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白》:存在感扭曲的後果是冷漠殺戮'

"
"
《告白》:存在感扭曲的後果是冷漠殺戮

中島哲也在拍攝《告白》時耗了不少心血。據電影上映之後的宣傳爆料,一向以拍片時吃胖見聞的中島,在導演《告白》過程中,消瘦不少。這部電影涉及主要人物有六個人之多,其中有五個人在電影中擁有告白橋段,可以說,對於導演來說,是不小的挑戰。中島哲也以熱鬧和冷酷的反差所見聞,在《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中我們已經感受到他的電影中獨有的視覺效果——亮麗的電影色調、輕鬆優美的配樂卻反襯著人物的悲劇命運,這種視覺感官和心理體驗上的反差,讓中島哲也的電影往往有一種極致的銳利感。

讚譽與撻伐

《告白》改編於湊佳苗的同名處女作。當年湊佳苗在《小說推理》雜誌上連載三章即引起轟動,並憑藉第一章便獲得了2007年度小說推理新人獎。之後湊佳苗將這部小說整理成冊出版,除了獲得讀者的青睞,也摘取了不少小說獎項。當年小說風靡時,大受歡迎的同時褒貶不一,有人盛讚為世紀傑作,也有人批評過分觸碰禁忌,爭議很大。

"
《告白》:存在感扭曲的後果是冷漠殺戮

中島哲也在拍攝《告白》時耗了不少心血。據電影上映之後的宣傳爆料,一向以拍片時吃胖見聞的中島,在導演《告白》過程中,消瘦不少。這部電影涉及主要人物有六個人之多,其中有五個人在電影中擁有告白橋段,可以說,對於導演來說,是不小的挑戰。中島哲也以熱鬧和冷酷的反差所見聞,在《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中我們已經感受到他的電影中獨有的視覺效果——亮麗的電影色調、輕鬆優美的配樂卻反襯著人物的悲劇命運,這種視覺感官和心理體驗上的反差,讓中島哲也的電影往往有一種極致的銳利感。

讚譽與撻伐

《告白》改編於湊佳苗的同名處女作。當年湊佳苗在《小說推理》雜誌上連載三章即引起轟動,並憑藉第一章便獲得了2007年度小說推理新人獎。之後湊佳苗將這部小說整理成冊出版,除了獲得讀者的青睞,也摘取了不少小說獎項。當年小說風靡時,大受歡迎的同時褒貶不一,有人盛讚為世紀傑作,也有人批評過分觸碰禁忌,爭議很大。

《告白》:存在感扭曲的後果是冷漠殺戮

三年後,中島哲也將《告白》進行了精心改編,這部電影一上映其引起的轟動比起當年小說版有過之無不及。中島哲也是個非常注重視覺體驗的導演,在《被嫌棄的松子》中我們已經領教諸多,而於《告白》這部電影中島哲也運用了同樣的手法,在原小說本就震撼的劇情體驗上增色不少,因此給人震撼的同時,其爭議性也較原著小說更為強烈。在日本上映時,該片被列為“R15+”級,即未滿十五歲不得觀看。於我個人而言,對這部電影的態度是正面的。如果把看電影比作吃雞蛋,那麼,在看《告白》開篇片段時,我已經嗅到了這顆雞蛋的香氣撲鼻。在之後的一個多小時中,我一直被導演高級的故事敘述技法和人物深刻的情感自白所深深吸引,如痴如醉。

有人曾這樣講過,話劇是表演者的藝術,唯有好的表演者才能打動觀眾,引起共鳴;而電影則是導演的藝術,好的導演就算給一個爛演員,也能化腐朽為神奇。就《告白》這部電影來講,中島哲也在這個標準之下,已經跨入了好導演的門檻。電影上映次年,橫掃了亞洲數個重大電影展,如在香港電影金像獎上獲得最佳亞洲電影,在日本電影學院獎上榮獲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編劇等,除此之外,獲得的各項提名不一而足。

"
《告白》:存在感扭曲的後果是冷漠殺戮

中島哲也在拍攝《告白》時耗了不少心血。據電影上映之後的宣傳爆料,一向以拍片時吃胖見聞的中島,在導演《告白》過程中,消瘦不少。這部電影涉及主要人物有六個人之多,其中有五個人在電影中擁有告白橋段,可以說,對於導演來說,是不小的挑戰。中島哲也以熱鬧和冷酷的反差所見聞,在《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中我們已經感受到他的電影中獨有的視覺效果——亮麗的電影色調、輕鬆優美的配樂卻反襯著人物的悲劇命運,這種視覺感官和心理體驗上的反差,讓中島哲也的電影往往有一種極致的銳利感。

讚譽與撻伐

《告白》改編於湊佳苗的同名處女作。當年湊佳苗在《小說推理》雜誌上連載三章即引起轟動,並憑藉第一章便獲得了2007年度小說推理新人獎。之後湊佳苗將這部小說整理成冊出版,除了獲得讀者的青睞,也摘取了不少小說獎項。當年小說風靡時,大受歡迎的同時褒貶不一,有人盛讚為世紀傑作,也有人批評過分觸碰禁忌,爭議很大。

《告白》:存在感扭曲的後果是冷漠殺戮

三年後,中島哲也將《告白》進行了精心改編,這部電影一上映其引起的轟動比起當年小說版有過之無不及。中島哲也是個非常注重視覺體驗的導演,在《被嫌棄的松子》中我們已經領教諸多,而於《告白》這部電影中島哲也運用了同樣的手法,在原小說本就震撼的劇情體驗上增色不少,因此給人震撼的同時,其爭議性也較原著小說更為強烈。在日本上映時,該片被列為“R15+”級,即未滿十五歲不得觀看。於我個人而言,對這部電影的態度是正面的。如果把看電影比作吃雞蛋,那麼,在看《告白》開篇片段時,我已經嗅到了這顆雞蛋的香氣撲鼻。在之後的一個多小時中,我一直被導演高級的故事敘述技法和人物深刻的情感自白所深深吸引,如痴如醉。

有人曾這樣講過,話劇是表演者的藝術,唯有好的表演者才能打動觀眾,引起共鳴;而電影則是導演的藝術,好的導演就算給一個爛演員,也能化腐朽為神奇。就《告白》這部電影來講,中島哲也在這個標準之下,已經跨入了好導演的門檻。電影上映次年,橫掃了亞洲數個重大電影展,如在香港電影金像獎上獲得最佳亞洲電影,在日本電影學院獎上榮獲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編劇等,除此之外,獲得的各項提名不一而足。

《告白》:存在感扭曲的後果是冷漠殺戮

《告白》獲得眾多殊榮的同時,也不乏撻伐者,他們認為電影過分放大了人性之惡,把暴力標籤化,可我認為,這部電影雖然有誇大的成分,但是導演的處理是恰到好處的。因為用誇張的手法將人性特點揭露出來時,並沒有扭曲人性的實質,更像是用顯微鏡去看微生物,雖然對微生物有所放大,但是實質並無改變。至於有人說電影對孩子殘忍面的描述脫離事實,我也不敢苟同。個人認為,《告白》表面上是描寫一個關於少年犯罪的故事,實則是在層層揭開人性深處對自我存在感的尋找,這種尋找的扭曲在電影中體現為了冷漠殺戮。

扭曲的存在感

對存在感的渴望其實不只是存在於少年時期,它貫穿於人的一生。不僅孩子會產生電影中人性的扭曲,但凡所處環境和所受教育不當,成年人們也會出現這種扭曲,曝露其殘忍面。社會中的犯罪現象多源於此。電影中涉及的六個主要人物,分別是兩個老師——森口悠子和寺田良輝、三個學生——渡邊修哉、下村直樹和北原美月、一個家長——下村優子,這六個人其實都有存在感缺失的問題,只不過相比於三個學生的殘忍做法,另外三個成年人更加文明一些。

"
《告白》:存在感扭曲的後果是冷漠殺戮

中島哲也在拍攝《告白》時耗了不少心血。據電影上映之後的宣傳爆料,一向以拍片時吃胖見聞的中島,在導演《告白》過程中,消瘦不少。這部電影涉及主要人物有六個人之多,其中有五個人在電影中擁有告白橋段,可以說,對於導演來說,是不小的挑戰。中島哲也以熱鬧和冷酷的反差所見聞,在《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中我們已經感受到他的電影中獨有的視覺效果——亮麗的電影色調、輕鬆優美的配樂卻反襯著人物的悲劇命運,這種視覺感官和心理體驗上的反差,讓中島哲也的電影往往有一種極致的銳利感。

讚譽與撻伐

《告白》改編於湊佳苗的同名處女作。當年湊佳苗在《小說推理》雜誌上連載三章即引起轟動,並憑藉第一章便獲得了2007年度小說推理新人獎。之後湊佳苗將這部小說整理成冊出版,除了獲得讀者的青睞,也摘取了不少小說獎項。當年小說風靡時,大受歡迎的同時褒貶不一,有人盛讚為世紀傑作,也有人批評過分觸碰禁忌,爭議很大。

《告白》:存在感扭曲的後果是冷漠殺戮

三年後,中島哲也將《告白》進行了精心改編,這部電影一上映其引起的轟動比起當年小說版有過之無不及。中島哲也是個非常注重視覺體驗的導演,在《被嫌棄的松子》中我們已經領教諸多,而於《告白》這部電影中島哲也運用了同樣的手法,在原小說本就震撼的劇情體驗上增色不少,因此給人震撼的同時,其爭議性也較原著小說更為強烈。在日本上映時,該片被列為“R15+”級,即未滿十五歲不得觀看。於我個人而言,對這部電影的態度是正面的。如果把看電影比作吃雞蛋,那麼,在看《告白》開篇片段時,我已經嗅到了這顆雞蛋的香氣撲鼻。在之後的一個多小時中,我一直被導演高級的故事敘述技法和人物深刻的情感自白所深深吸引,如痴如醉。

