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狐CEO張朝陽一段關於5G的質疑發言引起軒然大波,再次引發公眾對於5G安全的疑惑。5G毫米波對人體危害真的很大嗎?

文/記者 趙天宇 編輯 劉昭

新媒體編輯/房永珍

"5G基站密度極其高,因為是毫米波,這麼微波的、高頻率的、幾千兆的赫茲,在這種情況下,根據我的物理知識,這個頻率其實對人體的危害是很大的,因為3G、4G它可能是低頻、波長長一點(因此對人體影響不大)。在5G波長這麼短的毫米波,這種高頻的情況下,可能會對水分子和氧的某些震盪頻率產生共振。在5G到來後,我們光享受5G帶來的未來科技的進步和方便的同時,也要關注一下電磁波對人體的影響。"

不久前,搜狐CEO張朝陽參加搜狐科技5G峰會時,對5G毫米波的輻射問題作出上述公開質疑,再次大規模地引發了人們對於5G電磁波危害的擔憂,也讓"5G致癌"的傳言多了一個全新的"追隨者"。

"

搜狐CEO張朝陽一段關於5G的質疑發言引起軒然大波,再次引發公眾對於5G安全的疑惑。5G毫米波對人體危害真的很大嗎?

文/記者 趙天宇 編輯 劉昭

新媒體編輯/房永珍

"5G基站密度極其高,因為是毫米波,這麼微波的、高頻率的、幾千兆的赫茲,在這種情況下,根據我的物理知識,這個頻率其實對人體的危害是很大的,因為3G、4G它可能是低頻、波長長一點(因此對人體影響不大)。在5G波長這麼短的毫米波,這種高頻的情況下,可能會對水分子和氧的某些震盪頻率產生共振。在5G到來後,我們光享受5G帶來的未來科技的進步和方便的同時,也要關注一下電磁波對人體的影響。"

不久前,搜狐CEO張朝陽參加搜狐科技5G峰會時,對5G毫米波的輻射問題作出上述公開質疑,再次大規模地引發了人們對於5G電磁波危害的擔憂,也讓"5G致癌"的傳言多了一個全新的"追隨者"。

5G毫米波輻射對人體危害大?請張朝陽放寬心

點此圖片查看視頻

但業內人士表示,目前沒有一項準確的研究數據表明,5G毫米波會對人體健康產生危害,我國目前部署的是低頻5G,與毫米波級別的5G頻段相差甚遠。

毫米波技術已有百年曆史

利用毫米波(mmWave)頻譜提高數據傳輸速度是5G技術的一個最大突破之一。與4G通信技術相比,5G的傳輸速率可達到1Gb/s。但與3G、4G通信相同,傳輸的介質無一例外的都是電磁波,因此要獲得更快的傳輸速率,就需要增加頻譜帶寬,在5GHz以下頻段十分擁擠的情況下,毫米波技術成為了很好的突破路徑。

何為毫米波?它與我們日常熟悉的微波爐的波段類似,都屬於微波的一種。其中,毫米級的微波,通常指頻段在30~300GHz,相應波長為1~10mm的電磁波。它的工作頻率介於微波與遠紅外波之間,因此兼具兩種頻段的使用特點。據瞭解,目前4G所使用的頻段僅為2000MHz,而3G和2G的頻率就更低了。

"

搜狐CEO張朝陽一段關於5G的質疑發言引起軒然大波,再次引發公眾對於5G安全的疑惑。5G毫米波對人體危害真的很大嗎?

文/記者 趙天宇 編輯 劉昭

新媒體編輯/房永珍

"5G基站密度極其高,因為是毫米波,這麼微波的、高頻率的、幾千兆的赫茲,在這種情況下,根據我的物理知識,這個頻率其實對人體的危害是很大的,因為3G、4G它可能是低頻、波長長一點(因此對人體影響不大)。在5G波長這麼短的毫米波,這種高頻的情況下,可能會對水分子和氧的某些震盪頻率產生共振。在5G到來後,我們光享受5G帶來的未來科技的進步和方便的同時,也要關注一下電磁波對人體的影響。"

不久前,搜狐CEO張朝陽參加搜狐科技5G峰會時,對5G毫米波的輻射問題作出上述公開質疑,再次大規模地引發了人們對於5G電磁波危害的擔憂,也讓"5G致癌"的傳言多了一個全新的"追隨者"。

5G毫米波輻射對人體危害大?請張朝陽放寬心

點此圖片查看視頻

但業內人士表示,目前沒有一項準確的研究數據表明,5G毫米波會對人體健康產生危害,我國目前部署的是低頻5G,與毫米波級別的5G頻段相差甚遠。

毫米波技術已有百年曆史

利用毫米波(mmWave)頻譜提高數據傳輸速度是5G技術的一個最大突破之一。與4G通信技術相比,5G的傳輸速率可達到1Gb/s。但與3G、4G通信相同,傳輸的介質無一例外的都是電磁波,因此要獲得更快的傳輸速率,就需要增加頻譜帶寬,在5GHz以下頻段十分擁擠的情況下,毫米波技術成為了很好的突破路徑。

