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丁布伯的對話哲學探討:最真誠的溝通,在於人與人的心流交匯'

"

所謂的世界,就是我與你,我與神,我與他人的精神對話。

——馬丁·布伯

人呀,佇立在真理的一切莊嚴中且聆聽這樣的昭示:人無物質世界,不可生存,但僅靠物質世界,而生存者將不復為人。

——馬丁·布伯

"

所謂的世界,就是我與你,我與神,我與他人的精神對話。

——馬丁·布伯

人呀,佇立在真理的一切莊嚴中且聆聽這樣的昭示:人無物質世界,不可生存,但僅靠物質世界,而生存者將不復為人。

——馬丁·布伯

馬丁布伯的對話哲學探討:最真誠的溝通,在於人與人的心流交匯

《我與你》是馬丁·布伯最為重要的著述,匯聚了馬丁·布伯的核心理論觀點。

馬丁·布伯是德國著名的存在主義哲學大師和宗教哲學家,馬丁·布伯認為世界的本質是關係,對話是最好的關係體現方式,而這一觀點也被應用於心理治療中,可以幫助人們更好地認識生命。很多心理學者如莫雷諾、羅傑斯和皮爾斯等的心理療法都一定程度上實踐了馬丁·布伯哲學理論。在文學領域,好幾個文學大家也都受到布伯思想的影響,比如美國著名的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猶太裔作家索爾·貝婁,他的辭世之作《拉維爾斯坦》就深受布伯的影響。

關於這位猶太哲學家的主要核心哲學思想,關於對話對人思想的建樹和發展,哲學詩畫特意整理了部分,今天就來學習和認識下。

01

“自我”和“他者”關係建構部分是對話的核心,相對於“自我”而言,“他者”不是第三者的“他”,而是指“你”,是相對於他人的另外一個真實的“我”。

02

人類生存的本質是對話,不同形態的對話展現了人類文化發展的軌跡,而對話是連接古今中外文化與文學理論的橋樑,其意義遠遠超出了文學理論範疇。

"

所謂的世界,就是我與你,我與神,我與他人的精神對話。

——馬丁·布伯

人呀,佇立在真理的一切莊嚴中且聆聽這樣的昭示:人無物質世界,不可生存,但僅靠物質世界,而生存者將不復為人。

——馬丁·布伯

馬丁布伯的對話哲學探討:最真誠的溝通,在於人與人的心流交匯

《我與你》是馬丁·布伯最為重要的著述,匯聚了馬丁·布伯的核心理論觀點。

馬丁·布伯是德國著名的存在主義哲學大師和宗教哲學家,馬丁·布伯認為世界的本質是關係,對話是最好的關係體現方式,而這一觀點也被應用於心理治療中,可以幫助人們更好地認識生命。很多心理學者如莫雷諾、羅傑斯和皮爾斯等的心理療法都一定程度上實踐了馬丁·布伯哲學理論。在文學領域,好幾個文學大家也都受到布伯思想的影響,比如美國著名的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猶太裔作家索爾·貝婁,他的辭世之作《拉維爾斯坦》就深受布伯的影響。

關於這位猶太哲學家的主要核心哲學思想,關於對話對人思想的建樹和發展,哲學詩畫特意整理了部分,今天就來學習和認識下。

01

“自我”和“他者”關係建構部分是對話的核心,相對於“自我”而言,“他者”不是第三者的“他”,而是指“你”,是相對於他人的另外一個真實的“我”。

02

人類生存的本質是對話,不同形態的對話展現了人類文化發展的軌跡,而對話是連接古今中外文化與文學理論的橋樑,其意義遠遠超出了文學理論範疇。

馬丁布伯的對話哲學探討:最真誠的溝通,在於人與人的心流交匯

03

從古希臘發展至今,西方眾多的哲學家們致力於尋求所謂的終極本體,從而探尋存在論的真正意義。但原有的本體論都是單一實體模式,真正的本體並非實體,而應該是關係。這種關係是以人為中心的人與人之間的、人與自然之間的和人與神之間的關係。