有人曾這樣講過,話劇是表演者的藝術,唯有好的表演者才能打動觀眾,引起共鳴;而電影則是導演的藝術,好的導演就算給一個爛演員,也能化腐朽為神奇。就《告白》這部電影來講,中島哲也在這個標準之下,已經跨入了好導演的門檻。電影上映次年,橫掃了亞洲數個重大電影展,如在香港電影金像獎上獲得最佳亞洲電影,在日本電影學院獎上榮獲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編劇等,除此之外,獲得的各項提名不一而足。

《告白》:存在感扭曲的後果是冷漠殺戮

《告白》獲得眾多殊榮的同時,也不乏撻伐者,他們認為電影過分放大了人性之惡,把暴力標籤化,可我認為,這部電影雖然有誇大的成分,但是導演的處理是恰到好處的。因為用誇張的手法將人性特點揭露出來時,並沒有扭曲人性的實質,更像是用顯微鏡去看微生物,雖然對微生物有所放大,但是實質並無改變。至於有人說電影對孩子殘忍面的描述脫離事實,我也不敢苟同。個人認為,《告白》表面上是描寫一個關於少年犯罪的故事,實則是在層層揭開人性深處對自我存在感的尋找,這種尋找的扭曲在電影中體現為了冷漠殺戮。

扭曲的存在感

對存在感的渴望其實不只是存在於少年時期,它貫穿於人的一生。不僅孩子會產生電影中人性的扭曲,但凡所處環境和所受教育不當,成年人們也會出現這種扭曲,曝露其殘忍面。社會中的犯罪現象多源於此。電影中涉及的六個主要人物,分別是兩個老師——森口悠子和寺田良輝、三個學生——渡邊修哉、下村直樹和北原美月、一個家長——下村優子,這六個人其實都有存在感缺失的問題,只不過相比於三個學生的殘忍做法,另外三個成年人更加文明一些。

《告白》:存在感扭曲的後果是冷漠殺戮

渡邊修哉之所以要殺森口悠子的女兒愛美,是因為他的存在感來自於拋棄他的母親,希望以此獲得他母親的關注。下村直樹的存在感是來自於同學的眼光,他為了證明自己並不是廢物、足夠勇敢,毅然將愛美丟在了水裡。至於北原美月之所以給家裡的人投毒,電影中雖然沒有過多描述,但是也可以猜測的到,很可能是沒有受到家人的呵護和關注,她希望以此獲得她在家庭中的存在感。

"
《告白》:存在感扭曲的後果是冷漠殺戮

中島哲也在拍攝《告白》時耗了不少心血。據電影上映之後的宣傳爆料,一向以拍片時吃胖見聞的中島,在導演《告白》過程中,消瘦不少。這部電影涉及主要人物有六個人之多,其中有五個人在電影中擁有告白橋段,可以說,對於導演來說,是不小的挑戰。中島哲也以熱鬧和冷酷的反差所見聞,在《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中我們已經感受到他的電影中獨有的視覺效果——亮麗的電影色調、輕鬆優美的配樂卻反襯著人物的悲劇命運,這種視覺感官和心理體驗上的反差,讓中島哲也的電影往往有一種極致的銳利感。

讚譽與撻伐

《告白》改編於湊佳苗的同名處女作。當年湊佳苗在《小說推理》雜誌上連載三章即引起轟動,並憑藉第一章便獲得了2007年度小說推理新人獎。之後湊佳苗將這部小說整理成冊出版,除了獲得讀者的青睞,也摘取了不少小說獎項。當年小說風靡時,大受歡迎的同時褒貶不一,有人盛讚為世紀傑作,也有人批評過分觸碰禁忌,爭議很大。

《告白》:存在感扭曲的後果是冷漠殺戮

三年後,中島哲也將《告白》進行了精心改編,這部電影一上映其引起的轟動比起當年小說版有過之無不及。中島哲也是個非常注重視覺體驗的導演,在《被嫌棄的松子》中我們已經領教諸多,而於《告白》這部電影中島哲也運用了同樣的手法,在原小說本就震撼的劇情體驗上增色不少,因此給人震撼的同時,其爭議性也較原著小說更為強烈。在日本上映時,該片被列為“R15+”級,即未滿十五歲不得觀看。於我個人而言,對這部電影的態度是正面的。如果把看電影比作吃雞蛋,那麼,在看《告白》開篇片段時,我已經嗅到了這顆雞蛋的香氣撲鼻。在之後的一個多小時中,我一直被導演高級的故事敘述技法和人物深刻的情感自白所深深吸引,如痴如醉。

有人曾這樣講過,話劇是表演者的藝術,唯有好的表演者才能打動觀眾,引起共鳴;而電影則是導演的藝術,好的導演就算給一個爛演員,也能化腐朽為神奇。就《告白》這部電影來講,中島哲也在這個標準之下,已經跨入了好導演的門檻。電影上映次年,橫掃了亞洲數個重大電影展,如在香港電影金像獎上獲得最佳亞洲電影,在日本電影學院獎上榮獲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編劇等,除此之外,獲得的各項提名不一而足。

《告白》:存在感扭曲的後果是冷漠殺戮

《告白》獲得眾多殊榮的同時,也不乏撻伐者,他們認為電影過分放大了人性之惡,把暴力標籤化,可我認為,這部電影雖然有誇大的成分,但是導演的處理是恰到好處的。因為用誇張的手法將人性特點揭露出來時,並沒有扭曲人性的實質,更像是用顯微鏡去看微生物,雖然對微生物有所放大,但是實質並無改變。至於有人說電影對孩子殘忍面的描述脫離事實,我也不敢苟同。個人認為,《告白》表面上是描寫一個關於少年犯罪的故事,實則是在層層揭開人性深處對自我存在感的尋找,這種尋找的扭曲在電影中體現為了冷漠殺戮。

扭曲的存在感

對存在感的渴望其實不只是存在於少年時期,它貫穿於人的一生。不僅孩子會產生電影中人性的扭曲,但凡所處環境和所受教育不當,成年人們也會出現這種扭曲,曝露其殘忍面。社會中的犯罪現象多源於此。電影中涉及的六個主要人物,分別是兩個老師——森口悠子和寺田良輝、三個學生——渡邊修哉、下村直樹和北原美月、一個家長——下村優子,這六個人其實都有存在感缺失的問題,只不過相比於三個學生的殘忍做法,另外三個成年人更加文明一些。

《告白》:存在感扭曲的後果是冷漠殺戮

渡邊修哉之所以要殺森口悠子的女兒愛美,是因為他的存在感來自於拋棄他的母親,希望以此獲得他母親的關注。下村直樹的存在感是來自於同學的眼光,他為了證明自己並不是廢物、足夠勇敢,毅然將愛美丟在了水裡。至於北原美月之所以給家裡的人投毒,電影中雖然沒有過多描述,但是也可以猜測的到,很可能是沒有受到家人的呵護和關注,她希望以此獲得她在家庭中的存在感。

《告白》:存在感扭曲的後果是冷漠殺戮

除了三個小孩之外,電影中的成年人也對存在感苦苦尋覓。對於森口悠子來說,女兒即是她的存在價值,當女兒被害之後,存在感缺失的痛苦只能投射在復仇之上。對於下村優子來說,其丈夫常年在外工作,大女兒在東京讀大學,小兒子是她生活的唯一意義,也是她存在感的投射。所以她對兒子過分溺愛,自欺欺人,對兒子那種乖巧的想象誤以為真,在兒子做出殺人舉動後,百般為兒子辯解,直到最後兒子親口承認森口女兒是自己殺死時,下村優子方才徹底絕望。此時的下村優子也產生了存在感的缺失,她對兒子所有的想象都如泡沫般爆破,於是,她不得已決定將兒子殺了,然後自殺。

"
《告白》:存在感扭曲的後果是冷漠殺戮

中島哲也在拍攝《告白》時耗了不少心血。據電影上映之後的宣傳爆料,一向以拍片時吃胖見聞的中島,在導演《告白》過程中,消瘦不少。這部電影涉及主要人物有六個人之多,其中有五個人在電影中擁有告白橋段,可以說,對於導演來說,是不小的挑戰。中島哲也以熱鬧和冷酷的反差所見聞,在《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中我們已經感受到他的電影中獨有的視覺效果——亮麗的電影色調、輕鬆優美的配樂卻反襯著人物的悲劇命運,這種視覺感官和心理體驗上的反差,讓中島哲也的電影往往有一種極致的銳利感。

讚譽與撻伐

《告白》改編於湊佳苗的同名處女作。當年湊佳苗在《小說推理》雜誌上連載三章即引起轟動,並憑藉第一章便獲得了2007年度小說推理新人獎。之後湊佳苗將這部小說整理成冊出版,除了獲得讀者的青睞,也摘取了不少小說獎項。當年小說風靡時,大受歡迎的同時褒貶不一,有人盛讚為世紀傑作,也有人批評過分觸碰禁忌,爭議很大。

《告白》:存在感扭曲的後果是冷漠殺戮

三年後,中島哲也將《告白》進行了精心改編,這部電影一上映其引起的轟動比起當年小說版有過之無不及。中島哲也是個非常注重視覺體驗的導演,在《被嫌棄的松子》中我們已經領教諸多,而於《告白》這部電影中島哲也運用了同樣的手法,在原小說本就震撼的劇情體驗上增色不少,因此給人震撼的同時,其爭議性也較原著小說更為強烈。在日本上映時,該片被列為“R15+”級,即未滿十五歲不得觀看。於我個人而言,對這部電影的態度是正面的。如果把看電影比作吃雞蛋,那麼,在看《告白》開篇片段時,我已經嗅到了這顆雞蛋的香氣撲鼻。在之後的一個多小時中,我一直被導演高級的故事敘述技法和人物深刻的情感自白所深深吸引,如痴如醉。

有人曾這樣講過,話劇是表演者的藝術,唯有好的表演者才能打動觀眾,引起共鳴;而電影則是導演的藝術,好的導演就算給一個爛演員,也能化腐朽為神奇。就《告白》這部電影來講,中島哲也在這個標準之下,已經跨入了好導演的門檻。電影上映次年,橫掃了亞洲數個重大電影展,如在香港電影金像獎上獲得最佳亞洲電影,在日本電影學院獎上榮獲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編劇等,除此之外,獲得的各項提名不一而足。

