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孟頫六十歲臨摹《十七帖》

趙孟頫 蘭亭序 王羲之 沈尹默 索靖 書法密碼 2018-12-01

趙孟頫學習王羲之最多,對於王羲之的名作《蘭亭序》《聖教序》《十七帖》多次臨習,比如《蘭亭序》流傳的墨跡版本就好幾個,《十七帖》也有很多,臨習完整本的墨跡則僅見臺北故宮的這一套。

落款時間在延祐三年,六十三歲,也是晚年功成名就之時了。

趙孟頫六十歲臨摹《十七帖》


元趙文敏公臨十七帖


趙孟頫六十歲臨摹《十七帖》


趙孟頫六十歲臨摹《十七帖》


趙孟頫六十歲臨摹《十七帖》


趙孟頫六十歲臨摹《十七帖》


趙孟頫六十歲臨摹《十七帖》


趙孟頫六十歲臨摹《十七帖》


趙孟頫六十歲臨摹《十七帖》


趙孟頫六十歲臨摹《十七帖》


趙孟頫六十歲臨摹《十七帖》


趙孟頫六十歲臨摹《十七帖》


趙孟頫六十歲臨摹《十七帖》


趙孟頫六十歲臨摹《十七帖》


趙孟頫六十歲臨摹《十七帖》


趙孟頫六十歲臨摹《十七帖》


趙孟頫六十歲臨摹《十七帖》


趙孟頫六十歲臨摹《十七帖》


趙孟頫六十歲臨摹《十七帖》


趙孟頫六十歲臨摹《十七帖》


趙孟頫六十歲臨摹《十七帖》


趙孟頫六十歲臨摹《十七帖》


趙孟頫六十歲臨摹《十七帖》


趙孟頫六十歲臨摹《十七帖》


趙孟頫六十歲臨摹《十七帖》


趙孟頫六十歲臨摹《十七帖》


趙孟頫六十歲臨摹《十七帖》


趙孟頫六十歲臨摹《十七帖》


趙孟頫六十歲臨摹《十七帖》


趙孟頫六十歲臨摹《十七帖》


趙孟頫六十歲臨摹《十七帖》


趙孟頫六十歲臨摹《十七帖》


趙孟頫六十歲臨摹《十七帖》


趙孟頫六十歲臨摹《十七帖》


趙孟頫六十歲臨摹《十七帖》


趙孟頫六十歲臨摹《十七帖》


趙孟頫六十歲臨摹《十七帖》


趙孟頫六十歲臨摹《十七帖》


趙孟頫六十歲臨摹《十七帖》


趙孟頫六十歲臨摹《十七帖》


唐代孫過庭在其所撰《書譜》中寫道“察之者尚精”,就是說觀察一定要精細。一般地說,初學者應該把“讀”和“臨”這兩個環節同步起來。臨什麼,讀什麼。可按臨寫的順序,先點畫後結構地對所要臨習的字逐個“相面”,從組成字的基本“細胞”看起。先看點畫的形態、走向、質感和輕重,然後再看每個點畫起筆、運筆、收筆的過程。

沈尹默先生在其所著的《書法論叢》中,談到對起筆的觀察時說:把身邊攜帶著的米老七帖照片,時時把玩。對於帖中“惜無索靖真跡,觀其下筆處”一語,若有領悟。就是他不說用筆,而說下筆,這一‘下’字,很有分寸。

非如此,筆鋒就不能夠中;非如此,牽絲就不容易對頭,筆勢往來就不合。明白了這個道理,去著手隨意遍臨歷代名家法書,細心地求其所同,發現了所同者,恰恰是下筆皆如此,這就是中鋒。不可不從同,其他皆不妨存異。沈老讀帖的經驗之談,仔細琢磨起來很有味道。

在讀帖時,還可以把點畫比較著看。比如在一個字中,相同的點畫是如何處理的,不同的點畫在虛實、粗細上,到底有多大的差異,要進行比較、分析。字中的某一個點和某一畫的粗細,常常有幾倍甚至十幾倍的差異,看得不細,就會將本來粗細反差很大的點畫忽略,那麼臨寫起來也必然點畫不分,學得“像”這一關就過不去。

在觀察結構時,首先分清哪一畫是這個字的主筆,點畫之間是一個什麼樣的關係位置,是如何銜接、呼應的,從中找出規律性的東西。

觀其字的各部分關係,看清疏密與停勻觀其字的整體,看清正側與大小比例觀其筆墨神采,領悟字的精神氣勢觀其章法佈局,認清各字的位置擺佈觀其落款鈐印,部位是否妥當

由以上“五觀”可知,讀帖、臨帖,精思細研,是十分必要的。

所有的書事都在於用筆,核心就是把筆控鋒的上下左右輕重緩急。還有肥瘦筋骨得勢與失勢等。

漢字表情達意,準確簡潔,十分講究“優化組合”,還要“顧全大局”,講究“避讓”。根據組合需要,有疏有密,有長有短,有鬆有緊,有粗有細,有大有小,有寬有窄,有方有扁……這種組合,漢代書家蔡邕說:“凡落筆結字,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勢遞相映帶,無使勢背。”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