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品課改革,教師先要改“五觀”

政治 教育 中國教育新聞網 2017-05-20

近日聽了一節《家,溫馨的港灣》思想品德公開課。開始上課了,執教教師指出本課的學習目標後,讓學生進入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環節,然後播放幻燈片。在課件上展示“鹿乳奉親”“哭竹生筍”“臥冰求鯉”等幾個孝敬父母的小故事之後,談了一下自己的感受,最後開始課堂檢測。一節課聽下來,感覺很沉悶。我在想,思品課就是為了讓學生記住這些所謂的知識點嗎?除了課本知識以外,教師還應當給予學生什麼?

如何改進思想品德課,對初中政治學科教師來說,是一個必須面對的現實問題。教師講知識點,標註重點,學生去背記,這是應試教育體制下思品課的主要教學方法,似乎也是提高學生成績的一條“捷徑”。但在倡導核心素養的今天,思品課顯然不能再這麼上了。

初中思想品德課程標準指出,思想品德課程是一門以初中學生生活為基礎、以引導和促進初中學生思想品德發展為根本目的的綜合性課程。所以這門課不能脫離生活,不能侷限於教材,更不能脫離育人這一根本目標。可是,時下很多教師的思品課堂,依然固守老一套教學方式,學生機械地讀和背,甚至只背誦有可能考試的內容,學習急功近利。

上面這位教師執教的《家,溫馨的港灣》一課,教條化的說教貫穿課堂始終,教師的言語簡單蒼白,僅僅是為了讓學生記住“為什麼要孝敬父母”“怎樣孝敬父母”之類考試可能涉及的問題。這部分教師的授課目標無非是“灌輸—接受—高分”的“三段論”。此種課堂教學方式,肯定不能適應核心素養倡導下教學的新要求。類似問題如何解決,筆者認為,思品課教師首先要“五觀”落地。

其一,教師要樹立大課程觀。教學不應僅僅侷限於課本上的內容。僅僅侷限於一節課的教學,難以達到思品課的教學目標,這需要相關教師有意識地進行課程資源整合。思品課教學目標的達成需要多管齊下,既需要教師的指導和引導,也需要學生的互助教育、自我教育,同時還需要家庭與社會的良好氛圍。

其二,教師要有新課堂觀。應特別注重課堂活動情境的創設。如果沒有必要的氛圍渲染和情感鋪設,將會導致教學活動無法展開。教師可通過播放主題歌曲、提供背景資料等方式,在課堂上營造出輕鬆愉悅的環境,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中。

其三,要樹立教學體驗觀。單憑說教,思想品德教育無法浸潤學生的心靈,只有讓學生通過情感體驗,才能碰撞出心靈的火花。比如,在上述公開課上的合作探究環節,不妨引導學生回憶自己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讓他們體悟父母的愛與付出。

其四,要有實踐觀。品德教育與其他學科的不同之處在於它的實踐性,這就要求在教學中,教師應結合學生的日常行為因勢利導。比如在上《家,溫馨的港灣》這一課時,不妨模擬生活中的實際場景,比如:爺爺奶奶生病了,無法下床,家中小孩遞上一杯水……通過一些具體小事,讓學生明白如何孝敬父母或者長輩;也可以佈置“做一件讓父母感動的事”之類的作業,在生活實踐中激發學生的感恩之情。

其五,要有新的課程評價觀。目前在思品課教學中,以分數作為評價標準的現象依然存在。在課程改革中,應從重知識轉向重行為的過程性評價,還應由單純的教師評價轉向由教師評價、學生自評、小組互評、家長參與相結合的多元性評價。這樣學生就會置於“大眾”的視野下,避免了“教書”“育人”兩張皮、“知行”不一的現象。

總之,教師要立足教材,同時還要走出教材,創造性地運用教材,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使教學更具開放性、多樣性,促進學生道德品質與實踐行為的結合,為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開闢一條新的路徑。

(作者:王翠靜,單位:山東省萊蕪市陳毅中學)

《中國教育報》2017年05月17日第9版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