《告白》:存在感扭曲的後果是冷漠殺戮

《告白》獲得眾多殊榮的同時,也不乏撻伐者,他們認為電影過分放大了人性之惡,把暴力標籤化,可我認為,這部電影雖然有誇大的成分,但是導演的處理是恰到好處的。因為用誇張的手法將人性特點揭露出來時,並沒有扭曲人性的實質,更像是用顯微鏡去看微生物,雖然對微生物有所放大,但是實質並無改變。至於有人說電影對孩子殘忍面的描述脫離事實,我也不敢苟同。個人認為,《告白》表面上是描寫一個關於少年犯罪的故事,實則是在層層揭開人性深處對自我存在感的尋找,這種尋找的扭曲在電影中體現為了冷漠殺戮。

扭曲的存在感

對存在感的渴望其實不只是存在於少年時期,它貫穿於人的一生。不僅孩子會產生電影中人性的扭曲,但凡所處環境和所受教育不當,成年人們也會出現這種扭曲,曝露其殘忍面。社會中的犯罪現象多源於此。電影中涉及的六個主要人物,分別是兩個老師——森口悠子和寺田良輝、三個學生——渡邊修哉、下村直樹和北原美月、一個家長——下村優子,這六個人其實都有存在感缺失的問題,只不過相比於三個學生的殘忍做法,另外三個成年人更加文明一些。

《告白》:存在感扭曲的後果是冷漠殺戮

渡邊修哉之所以要殺森口悠子的女兒愛美,是因為他的存在感來自於拋棄他的母親,希望以此獲得他母親的關注。下村直樹的存在感是來自於同學的眼光,他為了證明自己並不是廢物、足夠勇敢,毅然將愛美丟在了水裡。至於北原美月之所以給家裡的人投毒,電影中雖然沒有過多描述,但是也可以猜測的到,很可能是沒有受到家人的呵護和關注,她希望以此獲得她在家庭中的存在感。

《告白》:存在感扭曲的後果是冷漠殺戮

除了三個小孩之外,電影中的成年人也對存在感苦苦尋覓。對於森口悠子來說,女兒即是她的存在價值,當女兒被害之後,存在感缺失的痛苦只能投射在復仇之上。對於下村優子來說,其丈夫常年在外工作,大女兒在東京讀大學,小兒子是她生活的唯一意義,也是她存在感的投射。所以她對兒子過分溺愛,自欺欺人,對兒子那種乖巧的想象誤以為真,在兒子做出殺人舉動後,百般為兒子辯解,直到最後兒子親口承認森口女兒是自己殺死時,下村優子方才徹底絕望。此時的下村優子也產生了存在感的缺失,她對兒子所有的想象都如泡沫般爆破,於是,她不得已決定將兒子殺了,然後自殺。

《告白》:存在感扭曲的後果是冷漠殺戮

以上的五個人都具備這種帶有冷漠殺戮性質的存在感的尋求,這種尋求充滿血腥,讓我們震撼不已。所幸導演沒有完全割捨美好,電影中尚有一個善良的寺田良輝存在,他對存在感的尋找是投射於做一個偉大的老師,所以他對前輩櫻宮老師十分崇拜。但是在電影殘忍粗暴的大環境下,這樣一個十足好人也不能倖免於難,不僅被森口悠子利用,成為她手中的復仇工具,而且還成了露娜希事件主人公北原美月的殺害目標。如果北原美月沒有被渡邊修哉殺死,那麼寺田良輝也不能倖免。

導演最後的善意垂憐

這麼看來,日本將這部電影歸於“R15+”不無道理。全片充斥著人性的冷漠和血腥,在電影涉及的三個孩子身上我們看到的均是對生命的漠視,他們口中的殺人如踩一隻螞蟻般無足輕重,讓人既撼動又憤慨。更讓我們痛心的是,這些孩子不思悔改,像渡邊修哉和下村直樹在殺人之後,縱然被懲罰,也不去考慮被害人家屬的痛苦,只是自私地考慮自身利益。

"
《告白》:存在感扭曲的後果是冷漠殺戮

中島哲也在拍攝《告白》時耗了不少心血。據電影上映之後的宣傳爆料,一向以拍片時吃胖見聞的中島,在導演《告白》過程中,消瘦不少。這部電影涉及主要人物有六個人之多,其中有五個人在電影中擁有告白橋段,可以說,對於導演來說,是不小的挑戰。中島哲也以熱鬧和冷酷的反差所見聞,在《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中我們已經感受到他的電影中獨有的視覺效果——亮麗的電影色調、輕鬆優美的配樂卻反襯著人物的悲劇命運,這種視覺感官和心理體驗上的反差,讓中島哲也的電影往往有一種極致的銳利感。

讚譽與撻伐

《告白》改編於湊佳苗的同名處女作。當年湊佳苗在《小說推理》雜誌上連載三章即引起轟動,並憑藉第一章便獲得了2007年度小說推理新人獎。之後湊佳苗將這部小說整理成冊出版,除了獲得讀者的青睞,也摘取了不少小說獎項。當年小說風靡時,大受歡迎的同時褒貶不一,有人盛讚為世紀傑作,也有人批評過分觸碰禁忌,爭議很大。

《告白》:存在感扭曲的後果是冷漠殺戮

三年後,中島哲也將《告白》進行了精心改編,這部電影一上映其引起的轟動比起當年小說版有過之無不及。中島哲也是個非常注重視覺體驗的導演,在《被嫌棄的松子》中我們已經領教諸多,而於《告白》這部電影中島哲也運用了同樣的手法,在原小說本就震撼的劇情體驗上增色不少,因此給人震撼的同時,其爭議性也較原著小說更為強烈。在日本上映時,該片被列為“R15+”級,即未滿十五歲不得觀看。於我個人而言,對這部電影的態度是正面的。如果把看電影比作吃雞蛋,那麼,在看《告白》開篇片段時,我已經嗅到了這顆雞蛋的香氣撲鼻。在之後的一個多小時中,我一直被導演高級的故事敘述技法和人物深刻的情感自白所深深吸引,如痴如醉。

有人曾這樣講過,話劇是表演者的藝術,唯有好的表演者才能打動觀眾,引起共鳴;而電影則是導演的藝術,好的導演就算給一個爛演員,也能化腐朽為神奇。就《告白》這部電影來講,中島哲也在這個標準之下,已經跨入了好導演的門檻。電影上映次年,橫掃了亞洲數個重大電影展,如在香港電影金像獎上獲得最佳亞洲電影,在日本電影學院獎上榮獲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編劇等,除此之外,獲得的各項提名不一而足。

《告白》:存在感扭曲的後果是冷漠殺戮

《告白》獲得眾多殊榮的同時,也不乏撻伐者,他們認為電影過分放大了人性之惡,把暴力標籤化,可我認為,這部電影雖然有誇大的成分,但是導演的處理是恰到好處的。因為用誇張的手法將人性特點揭露出來時,並沒有扭曲人性的實質,更像是用顯微鏡去看微生物,雖然對微生物有所放大,但是實質並無改變。至於有人說電影對孩子殘忍面的描述脫離事實,我也不敢苟同。個人認為,《告白》表面上是描寫一個關於少年犯罪的故事,實則是在層層揭開人性深處對自我存在感的尋找,這種尋找的扭曲在電影中體現為了冷漠殺戮。

扭曲的存在感

對存在感的渴望其實不只是存在於少年時期,它貫穿於人的一生。不僅孩子會產生電影中人性的扭曲,但凡所處環境和所受教育不當,成年人們也會出現這種扭曲,曝露其殘忍面。社會中的犯罪現象多源於此。電影中涉及的六個主要人物,分別是兩個老師——森口悠子和寺田良輝、三個學生——渡邊修哉、下村直樹和北原美月、一個家長——下村優子,這六個人其實都有存在感缺失的問題,只不過相比於三個學生的殘忍做法,另外三個成年人更加文明一些。

《告白》:存在感扭曲的後果是冷漠殺戮

渡邊修哉之所以要殺森口悠子的女兒愛美,是因為他的存在感來自於拋棄他的母親,希望以此獲得他母親的關注。下村直樹的存在感是來自於同學的眼光,他為了證明自己並不是廢物、足夠勇敢,毅然將愛美丟在了水裡。至於北原美月之所以給家裡的人投毒,電影中雖然沒有過多描述,但是也可以猜測的到,很可能是沒有受到家人的呵護和關注,她希望以此獲得她在家庭中的存在感。

《告白》:存在感扭曲的後果是冷漠殺戮

除了三個小孩之外,電影中的成年人也對存在感苦苦尋覓。對於森口悠子來說,女兒即是她的存在價值,當女兒被害之後,存在感缺失的痛苦只能投射在復仇之上。對於下村優子來說,其丈夫常年在外工作,大女兒在東京讀大學,小兒子是她生活的唯一意義,也是她存在感的投射。所以她對兒子過分溺愛,自欺欺人,對兒子那種乖巧的想象誤以為真,在兒子做出殺人舉動後,百般為兒子辯解,直到最後兒子親口承認森口女兒是自己殺死時,下村優子方才徹底絕望。此時的下村優子也產生了存在感的缺失,她對兒子所有的想象都如泡沫般爆破,於是,她不得已決定將兒子殺了,然後自殺。

《告白》:存在感扭曲的後果是冷漠殺戮

以上的五個人都具備這種帶有冷漠殺戮性質的存在感的尋求,這種尋求充滿血腥,讓我們震撼不已。所幸導演沒有完全割捨美好,電影中尚有一個善良的寺田良輝存在,他對存在感的尋找是投射於做一個偉大的老師,所以他對前輩櫻宮老師十分崇拜。但是在電影殘忍粗暴的大環境下,這樣一個十足好人也不能倖免於難,不僅被森口悠子利用,成為她手中的復仇工具,而且還成了露娜希事件主人公北原美月的殺害目標。如果北原美月沒有被渡邊修哉殺死,那麼寺田良輝也不能倖免。

