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雲雷自小就會的京韻大鼓,到底是怎樣一種曲藝?'

"

張雲雷自小就會的京韻大鼓,到底是怎樣一種曲藝?

張雲雷,目前不但是德雲社的顏值擔當,而且還是實力派,打小就在曲藝家族薰陶的他,多才多藝,會多種傳統樂器,還有多種曲藝,可謂內功強大,雖然年紀不大就被師父評為少年太平歌詞老藝術家。

張雲雷踏進曲藝這一行業跟他的表姐王惠有很大關係,王惠就是郭德綱現任妻子,也因為王惠的關係,張雲雷九歲成了郭德綱的二徒弟,藝名就是張雲雷。王惠十幾歲就是天津京韻大鼓了角了,張從小就在臺下聽姐姐唱京韻大鼓,四歲就拜入劉派京韻大鼓傳人趙桐光先生門下。

"

張雲雷自小就會的京韻大鼓,到底是怎樣一種曲藝?

張雲雷,目前不但是德雲社的顏值擔當,而且還是實力派,打小就在曲藝家族薰陶的他,多才多藝,會多種傳統樂器,還有多種曲藝,可謂內功強大,雖然年紀不大就被師父評為少年太平歌詞老藝術家。

張雲雷踏進曲藝這一行業跟他的表姐王惠有很大關係,王惠就是郭德綱現任妻子,也因為王惠的關係,張雲雷九歲成了郭德綱的二徒弟,藝名就是張雲雷。王惠十幾歲就是天津京韻大鼓了角了,張從小就在臺下聽姐姐唱京韻大鼓,四歲就拜入劉派京韻大鼓傳人趙桐光先生門下。

張雲雷自小就會的京韻大鼓,到底是怎樣一種曲藝?

王惠表演京韻大鼓

"

張雲雷自小就會的京韻大鼓,到底是怎樣一種曲藝?

張雲雷,目前不但是德雲社的顏值擔當,而且還是實力派,打小就在曲藝家族薰陶的他,多才多藝,會多種傳統樂器,還有多種曲藝,可謂內功強大,雖然年紀不大就被師父評為少年太平歌詞老藝術家。

張雲雷踏進曲藝這一行業跟他的表姐王惠有很大關係,王惠就是郭德綱現任妻子,也因為王惠的關係,張雲雷九歲成了郭德綱的二徒弟,藝名就是張雲雷。王惠十幾歲就是天津京韻大鼓了角了,張從小就在臺下聽姐姐唱京韻大鼓,四歲就拜入劉派京韻大鼓傳人趙桐光先生門下。

張雲雷自小就會的京韻大鼓,到底是怎樣一種曲藝?

王惠表演京韻大鼓

張雲雷自小就會的京韻大鼓,到底是怎樣一種曲藝?

張雲雷表演京韻大鼓

由於市場經濟的影響,演出形式的多樣化,京韻大鼓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部分,漸漸地沒落,人才也大量流失,京韻大鼓正在日漸淡出現代都市人的視野,最近因為德雲社相聲演員張雲雷,京韻大鼓這個傳統曲藝又開始被人們關注了,今天小編就帶大家瞭解一下京韻大鼓。

京韻大鼓的演變和發展

京韻大鼓,中國曲藝曲種之一。由河北省滄州、河間一帶流行的木板大鼓發展而來,形成於京津兩地。清末旗籍出身的藝人金德貴發展成一板一眼的板式,稱為雙板,字音也改成接近北京的語音,這就是京韻大鼓改革之前的樣子,人們稱為" 怯大鼓"即木板大鼓,後來木板大鼓傳入天津、北京後,劉寶全改以北京的語音聲調來吐字發音,吸收石韻書、馬頭調和京劇的一些唱法,創制新腔,專唱短篇曲目。1946年(民國三十五年)北京成立曲藝公會後,遂正式統一名稱為"京韻大鼓"。

京韻大鼓的主要藝術形式

京韻大鼓主要是說唱結合的方法,運用北京音系的四聲(陰平、陽平、上聲、去聲)說京白、唱京韻,京韻大鼓唱詞的基本句式是七字句,表演形式是一人站唱(解放後推出雙唱形式),自擊鼓板;主要伴奏一般為三人,所操樂器為大三絃、四胡、琵琶,有時佐以低胡,也有琵琶伴奏。並且借鑑了京劇表演形成了一套獨有的表演身段。所以京韻大鼓的表演雅俗共賞,曾經在北方很受歡迎,正清末至20世紀40年代,是京韻大鼓演出的黃金時代,那時候,名家輩出,追捧者無數。

"

張雲雷自小就會的京韻大鼓,到底是怎樣一種曲藝?