何為毫米波?它與我們日常熟悉的微波爐的波段類似,都屬於微波的一種。其中,毫米級的微波,通常指頻段在30~300GHz,相應波長為1~10mm的電磁波。它的工作頻率介於微波與遠紅外波之間,因此兼具兩種頻段的使用特點。據瞭解,目前4G所使用的頻段僅為2000MHz,而3G和2G的頻率就更低了。

5G毫米波輻射對人體危害大?請張朝陽放寬心

實際上,毫米波並非什麼先進的科研成果,相反的是,它早在100多年前就被提出。不過受制於技術和成本因素,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毫米波的研究只侷限在實驗室當中,沒有什麼實際的技術應用。

直到今天,毫米波的主要應用還是在衛星通訊以及雷達、包括軍事應用領域。例如5月份發生在廣州的"奔馳女車主連撞13人"事件,涉事的奔馳C200L轎車就裝配了毫米波(前)雷達,號稱可以實現主動剎車功能。

來到5G時代,毫米波的應用得到了顛覆式的改變,運營商有連續100M頻寬則是開展5G的基本要求。但5G也並非全是優點,由於其頻率較高,穿透能力也就比較強,過程當中能量損失比較嚴重,必須建設更多的基站,也就是我們常聽到的"微基站";此外,由於頻段的問題,毫米波信號尤其遇到水的衰減大,嚴重影響傳播效果,這些並不完美的缺點,都給5G的謠言提供了良好的滋生空間。

缺乏實驗室數據證明

在張朝陽看來,高頻率的5G毫米波,會對水分子以及氧分子產生共振,共振後釋放更強的電磁波產生輻射,進而影響人體健康。對此觀點,記者採訪了北方工業大學通信工程學院副教授白文樂。

白文樂表示,張朝陽的觀點只是一些"理論推斷",缺乏嚴謹的實驗室數據,所謂毫米波輻射的說法更是不值一提。

白文樂解釋說,電磁波的確會產生輻射,因為頻率越高、能量越大,相對應的輻射也就越強:從理論上來看,水分子引起的共振會吸收22GHz和183 GHz附近的電磁波,而氧分子的共振吸收影響的是60GHz和120 GHz附近的電磁波。

但是,目前沒有任何一項實驗數據表明,毫米波的輻射會給人體健康帶來怎樣的負面影響,相反的是,一些實驗室數據卻表明,人體持續8小時在60 GHz 毫米波的輻射影響下,並未出眼部損傷,皮膚溫度也僅僅上升了0.1-0.5度,與輻射受損相差甚遠。以華為為例,數萬名研究人員每天“穿梭”在毫米波當中,也沒有出現健康問題,足以證明目前的5G毫米波是相對安全的。

關於5G毫米波的輻射問題,中國科學院半導體所研究員姬揚在相關文章中提到,毫米波仍然是非電離輻射,而不是對身體健康影響更大的電離輻射;最重要的是,談電磁輻射的時候,不僅要考慮頻率(或波長),還要考慮功率。5G基站和手機輻射功率都遠小於我國制定的安全標準(比其他國家和地區的標準更加嚴格)。


"

搜狐CEO張朝陽一段關於5G的質疑發言引起軒然大波,再次引發公眾對於5G安全的疑惑。5G毫米波對人體危害真的很大嗎?

文/記者 趙天宇 編輯 劉昭

新媒體編輯/房永珍

"5G基站密度極其高,因為是毫米波,這麼微波的、高頻率的、幾千兆的赫茲,在這種情況下,根據我的物理知識,這個頻率其實對人體的危害是很大的,因為3G、4G它可能是低頻、波長長一點(因此對人體影響不大)。在5G波長這麼短的毫米波,這種高頻的情況下,可能會對水分子和氧的某些震盪頻率產生共振。在5G到來後,我們光享受5G帶來的未來科技的進步和方便的同時,也要關注一下電磁波對人體的影響。"

不久前,搜狐CEO張朝陽參加搜狐科技5G峰會時,對5G毫米波的輻射問題作出上述公開質疑,再次大規模地引發了人們對於5G電磁波危害的擔憂,也讓"5G致癌"的傳言多了一個全新的"追隨者"。

5G毫米波輻射對人體危害大?請張朝陽放寬心

點此圖片查看視頻

但業內人士表示,目前沒有一項準確的研究數據表明,5G毫米波會對人體健康產生危害,我國目前部署的是低頻5G,與毫米波級別的5G頻段相差甚遠。

毫米波技術已有百年曆史

利用毫米波(mmWave)頻譜提高數據傳輸速度是5G技術的一個最大突破之一。與4G通信技術相比,5G的傳輸速率可達到1Gb/s。但與3G、4G通信相同,傳輸的介質無一例外的都是電磁波,因此要獲得更快的傳輸速率,就需要增加頻譜帶寬,在5GHz以下頻段十分擁擠的情況下,毫米波技術成為了很好的突破路徑。