導演最後的善意垂憐

這麼看來,日本將這部電影歸於“R15+”不無道理。全片充斥著人性的冷漠和血腥,在電影涉及的三個孩子身上我們看到的均是對生命的漠視,他們口中的殺人如踩一隻螞蟻般無足輕重,讓人既撼動又憤慨。更讓我們痛心的是,這些孩子不思悔改,像渡邊修哉和下村直樹在殺人之後,縱然被懲罰,也不去考慮被害人家屬的痛苦,只是自私地考慮自身利益。

《告白》:存在感扭曲的後果是冷漠殺戮

不過,縱然種種險惡,導演終究對成年人擁有著善意的垂憐。在電影最後,森口悠子告訴渡邊修哉,是他炸死了他母親,這樣一來讓渡邊修哉明白了生命的價值所在,而在畫面談出之後,森口旁白說“這不過是一個玩笑”,這句話在渡邊修哉演講關於生命的重量時也曾說過。只不過渡邊修哉當時認為,生命很重是個玩笑,而森口認為看輕生命才是一個玩笑,因為她終究沒有讓渡邊炸死他母親。在電影中我們其實看到,森口將渡邊的炸彈引線剪斷了,而且根據她說的“玩笑”,我們幾乎可以判斷,這不過是森口意欲讓渡邊徹底感受失去親人的痛苦,期望讓他明白生命的重量。

"
《告白》:存在感扭曲的後果是冷漠殺戮

中島哲也在拍攝《告白》時耗了不少心血。據電影上映之後的宣傳爆料,一向以拍片時吃胖見聞的中島,在導演《告白》過程中,消瘦不少。這部電影涉及主要人物有六個人之多,其中有五個人在電影中擁有告白橋段,可以說,對於導演來說,是不小的挑戰。中島哲也以熱鬧和冷酷的反差所見聞,在《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中我們已經感受到他的電影中獨有的視覺效果——亮麗的電影色調、輕鬆優美的配樂卻反襯著人物的悲劇命運,這種視覺感官和心理體驗上的反差,讓中島哲也的電影往往有一種極致的銳利感。

讚譽與撻伐

《告白》改編於湊佳苗的同名處女作。當年湊佳苗在《小說推理》雜誌上連載三章即引起轟動,並憑藉第一章便獲得了2007年度小說推理新人獎。之後湊佳苗將這部小說整理成冊出版,除了獲得讀者的青睞,也摘取了不少小說獎項。當年小說風靡時,大受歡迎的同時褒貶不一,有人盛讚為世紀傑作,也有人批評過分觸碰禁忌,爭議很大。

《告白》:存在感扭曲的後果是冷漠殺戮

三年後,中島哲也將《告白》進行了精心改編,這部電影一上映其引起的轟動比起當年小說版有過之無不及。中島哲也是個非常注重視覺體驗的導演,在《被嫌棄的松子》中我們已經領教諸多,而於《告白》這部電影中島哲也運用了同樣的手法,在原小說本就震撼的劇情體驗上增色不少,因此給人震撼的同時,其爭議性也較原著小說更為強烈。在日本上映時,該片被列為“R15+”級,即未滿十五歲不得觀看。於我個人而言,對這部電影的態度是正面的。如果把看電影比作吃雞蛋,那麼,在看《告白》開篇片段時,我已經嗅到了這顆雞蛋的香氣撲鼻。在之後的一個多小時中,我一直被導演高級的故事敘述技法和人物深刻的情感自白所深深吸引,如痴如醉。

有人曾這樣講過,話劇是表演者的藝術,唯有好的表演者才能打動觀眾,引起共鳴;而電影則是導演的藝術,好的導演就算給一個爛演員,也能化腐朽為神奇。就《告白》這部電影來講,中島哲也在這個標準之下,已經跨入了好導演的門檻。電影上映次年,橫掃了亞洲數個重大電影展,如在香港電影金像獎上獲得最佳亞洲電影,在日本電影學院獎上榮獲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編劇等,除此之外,獲得的各項提名不一而足。

《告白》:存在感扭曲的後果是冷漠殺戮

《告白》獲得眾多殊榮的同時,也不乏撻伐者,他們認為電影過分放大了人性之惡,把暴力標籤化,可我認為,這部電影雖然有誇大的成分,但是導演的處理是恰到好處的。因為用誇張的手法將人性特點揭露出來時,並沒有扭曲人性的實質,更像是用顯微鏡去看微生物,雖然對微生物有所放大,但是實質並無改變。至於有人說電影對孩子殘忍面的描述脫離事實,我也不敢苟同。個人認為,《告白》表面上是描寫一個關於少年犯罪的故事,實則是在層層揭開人性深處對自我存在感的尋找,這種尋找的扭曲在電影中體現為了冷漠殺戮。

扭曲的存在感

對存在感的渴望其實不只是存在於少年時期,它貫穿於人的一生。不僅孩子會產生電影中人性的扭曲,但凡所處環境和所受教育不當,成年人們也會出現這種扭曲,曝露其殘忍面。社會中的犯罪現象多源於此。電影中涉及的六個主要人物,分別是兩個老師——森口悠子和寺田良輝、三個學生——渡邊修哉、下村直樹和北原美月、一個家長——下村優子,這六個人其實都有存在感缺失的問題,只不過相比於三個學生的殘忍做法,另外三個成年人更加文明一些。

《告白》:存在感扭曲的後果是冷漠殺戮

渡邊修哉之所以要殺森口悠子的女兒愛美,是因為他的存在感來自於拋棄他的母親,希望以此獲得他母親的關注。下村直樹的存在感是來自於同學的眼光,他為了證明自己並不是廢物、足夠勇敢,毅然將愛美丟在了水裡。至於北原美月之所以給家裡的人投毒,電影中雖然沒有過多描述,但是也可以猜測的到,很可能是沒有受到家人的呵護和關注,她希望以此獲得她在家庭中的存在感。

《告白》:存在感扭曲的後果是冷漠殺戮

除了三個小孩之外,電影中的成年人也對存在感苦苦尋覓。對於森口悠子來說,女兒即是她的存在價值,當女兒被害之後,存在感缺失的痛苦只能投射在復仇之上。對於下村優子來說,其丈夫常年在外工作,大女兒在東京讀大學,小兒子是她生活的唯一意義,也是她存在感的投射。所以她對兒子過分溺愛,自欺欺人,對兒子那種乖巧的想象誤以為真,在兒子做出殺人舉動後,百般為兒子辯解,直到最後兒子親口承認森口女兒是自己殺死時,下村優子方才徹底絕望。此時的下村優子也產生了存在感的缺失,她對兒子所有的想象都如泡沫般爆破,於是,她不得已決定將兒子殺了,然後自殺。

《告白》:存在感扭曲的後果是冷漠殺戮

以上的五個人都具備這種帶有冷漠殺戮性質的存在感的尋求,這種尋求充滿血腥,讓我們震撼不已。所幸導演沒有完全割捨美好,電影中尚有一個善良的寺田良輝存在,他對存在感的尋找是投射於做一個偉大的老師,所以他對前輩櫻宮老師十分崇拜。但是在電影殘忍粗暴的大環境下,這樣一個十足好人也不能倖免於難,不僅被森口悠子利用,成為她手中的復仇工具,而且還成了露娜希事件主人公北原美月的殺害目標。如果北原美月沒有被渡邊修哉殺死,那麼寺田良輝也不能倖免。

導演最後的善意垂憐

這麼看來,日本將這部電影歸於“R15+”不無道理。全片充斥著人性的冷漠和血腥,在電影涉及的三個孩子身上我們看到的均是對生命的漠視,他們口中的殺人如踩一隻螞蟻般無足輕重,讓人既撼動又憤慨。更讓我們痛心的是,這些孩子不思悔改,像渡邊修哉和下村直樹在殺人之後,縱然被懲罰,也不去考慮被害人家屬的痛苦,只是自私地考慮自身利益。

《告白》:存在感扭曲的後果是冷漠殺戮

不過,縱然種種險惡,導演終究對成年人擁有著善意的垂憐。在電影最後,森口悠子告訴渡邊修哉,是他炸死了他母親,這樣一來讓渡邊修哉明白了生命的價值所在,而在畫面談出之後,森口旁白說“這不過是一個玩笑”,這句話在渡邊修哉演講關於生命的重量時也曾說過。只不過渡邊修哉當時認為,生命很重是個玩笑,而森口認為看輕生命才是一個玩笑,因為她終究沒有讓渡邊炸死他母親。在電影中我們其實看到,森口將渡邊的炸彈引線剪斷了,而且根據她說的“玩笑”,我們幾乎可以判斷,這不過是森口意欲讓渡邊徹底感受失去親人的痛苦,期望讓他明白生命的重量。

《告白》:存在感扭曲的後果是冷漠殺戮

成年人相比於孩子,應該更加懂得文明和善良,對於森口來說,這正是她這麼做的初衷。犯罪付出代價是理所應當的,可孩子殺人是否就該以命抵命,這是一個值得反覆討論的話題,本文也難以給出結論。我想說的是,相比於懲罰那些罪惡的孩子,不如問問我們這些養育孩子的成年人,在他們成長過程中是否告訴過他們,什麼是文明,什麼是善良,什麼是罪惡,什麼是生命!有時候與其說孩子可惡,其實更可恨的是失職的成年人。

成年人應該有的責任

"
《告白》:存在感扭曲的後果是冷漠殺戮

中島哲也在拍攝《告白》時耗了不少心血。據電影上映之後的宣傳爆料,一向以拍片時吃胖見聞的中島,在導演《告白》過程中,消瘦不少。這部電影涉及主要人物有六個人之多,其中有五個人在電影中擁有告白橋段,可以說,對於導演來說,是不小的挑戰。中島哲也以熱鬧和冷酷的反差所見聞,在《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中我們已經感受到他的電影中獨有的視覺效果——亮麗的電影色調、輕鬆優美的配樂卻反襯著人物的悲劇命運,這種視覺感官和心理體驗上的反差,讓中島哲也的電影往往有一種極致的銳利感。