張雲雷,目前不但是德雲社的顏值擔當,而且還是實力派,打小就在曲藝家族薰陶的他,多才多藝,會多種傳統樂器,還有多種曲藝,可謂內功強大,雖然年紀不大就被師父評為少年太平歌詞老藝術家。

張雲雷踏進曲藝這一行業跟他的表姐王惠有很大關係,王惠就是郭德綱現任妻子,也因為王惠的關係,張雲雷九歲成了郭德綱的二徒弟,藝名就是張雲雷。王惠十幾歲就是天津京韻大鼓了角了,張從小就在臺下聽姐姐唱京韻大鼓,四歲就拜入劉派京韻大鼓傳人趙桐光先生門下。

張雲雷自小就會的京韻大鼓,到底是怎樣一種曲藝?

王惠表演京韻大鼓

張雲雷自小就會的京韻大鼓,到底是怎樣一種曲藝?

張雲雷表演京韻大鼓

由於市場經濟的影響,演出形式的多樣化,京韻大鼓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部分,漸漸地沒落,人才也大量流失,京韻大鼓正在日漸淡出現代都市人的視野,最近因為德雲社相聲演員張雲雷,京韻大鼓這個傳統曲藝又開始被人們關注了,今天小編就帶大家瞭解一下京韻大鼓。

京韻大鼓的演變和發展

京韻大鼓,中國曲藝曲種之一。由河北省滄州、河間一帶流行的木板大鼓發展而來,形成於京津兩地。清末旗籍出身的藝人金德貴發展成一板一眼的板式,稱為雙板,字音也改成接近北京的語音,這就是京韻大鼓改革之前的樣子,人們稱為" 怯大鼓"即木板大鼓,後來木板大鼓傳入天津、北京後,劉寶全改以北京的語音聲調來吐字發音,吸收石韻書、馬頭調和京劇的一些唱法,創制新腔,專唱短篇曲目。1946年(民國三十五年)北京成立曲藝公會後,遂正式統一名稱為"京韻大鼓"。

京韻大鼓的主要藝術形式

京韻大鼓主要是說唱結合的方法,運用北京音系的四聲(陰平、陽平、上聲、去聲)說京白、唱京韻,京韻大鼓唱詞的基本句式是七字句,表演形式是一人站唱(解放後推出雙唱形式),自擊鼓板;主要伴奏一般為三人,所操樂器為大三絃、四胡、琵琶,有時佐以低胡,也有琵琶伴奏。並且借鑑了京劇表演形成了一套獨有的表演身段。所以京韻大鼓的表演雅俗共賞,曾經在北方很受歡迎,正清末至20世紀40年代,是京韻大鼓演出的黃金時代,那時候,名家輩出,追捧者無數。

張雲雷自小就會的京韻大鼓,到底是怎樣一種曲藝?

