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讀後感

《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讀後感

“德國古典哲學”,是指18世紀末至19世紀初的德國資產階級哲學,其主要代表人物是康德、黑格爾和費爾巴哈。“古典”,德文有經典、典範、典型等含義。“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裡面的“終結”,即解體或出路的意思,是指德國古典哲學這種哲學形態的解體,伴隨著這一哲學形態的解體,馬克思主義哲學開始誕生了。

此書的寫作背景:“19世紀後期,國際工人運動蓬勃發展,工人政黨不斷壯大,馬克思主義得到了廣泛傳播。面對這種形勢,資產階級加強了在思想上、理論上對馬克思主義的進攻。他們一方面直接反對馬克思主義,另一方面又歪曲馬克思主義,試圖從思想上瓦解工人運動或使之偏離正確的方向。由於德國古典哲學特別是黑格爾和費爾巴哈哲學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來源之一,資產階級哲學家就從歪曲馬克思主義哲學和德國古典哲學的關係入手,攻擊馬克思主義。他們試圖在哲學上覆活德國古典哲學中的唯心主義和形而上學觀點,抹殺馬克思主義哲學與新康德主義、新黑格爾主義等資產階級世界觀的本質區別。這些錯誤觀點侵入到了工人階級政黨內部,成了黨內機會主義者向馬克思主義進攻的理論依據,在工人運動內部造成了思想混亂,嚴重地影響著工人運動的健康發展。為了反對資產階級的攻擊,促進工人運動健康發展,澄清哲學上的一些錯誤觀點,闡明馬克思主義哲學革命性變革的意義,劃清馬克思主義哲學同一切舊哲學的界限,恩格斯寫了這一重要著作”。不得不讓我想起了“時勢造英雄”一說,正是有了瞭解局勢又明事理且追求正義的人們存在,歷史上的偉大思想才有機會生成。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產生,實現了哲學發展史上的革命性變革。馬克思和恩格斯在這一變革中,批判地繼承了德國古典哲學,尤其是黑格爾的辯證法思想和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思想。

我們能透過這些偉大思想看出思想家們對當時局勢的理性認知和獨特見解,能夠看到後繼的思想理論在前有的基礎上不斷改進深化。黑格爾哲學作為德國資產階級意識形態,具有既要求革命又害怕人民的兩面性。他的辯證法反映了德國資產階級上升時期的進步性和革命要求,他的唯心主義則反映了德國資產階級的妥協性。恩格斯通過對黑格爾的“凡是現實的都是合乎理性的,凡是合乎理性的都是現實的”命題的分析,指出黑格爾這一命題既有為普魯士王國專制制度辯護的保守、反動的一面,又潛在地包含著革命性的一面,因為黑格爾認為現實性在事物的發展中表現為必然性,某些事物喪失了必然性也就喪失了現實性從而趨於滅亡。由此人們得出結論:凡是現存的,都是應當滅亡的。恩格斯還進一步揭示了黑格爾哲學的真實意義,即辯證的發展觀,並由此告訴我們,無論人的認識還是社會歷史的發展,都是一個無限的由低級到高級的上升前進的過程。

在第二章中,恩格斯分析了費爾巴哈的哲學,闡述了哲學基本問題。主要包括:什麼是哲學基本問題。恩格斯指出,全部哲學,特別是近代哲學的重大的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的關係問題。哲學基本問題的第一個方面的內容是,思維和存在何者第一性?對這個問題的不同回答,分成了哲學的兩大派----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哲學基本問題的第二個方面的內容是,思維和存在有沒有統一性?即思維能否認識存在?對這個問題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哲學上的可知論和不可知論。這些原理我們在高中的政治學習中已有所接觸,但是對其歷史背景知道的甚少。同時也少有將其運用到日常的學習與生活中,其歷史價值仍然等待我們不斷地發掘。藉此次閱讀實踐的機會,我更加明確了理性的重要性。

曾經我們對世界的瞭解很少,認為很多事物是不可知的或者自己認識的世界是主觀片面的。哲學基本問題原理為劃分哲學基本派別提供了科學的依據。古往今來的各種哲學歸根到底不是屬於唯物主義就是屬於唯心主義。歷史上曾出現過試圖調和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對立的二元論,但實質上並沒有超越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對立。在現代,由於科學的發展不斷證實著唯物主義,一些唯心主義哲學家為了掩蓋自己的唯心主義實質,迴避和抹煞哲學的基本問題,然而,這並不能真正消除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對立。由於社會實踐和科學的發展,哲學上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對立,在不同時代會有不同的表現形式,但是,它們的對立不會消失。但我認為不能絕對的論斷出唯物與唯心主義格格不入,二者也是對立統一的,從事物的不同方面去理解,我們可以借用唯物與唯心主義中的積極有效的方面,或許如此,能幫助我們獲得獨特的見解與新的認識。在歷史進程中,人們所期望的東西很少如願以償,因為這些預期的目的在大多數情況下是彼此衝突、相互矛盾的,這樣,就造成了同沒有意識的自然界完全相似的狀況。在社會歷史領域,表面上是偶然性起作用,實際上這種偶然性始終是受內部隱蔽著的客觀規律支配的,問題只在於怎樣認識和發現這些規律。這也就需要我們客觀地去看待事物的聯繫與區別。

書中還論述了經濟基礎對上層建築的決定作用。作為上層建築的國家、法律以及社會意識形態,都是由經濟基礎決定的,是第二性的,而經濟基礎則是第一性的。針對黑格爾認為國家是社會的決定因素的觀點,恩格斯指出:不是國家決定經濟關係,而是經濟關係決定國家。國家是經濟上佔統治地位的階級的意志的體現,它集中代表著統治階級的經濟利益,無論對資本主義國家還是對古代的奴隸制和封建制國家來說都是如此。法的情況也是一樣。法律具有相對獨立性,對經濟基礎具有反作用,自身的發展又具有歷史繼承性,但終究是經濟基礎的直接反映,無論是公法還是私法都是如此。哲學和宗教等意識形態雖然比較遠離物質經濟基礎,但歸根到底是由社會經濟條件決定的。

事實表明,任何思想文化成果總是一定時代經濟和政治條件的反映,必然具有歷史的侷限性,因此,不加分析地全盤肯定是錯誤的,需要批判繼承並不斷髮展。同時,思想文化的發展同物質生產一樣具有歷史的連續性,新的思想文化總是在傳統思想文化成果的基礎上產生和發展的,因此,對傳統文明成果採取全盤否定、歷史虛無主義的態度也是錯誤的。正確的做法應該是採取批判繼承的態度,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使之與當今實踐相適應、與時代發展相協調。列寧指出,無產階級文化不是離開人類文明大道在空地上建立起來的,而是在批判繼承人類文化遺產的基礎上創立和發展起來的。他還認為,共產主義是從人類知識的總和中產生出來的。我們要努力掌握馬克思主義正確對待人類文明成果的科學態度和方法,善於吸收包括中國傳統思想文化優秀成果在內的人類文明成果,發展馬克思主義,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

人類認識世界的目的是改造世界,這也啟示我不要機械的學習知識,實踐運用更加重要。

《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讀後感

本人拍的學校的蘇聯時期援建的建築,很復古,在市區內很獨特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