讚譽與撻伐

《告白》改編於湊佳苗的同名處女作。當年湊佳苗在《小說推理》雜誌上連載三章即引起轟動,並憑藉第一章便獲得了2007年度小說推理新人獎。之後湊佳苗將這部小說整理成冊出版,除了獲得讀者的青睞,也摘取了不少小說獎項。當年小說風靡時,大受歡迎的同時褒貶不一,有人盛讚為世紀傑作,也有人批評過分觸碰禁忌,爭議很大。

《告白》:存在感扭曲的後果是冷漠殺戮

三年後,中島哲也將《告白》進行了精心改編,這部電影一上映其引起的轟動比起當年小說版有過之無不及。中島哲也是個非常注重視覺體驗的導演,在《被嫌棄的松子》中我們已經領教諸多,而於《告白》這部電影中島哲也運用了同樣的手法,在原小說本就震撼的劇情體驗上增色不少,因此給人震撼的同時,其爭議性也較原著小說更為強烈。在日本上映時,該片被列為“R15+”級,即未滿十五歲不得觀看。於我個人而言,對這部電影的態度是正面的。如果把看電影比作吃雞蛋,那麼,在看《告白》開篇片段時,我已經嗅到了這顆雞蛋的香氣撲鼻。在之後的一個多小時中,我一直被導演高級的故事敘述技法和人物深刻的情感自白所深深吸引,如痴如醉。

有人曾這樣講過,話劇是表演者的藝術,唯有好的表演者才能打動觀眾,引起共鳴;而電影則是導演的藝術,好的導演就算給一個爛演員,也能化腐朽為神奇。就《告白》這部電影來講,中島哲也在這個標準之下,已經跨入了好導演的門檻。電影上映次年,橫掃了亞洲數個重大電影展,如在香港電影金像獎上獲得最佳亞洲電影,在日本電影學院獎上榮獲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編劇等,除此之外,獲得的各項提名不一而足。

《告白》:存在感扭曲的後果是冷漠殺戮

《告白》獲得眾多殊榮的同時,也不乏撻伐者,他們認為電影過分放大了人性之惡,把暴力標籤化,可我認為,這部電影雖然有誇大的成分,但是導演的處理是恰到好處的。因為用誇張的手法將人性特點揭露出來時,並沒有扭曲人性的實質,更像是用顯微鏡去看微生物,雖然對微生物有所放大,但是實質並無改變。至於有人說電影對孩子殘忍面的描述脫離事實,我也不敢苟同。個人認為,《告白》表面上是描寫一個關於少年犯罪的故事,實則是在層層揭開人性深處對自我存在感的尋找,這種尋找的扭曲在電影中體現為了冷漠殺戮。

扭曲的存在感

對存在感的渴望其實不只是存在於少年時期,它貫穿於人的一生。不僅孩子會產生電影中人性的扭曲,但凡所處環境和所受教育不當,成年人們也會出現這種扭曲,曝露其殘忍面。社會中的犯罪現象多源於此。電影中涉及的六個主要人物,分別是兩個老師——森口悠子和寺田良輝、三個學生——渡邊修哉、下村直樹和北原美月、一個家長——下村優子,這六個人其實都有存在感缺失的問題,只不過相比於三個學生的殘忍做法,另外三個成年人更加文明一些。

《告白》:存在感扭曲的後果是冷漠殺戮

渡邊修哉之所以要殺森口悠子的女兒愛美,是因為他的存在感來自於拋棄他的母親,希望以此獲得他母親的關注。下村直樹的存在感是來自於同學的眼光,他為了證明自己並不是廢物、足夠勇敢,毅然將愛美丟在了水裡。至於北原美月之所以給家裡的人投毒,電影中雖然沒有過多描述,但是也可以猜測的到,很可能是沒有受到家人的呵護和關注,她希望以此獲得她在家庭中的存在感。

《告白》:存在感扭曲的後果是冷漠殺戮

除了三個小孩之外,電影中的成年人也對存在感苦苦尋覓。對於森口悠子來說,女兒即是她的存在價值,當女兒被害之後,存在感缺失的痛苦只能投射在復仇之上。對於下村優子來說,其丈夫常年在外工作,大女兒在東京讀大學,小兒子是她生活的唯一意義,也是她存在感的投射。所以她對兒子過分溺愛,自欺欺人,對兒子那種乖巧的想象誤以為真,在兒子做出殺人舉動後,百般為兒子辯解,直到最後兒子親口承認森口女兒是自己殺死時,下村優子方才徹底絕望。此時的下村優子也產生了存在感的缺失,她對兒子所有的想象都如泡沫般爆破,於是,她不得已決定將兒子殺了,然後自殺。

《告白》:存在感扭曲的後果是冷漠殺戮

以上的五個人都具備這種帶有冷漠殺戮性質的存在感的尋求,這種尋求充滿血腥,讓我們震撼不已。所幸導演沒有完全割捨美好,電影中尚有一個善良的寺田良輝存在,他對存在感的尋找是投射於做一個偉大的老師,所以他對前輩櫻宮老師十分崇拜。但是在電影殘忍粗暴的大環境下,這樣一個十足好人也不能倖免於難,不僅被森口悠子利用,成為她手中的復仇工具,而且還成了露娜希事件主人公北原美月的殺害目標。如果北原美月沒有被渡邊修哉殺死,那麼寺田良輝也不能倖免。

導演最後的善意垂憐

這麼看來,日本將這部電影歸於“R15+”不無道理。全片充斥著人性的冷漠和血腥,在電影涉及的三個孩子身上我們看到的均是對生命的漠視,他們口中的殺人如踩一隻螞蟻般無足輕重,讓人既撼動又憤慨。更讓我們痛心的是,這些孩子不思悔改,像渡邊修哉和下村直樹在殺人之後,縱然被懲罰,也不去考慮被害人家屬的痛苦,只是自私地考慮自身利益。

《告白》:存在感扭曲的後果是冷漠殺戮

不過,縱然種種險惡,導演終究對成年人擁有著善意的垂憐。在電影最後,森口悠子告訴渡邊修哉,是他炸死了他母親,這樣一來讓渡邊修哉明白了生命的價值所在,而在畫面談出之後,森口旁白說“這不過是一個玩笑”,這句話在渡邊修哉演講關於生命的重量時也曾說過。只不過渡邊修哉當時認為,生命很重是個玩笑,而森口認為看輕生命才是一個玩笑,因為她終究沒有讓渡邊炸死他母親。在電影中我們其實看到,森口將渡邊的炸彈引線剪斷了,而且根據她說的“玩笑”,我們幾乎可以判斷,這不過是森口意欲讓渡邊徹底感受失去親人的痛苦,期望讓他明白生命的重量。

《告白》:存在感扭曲的後果是冷漠殺戮

成年人相比於孩子,應該更加懂得文明和善良,對於森口來說,這正是她這麼做的初衷。犯罪付出代價是理所應當的,可孩子殺人是否就該以命抵命,這是一個值得反覆討論的話題,本文也難以給出結論。我想說的是,相比於懲罰那些罪惡的孩子,不如問問我們這些養育孩子的成年人,在他們成長過程中是否告訴過他們,什麼是文明,什麼是善良,什麼是罪惡,什麼是生命!有時候與其說孩子可惡,其實更可恨的是失職的成年人。

成年人應該有的責任

《告白》:存在感扭曲的後果是冷漠殺戮

電影中突出刻畫的兩個孩子都有自身的家庭問題。渡邊修哉出身於一個父母不匹配的家庭環境當中,母親自以為下嫁於父親,所以將自己對學術研究的熱情寄託在了兒子身上。渡邊修哉確實遺傳了母親的基因,長大後熱衷發明,並且存在著和他母親一樣的自以為是的性格特點。母親對渡邊修哉的影響是深遠的。在渡邊修哉成長過程中,母親一味地教給他科學知識,卻忽略了他關於道德與愛的教育。正是由於母親自小對他的過度關注和過度期望,讓他產生了一種扭曲的戀母情結。可惜的是,母親讓孩子與自己建立了聯繫紐帶,卻又不負責任地將它割斷,拋棄了他。在之後的歲月裡,彌留在渡邊修哉心中的,只剩下母親頭也不回的背影以及那些科學書籍。

"
《告白》:存在感扭曲的後果是冷漠殺戮

中島哲也在拍攝《告白》時耗了不少心血。據電影上映之後的宣傳爆料,一向以拍片時吃胖見聞的中島,在導演《告白》過程中,消瘦不少。這部電影涉及主要人物有六個人之多,其中有五個人在電影中擁有告白橋段,可以說,對於導演來說,是不小的挑戰。中島哲也以熱鬧和冷酷的反差所見聞,在《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中我們已經感受到他的電影中獨有的視覺效果——亮麗的電影色調、輕鬆優美的配樂卻反襯著人物的悲劇命運,這種視覺感官和心理體驗上的反差,讓中島哲也的電影往往有一種極致的銳利感。

讚譽與撻伐

《告白》改編於湊佳苗的同名處女作。當年湊佳苗在《小說推理》雜誌上連載三章即引起轟動,並憑藉第一章便獲得了2007年度小說推理新人獎。之後湊佳苗將這部小說整理成冊出版,除了獲得讀者的青睞,也摘取了不少小說獎項。當年小說風靡時,大受歡迎的同時褒貶不一,有人盛讚為世紀傑作,也有人批評過分觸碰禁忌,爭議很大。

《告白》:存在感扭曲的後果是冷漠殺戮

三年後,中島哲也將《告白》進行了精心改編,這部電影一上映其引起的轟動比起當年小說版有過之無不及。中島哲也是個非常注重視覺體驗的導演,在《被嫌棄的松子》中我們已經領教諸多,而於《告白》這部電影中島哲也運用了同樣的手法,在原小說本就震撼的劇情體驗上增色不少,因此給人震撼的同時,其爭議性也較原著小說更為強烈。在日本上映時,該片被列為“R15+”級,即未滿十五歲不得觀看。於我個人而言,對這部電影的態度是正面的。如果把看電影比作吃雞蛋,那麼,在看《告白》開篇片段時,我已經嗅到了這顆雞蛋的香氣撲鼻。在之後的一個多小時中,我一直被導演高級的故事敘述技法和人物深刻的情感自白所深深吸引,如痴如醉。