京韻大鼓名家流派和名曲

京韻大鼓分為劉派、白派、張派、駱派、少白派、滑稽大鼓六個主要流派。

劉派創始人:劉寶全(1869——1942)劉派特點:劉寶全的大鼓唱腔是集胡十、宋五、霍明亮三家之長加以創造而形成的,他還借鑑了京劇、河北梆子、石韻、蓮花落、馬頭調等的表現手法,他創造的唱腔既剛勁又華美,既莊重又俏皮,有時借鑑京劇老生的唱法,真嗓假嗓兼用,嫻熟自如地運用胸、喉、鼻和腦後等部位共鳴達到了"低音珠圓玉潤,高音響遏行雲"的妙境。同時,還完善了似說似唱、說唱交融的演唱方法。劉寶全對怯大鼓進行了革新:一是運用北京音系的四聲(陰平、陽平、上聲、去聲)說京白、唱京韻,演唱短段曲目;二是吸取各種戲曲、雜曲的曲調,豐富了唱腔;三是借鑑京劇的表演程式,運用眼神、面部表情、抬手舉足的刀槍架式,形成一套表演身段;四是三絃伴奏結合唱腔、託腔保證音調嚴謹自如。又在宣統三年(1911年)後增添了四胡、琵琶,形成珠聯璧合的伴奏小樂隊。在文人莊蔭棠等人的幫助下,他還改編、整理了一些新曲目。劉寶全把怯大鼓的唱詞、音樂、表演綜合為一體,使"詞為根、腔為本、表演為枝葉"。此外,京韻大鼓中基本腔調中的起伏腔(包括有各種長腔、悲腔、花腔)是"劉派"唱腔的主要創造,悠揚婉轉,長於抒情。

劉派代表作:《長阪坡》、《趙雲截江》、《單刀會》、《鬧江州》、《華容道》、《博望坡》、《草船借箭》、《醜末寅初》、《白帝城》、《樊金定罵城》、《徐母罵曹》、《刺湯勤》、《大西廂》等。

白派創始人:白雲鵬(1884—1952.4.6)白派特點:以吐字清晰、韻味醇厚、行腔柔美、演唱風格樸素自然見長。"白派"唱腔對字音的處理十分講究,注重聲音高低的配合,字音強弱的變化,氣口輕重的設置,特別善於演唱大段的排比句,句子雖多,但唱腔卻不重複。同時長於表達書中人物內心感情的獨特藝術風格。以文段居多。與善於表現三國中金戈鐵馬的豪邁其實不同,白派創始人白雲鵬更善於抒情委婉的紅樓段子。

白派代表作:《黛玉焚稿》、《寶玉探病》、《寶玉娶親》、《哭黛玉》、《寶玉出家》、《鳳儀亭》、《晴雯補裘》、《晴雯撕扇》、《遣晴雯》、《探晴雯》、《祭晴雯》、《虎牢關》、《哭祖廟》、《三顧茅廬》、《博望坡》、《徐母訓子》、《徐母罵曹》、《戰滎陽》、《馬超降漢》、《斬馬謖》、《戰長沙》、《白帝城》、《孟姜女》、《花木蘭》、《千金全德》(分《觀榜》、《投軍》、《拷童》、《榮歸》四段)、《霸王別姬》、《紅拂傳》、《竇公訓女》、《樊金定罵城》、《方孝孺》、《煤山恨》、《寧武關》、《別母亂箭》、《貞娥刺虎》、《湘子討封》、《醒世金鐸》等。

駱派創始人:駱玉笙(1914-2002)

駱派特點:駱派以劉派唱腔的為基礎,熔白派、少白派京韻於一爐,並從京劇、評彈等姐妹藝術中廣泛汲取營養, 結合自身嗓音條件, 通過長期的藝術實踐,創立了華麗而委婉、優美而含蓄,抒情色彩濃郁的"駱派"京韻大鼓。

駱派代表作:《將相和》、《子期聽琴》、《伯牙摔琴》、《祭睛雯》、《劍閣聞鈴》、《醜末寅初》 《紅梅閣》、《擊鼓罵曹》、《和氏璧》、《百山圖》等。

張派創始人:張筱軒(1876—1945,一作1948)

張派特點:演唱時雖曲調較原始純樸,但京音純正、咬字清晰、剛勁渾厚,具有一氣呵成的特色。

張派代表作:《古城會》、《戰長沙》、《華容道》、《氾水關》、《草船借箭》等。著名傳承人:張金環、宋明元。

傳承人較少,基本已絕跡。

少白派創始人:白鳳鳴(1909—1980)(受長兄白鳳巖和絃師韓永祿啟蒙,師從劉寶全)