這種關係的本質是“我—你”,具有三個特點,即直接性、相互性和整體性。

04

“我”和“你”間不存在概念體系、夢幻想象和天賦良知等的阻隔,人和存在間具備的是直接統一的關係,“我”和“你”之間也能夠實現直接的、面對面的接觸交融。

05

相互性是人們關係的本質性特徵,可以稱之為“之間”,我們生活於相互作用的萬事萬物中。因為我們和人、自然、神間存在著廣泛的關聯,個體不是相互獨立的,也不是毫無關係的,而是處於“我—你”的關聯中,因此,我們也應關注我們自身外的事物。

06

處於“我—你”關係中的我們還不能完全消融彼此,而是保持著一種張力,實現積極介入同時又保持自身個性。自我”是不能獨立存在的,需要有“他者”的參與才顯得完整,才能凸顯生命的價值和意義。所以,人活著必須與他人進行對話,必須與世界和自然進行對話。

"

所謂的世界,就是我與你,我與神,我與他人的精神對話。

——馬丁·布伯

人呀,佇立在真理的一切莊嚴中且聆聽這樣的昭示:人無物質世界,不可生存,但僅靠物質世界,而生存者將不復為人。

——馬丁·布伯

馬丁布伯的對話哲學探討:最真誠的溝通,在於人與人的心流交匯

《我與你》是馬丁·布伯最為重要的著述,匯聚了馬丁·布伯的核心理論觀點。

馬丁·布伯是德國著名的存在主義哲學大師和宗教哲學家,馬丁·布伯認為世界的本質是關係,對話是最好的關係體現方式,而這一觀點也被應用於心理治療中,可以幫助人們更好地認識生命。很多心理學者如莫雷諾、羅傑斯和皮爾斯等的心理療法都一定程度上實踐了馬丁·布伯哲學理論。在文學領域,好幾個文學大家也都受到布伯思想的影響,比如美國著名的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猶太裔作家索爾·貝婁,他的辭世之作《拉維爾斯坦》就深受布伯的影響。

關於這位猶太哲學家的主要核心哲學思想,關於對話對人思想的建樹和發展,哲學詩畫特意整理了部分,今天就來學習和認識下。

01

“自我”和“他者”關係建構部分是對話的核心,相對於“自我”而言,“他者”不是第三者的“他”,而是指“你”,是相對於他人的另外一個真實的“我”。

02

人類生存的本質是對話,不同形態的對話展現了人類文化發展的軌跡,而對話是連接古今中外文化與文學理論的橋樑,其意義遠遠超出了文學理論範疇。

馬丁布伯的對話哲學探討:最真誠的溝通,在於人與人的心流交匯

03

從古希臘發展至今,西方眾多的哲學家們致力於尋求所謂的終極本體,從而探尋存在論的真正意義。但原有的本體論都是單一實體模式,真正的本體並非實體,而應該是關係。這種關係是以人為中心的人與人之間的、人與自然之間的和人與神之間的關係。

這種關係的本質是“我—你”,具有三個特點,即直接性、相互性和整體性。

04

“我”和“你”間不存在概念體系、夢幻想象和天賦良知等的阻隔,人和存在間具備的是直接統一的關係,“我”和“你”之間也能夠實現直接的、面對面的接觸交融。

05

相互性是人們關係的本質性特徵,可以稱之為“之間”,我們生活於相互作用的萬事萬物中。因為我們和人、自然、神間存在著廣泛的關聯,個體不是相互獨立的,也不是毫無關係的,而是處於“我—你”的關聯中,因此,我們也應關注我們自身外的事物。

06

處於“我—你”關係中的我們還不能完全消融彼此,而是保持著一種張力,實現積極介入同時又保持自身個性。自我”是不能獨立存在的,需要有“他者”的參與才顯得完整,才能凸顯生命的價值和意義。所以,人活著必須與他人進行對話,必須與世界和自然進行對話。