何為毫米波?它與我們日常熟悉的微波爐的波段類似,都屬於微波的一種。其中,毫米級的微波,通常指頻段在30~300GHz,相應波長為1~10mm的電磁波。它的工作頻率介於微波與遠紅外波之間,因此兼具兩種頻段的使用特點。據瞭解,目前4G所使用的頻段僅為2000MHz,而3G和2G的頻率就更低了。

5G毫米波輻射對人體危害大?請張朝陽放寬心

實際上,毫米波並非什麼先進的科研成果,相反的是,它早在100多年前就被提出。不過受制於技術和成本因素,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毫米波的研究只侷限在實驗室當中,沒有什麼實際的技術應用。

直到今天,毫米波的主要應用還是在衛星通訊以及雷達、包括軍事應用領域。例如5月份發生在廣州的"奔馳女車主連撞13人"事件,涉事的奔馳C200L轎車就裝配了毫米波(前)雷達,號稱可以實現主動剎車功能。

來到5G時代,毫米波的應用得到了顛覆式的改變,運營商有連續100M頻寬則是開展5G的基本要求。但5G也並非全是優點,由於其頻率較高,穿透能力也就比較強,過程當中能量損失比較嚴重,必須建設更多的基站,也就是我們常聽到的"微基站";此外,由於頻段的問題,毫米波信號尤其遇到水的衰減大,嚴重影響傳播效果,這些並不完美的缺點,都給5G的謠言提供了良好的滋生空間。

缺乏實驗室數據證明

在張朝陽看來,高頻率的5G毫米波,會對水分子以及氧分子產生共振,共振後釋放更強的電磁波產生輻射,進而影響人體健康。對此觀點,記者採訪了北方工業大學通信工程學院副教授白文樂。

白文樂表示,張朝陽的觀點只是一些"理論推斷",缺乏嚴謹的實驗室數據,所謂毫米波輻射的說法更是不值一提。

白文樂解釋說,電磁波的確會產生輻射,因為頻率越高、能量越大,相對應的輻射也就越強:從理論上來看,水分子引起的共振會吸收22GHz和183 GHz附近的電磁波,而氧分子的共振吸收影響的是60GHz和120 GHz附近的電磁波。

但是,目前沒有任何一項實驗數據表明,毫米波的輻射會給人體健康帶來怎樣的負面影響,相反的是,一些實驗室數據卻表明,人體持續8小時在60 GHz 毫米波的輻射影響下,並未出眼部損傷,皮膚溫度也僅僅上升了0.1-0.5度,與輻射受損相差甚遠。以華為為例,數萬名研究人員每天“穿梭”在毫米波當中,也沒有出現健康問題,足以證明目前的5G毫米波是相對安全的。

關於5G毫米波的輻射問題,中國科學院半導體所研究員姬揚在相關文章中提到,毫米波仍然是非電離輻射,而不是對身體健康影響更大的電離輻射;最重要的是,談電磁輻射的時候,不僅要考慮頻率(或波長),還要考慮功率。5G基站和手機輻射功率都遠小於我國制定的安全標準(比其他國家和地區的標準更加嚴格)。


5G毫米波輻射對人體危害大?請張朝陽放寬心

▲事發後,張朝陽本人也對自己的言論進行了解釋說明,並強調這是"一家之言"

"張朝陽儘管是麻省理工學院的物理學博士,但他1993年就畢業了,那個時候還沒有5G的概念,對毫米波的研究也僅限於實驗室,不能拿20多年前的理論知識來推敲現在的科技應用。"白文樂表示,張朝陽的身份更多的是企業家,而並非科研人員,任何科學質疑,都要拿出嚴謹的實驗室數據或是令人信服的理論成果,如果僅憑一些書本上的理論知識就進行判斷,缺乏科學精神和科學思維,是不值得提倡的。

我國5G頻段與毫米波相差甚遠

2018年年底,工信部向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中國聯通發放了5G系統中低頻段試驗頻率使用許可。其中,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獲得3.5GHz頻段試驗頻率使用許可,中國移動獲得的則是2.6GHz和4.9GHz頻段試驗頻率使用許可。但白文樂告訴記者,這並不是真正的毫米波。

據瞭解,3GPP(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第三代合作伙伴計劃,成立於1998年12月,最初的目標是為了制定3G技術規範。其制定的3G和4G技術規範現在都成了全球通用的標準, 5G技術方案的研究制定也正在進行。)將可用於5G的的頻段分成了兩個範圍:FR1和FR2,也叫Sub-6頻段和毫米波頻段。其中Sub-6頻段的範圍是從450MHz——6GHz,真正的5G毫米波頻段,則是從24.25GHz——52.6GHz,前不久網上炒作的"5G頻段影響天氣預報"新聞,"涉事"的5G頻段也屬於毫米波的級別。


"

搜狐CEO張朝陽一段關於5G的質疑發言引起軒然大波,再次引發公眾對於5G安全的疑惑。5G毫米波對人體危害真的很大嗎?