有人曾這樣講過,話劇是表演者的藝術,唯有好的表演者才能打動觀眾,引起共鳴;而電影則是導演的藝術,好的導演就算給一個爛演員,也能化腐朽為神奇。就《告白》這部電影來講,中島哲也在這個標準之下,已經跨入了好導演的門檻。電影上映次年,橫掃了亞洲數個重大電影展,如在香港電影金像獎上獲得最佳亞洲電影,在日本電影學院獎上榮獲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編劇等,除此之外,獲得的各項提名不一而足。

《告白》:存在感扭曲的後果是冷漠殺戮

《告白》獲得眾多殊榮的同時,也不乏撻伐者,他們認為電影過分放大了人性之惡,把暴力標籤化,可我認為,這部電影雖然有誇大的成分,但是導演的處理是恰到好處的。因為用誇張的手法將人性特點揭露出來時,並沒有扭曲人性的實質,更像是用顯微鏡去看微生物,雖然對微生物有所放大,但是實質並無改變。至於有人說電影對孩子殘忍面的描述脫離事實,我也不敢苟同。個人認為,《告白》表面上是描寫一個關於少年犯罪的故事,實則是在層層揭開人性深處對自我存在感的尋找,這種尋找的扭曲在電影中體現為了冷漠殺戮。

扭曲的存在感

對存在感的渴望其實不只是存在於少年時期,它貫穿於人的一生。不僅孩子會產生電影中人性的扭曲,但凡所處環境和所受教育不當,成年人們也會出現這種扭曲,曝露其殘忍面。社會中的犯罪現象多源於此。電影中涉及的六個主要人物,分別是兩個老師——森口悠子和寺田良輝、三個學生——渡邊修哉、下村直樹和北原美月、一個家長——下村優子,這六個人其實都有存在感缺失的問題,只不過相比於三個學生的殘忍做法,另外三個成年人更加文明一些。

《告白》:存在感扭曲的後果是冷漠殺戮

渡邊修哉之所以要殺森口悠子的女兒愛美,是因為他的存在感來自於拋棄他的母親,希望以此獲得他母親的關注。下村直樹的存在感是來自於同學的眼光,他為了證明自己並不是廢物、足夠勇敢,毅然將愛美丟在了水裡。至於北原美月之所以給家裡的人投毒,電影中雖然沒有過多描述,但是也可以猜測的到,很可能是沒有受到家人的呵護和關注,她希望以此獲得她在家庭中的存在感。

《告白》:存在感扭曲的後果是冷漠殺戮

除了三個小孩之外,電影中的成年人也對存在感苦苦尋覓。對於森口悠子來說,女兒即是她的存在價值,當女兒被害之後,存在感缺失的痛苦只能投射在復仇之上。對於下村優子來說,其丈夫常年在外工作,大女兒在東京讀大學,小兒子是她生活的唯一意義,也是她存在感的投射。所以她對兒子過分溺愛,自欺欺人,對兒子那種乖巧的想象誤以為真,在兒子做出殺人舉動後,百般為兒子辯解,直到最後兒子親口承認森口女兒是自己殺死時,下村優子方才徹底絕望。此時的下村優子也產生了存在感的缺失,她對兒子所有的想象都如泡沫般爆破,於是,她不得已決定將兒子殺了,然後自殺。

《告白》:存在感扭曲的後果是冷漠殺戮

以上的五個人都具備這種帶有冷漠殺戮性質的存在感的尋求,這種尋求充滿血腥,讓我們震撼不已。所幸導演沒有完全割捨美好,電影中尚有一個善良的寺田良輝存在,他對存在感的尋找是投射於做一個偉大的老師,所以他對前輩櫻宮老師十分崇拜。但是在電影殘忍粗暴的大環境下,這樣一個十足好人也不能倖免於難,不僅被森口悠子利用,成為她手中的復仇工具,而且還成了露娜希事件主人公北原美月的殺害目標。如果北原美月沒有被渡邊修哉殺死,那麼寺田良輝也不能倖免。

導演最後的善意垂憐

這麼看來,日本將這部電影歸於“R15+”不無道理。全片充斥著人性的冷漠和血腥,在電影涉及的三個孩子身上我們看到的均是對生命的漠視,他們口中的殺人如踩一隻螞蟻般無足輕重,讓人既撼動又憤慨。更讓我們痛心的是,這些孩子不思悔改,像渡邊修哉和下村直樹在殺人之後,縱然被懲罰,也不去考慮被害人家屬的痛苦,只是自私地考慮自身利益。

《告白》:存在感扭曲的後果是冷漠殺戮

不過,縱然種種險惡,導演終究對成年人擁有著善意的垂憐。在電影最後,森口悠子告訴渡邊修哉,是他炸死了他母親,這樣一來讓渡邊修哉明白了生命的價值所在,而在畫面談出之後,森口旁白說“這不過是一個玩笑”,這句話在渡邊修哉演講關於生命的重量時也曾說過。只不過渡邊修哉當時認為,生命很重是個玩笑,而森口認為看輕生命才是一個玩笑,因為她終究沒有讓渡邊炸死他母親。在電影中我們其實看到,森口將渡邊的炸彈引線剪斷了,而且根據她說的“玩笑”,我們幾乎可以判斷,這不過是森口意欲讓渡邊徹底感受失去親人的痛苦,期望讓他明白生命的重量。

《告白》:存在感扭曲的後果是冷漠殺戮

成年人相比於孩子,應該更加懂得文明和善良,對於森口來說,這正是她這麼做的初衷。犯罪付出代價是理所應當的,可孩子殺人是否就該以命抵命,這是一個值得反覆討論的話題,本文也難以給出結論。我想說的是,相比於懲罰那些罪惡的孩子,不如問問我們這些養育孩子的成年人,在他們成長過程中是否告訴過他們,什麼是文明,什麼是善良,什麼是罪惡,什麼是生命!有時候與其說孩子可惡,其實更可恨的是失職的成年人。

成年人應該有的責任

《告白》:存在感扭曲的後果是冷漠殺戮

電影中突出刻畫的兩個孩子都有自身的家庭問題。渡邊修哉出身於一個父母不匹配的家庭環境當中,母親自以為下嫁於父親,所以將自己對學術研究的熱情寄託在了兒子身上。渡邊修哉確實遺傳了母親的基因,長大後熱衷發明,並且存在著和他母親一樣的自以為是的性格特點。母親對渡邊修哉的影響是深遠的。在渡邊修哉成長過程中,母親一味地教給他科學知識,卻忽略了他關於道德與愛的教育。正是由於母親自小對他的過度關注和過度期望,讓他產生了一種扭曲的戀母情結。可惜的是,母親讓孩子與自己建立了聯繫紐帶,卻又不負責任地將它割斷,拋棄了他。在之後的歲月裡,彌留在渡邊修哉心中的,只剩下母親頭也不回的背影以及那些科學書籍。

《告白》:存在感扭曲的後果是冷漠殺戮

可恨之人必有可憐之處,我想,渡邊修哉的孤獨絕望也令人惋惜。他對未來沒有過多期盼,他對當下只是煎熬,唯一讓他努力活著的,就是希望那個離開的母親能夠回頭一顧。他企圖殺害森口女兒初衷也正是因為此。可惜,在森口假借他母親之名邀請他去研究室之後,他得知母親早已徹底拋棄他,與另外一個人組成了新的家庭。於是,他徹底絕望,希望用一顆炸彈與同學們同歸於盡。在渡邊修哉的成長路上,唯一值得他去愛的只有母親,只有那些科學書籍,除此之外,沒有人教給他道德、善良和生命意義,就連自己的生命都無足輕重。在渡邊身上,我們看到的是一個道德教育缺失下的科學怪物。而在另外一個孩子下村直樹身上,我們看到的是一個溺愛下的自私怪物。

"
《告白》:存在感扭曲的後果是冷漠殺戮

中島哲也在拍攝《告白》時耗了不少心血。據電影上映之後的宣傳爆料,一向以拍片時吃胖見聞的中島,在導演《告白》過程中,消瘦不少。這部電影涉及主要人物有六個人之多,其中有五個人在電影中擁有告白橋段,可以說,對於導演來說,是不小的挑戰。中島哲也以熱鬧和冷酷的反差所見聞,在《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中我們已經感受到他的電影中獨有的視覺效果——亮麗的電影色調、輕鬆優美的配樂卻反襯著人物的悲劇命運,這種視覺感官和心理體驗上的反差,讓中島哲也的電影往往有一種極致的銳利感。

讚譽與撻伐

《告白》改編於湊佳苗的同名處女作。當年湊佳苗在《小說推理》雜誌上連載三章即引起轟動,並憑藉第一章便獲得了2007年度小說推理新人獎。之後湊佳苗將這部小說整理成冊出版,除了獲得讀者的青睞,也摘取了不少小說獎項。當年小說風靡時,大受歡迎的同時褒貶不一,有人盛讚為世紀傑作,也有人批評過分觸碰禁忌,爭議很大。

《告白》:存在感扭曲的後果是冷漠殺戮

三年後,中島哲也將《告白》進行了精心改編,這部電影一上映其引起的轟動比起當年小說版有過之無不及。中島哲也是個非常注重視覺體驗的導演,在《被嫌棄的松子》中我們已經領教諸多,而於《告白》這部電影中島哲也運用了同樣的手法,在原小說本就震撼的劇情體驗上增色不少,因此給人震撼的同時,其爭議性也較原著小說更為強烈。在日本上映時,該片被列為“R15+”級,即未滿十五歲不得觀看。於我個人而言,對這部電影的態度是正面的。如果把看電影比作吃雞蛋,那麼,在看《告白》開篇片段時,我已經嗅到了這顆雞蛋的香氣撲鼻。在之後的一個多小時中,我一直被導演高級的故事敘述技法和人物深刻的情感自白所深深吸引,如痴如醉。

