中,鰲拜作為康熙年間的寵臣,他的確有他自己的能力,功勞甚大,這是歷史所不能否認的。

這裡介紹一下鰲拜的生平,概述如下:

清初權臣,出身瓜爾佳氏,蘇完部族長索爾果之孫,後金開國五大臣之一費英東之侄,生年不可考,滿洲鑲黃旗人,清朝三代元勳,康熙帝早年輔政大臣之一。以戰功封公爵。鰲拜前半生軍功赫赫,號稱“滿洲第一勇士”,晚年則操握權柄、結黨營私。康熙在黃錫袞、王弘祚等大臣的支持下,主政於朝,後定下計策,在武英殿擒拿鰲拜。鰲拜被生擒之後,老死於囚牢中,他是位影響清初政局的一個重要人物。

鰲拜作為“天子自將之師”鑲黃旗的重要將領,忠心事主,始終不渝,在皇太極去世後堅決擁立其子為皇位繼承人,甚至不惜兵戎相見,最終爭得福臨繼位。他為此與睿親王多爾袞結下怨仇,在後者攝政期間,多次遭受殘酷打擊,三次論死。當年曾一起盟誓的黃旗大臣這時早已分化瓦解,改變初衷轉而投靠多爾袞者(如譚泰)大獲好處。故主皇太極既已去世,其子福臨也得以即位,鰲拜此時完全可以為謀求個人利益而黨附多爾袞,這在古往今來的官場上是司空見慣之事。但鰲拜面對如此險惡處境,卻仍然不屈不撓,始終沒有迎合多爾袞。就此而言,鰲拜作為清初一員驍將,其性格是梗直倔強、敢於抗爭的。他對故主皇太極忠心耿耿,一片赤誠,而對順治也始終堅守臣節,稱得上是一個難得的忠義之臣。在熱播的影視劇中,鰲拜形象給人們留下的都是驕橫跋扈、貪婪不法的奸惡形象,他的忠貞梗直這一面恐怕還是鮮為人知的。

鰲拜之死疑點太多,看似簡單的權力之爭其實牽涉甚廣

鰲拜最終獲罪的原因,還是他結黨營私,阻礙了康熙皇權的集中,與皇帝的獨掌乾坤形成了強烈的矛盾,而不是他有叛逆篡位之嫌。如果鰲拜有謀反之罪,當時肯定就會對他處死,而且還會禍滅九族。從康熙的愧疚之處就可以看出來鰲拜並沒有謀反的跡象,並且康親王傑書等又列上鰲拜大罪三十,主張“大辟”並株連其家,但康熙皇帝並沒有應允,也說明了鰲拜罪不至死。

康熙四十二年,康熙下旨善待鰲拜後人,在之前因為鰲拜的事情,他的家人都死的死,逃的逃。事情風頭一過,現在重新給予官職。但這時候的康熙並未給鰲拜平反,只是用用一種隱晦的方式表達對鰲拜的歉意。

康熙五十二年,康熙公開表示:“我朝從徵效力大臣中,莫過於鰲拜巴圖魯者……鰲拜功勞顯著,應給世職。”康熙皇帝追封鰲拜一等男爵。雍正即位後,加封鰲拜一等公,並將先帝所立鰲拜不實之罪狀悉數平反,為鰲拜正名。並且,雍正皇帝做了這些之後還是覺得對不起鰲拜,於是又加封鰲拜一等超武公,世襲罔替。

鰲拜之死疑點太多,看似簡單的權力之爭其實牽涉甚廣

這些為鰲拜翻案的行為更加說明了,在清帝王的眼中鰲拜並不是叛逆奸臣,最多算是權臣。甚至是值得褒獎的有功之臣。只是鰲拜的最大錯誤就在於晚年不知收斂過於膨脹,與皇權發生矛盾,導致皇權無法集中。清朝內部權力鬥爭表現在滿族貴族勢力與皇權的衝突,而舊勢力在當時就表現為以鰲拜為代表的議政王大臣會議。這些都是每個朝代君主都會面臨的問題,只是表現形式不同,在康熙時代,正好落在了鰲拜的身上。

鰲拜之死疑點太多,看似簡單的權力之爭其實牽涉甚廣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