文/記者 趙天宇 編輯 劉昭

新媒體編輯/房永珍

"5G基站密度極其高,因為是毫米波,這麼微波的、高頻率的、幾千兆的赫茲,在這種情況下,根據我的物理知識,這個頻率其實對人體的危害是很大的,因為3G、4G它可能是低頻、波長長一點(因此對人體影響不大)。在5G波長這麼短的毫米波,這種高頻的情況下,可能會對水分子和氧的某些震盪頻率產生共振。在5G到來後,我們光享受5G帶來的未來科技的進步和方便的同時,也要關注一下電磁波對人體的影響。"

不久前,搜狐CEO張朝陽參加搜狐科技5G峰會時,對5G毫米波的輻射問題作出上述公開質疑,再次大規模地引發了人們對於5G電磁波危害的擔憂,也讓"5G致癌"的傳言多了一個全新的"追隨者"。

5G毫米波輻射對人體危害大?請張朝陽放寬心

點此圖片查看視頻

但業內人士表示,目前沒有一項準確的研究數據表明,5G毫米波會對人體健康產生危害,我國目前部署的是低頻5G,與毫米波級別的5G頻段相差甚遠。

毫米波技術已有百年曆史

利用毫米波(mmWave)頻譜提高數據傳輸速度是5G技術的一個最大突破之一。與4G通信技術相比,5G的傳輸速率可達到1Gb/s。但與3G、4G通信相同,傳輸的介質無一例外的都是電磁波,因此要獲得更快的傳輸速率,就需要增加頻譜帶寬,在5GHz以下頻段十分擁擠的情況下,毫米波技術成為了很好的突破路徑。

何為毫米波?它與我們日常熟悉的微波爐的波段類似,都屬於微波的一種。其中,毫米級的微波,通常指頻段在30~300GHz,相應波長為1~10mm的電磁波。它的工作頻率介於微波與遠紅外波之間,因此兼具兩種頻段的使用特點。據瞭解,目前4G所使用的頻段僅為2000MHz,而3G和2G的頻率就更低了。

5G毫米波輻射對人體危害大?請張朝陽放寬心

實際上,毫米波並非什麼先進的科研成果,相反的是,它早在100多年前就被提出。不過受制於技術和成本因素,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毫米波的研究只侷限在實驗室當中,沒有什麼實際的技術應用。

直到今天,毫米波的主要應用還是在衛星通訊以及雷達、包括軍事應用領域。例如5月份發生在廣州的"奔馳女車主連撞13人"事件,涉事的奔馳C200L轎車就裝配了毫米波(前)雷達,號稱可以實現主動剎車功能。

來到5G時代,毫米波的應用得到了顛覆式的改變,運營商有連續100M頻寬則是開展5G的基本要求。但5G也並非全是優點,由於其頻率較高,穿透能力也就比較強,過程當中能量損失比較嚴重,必須建設更多的基站,也就是我們常聽到的"微基站";此外,由於頻段的問題,毫米波信號尤其遇到水的衰減大,嚴重影響傳播效果,這些並不完美的缺點,都給5G的謠言提供了良好的滋生空間。

缺乏實驗室數據證明

在張朝陽看來,高頻率的5G毫米波,會對水分子以及氧分子產生共振,共振後釋放更強的電磁波產生輻射,進而影響人體健康。對此觀點,記者採訪了北方工業大學通信工程學院副教授白文樂。

白文樂表示,張朝陽的觀點只是一些"理論推斷",缺乏嚴謹的實驗室數據,所謂毫米波輻射的說法更是不值一提。

白文樂解釋說,電磁波的確會產生輻射,因為頻率越高、能量越大,相對應的輻射也就越強:從理論上來看,水分子引起的共振會吸收22GHz和183 GHz附近的電磁波,而氧分子的共振吸收影響的是60GHz和120 GHz附近的電磁波。

但是,目前沒有任何一項實驗數據表明,毫米波的輻射會給人體健康帶來怎樣的負面影響,相反的是,一些實驗室數據卻表明,人體持續8小時在60 GHz 毫米波的輻射影響下,並未出眼部損傷,皮膚溫度也僅僅上升了0.1-0.5度,與輻射受損相差甚遠。以華為為例,數萬名研究人員每天“穿梭”在毫米波當中,也沒有出現健康問題,足以證明目前的5G毫米波是相對安全的。

