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中最可怕的不是“無知”,而是“匠氣十足”

職場 麥青Mandy 2018-12-05
職場中最可怕的不是“無知”,而是“匠氣十足”職場中最可怕的不是“無知”,而是“匠氣十足”

本文是《職場過來人:100個生存關鍵詞》連載章節

這其實是我在民企時前老闆的一句話。只是當年他講的時候,我還不甚理解。

當年的前老闆剛剛四十出頭,卻已是憑一己之力、白手起家、幾十億身價的成功企業家,平時酷愛讀書,尤其熱衷於分享他的經驗理論,不過當年我聽得雲裡霧裡,大多都不甚理解。

如今,等一步步自己經歷過來,才發覺其中真相,慢慢理解當年聽不懂的話。

果然,閱歷決定思維,見識影響洞察。沒有閱歷和見識之前,人不僅會“無知”,更有可能壓根不知道自己“無知”,反而自鳴得意、匠氣十足。

職場中最可怕的不是“無知”,而是“匠氣十足”

“匠氣十足”的3個特徵

職場中最可怕的不是“無知”,而是“匠氣十足”

1. 首先是無知。

匠氣十足的職場人,往往腦海中沒有成型的思維模式、更沒有豐富的閱歷與見識,壓根不搞清楚很多實際情況。

他們每日只坐在辦公室,盯著電腦,只依賴於自己腦海中寥寥有限的理論,去做判斷和決策,還洋洋得意、自命不凡。

當出現惡果之後,他們仍舊不得其道,沉溺在公司/平臺所給予的溫室環境裡,以各種藉口,拒絕成長,拒絕瞭解實際,拒絕擺脫“無知”。

所以你也經常會發現,在項目中,最怕的就是這種明明無知,卻假裝什麼都懂、總是在發表負面意見、總是抓不到重點的、總是在耽誤正事的夥伴們——看到他們明明無知卻一臉“東方朔”的表情,往往讓你哭笑不得。

如今回頭想想,自己剛加入職場時,也差不多是“無知”,對生意的目標與過程壓根在腦海中串聯不起來,腦海中沒有成型的圖畫與思維體系,多虧有上級和導師們在旁悉心指導,才一步步逐漸擺脫“無知”的帽子。

職場中最可怕的不是“無知”,而是“匠氣十足”

但學海無涯,生無止境,無論到何種程度,人都是有“無知”的領域,還是得繼續謙卑學習、砥礪前行。

2. 不接地氣。

匠氣十足的職場人,往往不接地氣,壓根不瞭解實際落地情況。

在他們的腦海中,對一件工作,只有碎片化的圖像和理論,而無全面和體系化的認知。說話做事,自然也是碎片化和理論化。

其實初入職場的年輕人,受限於閱歷與經驗,很多的都是“不接地氣”,這種是正常的。公司只要加強培訓,為年輕人提供更多機會去接觸現實,很快年輕人也能獨當一面。

怕就怕“年紀一大把,卻依然不接地氣”的職場老油條們。在他們年輕時,不接地氣,卻因為平臺保護、或是懶惰、或是性格原因,一直不曾成長,年近30,說話做事依然是“匠氣十足”,就非常可悲。

畢竟人歲數越大,改正起來越難,也越來越少人會給自己提出成長的寶貴建議,周圍人可能只會眼睜睜的看著你撞南牆而竊喜。

所以,從年輕時,就要接地氣,多學習,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毛爺爺講的很多語錄,其實是難得的“職場箴言”。

3. 大道理一套一套。

每個人身邊多有“行走的方法論”、“人肉版的大道理”,遇到這類人,往往大家都笑而不語。

當然,大家笑得,並非是“道理和方法論”本身,而是說這些道理的人,往往都是壓根不懂實際的“匠氣十足”職場人。

我曾經遇到過很多張口閉口都是各種理論、尤其是擅長“英語縮寫單詞ABC”的同仁們,每每聆聽這些“ABC”大理論,真是非常歡樂。

職場中最可怕的不是“無知”,而是“匠氣十足”

匠氣十足的根源

其實大部分職場問題,都是內外因結合的原因——內因為基礎,外因環境為誘因。

1. 年輕

年輕人在初入職場時,往往都會經歷一段“匠氣十足”的階段,這也非常正常的,雖然對其他人而言,會非常痛苦哈哈。

人在職場前3年,甚至前5年,都不一定能擺脫“匠氣十足”的思維,因為確實經驗不足、閱歷有限。

所以人在年輕時,一定要多幹、多體驗、多去生活中體會、多去見識真實世界、多去親自參與各種落地執行——只有“幹中學”才能讓我們更快的擺脫“匠氣十足”。

2. 性格

往往匠氣十足的人,性格深處都有一種“自卑自大”的要素,這種性格要素在有的人身上,比較明顯;有的人則比較隱藏。

這種“自卑自大”是硬幣的兩面,一面自卑、一面自大,所以潛意識中,總希望在職場中去“證明”自己。

恰恰是因為這種“證明”的慾望,而非完成項目目標的“初心”,讓這些職場人在對待項目、對待同事、對待老闆或者下屬時,不知不覺就會本末倒置,忽略集體目標,只顧證明自己,而且常常剛愎自用。

職場中最可怕的不是“無知”,而是“匠氣十足”

3. 情商智商

情商比智商,在職場中更重要。很多匠氣十足的人,往往情商不高,搞不清楚職場中人與人的關係。

而且,往往都會錯以為平臺的光環=自己的光環,錯以為屁股所坐的位子=自己的能力,所以會將平臺或者位置所賦予他的一套理論說辭,在壓根不瞭解實際情況的基礎上,“匠氣十足”的表達出來。

當然,智商要素,就不提了。這種客觀原因,只要在職場中不太傷害集體效率、不傷害其他人,就不算太大問題——就怕因為智商硬傷而產生的“匠氣十足”,這就是災難了。

4. 懶惰

很多匠氣十足的人往往看起來非常忙碌,但實際上思維懶惰,並不想突破自己去成長,並不想去接觸外界現實。

直到年紀大了,依然是靠“慣性”做事情,而非獨立思考,這就非常痛苦了,畢竟年紀越大,改變自我越難。

5. 環境

一般而言,大平臺環境會更容易“培養”出來匠氣十足的人。

而如果一個集體當中,領導是匠氣十足,則下面團隊不得不跟著匠氣十足。

所以,年輕人選擇工作時,不是僅僅看公司名字,如有條件,也同步去找找公司內部的人,瞭解一下內部情況,看其中工作氛圍、領導風格、學習環境等等,綜合判斷到底值不值得自己去。

畢竟,在職場中,鍍一層所謂的“金”,永遠比不上真刀實槍的“真金實幹”,只有實幹,才能擺脫“匠氣十足”,才能成為一個真正有價值、不會被隨時替代的職場人才。

職場中最可怕的不是“無知”,而是“匠氣十足”職場中最可怕的不是“無知”,而是“匠氣十足”

職場歷史文章:

職場中最可怕的不是“無知”,而是“匠氣十足”職場中最可怕的不是“無知”,而是“匠氣十足”職場中最可怕的不是“無知”,而是“匠氣十足”

作者簡介:北大經濟學碩士,歷經外企、民企與創業,現任SEED營銷集團合夥人,高校客座講師,媒體專欄作家。

原創聲明:本文為麥青雜文鋪(ID:mqzwp2015)原創文章,如需轉載請後臺留言或發送郵件聯繫:[email protected]取得授權。

職場中最可怕的不是“無知”,而是“匠氣十足”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