少白派特點: 蒼涼悲壯"凡字腔"見長。

少白派代表作:即白鳳鳴常演曲目有《單刀會》、《古城會》、《華容道》、《紅梅閣》、《七星燈》、《群英會》、《大西廂》、《鬧江州》、《百山圖》、《活捉三郎》等。白鳳鳴演唱的京韻大鼓曲目共有五十多段,其中經他與白風巖等發展、創新的傳統曲目有《戰岱州》、《七星燈》、《建文帝出家》、《擊鼓罵曹》、《紅梅閣》、《狸貓換太子》、《羅成叫關》、《懷德別女》、《方孝孺罵殿》、《氾水關》、《樊金定罵城》、《哭祖廟》、《貞娥刺虎》、《竇公訓女》、《拷童榮歸》等;還有自編曲目《西湖陰配》、《唐明皇遊月宮》、《元旦佳話》、《上元樂事》、《勸各界》等。

著名傳承人傳承人較少,基本已絕跡。

滑稽大鼓創始人:張雲舫(?—1950)

派別特點:約於1920年前後形成。其音樂唱腔基本上與京韻大鼓相同,但曲目內容全為滑稽可笑和寓意諷刺的故事,表演上也結合各種滑稽動作表情。唱腔以一板三眼的慢中板和有板無眼的緊板為主,必要時穿插一些一板一眼的板式,基本腔調有平腔、高腔、落腔、甩腔、起伏腔。滑稽大鼓如京劇中的醜行,滑稽詼諧,但不能過火,否則矯揉造作,流於粗鄙庸俗,京劇生、旦兩行名家輩出,醜行有一定造詣者則不多見。滑稽大鼓亦然,數十年來馳騁曲壇者,屈指不過有四人,都是張氏弟子。

他們是:老倭瓜(崔子明)、架冬瓜(葉德林)、大茄子(杜玉衡)、山藥蛋(富少舫)。

派系代表作:《醜奶出閣》、《勸五迷》、《豆蔻香》、《藍橋會》、《劉二姐拴娃娃》等。

著名傳承人:老倭瓜(崔子明)、架冬瓜(葉德林)、大茄子(杜玉衡)、山藥蛋(富少舫)。四人中老倭瓜、架冬瓜兩位更深受觀眾歡迎。

老倭瓜姓崔,名子明,五十年前曾在某家堂會演唱《醜奶出閣》,描摹刻畫,醜態可構,唱時更得操三絃的弦師相與配合,或擠鼻弄眼,或隨聲唱和,默契無間,有相得益彰之妙。

架冬瓜姓葉,名德林,昔年屢在雜耍園觀其演出。他的功底深厚,嗓音清脆,韻味似劉寶全,所唱以反映清末民初北京的社會積弊為主,如鍼砭吃喝嫖賭抽的《勸五迷》,描繪舊社會家庭婦女上娘娘廟燒香拴娃娃求生貴子的《劉二姐拴娃娃》,揭露拆白黨騙術的《豆蔻香》,都是舊時代的寫照;也有敘述古代愛情故事的如《藍橋會》。架冬瓜演唱時,弦師沒有表情動作,與老倭瓜略有區別。葉德林的代表作品:《勸五迷》,《豆蔻香》,《藍橋會》,《劉二姐拴娃娃》等。另外還有架冬瓜葉德林的徒弟張文順、莫岐,如今這種表演形式也已絕跡。

《探晴雯》悽美唱詞

"

張雲雷自小就會的京韻大鼓,到底是怎樣一種曲藝?

張雲雷,目前不但是德雲社的顏值擔當,而且還是實力派,打小就在曲藝家族薰陶的他,多才多藝,會多種傳統樂器,還有多種曲藝,可謂內功強大,雖然年紀不大就被師父評為少年太平歌詞老藝術家。

張雲雷踏進曲藝這一行業跟他的表姐王惠有很大關係,王惠就是郭德綱現任妻子,也因為王惠的關係,張雲雷九歲成了郭德綱的二徒弟,藝名就是張雲雷。王惠十幾歲就是天津京韻大鼓了角了,張從小就在臺下聽姐姐唱京韻大鼓,四歲就拜入劉派京韻大鼓傳人趙桐光先生門下。

張雲雷自小就會的京韻大鼓,到底是怎樣一種曲藝?