關於5G毫米波的輻射問題,中國科學院半導體所研究員姬揚在相關文章中提到,毫米波仍然是非電離輻射,而不是對身體健康影響更大的電離輻射;最重要的是,談電磁輻射的時候,不僅要考慮頻率(或波長),還要考慮功率。5G基站和手機輻射功率都遠小於我國制定的安全標準(比其他國家和地區的標準更加嚴格)。


5G毫米波輻射對人體危害大?請張朝陽放寬心

▲事發後,張朝陽本人也對自己的言論進行了解釋說明,並強調這是"一家之言"

"張朝陽儘管是麻省理工學院的物理學博士,但他1993年就畢業了,那個時候還沒有5G的概念,對毫米波的研究也僅限於實驗室,不能拿20多年前的理論知識來推敲現在的科技應用。"白文樂表示,張朝陽的身份更多的是企業家,而並非科研人員,任何科學質疑,都要拿出嚴謹的實驗室數據或是令人信服的理論成果,如果僅憑一些書本上的理論知識就進行判斷,缺乏科學精神和科學思維,是不值得提倡的。

我國5G頻段與毫米波相差甚遠

2018年年底,工信部向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中國聯通發放了5G系統中低頻段試驗頻率使用許可。其中,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獲得3.5GHz頻段試驗頻率使用許可,中國移動獲得的則是2.6GHz和4.9GHz頻段試驗頻率使用許可。但白文樂告訴記者,這並不是真正的毫米波。

據瞭解,3GPP(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第三代合作伙伴計劃,成立於1998年12月,最初的目標是為了制定3G技術規範。其制定的3G和4G技術規範現在都成了全球通用的標準, 5G技術方案的研究制定也正在進行。)將可用於5G的的頻段分成了兩個範圍:FR1和FR2,也叫Sub-6頻段和毫米波頻段。其中Sub-6頻段的範圍是從450MHz——6GHz,真正的5G毫米波頻段,則是從24.25GHz——52.6GHz,前不久網上炒作的"5G頻段影響天氣預報"新聞,"涉事"的5G頻段也屬於毫米波的級別。


5G毫米波輻射對人體危害大?請張朝陽放寬心

▲不同國家和地區在2019年承載5G所用頻率不同

從這樣的標準不難看出,中國移動2.6GHz頻段的5G電磁波只能稱之為分米級的"分米波",而中國電信、中國聯通3.5GHz以及中國移動4.9GHz的頻段,也只能稱作"釐米波"。距離22GHz-183 GHz的水分子共振頻率、60GHz-120 GHz的氧分子共振頻率還有很遠的距離。

事實上,最該擔心輻射問題的應該是美國,因為在目前已經計劃商用5G的國家中,除了中國、澳大利亞之外,日本、韓國、美國以及歐洲國家,均計劃在3.5GHz、毫米波頻段同時部署5G網絡,尤其是美國,最低的5G頻段也達到了28GHz,並且採用拍賣方式,後續還有37 GHz、39 Ghz 和 64-71 Ghz三個頻段陸續登場。


"

搜狐CEO張朝陽一段關於5G的質疑發言引起軒然大波,再次引發公眾對於5G安全的疑惑。5G毫米波對人體危害真的很大嗎?

文/記者 趙天宇 編輯 劉昭

新媒體編輯/房永珍

"5G基站密度極其高,因為是毫米波,這麼微波的、高頻率的、幾千兆的赫茲,在這種情況下,根據我的物理知識,這個頻率其實對人體的危害是很大的,因為3G、4G它可能是低頻、波長長一點(因此對人體影響不大)。在5G波長這麼短的毫米波,這種高頻的情況下,可能會對水分子和氧的某些震盪頻率產生共振。在5G到來後,我們光享受5G帶來的未來科技的進步和方便的同時,也要關注一下電磁波對人體的影響。"

不久前,搜狐CEO張朝陽參加搜狐科技5G峰會時,對5G毫米波的輻射問題作出上述公開質疑,再次大規模地引發了人們對於5G電磁波危害的擔憂,也讓"5G致癌"的傳言多了一個全新的"追隨者"。

5G毫米波輻射對人體危害大?請張朝陽放寬心

點此圖片查看視頻

但業內人士表示,目前沒有一項準確的研究數據表明,5G毫米波會對人體健康產生危害,我國目前部署的是低頻5G,與毫米波級別的5G頻段相差甚遠。

毫米波技術已有百年曆史

利用毫米波(mmWave)頻譜提高數據傳輸速度是5G技術的一個最大突破之一。與4G通信技術相比,5G的傳輸速率可達到1Gb/s。但與3G、4G通信相同,傳輸的介質無一例外的都是電磁波,因此要獲得更快的傳輸速率,就需要增加頻譜帶寬,在5GHz以下頻段十分擁擠的情況下,毫米波技術成為了很好的突破路徑。