有人曾這樣講過,話劇是表演者的藝術,唯有好的表演者才能打動觀眾,引起共鳴;而電影則是導演的藝術,好的導演就算給一個爛演員,也能化腐朽為神奇。就《告白》這部電影來講,中島哲也在這個標準之下,已經跨入了好導演的門檻。電影上映次年,橫掃了亞洲數個重大電影展,如在香港電影金像獎上獲得最佳亞洲電影,在日本電影學院獎上榮獲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編劇等,除此之外,獲得的各項提名不一而足。

《告白》:存在感扭曲的後果是冷漠殺戮

《告白》獲得眾多殊榮的同時,也不乏撻伐者,他們認為電影過分放大了人性之惡,把暴力標籤化,可我認為,這部電影雖然有誇大的成分,但是導演的處理是恰到好處的。因為用誇張的手法將人性特點揭露出來時,並沒有扭曲人性的實質,更像是用顯微鏡去看微生物,雖然對微生物有所放大,但是實質並無改變。至於有人說電影對孩子殘忍面的描述脫離事實,我也不敢苟同。個人認為,《告白》表面上是描寫一個關於少年犯罪的故事,實則是在層層揭開人性深處對自我存在感的尋找,這種尋找的扭曲在電影中體現為了冷漠殺戮。

扭曲的存在感

對存在感的渴望其實不只是存在於少年時期,它貫穿於人的一生。不僅孩子會產生電影中人性的扭曲,但凡所處環境和所受教育不當,成年人們也會出現這種扭曲,曝露其殘忍面。社會中的犯罪現象多源於此。電影中涉及的六個主要人物,分別是兩個老師——森口悠子和寺田良輝、三個學生——渡邊修哉、下村直樹和北原美月、一個家長——下村優子,這六個人其實都有存在感缺失的問題,只不過相比於三個學生的殘忍做法,另外三個成年人更加文明一些。

《告白》:存在感扭曲的後果是冷漠殺戮

渡邊修哉之所以要殺森口悠子的女兒愛美,是因為他的存在感來自於拋棄他的母親,希望以此獲得他母親的關注。下村直樹的存在感是來自於同學的眼光,他為了證明自己並不是廢物、足夠勇敢,毅然將愛美丟在了水裡。至於北原美月之所以給家裡的人投毒,電影中雖然沒有過多描述,但是也可以猜測的到,很可能是沒有受到家人的呵護和關注,她希望以此獲得她在家庭中的存在感。

《告白》:存在感扭曲的後果是冷漠殺戮

除了三個小孩之外,電影中的成年人也對存在感苦苦尋覓。對於森口悠子來說,女兒即是她的存在價值,當女兒被害之後,存在感缺失的痛苦只能投射在復仇之上。對於下村優子來說,其丈夫常年在外工作,大女兒在東京讀大學,小兒子是她生活的唯一意義,也是她存在感的投射。所以她對兒子過分溺愛,自欺欺人,對兒子那種乖巧的想象誤以為真,在兒子做出殺人舉動後,百般為兒子辯解,直到最後兒子親口承認森口女兒是自己殺死時,下村優子方才徹底絕望。此時的下村優子也產生了存在感的缺失,她對兒子所有的想象都如泡沫般爆破,於是,她不得已決定將兒子殺了,然後自殺。

《告白》:存在感扭曲的後果是冷漠殺戮

以上的五個人都具備這種帶有冷漠殺戮性質的存在感的尋求,這種尋求充滿血腥,讓我們震撼不已。所幸導演沒有完全割捨美好,電影中尚有一個善良的寺田良輝存在,他對存在感的尋找是投射於做一個偉大的老師,所以他對前輩櫻宮老師十分崇拜。但是在電影殘忍粗暴的大環境下,這樣一個十足好人也不能倖免於難,不僅被森口悠子利用,成為她手中的復仇工具,而且還成了露娜希事件主人公北原美月的殺害目標。如果北原美月沒有被渡邊修哉殺死,那麼寺田良輝也不能倖免。

導演最後的善意垂憐

這麼看來,日本將這部電影歸於“R15+”不無道理。全片充斥著人性的冷漠和血腥,在電影涉及的三個孩子身上我們看到的均是對生命的漠視,他們口中的殺人如踩一隻螞蟻般無足輕重,讓人既撼動又憤慨。更讓我們痛心的是,這些孩子不思悔改,像渡邊修哉和下村直樹在殺人之後,縱然被懲罰,也不去考慮被害人家屬的痛苦,只是自私地考慮自身利益。

《告白》:存在感扭曲的後果是冷漠殺戮

不過,縱然種種險惡,導演終究對成年人擁有著善意的垂憐。在電影最後,森口悠子告訴渡邊修哉,是他炸死了他母親,這樣一來讓渡邊修哉明白了生命的價值所在,而在畫面談出之後,森口旁白說“這不過是一個玩笑”,這句話在渡邊修哉演講關於生命的重量時也曾說過。只不過渡邊修哉當時認為,生命很重是個玩笑,而森口認為看輕生命才是一個玩笑,因為她終究沒有讓渡邊炸死他母親。在電影中我們其實看到,森口將渡邊的炸彈引線剪斷了,而且根據她說的“玩笑”,我們幾乎可以判斷,這不過是森口意欲讓渡邊徹底感受失去親人的痛苦,期望讓他明白生命的重量。

《告白》:存在感扭曲的後果是冷漠殺戮

成年人相比於孩子,應該更加懂得文明和善良,對於森口來說,這正是她這麼做的初衷。犯罪付出代價是理所應當的,可孩子殺人是否就該以命抵命,這是一個值得反覆討論的話題,本文也難以給出結論。我想說的是,相比於懲罰那些罪惡的孩子,不如問問我們這些養育孩子的成年人,在他們成長過程中是否告訴過他們,什麼是文明,什麼是善良,什麼是罪惡,什麼是生命!有時候與其說孩子可惡,其實更可恨的是失職的成年人。

成年人應該有的責任

《告白》:存在感扭曲的後果是冷漠殺戮

電影中突出刻畫的兩個孩子都有自身的家庭問題。渡邊修哉出身於一個父母不匹配的家庭環境當中,母親自以為下嫁於父親,所以將自己對學術研究的熱情寄託在了兒子身上。渡邊修哉確實遺傳了母親的基因,長大後熱衷發明,並且存在著和他母親一樣的自以為是的性格特點。母親對渡邊修哉的影響是深遠的。在渡邊修哉成長過程中,母親一味地教給他科學知識,卻忽略了他關於道德與愛的教育。正是由於母親自小對他的過度關注和過度期望,讓他產生了一種扭曲的戀母情結。可惜的是,母親讓孩子與自己建立了聯繫紐帶,卻又不負責任地將它割斷,拋棄了他。在之後的歲月裡,彌留在渡邊修哉心中的,只剩下母親頭也不回的背影以及那些科學書籍。

《告白》:存在感扭曲的後果是冷漠殺戮

可恨之人必有可憐之處,我想,渡邊修哉的孤獨絕望也令人惋惜。他對未來沒有過多期盼,他對當下只是煎熬,唯一讓他努力活著的,就是希望那個離開的母親能夠回頭一顧。他企圖殺害森口女兒初衷也正是因為此。可惜,在森口假借他母親之名邀請他去研究室之後,他得知母親早已徹底拋棄他,與另外一個人組成了新的家庭。於是,他徹底絕望,希望用一顆炸彈與同學們同歸於盡。在渡邊修哉的成長路上,唯一值得他去愛的只有母親,只有那些科學書籍,除此之外,沒有人教給他道德、善良和生命意義,就連自己的生命都無足輕重。在渡邊身上,我們看到的是一個道德教育缺失下的科學怪物。而在另外一個孩子下村直樹身上,我們看到的是一個溺愛下的自私怪物。

《告白》:存在感扭曲的後果是冷漠殺戮

下村直樹性格懦弱,在班級裡的人緣很差,因此被渡邊修哉利用,做出殺害森口女兒愛美的舉動。他能殘忍殺害森口女兒和溺愛的家庭教育不無關係。在後面的情節我們可以看到,就算最後森口將真相揭露給了直樹母親,他母親還是一味袒護孩子。可以見得,直樹從小嬌生慣養,以至於有一種世界以我為中心的小皇帝式價值觀。除他之外,別人都無足輕重。於是乎,在他做出殺害森口女兒決定的一刻,他絲毫沒有良心上的不安。在他看來,愛美的死能夠讓他獲得精神上“勇氣可嘉”的滿足已經非常值得了。在直樹的世界裡,除了自己,外界的一切都不值一提,甚至於他自己的親人。最後直樹母親之死,正是溺愛所致的結果。直樹就算受到了森口的報復,也絲毫沒有反思別人生命的沉重,他最後看到的仍舊是自己生命無比重要。

"
《告白》:存在感扭曲的後果是冷漠殺戮

中島哲也在拍攝《告白》時耗了不少心血。據電影上映之後的宣傳爆料,一向以拍片時吃胖見聞的中島,在導演《告白》過程中,消瘦不少。這部電影涉及主要人物有六個人之多,其中有五個人在電影中擁有告白橋段,可以說,對於導演來說,是不小的挑戰。中島哲也以熱鬧和冷酷的反差所見聞,在《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中我們已經感受到他的電影中獨有的視覺效果——亮麗的電影色調、輕鬆優美的配樂卻反襯著人物的悲劇命運,這種視覺感官和心理體驗上的反差,讓中島哲也的電影往往有一種極致的銳利感。

讚譽與撻伐

《告白》改編於湊佳苗的同名處女作。當年湊佳苗在《小說推理》雜誌上連載三章即引起轟動,並憑藉第一章便獲得了2007年度小說推理新人獎。之後湊佳苗將這部小說整理成冊出版,除了獲得讀者的青睞,也摘取了不少小說獎項。當年小說風靡時,大受歡迎的同時褒貶不一,有人盛讚為世紀傑作,也有人批評過分觸碰禁忌,爭議很大。