王惠表演京韻大鼓

張雲雷自小就會的京韻大鼓,到底是怎樣一種曲藝?

張雲雷表演京韻大鼓

由於市場經濟的影響,演出形式的多樣化,京韻大鼓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部分,漸漸地沒落,人才也大量流失,京韻大鼓正在日漸淡出現代都市人的視野,最近因為德雲社相聲演員張雲雷,京韻大鼓這個傳統曲藝又開始被人們關注了,今天小編就帶大家瞭解一下京韻大鼓。

京韻大鼓的演變和發展

京韻大鼓,中國曲藝曲種之一。由河北省滄州、河間一帶流行的木板大鼓發展而來,形成於京津兩地。清末旗籍出身的藝人金德貴發展成一板一眼的板式,稱為雙板,字音也改成接近北京的語音,這就是京韻大鼓改革之前的樣子,人們稱為" 怯大鼓"即木板大鼓,後來木板大鼓傳入天津、北京後,劉寶全改以北京的語音聲調來吐字發音,吸收石韻書、馬頭調和京劇的一些唱法,創制新腔,專唱短篇曲目。1946年(民國三十五年)北京成立曲藝公會後,遂正式統一名稱為"京韻大鼓"。

京韻大鼓的主要藝術形式

京韻大鼓主要是說唱結合的方法,運用北京音系的四聲(陰平、陽平、上聲、去聲)說京白、唱京韻,京韻大鼓唱詞的基本句式是七字句,表演形式是一人站唱(解放後推出雙唱形式),自擊鼓板;主要伴奏一般為三人,所操樂器為大三絃、四胡、琵琶,有時佐以低胡,也有琵琶伴奏。並且借鑑了京劇表演形成了一套獨有的表演身段。所以京韻大鼓的表演雅俗共賞,曾經在北方很受歡迎,正清末至20世紀40年代,是京韻大鼓演出的黃金時代,那時候,名家輩出,追捧者無數。

張雲雷自小就會的京韻大鼓,到底是怎樣一種曲藝?

京韻大鼓名家流派和名曲

京韻大鼓分為劉派、白派、張派、駱派、少白派、滑稽大鼓六個主要流派。

劉派創始人:劉寶全(1869——1942)劉派特點:劉寶全的大鼓唱腔是集胡十、宋五、霍明亮三家之長加以創造而形成的,他還借鑑了京劇、河北梆子、石韻、蓮花落、馬頭調等的表現手法,他創造的唱腔既剛勁又華美,既莊重又俏皮,有時借鑑京劇老生的唱法,真嗓假嗓兼用,嫻熟自如地運用胸、喉、鼻和腦後等部位共鳴達到了"低音珠圓玉潤,高音響遏行雲"的妙境。同時,還完善了似說似唱、說唱交融的演唱方法。劉寶全對怯大鼓進行了革新:一是運用北京音系的四聲(陰平、陽平、上聲、去聲)說京白、唱京韻,演唱短段曲目;二是吸取各種戲曲、雜曲的曲調,豐富了唱腔;三是借鑑京劇的表演程式,運用眼神、面部表情、抬手舉足的刀槍架式,形成一套表演身段;四是三絃伴奏結合唱腔、託腔保證音調嚴謹自如。又在宣統三年(1911年)後增添了四胡、琵琶,形成珠聯璧合的伴奏小樂隊。在文人莊蔭棠等人的幫助下,他還改編、整理了一些新曲目。劉寶全把怯大鼓的唱詞、音樂、表演綜合為一體,使"詞為根、腔為本、表演為枝葉"。此外,京韻大鼓中基本腔調中的起伏腔(包括有各種長腔、悲腔、花腔)是"劉派"唱腔的主要創造,悠揚婉轉,長於抒情。

劉派代表作:《長阪坡》、《趙雲截江》、《單刀會》、《鬧江州》、《華容道》、《博望坡》、《草船借箭》、《醜末寅初》、《白帝城》、《樊金定罵城》、《徐母罵曹》、《刺湯勤》、《大西廂》等。

