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軍隊進駐這個中東國家,可切斷東亞大國30%的石油

中東局勢 石油 能源 阿曼 海外探客 海外探客 2017-09-29

  最近,全世界的目光都被一個大流氓國家和一個小流氓國家吸引。小流氓說大流氓“首先宣戰”,威脅擊落其轟炸機。大流氓則罵小流氓“魯莽、荒唐”,並一如既往地秀肌肉,聲稱自己“有很多軍事選項應對威脅。”一時間,喊打喊殺聲此起彼伏,口頭逞強相互刺激,眼看雙方的槍口已經頂到了對方的腦門上,戰爭的陰雲籠罩在半島上空,有的西方媒體認為這是1962年古巴事件以來最接近核戰的危機。

不過,就在東北亞局勢讓全球都憂心忡忡之時,印度悄悄辦了3件影響深遠的大事。

印度軍隊進駐這個中東國家,可切斷東亞大國30%的石油

首先,就在9月21日,印度軍方兩家先進的P-8I“海神”反潛戰機飛抵阿曼,同時還在阿曼部署了“孟買”號導彈驅逐艦和“西舒瑪”號常規潛艇(自德國進口)。印軍毫不掩飾將在阿曼長期部署的安排。

而在2016年5月,莫迪與伊朗總統魯哈尼簽署了恰巴哈爾港合作協議,印度將投資5億美元主導伊朗恰巴哈爾港的開發。這個港口位於瓜達爾港以西不到100公里處,更加靠近中東。印度著力建設這個港口,無疑是把它當成深入阿富汗和中亞的跳板。

利用恰巴哈爾港,印度就可以繞過由巴基斯坦,直接從海上與伊朗建立更緊密的貿易聯繫,印度商品可以把伊朗當成中轉站,通過陸路銷往阿富汗、中亞、高加索甚至俄羅斯。而控制了這個港口,印度不僅可以更加方便地從伊朗獲取石油,未來很可能還瞄上距離恰巴哈爾幾百公里的亞洲最大鐵礦“哈吉加克”,還有阿富汗的艾娜克銅礦。這兩處分別蘊藏有20億噸鐵礦石和7億噸銅礦,是莫迪“印度製造2025”戰略不可缺少的原料產地。

考慮到印度已經在阿富汗建設218公里連接到伊朗邊境的公路,未來很可能與恰巴哈爾港實現連通,不能不引起警惕。雖然印度的基礎設施建設一直遭到嘲笑,但這次印度似乎是動真格了。

由此一來,印度軍隊在波斯灣入口南北兩側都已經保持軍事存在,不僅加強了對阿拉伯海的控制,還能鉗制世界能源大動脈波斯灣航線。考慮到中國進口的大部分原油和液化天然氣都要經過波斯灣,印度此舉不可謂不陰險。根據媒體報道,2015年底東亞大國石油對外依賴度接近60%,中東石油佔比超過50%,也就是說,中東石油佔東亞大國使用量的30%。假如波斯灣航線中斷,中國僅能正常供應約75天的石油使用量。

其次,印度還在印度洋東北部的安達曼群島增派了戰鬥機,部署了“搜尋者”無人偵察機,這個區大腦距離馬六甲西北口僅僅350公里,世界最繁華的航道進入了印度的打擊範圍。加上印度與馬爾代夫、馬達加斯加、毛里求斯等國建設的雷達和監聽設施,印度洋西部和北部都處於印度的監控之下。

由於對所謂的“珍珠鏈戰略”疑神疑鬼,印度把東亞大國投資興建的瓜達爾港視為眼中釘肉中刺,採取了制衡策略。印度的擔憂離不開美國的推波助瀾。早在2005年,美國軍方就在《亞洲的能源未來》裡指出東亞大國通過投資等手段,從馬六甲到亞丁灣獲得艦艇停泊基地。這種港口布局既有打破能源封鎖、保證能源和貿易航線安全的作用,還能使本國海軍挺進印度洋。從緬甸的實兌港、孟加拉國的索納迪亞港、斯里蘭卡的科倫坡港到巴基斯坦的瓜達爾港,這一系列的港口串成了“珍珠鏈”。

事實上,美國人說的並不完全正確,因為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後來的結果證明,這些沿線國家都不傻,沒有提供現成的港口的設施,而是讓東亞大國為本國建設新的港口和開發區,獲得最大的利益。

印度軍隊進駐這個中東國家,可切斷東亞大國30%的石油

面對東亞大國正常的投資與貿易,印度一直擔憂“珍珠鏈戰略”成為套在其脖頸上的“絞繩”,因此一直重視與美日合作。2016年美印日“馬拉巴爾”海上聯合軍演就被印度軍方定位為反制某個“好戰的大國”,將獵殺敵國潛艇作為重點。2017年“馬拉巴爾”正值印度悍然阻止鄰國修路,更是升級為“全航母演習”,美日出頭為印度鼓勁打氣。

第三,在9月18日參加聯合國大會期間,美印日三國外長決定在印度洋-太平洋的某些“關鍵戰略港口”開展基礎設施合作,以牽制“帶路倡議”,並在強化海洋安全合作達成了一致,強調“航行自由”、“遵守國際法”、“和平解決地區爭端”等主張,招招不離大國崛起的現實。

印度媒體高度評價這次三國會晤是“積極的外交政策”,配合日本構築“對華包圍網”。在分工上,印度負責政治上的施壓,而日本則負責出資。2016年,迫於壓力,孟加拉國取消了東亞大國開發索納迪亞港的計劃,轉而交給日本企業。

印度軍隊進駐這個中東國家,可切斷東亞大國30%的石油

美國防長馬蒂斯也從9月26日開始訪問印度,雙方將加強防衛合作,印度或將被允許購買美國的“海上衛士”無人機,還考慮購買70架最新版F-16戰機,總價接近150億美元。考慮到在南亞政策上美國已經拋棄巴基斯坦,持續力捧印度擴大勢力範圍,不僅承認印度為“主要國防夥伴”,還力挺印度發揮更大作用。可以說,莫迪迎來了“高築牆、廣積糧”的好時期。

必須注意到,自從對峙事件以和平方式解決以來,印度一直秣兵歷馬、枕戈待旦。莫迪的強硬獲得印度國內的廣泛讚譽,不能排除下次類似事件的發生。可以想見,印度的準備將更加充分,獲得的國際支援將更多。東亞大國那種“窮則自古以來,達則無可爭辯”的外交風格需要調整,儘管2017年度中國GDP按照購買力評價計算達到23萬億美元,而印度只有9.5萬億美元,但印度不是一個人在戰鬥,從區域軍事佈局、外交到裝備,印度做了3件影響深遠的大事,是一個難纏的對手。當對方手裡的籌碼越來越多,國民希望看到己方的針對性措施,希望看到鼓舞士氣的強硬表態。(完)

注:本文系“海外探客”原創稿件。想看新聞背後的內幕?敬請關注donatehour007。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