馬丁布伯的對話哲學探討:最真誠的溝通,在於人與人的心流交匯

07

審美觀照是“自我”與“他者”間的視域剩餘的互補和交融,“自我”將目光投於他人身上,用他人價值系統來觀看世界,這之後再回到本我位置實現對他人視界的補充。

08

凡真實的人生皆是相遇。通過真實的與“你”相遇的關係,人們的“我”逐漸被認識到。由此可知,“我”與“你”的關係是動態的,是在相遇過程中的面對面的交流與溝通。

09

超越“我—他”關係而最終形成“我—你”關係,需要樹立起對上帝的充分信仰,不但如此,上帝是“永恆之你”,是存在於人們日常生活和萬事萬物的各種關係中的,上帝就處於“我”和“你”這種完整統一的關係中。

10

人置身於二重世界之中,因之他領有兩種截然不同的人生。為了自我生存及需要,人必得把他周圍的在者——其他人,生靈萬物——都當作與“我”相分離的對象,與我相對立的客體,通過對他們的經驗而獲致關於他們的知識,再借助這種知識以使其為我所用。

11

功利主義或工具主義經常犯一個致命的錯誤:與我產生關聯的一切在者都淪為了我經驗、利用的對象,是我滿足我之利益、需要、欲求的工具。世界變為“我一它”之間的戰場或棋子關聯。為了實現利用在者的目的,“我”必得把在者放入時空框架與因果序列中,將其作為物中之一物加以把握。

12

人與人之間最好的關係就是我與你的關係:當我與“你”相遇時,我不再是一經驗物、利用物的主體,我不是為了滿足我的任何需要,哪怕是最高尚的需要(如“愛的需要”)而與其建立“關係”。因為,“你”便是世界,便是生命,便是神明。我當以我的整個存在,我的全部生命,我的真本自性來接近“你”,稱述“你”。

"

所謂的世界,就是我與你,我與神,我與他人的精神對話。

——馬丁·布伯

人呀,佇立在真理的一切莊嚴中且聆聽這樣的昭示:人無物質世界,不可生存,但僅靠物質世界,而生存者將不復為人。

——馬丁·布伯

馬丁布伯的對話哲學探討:最真誠的溝通,在於人與人的心流交匯

《我與你》是馬丁·布伯最為重要的著述,匯聚了馬丁·布伯的核心理論觀點。

馬丁·布伯是德國著名的存在主義哲學大師和宗教哲學家,馬丁·布伯認為世界的本質是關係,對話是最好的關係體現方式,而這一觀點也被應用於心理治療中,可以幫助人們更好地認識生命。很多心理學者如莫雷諾、羅傑斯和皮爾斯等的心理療法都一定程度上實踐了馬丁·布伯哲學理論。在文學領域,好幾個文學大家也都受到布伯思想的影響,比如美國著名的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猶太裔作家索爾·貝婁,他的辭世之作《拉維爾斯坦》就深受布伯的影響。

關於這位猶太哲學家的主要核心哲學思想,關於對話對人思想的建樹和發展,哲學詩畫特意整理了部分,今天就來學習和認識下。

01

“自我”和“他者”關係建構部分是對話的核心,相對於“自我”而言,“他者”不是第三者的“他”,而是指“你”,是相對於他人的另外一個真實的“我”。

02

人類生存的本質是對話,不同形態的對話展現了人類文化發展的軌跡,而對話是連接古今中外文化與文學理論的橋樑,其意義遠遠超出了文學理論範疇。

馬丁布伯的對話哲學探討:最真誠的溝通,在於人與人的心流交匯

03

從古希臘發展至今,西方眾多的哲學家們致力於尋求所謂的終極本體,從而探尋存在論的真正意義。但原有的本體論都是單一實體模式,真正的本體並非實體,而應該是關係。這種關係是以人為中心的人與人之間的、人與自然之間的和人與神之間的關係。