何為毫米波?它與我們日常熟悉的微波爐的波段類似,都屬於微波的一種。其中,毫米級的微波,通常指頻段在30~300GHz,相應波長為1~10mm的電磁波。它的工作頻率介於微波與遠紅外波之間,因此兼具兩種頻段的使用特點。據瞭解,目前4G所使用的頻段僅為2000MHz,而3G和2G的頻率就更低了。

5G毫米波輻射對人體危害大?請張朝陽放寬心

實際上,毫米波並非什麼先進的科研成果,相反的是,它早在100多年前就被提出。不過受制於技術和成本因素,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毫米波的研究只侷限在實驗室當中,沒有什麼實際的技術應用。

直到今天,毫米波的主要應用還是在衛星通訊以及雷達、包括軍事應用領域。例如5月份發生在廣州的"奔馳女車主連撞13人"事件,涉事的奔馳C200L轎車就裝配了毫米波(前)雷達,號稱可以實現主動剎車功能。

來到5G時代,毫米波的應用得到了顛覆式的改變,運營商有連續100M頻寬則是開展5G的基本要求。但5G也並非全是優點,由於其頻率較高,穿透能力也就比較強,過程當中能量損失比較嚴重,必須建設更多的基站,也就是我們常聽到的"微基站";此外,由於頻段的問題,毫米波信號尤其遇到水的衰減大,嚴重影響傳播效果,這些並不完美的缺點,都給5G的謠言提供了良好的滋生空間。

缺乏實驗室數據證明

在張朝陽看來,高頻率的5G毫米波,會對水分子以及氧分子產生共振,共振後釋放更強的電磁波產生輻射,進而影響人體健康。對此觀點,記者採訪了北方工業大學通信工程學院副教授白文樂。

白文樂表示,張朝陽的觀點只是一些"理論推斷",缺乏嚴謹的實驗室數據,所謂毫米波輻射的說法更是不值一提。

白文樂解釋說,電磁波的確會產生輻射,因為頻率越高、能量越大,相對應的輻射也就越強:從理論上來看,水分子引起的共振會吸收22GHz和183 GHz附近的電磁波,而氧分子的共振吸收影響的是60GHz和120 GHz附近的電磁波。

但是,目前沒有任何一項實驗數據表明,毫米波的輻射會給人體健康帶來怎樣的負面影響,相反的是,一些實驗室數據卻表明,人體持續8小時在60 GHz 毫米波的輻射影響下,並未出眼部損傷,皮膚溫度也僅僅上升了0.1-0.5度,與輻射受損相差甚遠。以華為為例,數萬名研究人員每天“穿梭”在毫米波當中,也沒有出現健康問題,足以證明目前的5G毫米波是相對安全的。

關於5G毫米波的輻射問題,中國科學院半導體所研究員姬揚在相關文章中提到,毫米波仍然是非電離輻射,而不是對身體健康影響更大的電離輻射;最重要的是,談電磁輻射的時候,不僅要考慮頻率(或波長),還要考慮功率。5G基站和手機輻射功率都遠小於我國制定的安全標準(比其他國家和地區的標準更加嚴格)。


5G毫米波輻射對人體危害大?請張朝陽放寬心

▲事發後,張朝陽本人也對自己的言論進行了解釋說明,並強調這是"一家之言"

"張朝陽儘管是麻省理工學院的物理學博士,但他1993年就畢業了,那個時候還沒有5G的概念,對毫米波的研究也僅限於實驗室,不能拿20多年前的理論知識來推敲現在的科技應用。"白文樂表示,張朝陽的身份更多的是企業家,而並非科研人員,任何科學質疑,都要拿出嚴謹的實驗室數據或是令人信服的理論成果,如果僅憑一些書本上的理論知識就進行判斷,缺乏科學精神和科學思維,是不值得提倡的。

我國5G頻段與毫米波相差甚遠

2018年年底,工信部向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中國聯通發放了5G系統中低頻段試驗頻率使用許可。其中,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獲得3.5GHz頻段試驗頻率使用許可,中國移動獲得的則是2.6GHz和4.9GHz頻段試驗頻率使用許可。但白文樂告訴記者,這並不是真正的毫米波。

據瞭解,3GPP(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第三代合作伙伴計劃,成立於1998年12月,最初的目標是為了制定3G技術規範。其制定的3G和4G技術規範現在都成了全球通用的標準, 5G技術方案的研究制定也正在進行。)將可用於5G的的頻段分成了兩個範圍:FR1和FR2,也叫Sub-6頻段和毫米波頻段。其中Sub-6頻段的範圍是從450MHz——6GHz,真正的5G毫米波頻段,則是從24.25GHz——52.6GHz,前不久網上炒作的"5G頻段影響天氣預報"新聞,"涉事"的5G頻段也屬於毫米波的級別。