《告白》:存在感扭曲的後果是冷漠殺戮

三年後,中島哲也將《告白》進行了精心改編,這部電影一上映其引起的轟動比起當年小說版有過之無不及。中島哲也是個非常注重視覺體驗的導演,在《被嫌棄的松子》中我們已經領教諸多,而於《告白》這部電影中島哲也運用了同樣的手法,在原小說本就震撼的劇情體驗上增色不少,因此給人震撼的同時,其爭議性也較原著小說更為強烈。在日本上映時,該片被列為“R15+”級,即未滿十五歲不得觀看。於我個人而言,對這部電影的態度是正面的。如果把看電影比作吃雞蛋,那麼,在看《告白》開篇片段時,我已經嗅到了這顆雞蛋的香氣撲鼻。在之後的一個多小時中,我一直被導演高級的故事敘述技法和人物深刻的情感自白所深深吸引,如痴如醉。

有人曾這樣講過,話劇是表演者的藝術,唯有好的表演者才能打動觀眾,引起共鳴;而電影則是導演的藝術,好的導演就算給一個爛演員,也能化腐朽為神奇。就《告白》這部電影來講,中島哲也在這個標準之下,已經跨入了好導演的門檻。電影上映次年,橫掃了亞洲數個重大電影展,如在香港電影金像獎上獲得最佳亞洲電影,在日本電影學院獎上榮獲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編劇等,除此之外,獲得的各項提名不一而足。

《告白》:存在感扭曲的後果是冷漠殺戮

《告白》獲得眾多殊榮的同時,也不乏撻伐者,他們認為電影過分放大了人性之惡,把暴力標籤化,可我認為,這部電影雖然有誇大的成分,但是導演的處理是恰到好處的。因為用誇張的手法將人性特點揭露出來時,並沒有扭曲人性的實質,更像是用顯微鏡去看微生物,雖然對微生物有所放大,但是實質並無改變。至於有人說電影對孩子殘忍面的描述脫離事實,我也不敢苟同。個人認為,《告白》表面上是描寫一個關於少年犯罪的故事,實則是在層層揭開人性深處對自我存在感的尋找,這種尋找的扭曲在電影中體現為了冷漠殺戮。

扭曲的存在感

對存在感的渴望其實不只是存在於少年時期,它貫穿於人的一生。不僅孩子會產生電影中人性的扭曲,但凡所處環境和所受教育不當,成年人們也會出現這種扭曲,曝露其殘忍面。社會中的犯罪現象多源於此。電影中涉及的六個主要人物,分別是兩個老師——森口悠子和寺田良輝、三個學生——渡邊修哉、下村直樹和北原美月、一個家長——下村優子,這六個人其實都有存在感缺失的問題,只不過相比於三個學生的殘忍做法,另外三個成年人更加文明一些。

《告白》:存在感扭曲的後果是冷漠殺戮

渡邊修哉之所以要殺森口悠子的女兒愛美,是因為他的存在感來自於拋棄他的母親,希望以此獲得他母親的關注。下村直樹的存在感是來自於同學的眼光,他為了證明自己並不是廢物、足夠勇敢,毅然將愛美丟在了水裡。至於北原美月之所以給家裡的人投毒,電影中雖然沒有過多描述,但是也可以猜測的到,很可能是沒有受到家人的呵護和關注,她希望以此獲得她在家庭中的存在感。

《告白》:存在感扭曲的後果是冷漠殺戮

除了三個小孩之外,電影中的成年人也對存在感苦苦尋覓。對於森口悠子來說,女兒即是她的存在價值,當女兒被害之後,存在感缺失的痛苦只能投射在復仇之上。對於下村優子來說,其丈夫常年在外工作,大女兒在東京讀大學,小兒子是她生活的唯一意義,也是她存在感的投射。所以她對兒子過分溺愛,自欺欺人,對兒子那種乖巧的想象誤以為真,在兒子做出殺人舉動後,百般為兒子辯解,直到最後兒子親口承認森口女兒是自己殺死時,下村優子方才徹底絕望。此時的下村優子也產生了存在感的缺失,她對兒子所有的想象都如泡沫般爆破,於是,她不得已決定將兒子殺了,然後自殺。

《告白》:存在感扭曲的後果是冷漠殺戮

以上的五個人都具備這種帶有冷漠殺戮性質的存在感的尋求,這種尋求充滿血腥,讓我們震撼不已。所幸導演沒有完全割捨美好,電影中尚有一個善良的寺田良輝存在,他對存在感的尋找是投射於做一個偉大的老師,所以他對前輩櫻宮老師十分崇拜。但是在電影殘忍粗暴的大環境下,這樣一個十足好人也不能倖免於難,不僅被森口悠子利用,成為她手中的復仇工具,而且還成了露娜希事件主人公北原美月的殺害目標。如果北原美月沒有被渡邊修哉殺死,那麼寺田良輝也不能倖免。

導演最後的善意垂憐

這麼看來,日本將這部電影歸於“R15+”不無道理。全片充斥著人性的冷漠和血腥,在電影涉及的三個孩子身上我們看到的均是對生命的漠視,他們口中的殺人如踩一隻螞蟻般無足輕重,讓人既撼動又憤慨。更讓我們痛心的是,這些孩子不思悔改,像渡邊修哉和下村直樹在殺人之後,縱然被懲罰,也不去考慮被害人家屬的痛苦,只是自私地考慮自身利益。

《告白》:存在感扭曲的後果是冷漠殺戮

不過,縱然種種險惡,導演終究對成年人擁有著善意的垂憐。在電影最後,森口悠子告訴渡邊修哉,是他炸死了他母親,這樣一來讓渡邊修哉明白了生命的價值所在,而在畫面談出之後,森口旁白說“這不過是一個玩笑”,這句話在渡邊修哉演講關於生命的重量時也曾說過。只不過渡邊修哉當時認為,生命很重是個玩笑,而森口認為看輕生命才是一個玩笑,因為她終究沒有讓渡邊炸死他母親。在電影中我們其實看到,森口將渡邊的炸彈引線剪斷了,而且根據她說的“玩笑”,我們幾乎可以判斷,這不過是森口意欲讓渡邊徹底感受失去親人的痛苦,期望讓他明白生命的重量。

《告白》:存在感扭曲的後果是冷漠殺戮

成年人相比於孩子,應該更加懂得文明和善良,對於森口來說,這正是她這麼做的初衷。犯罪付出代價是理所應當的,可孩子殺人是否就該以命抵命,這是一個值得反覆討論的話題,本文也難以給出結論。我想說的是,相比於懲罰那些罪惡的孩子,不如問問我們這些養育孩子的成年人,在他們成長過程中是否告訴過他們,什麼是文明,什麼是善良,什麼是罪惡,什麼是生命!有時候與其說孩子可惡,其實更可恨的是失職的成年人。

成年人應該有的責任

《告白》:存在感扭曲的後果是冷漠殺戮

電影中突出刻畫的兩個孩子都有自身的家庭問題。渡邊修哉出身於一個父母不匹配的家庭環境當中,母親自以為下嫁於父親,所以將自己對學術研究的熱情寄託在了兒子身上。渡邊修哉確實遺傳了母親的基因,長大後熱衷發明,並且存在著和他母親一樣的自以為是的性格特點。母親對渡邊修哉的影響是深遠的。在渡邊修哉成長過程中,母親一味地教給他科學知識,卻忽略了他關於道德與愛的教育。正是由於母親自小對他的過度關注和過度期望,讓他產生了一種扭曲的戀母情結。可惜的是,母親讓孩子與自己建立了聯繫紐帶,卻又不負責任地將它割斷,拋棄了他。在之後的歲月裡,彌留在渡邊修哉心中的,只剩下母親頭也不回的背影以及那些科學書籍。

《告白》:存在感扭曲的後果是冷漠殺戮

可恨之人必有可憐之處,我想,渡邊修哉的孤獨絕望也令人惋惜。他對未來沒有過多期盼,他對當下只是煎熬,唯一讓他努力活著的,就是希望那個離開的母親能夠回頭一顧。他企圖殺害森口女兒初衷也正是因為此。可惜,在森口假借他母親之名邀請他去研究室之後,他得知母親早已徹底拋棄他,與另外一個人組成了新的家庭。於是,他徹底絕望,希望用一顆炸彈與同學們同歸於盡。在渡邊修哉的成長路上,唯一值得他去愛的只有母親,只有那些科學書籍,除此之外,沒有人教給他道德、善良和生命意義,就連自己的生命都無足輕重。在渡邊身上,我們看到的是一個道德教育缺失下的科學怪物。而在另外一個孩子下村直樹身上,我們看到的是一個溺愛下的自私怪物。

《告白》:存在感扭曲的後果是冷漠殺戮

下村直樹性格懦弱,在班級裡的人緣很差,因此被渡邊修哉利用,做出殺害森口女兒愛美的舉動。他能殘忍殺害森口女兒和溺愛的家庭教育不無關係。在後面的情節我們可以看到,就算最後森口將真相揭露給了直樹母親,他母親還是一味袒護孩子。可以見得,直樹從小嬌生慣養,以至於有一種世界以我為中心的小皇帝式價值觀。除他之外,別人都無足輕重。於是乎,在他做出殺害森口女兒決定的一刻,他絲毫沒有良心上的不安。在他看來,愛美的死能夠讓他獲得精神上“勇氣可嘉”的滿足已經非常值得了。在直樹的世界裡,除了自己,外界的一切都不值一提,甚至於他自己的親人。最後直樹母親之死,正是溺愛所致的結果。直樹就算受到了森口的報復,也絲毫沒有反思別人生命的沉重,他最後看到的仍舊是自己生命無比重要。

《告白》:存在感扭曲的後果是冷漠殺戮

​在今天,每當校園暴力出現時,我們都會義憤填膺地指責那些粗暴的孩子,認為他們應該為他們的行為付出代價。可通過這部電影,我看到的是孩子背後成年人的失職。如果孩子成為一個十惡不赦的人,家長永遠難辭其責。在我們痛恨校園暴力,希望將那些罪惡的孩子繩之以法的時候,不妨反思一下,如何成為一個合格的成年人,又如何成為合格的父母。人生來需要存在感,只是如果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中這種存在感的尋覓出現扭曲,就會演變為電影中冷漠殺戮,而這一切都是成年人教育失職的後果。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