這種關係的本質是“我—你”,具有三個特點,即直接性、相互性和整體性。

04

“我”和“你”間不存在概念體系、夢幻想象和天賦良知等的阻隔,人和存在間具備的是直接統一的關係,“我”和“你”之間也能夠實現直接的、面對面的接觸交融。

05

相互性是人們關係的本質性特徵,可以稱之為“之間”,我們生活於相互作用的萬事萬物中。因為我們和人、自然、神間存在著廣泛的關聯,個體不是相互獨立的,也不是毫無關係的,而是處於“我—你”的關聯中,因此,我們也應關注我們自身外的事物。

06

處於“我—你”關係中的我們還不能完全消融彼此,而是保持著一種張力,實現積極介入同時又保持自身個性。自我”是不能獨立存在的,需要有“他者”的參與才顯得完整,才能凸顯生命的價值和意義。所以,人活著必須與他人進行對話,必須與世界和自然進行對話。

馬丁布伯的對話哲學探討:最真誠的溝通,在於人與人的心流交匯

07

審美觀照是“自我”與“他者”間的視域剩餘的互補和交融,“自我”將目光投於他人身上,用他人價值系統來觀看世界,這之後再回到本我位置實現對他人視界的補充。

08

凡真實的人生皆是相遇。通過真實的與“你”相遇的關係,人們的“我”逐漸被認識到。由此可知,“我”與“你”的關係是動態的,是在相遇過程中的面對面的交流與溝通。

09

超越“我—他”關係而最終形成“我—你”關係,需要樹立起對上帝的充分信仰,不但如此,上帝是“永恆之你”,是存在於人們日常生活和萬事萬物的各種關係中的,上帝就處於“我”和“你”這種完整統一的關係中。

10

人置身於二重世界之中,因之他領有兩種截然不同的人生。為了自我生存及需要,人必得把他周圍的在者——其他人,生靈萬物——都當作與“我”相分離的對象,與我相對立的客體,通過對他們的經驗而獲致關於他們的知識,再借助這種知識以使其為我所用。

11

功利主義或工具主義經常犯一個致命的錯誤:與我產生關聯的一切在者都淪為了我經驗、利用的對象,是我滿足我之利益、需要、欲求的工具。世界變為“我一它”之間的戰場或棋子關聯。為了實現利用在者的目的,“我”必得把在者放入時空框架與因果序列中,將其作為物中之一物加以把握。

12

人與人之間最好的關係就是我與你的關係:當我與“你”相遇時,我不再是一經驗物、利用物的主體,我不是為了滿足我的任何需要,哪怕是最高尚的需要(如“愛的需要”)而與其建立“關係”。因為,“你”便是世界,便是生命,便是神明。我當以我的整個存在,我的全部生命,我的真本自性來接近“你”,稱述“你”。

馬丁布伯的對話哲學探討:最真誠的溝通,在於人與人的心流交匯

13

價值呈現於關係,呈現於“我”與宇宙中其他在者的關係。關係乃精神性之家。沉迷於主客體二元對立的種種學說,皆滯留在表面世界,沒有看到事物的本質。惟有關係能把人引入崇高的神性世界,惟關係方具有神性,具有先驗的根。當《聖經》昭示人要“愛上帝,愛他人”時,人不僅領承了通向神性世界的鑰匙,且同時也領略了價值的本真內容。愛非是對象的屬性,也非是“我”之情感心緒的流溢,它呈現於關係,在關係中敞亮自身。正是在這裡,“我”與“你”同時昇華了自己,超越了自己。人於對“它”之世界的反抗中走向超越,人於關係中實現超越。

14

反抗只是超越的起點,而超越的完成只可存在於比我體更高的境界中。宗教超越即是沉入神我一體、天人合一之出神入化狀態的神祕主義。通過對神的體悟,把自己上升到與神靈同樣的心靈境界。