5G毫米波輻射對人體危害大?請張朝陽放寬心

▲不同國家和地區在2019年承載5G所用頻率不同

從這樣的標準不難看出,中國移動2.6GHz頻段的5G電磁波只能稱之為分米級的"分米波",而中國電信、中國聯通3.5GHz以及中國移動4.9GHz的頻段,也只能稱作"釐米波"。距離22GHz-183 GHz的水分子共振頻率、60GHz-120 GHz的氧分子共振頻率還有很遠的距離。

事實上,最該擔心輻射問題的應該是美國,因為在目前已經計劃商用5G的國家中,除了中國、澳大利亞之外,日本、韓國、美國以及歐洲國家,均計劃在3.5GHz、毫米波頻段同時部署5G網絡,尤其是美國,最低的5G頻段也達到了28GHz,並且採用拍賣方式,後續還有37 GHz、39 Ghz 和 64-71 Ghz三個頻段陸續登場。


5G毫米波輻射對人體危害大?請張朝陽放寬心


▲在5G技術研發應用方面,華為已經走在了世界領先地位

隨著越來越多的電子產品進入人們的生活,日常生活中的輻射也在逐漸增多,如何正確看待這些輻射對人體健康真正的影響,是值得關注和思考的問題,如果真的不夠放心,平時在生活中也可以注意一下,例如不把手機放在床頭等等。

"

搜狐CEO張朝陽一段關於5G的質疑發言引起軒然大波,再次引發公眾對於5G安全的疑惑。5G毫米波對人體危害真的很大嗎?

文/記者 趙天宇 編輯 劉昭

新媒體編輯/房永珍

"5G基站密度極其高,因為是毫米波,這麼微波的、高頻率的、幾千兆的赫茲,在這種情況下,根據我的物理知識,這個頻率其實對人體的危害是很大的,因為3G、4G它可能是低頻、波長長一點(因此對人體影響不大)。在5G波長這麼短的毫米波,這種高頻的情況下,可能會對水分子和氧的某些震盪頻率產生共振。在5G到來後,我們光享受5G帶來的未來科技的進步和方便的同時,也要關注一下電磁波對人體的影響。"

不久前,搜狐CEO張朝陽參加搜狐科技5G峰會時,對5G毫米波的輻射問題作出上述公開質疑,再次大規模地引發了人們對於5G電磁波危害的擔憂,也讓"5G致癌"的傳言多了一個全新的"追隨者"。

5G毫米波輻射對人體危害大?請張朝陽放寬心

點此圖片查看視頻

但業內人士表示,目前沒有一項準確的研究數據表明,5G毫米波會對人體健康產生危害,我國目前部署的是低頻5G,與毫米波級別的5G頻段相差甚遠。

毫米波技術已有百年曆史

利用毫米波(mmWave)頻譜提高數據傳輸速度是5G技術的一個最大突破之一。與4G通信技術相比,5G的傳輸速率可達到1Gb/s。但與3G、4G通信相同,傳輸的介質無一例外的都是電磁波,因此要獲得更快的傳輸速率,就需要增加頻譜帶寬,在5GHz以下頻段十分擁擠的情況下,毫米波技術成為了很好的突破路徑。

何為毫米波?它與我們日常熟悉的微波爐的波段類似,都屬於微波的一種。其中,毫米級的微波,通常指頻段在30~300GHz,相應波長為1~10mm的電磁波。它的工作頻率介於微波與遠紅外波之間,因此兼具兩種頻段的使用特點。據瞭解,目前4G所使用的頻段僅為2000MHz,而3G和2G的頻率就更低了。

5G毫米波輻射對人體危害大?請張朝陽放寬心

實際上,毫米波並非什麼先進的科研成果,相反的是,它早在100多年前就被提出。不過受制於技術和成本因素,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毫米波的研究只侷限在實驗室當中,沒有什麼實際的技術應用。

直到今天,毫米波的主要應用還是在衛星通訊以及雷達、包括軍事應用領域。例如5月份發生在廣州的"奔馳女車主連撞13人"事件,涉事的奔馳C200L轎車就裝配了毫米波(前)雷達,號稱可以實現主動剎車功能。

來到5G時代,毫米波的應用得到了顛覆式的改變,運營商有連續100M頻寬則是開展5G的基本要求。但5G也並非全是優點,由於其頻率較高,穿透能力也就比較強,過程當中能量損失比較嚴重,必須建設更多的基站,也就是我們常聽到的"微基站";此外,由於頻段的問題,毫米波信號尤其遇到水的衰減大,嚴重影響傳播效果,這些並不完美的缺點,都給5G的謠言提供了良好的滋生空間。

缺乏實驗室數據證明

在張朝陽看來,高頻率的5G毫米波,會對水分子以及氧分子產生共振,共振後釋放更強的電磁波產生輻射,進而影響人體健康。對此觀點,記者採訪了北方工業大學通信工程學院副教授白文樂。