白派創始人:白雲鵬(1884—1952.4.6)白派特點:以吐字清晰、韻味醇厚、行腔柔美、演唱風格樸素自然見長。"白派"唱腔對字音的處理十分講究,注重聲音高低的配合,字音強弱的變化,氣口輕重的設置,特別善於演唱大段的排比句,句子雖多,但唱腔卻不重複。同時長於表達書中人物內心感情的獨特藝術風格。以文段居多。與善於表現三國中金戈鐵馬的豪邁其實不同,白派創始人白雲鵬更善於抒情委婉的紅樓段子。

白派代表作:《黛玉焚稿》、《寶玉探病》、《寶玉娶親》、《哭黛玉》、《寶玉出家》、《鳳儀亭》、《晴雯補裘》、《晴雯撕扇》、《遣晴雯》、《探晴雯》、《祭晴雯》、《虎牢關》、《哭祖廟》、《三顧茅廬》、《博望坡》、《徐母訓子》、《徐母罵曹》、《戰滎陽》、《馬超降漢》、《斬馬謖》、《戰長沙》、《白帝城》、《孟姜女》、《花木蘭》、《千金全德》(分《觀榜》、《投軍》、《拷童》、《榮歸》四段)、《霸王別姬》、《紅拂傳》、《竇公訓女》、《樊金定罵城》、《方孝孺》、《煤山恨》、《寧武關》、《別母亂箭》、《貞娥刺虎》、《湘子討封》、《醒世金鐸》等。

駱派創始人:駱玉笙(1914-2002)

駱派特點:駱派以劉派唱腔的為基礎,熔白派、少白派京韻於一爐,並從京劇、評彈等姐妹藝術中廣泛汲取營養, 結合自身嗓音條件, 通過長期的藝術實踐,創立了華麗而委婉、優美而含蓄,抒情色彩濃郁的"駱派"京韻大鼓。

駱派代表作:《將相和》、《子期聽琴》、《伯牙摔琴》、《祭睛雯》、《劍閣聞鈴》、《醜末寅初》 《紅梅閣》、《擊鼓罵曹》、《和氏璧》、《百山圖》等。

張派創始人:張筱軒(1876—1945,一作1948)

張派特點:演唱時雖曲調較原始純樸,但京音純正、咬字清晰、剛勁渾厚,具有一氣呵成的特色。

張派代表作:《古城會》、《戰長沙》、《華容道》、《氾水關》、《草船借箭》等。著名傳承人:張金環、宋明元。

傳承人較少,基本已絕跡。

少白派創始人:白鳳鳴(1909—1980)(受長兄白鳳巖和絃師韓永祿啟蒙,師從劉寶全)

少白派特點: 蒼涼悲壯"凡字腔"見長。

少白派代表作:即白鳳鳴常演曲目有《單刀會》、《古城會》、《華容道》、《紅梅閣》、《七星燈》、《群英會》、《大西廂》、《鬧江州》、《百山圖》、《活捉三郎》等。白鳳鳴演唱的京韻大鼓曲目共有五十多段,其中經他與白風巖等發展、創新的傳統曲目有《戰岱州》、《七星燈》、《建文帝出家》、《擊鼓罵曹》、《紅梅閣》、《狸貓換太子》、《羅成叫關》、《懷德別女》、《方孝孺罵殿》、《氾水關》、《樊金定罵城》、《哭祖廟》、《貞娥刺虎》、《竇公訓女》、《拷童榮歸》等;還有自編曲目《西湖陰配》、《唐明皇遊月宮》、《元旦佳話》、《上元樂事》、《勸各界》等。

著名傳承人傳承人較少,基本已絕跡。

滑稽大鼓創始人:張雲舫(?—1950)

派別特點:約於1920年前後形成。其音樂唱腔基本上與京韻大鼓相同,但曲目內容全為滑稽可笑和寓意諷刺的故事,表演上也結合各種滑稽動作表情。唱腔以一板三眼的慢中板和有板無眼的緊板為主,必要時穿插一些一板一眼的板式,基本腔調有平腔、高腔、落腔、甩腔、起伏腔。滑稽大鼓如京劇中的醜行,滑稽詼諧,但不能過火,否則矯揉造作,流於粗鄙庸俗,京劇生、旦兩行名家輩出,醜行有一定造詣者則不多見。滑稽大鼓亦然,數十年來馳騁曲壇者,屈指不過有四人,都是張氏弟子。