15

對生存意義的反思,很自然地與某種更高目的相聯繫,因為,反思本身就意味著人反抗物性生存,它促使人超脫肉身卑下的欲求,看透和打破功名利祿的束縛,上升到一種不為形軀所約束的自在境界。當人意識到個體的有限不過是宇宙進程之無限性中的一時一瞬,當人“自失”於此進程,則因人生無常而生的種種痛苦將在這莊嚴的無限性前自慚其渺小淺俗,這種反思意識指引人步入齊萬物、等生死的超然靈境。

16

“我”與“你”的相遇,“我—你”之間的純淨關係既超越時間又羈留於時間,它僅是時間長河中永恆的一瞬。人註定要廝守在時間的無限綿延之中。儘管人為了生存不得不留存在“它”之世界,但人對“你”的熾烈渴仰又使人不斷地反抗它,超越它,正是這種反抗造就了人的精神、道德與藝術,正是它使人成其為人。

"

所謂的世界,就是我與你,我與神,我與他人的精神對話。

——馬丁·布伯

人呀,佇立在真理的一切莊嚴中且聆聽這樣的昭示:人無物質世界,不可生存,但僅靠物質世界,而生存者將不復為人。

——馬丁·布伯

馬丁布伯的對話哲學探討:最真誠的溝通,在於人與人的心流交匯

《我與你》是馬丁·布伯最為重要的著述,匯聚了馬丁·布伯的核心理論觀點。

馬丁·布伯是德國著名的存在主義哲學大師和宗教哲學家,馬丁·布伯認為世界的本質是關係,對話是最好的關係體現方式,而這一觀點也被應用於心理治療中,可以幫助人們更好地認識生命。很多心理學者如莫雷諾、羅傑斯和皮爾斯等的心理療法都一定程度上實踐了馬丁·布伯哲學理論。在文學領域,好幾個文學大家也都受到布伯思想的影響,比如美國著名的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猶太裔作家索爾·貝婁,他的辭世之作《拉維爾斯坦》就深受布伯的影響。

關於這位猶太哲學家的主要核心哲學思想,關於對話對人思想的建樹和發展,哲學詩畫特意整理了部分,今天就來學習和認識下。

01

“自我”和“他者”關係建構部分是對話的核心,相對於“自我”而言,“他者”不是第三者的“他”,而是指“你”,是相對於他人的另外一個真實的“我”。

02

人類生存的本質是對話,不同形態的對話展現了人類文化發展的軌跡,而對話是連接古今中外文化與文學理論的橋樑,其意義遠遠超出了文學理論範疇。

馬丁布伯的對話哲學探討:最真誠的溝通,在於人與人的心流交匯

03

從古希臘發展至今,西方眾多的哲學家們致力於尋求所謂的終極本體,從而探尋存在論的真正意義。但原有的本體論都是單一實體模式,真正的本體並非實體,而應該是關係。這種關係是以人為中心的人與人之間的、人與自然之間的和人與神之間的關係。

這種關係的本質是“我—你”,具有三個特點,即直接性、相互性和整體性。

04

“我”和“你”間不存在概念體系、夢幻想象和天賦良知等的阻隔,人和存在間具備的是直接統一的關係,“我”和“你”之間也能夠實現直接的、面對面的接觸交融。

05

相互性是人們關係的本質性特徵,可以稱之為“之間”,我們生活於相互作用的萬事萬物中。因為我們和人、自然、神間存在著廣泛的關聯,個體不是相互獨立的,也不是毫無關係的,而是處於“我—你”的關聯中,因此,我們也應關注我們自身外的事物。

06

處於“我—你”關係中的我們還不能完全消融彼此,而是保持著一種張力,實現積極介入同時又保持自身個性。自我”是不能獨立存在的,需要有“他者”的參與才顯得完整,才能凸顯生命的價值和意義。所以,人活著必須與他人進行對話,必須與世界和自然進行對話。