白文樂表示,張朝陽的觀點只是一些"理論推斷",缺乏嚴謹的實驗室數據,所謂毫米波輻射的說法更是不值一提。

白文樂解釋說,電磁波的確會產生輻射,因為頻率越高、能量越大,相對應的輻射也就越強:從理論上來看,水分子引起的共振會吸收22GHz和183 GHz附近的電磁波,而氧分子的共振吸收影響的是60GHz和120 GHz附近的電磁波。

但是,目前沒有任何一項實驗數據表明,毫米波的輻射會給人體健康帶來怎樣的負面影響,相反的是,一些實驗室數據卻表明,人體持續8小時在60 GHz 毫米波的輻射影響下,並未出眼部損傷,皮膚溫度也僅僅上升了0.1-0.5度,與輻射受損相差甚遠。以華為為例,數萬名研究人員每天“穿梭”在毫米波當中,也沒有出現健康問題,足以證明目前的5G毫米波是相對安全的。

關於5G毫米波的輻射問題,中國科學院半導體所研究員姬揚在相關文章中提到,毫米波仍然是非電離輻射,而不是對身體健康影響更大的電離輻射;最重要的是,談電磁輻射的時候,不僅要考慮頻率(或波長),還要考慮功率。5G基站和手機輻射功率都遠小於我國制定的安全標準(比其他國家和地區的標準更加嚴格)。


5G毫米波輻射對人體危害大?請張朝陽放寬心

▲事發後,張朝陽本人也對自己的言論進行了解釋說明,並強調這是"一家之言"

"張朝陽儘管是麻省理工學院的物理學博士,但他1993年就畢業了,那個時候還沒有5G的概念,對毫米波的研究也僅限於實驗室,不能拿20多年前的理論知識來推敲現在的科技應用。"白文樂表示,張朝陽的身份更多的是企業家,而並非科研人員,任何科學質疑,都要拿出嚴謹的實驗室數據或是令人信服的理論成果,如果僅憑一些書本上的理論知識就進行判斷,缺乏科學精神和科學思維,是不值得提倡的。

我國5G頻段與毫米波相差甚遠

2018年年底,工信部向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中國聯通發放了5G系統中低頻段試驗頻率使用許可。其中,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獲得3.5GHz頻段試驗頻率使用許可,中國移動獲得的則是2.6GHz和4.9GHz頻段試驗頻率使用許可。但白文樂告訴記者,這並不是真正的毫米波。

據瞭解,3GPP(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第三代合作伙伴計劃,成立於1998年12月,最初的目標是為了制定3G技術規範。其制定的3G和4G技術規範現在都成了全球通用的標準, 5G技術方案的研究制定也正在進行。)將可用於5G的的頻段分成了兩個範圍:FR1和FR2,也叫Sub-6頻段和毫米波頻段。其中Sub-6頻段的範圍是從450MHz——6GHz,真正的5G毫米波頻段,則是從24.25GHz——52.6GHz,前不久網上炒作的"5G頻段影響天氣預報"新聞,"涉事"的5G頻段也屬於毫米波的級別。


5G毫米波輻射對人體危害大?請張朝陽放寬心

▲不同國家和地區在2019年承載5G所用頻率不同

從這樣的標準不難看出,中國移動2.6GHz頻段的5G電磁波只能稱之為分米級的"分米波",而中國電信、中國聯通3.5GHz以及中國移動4.9GHz的頻段,也只能稱作"釐米波"。距離22GHz-183 GHz的水分子共振頻率、60GHz-120 GHz的氧分子共振頻率還有很遠的距離。

事實上,最該擔心輻射問題的應該是美國,因為在目前已經計劃商用5G的國家中,除了中國、澳大利亞之外,日本、韓國、美國以及歐洲國家,均計劃在3.5GHz、毫米波頻段同時部署5G網絡,尤其是美國,最低的5G頻段也達到了28GHz,並且採用拍賣方式,後續還有37 GHz、39 Ghz 和 64-71 Ghz三個頻段陸續登場。


5G毫米波輻射對人體危害大?請張朝陽放寬心


▲在5G技術研發應用方面,華為已經走在了世界領先地位

隨著越來越多的電子產品進入人們的生活,日常生活中的輻射也在逐漸增多,如何正確看待這些輻射對人體健康真正的影響,是值得關注和思考的問題,如果真的不夠放心,平時在生活中也可以注意一下,例如不把手機放在床頭等等。

5G毫米波輻射對人體危害大?請張朝陽放寬心

出品:科普中央廚房

監製:北京科技報 | 科學加客戶端

歡迎朋友圈轉發

公眾號、報刊等轉載

請發郵件至[email protected]

未經授權謝絕轉載,違者必究

閱讀更多權威有用的科普文章、瞭解更多精彩科技活動,請下載“科學加”客戶端。蘋果用戶可以在App store搜索“科學加”下載安裝,安卓用戶可以在應用寶、360手機助手、豌豆莢、華為、小米等應用市場搜索“科學加”下載安裝。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