他們是:老倭瓜(崔子明)、架冬瓜(葉德林)、大茄子(杜玉衡)、山藥蛋(富少舫)。

派系代表作:《醜奶出閣》、《勸五迷》、《豆蔻香》、《藍橋會》、《劉二姐拴娃娃》等。

著名傳承人:老倭瓜(崔子明)、架冬瓜(葉德林)、大茄子(杜玉衡)、山藥蛋(富少舫)。四人中老倭瓜、架冬瓜兩位更深受觀眾歡迎。

老倭瓜姓崔,名子明,五十年前曾在某家堂會演唱《醜奶出閣》,描摹刻畫,醜態可構,唱時更得操三絃的弦師相與配合,或擠鼻弄眼,或隨聲唱和,默契無間,有相得益彰之妙。

架冬瓜姓葉,名德林,昔年屢在雜耍園觀其演出。他的功底深厚,嗓音清脆,韻味似劉寶全,所唱以反映清末民初北京的社會積弊為主,如鍼砭吃喝嫖賭抽的《勸五迷》,描繪舊社會家庭婦女上娘娘廟燒香拴娃娃求生貴子的《劉二姐拴娃娃》,揭露拆白黨騙術的《豆蔻香》,都是舊時代的寫照;也有敘述古代愛情故事的如《藍橋會》。架冬瓜演唱時,弦師沒有表情動作,與老倭瓜略有區別。葉德林的代表作品:《勸五迷》,《豆蔻香》,《藍橋會》,《劉二姐拴娃娃》等。另外還有架冬瓜葉德林的徒弟張文順、莫岐,如今這種表演形式也已絕跡。

《探晴雯》悽美唱詞

張雲雷自小就會的京韻大鼓,到底是怎樣一種曲藝?

一直覺得紅樓夢中賈寶玉探晴雯那一段很悽美,在這些藝術表現形式當中我最喜歡的就是京韻大鼓《探晴雯》的詞,《探晴雯》片段:"冷雨悽風不可聽,乍分離處最傷情。釧鬆怎擔重添病,腰瘦何堪再減容。怕別無端成兩地,尋芳除是卜他生。只因為王夫人怒追春囊袋,惹出來寶玉探晴雯,痴心的相公他們二人的雙感情。

自從那晴雯離了那怡紅院,寶玉他,每每地痴苶他似中癲瘋。無故地自言自語長嘆氣,忽然間,問他十聲九不哼。有一時,襲人麝月頻相勸,他不過,點點頭兒哼一聲。他想著,我房中除卻了晴雯女,別的人,似玉磬兒碰著瓦缶兒鳴。痴公子一腔鬱悶出房去,低頭兒他離了怡紅小院中。信步兒走出了角門兒外,瞧見個老媽兒問了一聲。寶玉說,你可知晴雯他在何處住?婆子說,你就從此處往南行。痴公子並不回言揚長就走,見個小院兒,房門上掛的本是布簾櫳。寶玉欠身把屋進,迎面兒,香爐緊靠著後窗櫺。瓷壺兒放在那爐臺兒上,茶甌兒擺置就在碗架兒中。內間兒,油燈兒藏在那琴桌兒下,銅鏡兒,梳頭匣兒還有舊膽瓶。小炕兒,帶病的佳人斜玉體,搭蓋著他那半新不舊的被紅綾。面龐兒桃花初放紅似火,他那烏雲兒這不未綰橫簪發亂蓬。小枕兒輕輕斜倚蠻腰兒後,繡鞋兒一雙緊靠著炕沿兒扔。柔氣兒隱隱噎聲把脖腔兒堵,他那病身兒這不輾轉輕翻說骨節兒疼。猛聽得顫微微的聲音叫聲嫂嫂,你把那壺的茶兒遞給我半盅,我這心裡頭似個火烘。"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