馬丁布伯的對話哲學探討:最真誠的溝通,在於人與人的心流交匯

07

審美觀照是“自我”與“他者”間的視域剩餘的互補和交融,“自我”將目光投於他人身上,用他人價值系統來觀看世界,這之後再回到本我位置實現對他人視界的補充。

08

凡真實的人生皆是相遇。通過真實的與“你”相遇的關係,人們的“我”逐漸被認識到。由此可知,“我”與“你”的關係是動態的,是在相遇過程中的面對面的交流與溝通。

09

超越“我—他”關係而最終形成“我—你”關係,需要樹立起對上帝的充分信仰,不但如此,上帝是“永恆之你”,是存在於人們日常生活和萬事萬物的各種關係中的,上帝就處於“我”和“你”這種完整統一的關係中。

10

人置身於二重世界之中,因之他領有兩種截然不同的人生。為了自我生存及需要,人必得把他周圍的在者——其他人,生靈萬物——都當作與“我”相分離的對象,與我相對立的客體,通過對他們的經驗而獲致關於他們的知識,再借助這種知識以使其為我所用。

11

功利主義或工具主義經常犯一個致命的錯誤:與我產生關聯的一切在者都淪為了我經驗、利用的對象,是我滿足我之利益、需要、欲求的工具。世界變為“我一它”之間的戰場或棋子關聯。為了實現利用在者的目的,“我”必得把在者放入時空框架與因果序列中,將其作為物中之一物加以把握。

12

人與人之間最好的關係就是我與你的關係:當我與“你”相遇時,我不再是一經驗物、利用物的主體,我不是為了滿足我的任何需要,哪怕是最高尚的需要(如“愛的需要”)而與其建立“關係”。因為,“你”便是世界,便是生命,便是神明。我當以我的整個存在,我的全部生命,我的真本自性來接近“你”,稱述“你”。

馬丁布伯的對話哲學探討:最真誠的溝通,在於人與人的心流交匯

13

價值呈現於關係,呈現於“我”與宇宙中其他在者的關係。關係乃精神性之家。沉迷於主客體二元對立的種種學說,皆滯留在表面世界,沒有看到事物的本質。惟有關係能把人引入崇高的神性世界,惟關係方具有神性,具有先驗的根。當《聖經》昭示人要“愛上帝,愛他人”時,人不僅領承了通向神性世界的鑰匙,且同時也領略了價值的本真內容。愛非是對象的屬性,也非是“我”之情感心緒的流溢,它呈現於關係,在關係中敞亮自身。正是在這裡,“我”與“你”同時昇華了自己,超越了自己。人於對“它”之世界的反抗中走向超越,人於關係中實現超越。

14

反抗只是超越的起點,而超越的完成只可存在於比我體更高的境界中。宗教超越即是沉入神我一體、天人合一之出神入化狀態的神祕主義。通過對神的體悟,把自己上升到與神靈同樣的心靈境界。

15

對生存意義的反思,很自然地與某種更高目的相聯繫,因為,反思本身就意味著人反抗物性生存,它促使人超脫肉身卑下的欲求,看透和打破功名利祿的束縛,上升到一種不為形軀所約束的自在境界。當人意識到個體的有限不過是宇宙進程之無限性中的一時一瞬,當人“自失”於此進程,則因人生無常而生的種種痛苦將在這莊嚴的無限性前自慚其渺小淺俗,這種反思意識指引人步入齊萬物、等生死的超然靈境。

16

“我”與“你”的相遇,“我—你”之間的純淨關係既超越時間又羈留於時間,它僅是時間長河中永恆的一瞬。人註定要廝守在時間的無限綿延之中。儘管人為了生存不得不留存在“它”之世界,但人對“你”的熾烈渴仰又使人不斷地反抗它,超越它,正是這種反抗造就了人的精神、道德與藝術,正是它使人成其為人。

馬丁布伯的對話哲學探討:最真誠的溝通,在於人與人的心流交匯

結語:

在當下這個自由和平年代,我們應該深入思索如何處理好“自我”和“他者”的關係,既要發揮自身優勢做好自己,又要本著謙虛、平和的心態來應對生命中的“他者”,珍視和“他者”對話相處過程中的靈魂觸動。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