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良:4000億大基建算盤

綠地集團董事長 張玉良

樂居財經 王澤紅 發自北京

綠地控股(600606)收穫了一份大訂單,“大基建”事業又跨出了一大步。

4月26日,在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期間,綠地控股旗下江蘇省建集團與馬來西亞國家房屋公司、嘉華國際集團就合作建設100萬套裝配式人民可負擔房屋簽署諒解備忘錄。

根據諒解備忘錄,合作三方將在今後10年內向馬來西亞政府提供100萬套人民可負擔房屋。其中,由綠地旗下江蘇省建集團承擔的施工合同額約800億元人民幣。

自“一帶一路”概念興起,綠地集團對於基建的熱情就持續高漲。2015年綠地首次提出“一主三大”(一主為房地產,三大為“大基建、大金融、大消費”)戰略,開始大力拓展基建業務,先後拿下了貴州建工、江蘇省建、西安建工、天津建工和河南公路工程集團的控股權,基建業務節節攀升,逐漸與房地產開發業務持平,甚至超越。

據報數據,綠地控股2018年3487.32億元,其中房地產及相關產業1614.6億元,佔比46.89%;建築及相關產業1481.32億元,佔比43%。在張玉良的規劃中,大基建產業2020年的營收是超過4000億,支撐起綠地集團的半壁江山。

規模增長的利器

這幾年,房企多元化轉型並不新鮮,但為何張玉良會鍾情於大基建產業呢?

一方面,隨著地產調控成為常態,金融環境持續緊縮,房企銷售增速正在逐漸放緩;另一方面,綠地近幾年行業掉隊跡象已很明顯,2018年房地產主業合同銷售金額為3875億,全年房地產銷售額4000億元的目標也未達成,與處於第一梯隊的碧桂園(7286.9億元)、萬科(6069.2億元)、恆大(5511億元)的差距正在拉大。

據克爾瑞數據顯示,綠地集團房地產銷售額行業排名已經從2012年的第二名下降至2018年的第六名。在這種背景下,有著規模野心的張玉良,需要找到一個新的增長極來穩定綠地的行業地位,而大基建正是張玉良的選擇。

從2015年開始,綠地集團就一直在大肆收購地方建工,12億控股貴州建工,9.63億控股江蘇建工、10.7億控股西安建工,直至2018年以14.859億獲得改制後的天津建工集團65%股權等,綠地通過控股地方龍頭建築企業,組建起了自己的大基建企業群。

對大基建產業的重金投入,對於促進綠地的規模也頗具成效。2018年,綠地大基建產業實現經營收入1481億元,房地產業務營收1615億元,大基建業務營收逐漸與房地產業務持平;2019年一季度,綠地集團營業收入904億元,其中大基建產業營收459億,佔比50.8%,反超房地產主業,成為了綠地新的營收增長極。

拿地“捷徑”

除增長規模外,綠地收購地方建工的目的遠不止此。

據綠地集團內部人士透露,綠地收購地方建工企業,均是一種與地方政府的合作關係,在拿地、獲取低價大項目上,基建板塊是不可或缺的因素。一方面,這些地方建築企業仍保留地方政府作為股東,在獲取當地政府公共基建工程方面有先天優勢;另一方面,綠地試圖參與地方國有企業混改,以便將綠地集團旗下大基建業務中,例如地鐵工程等重磅業務拓展到當地。

例如,綠地在2016年控股江蘇省建後,就成功中標南京地鐵5號線工程PPP項目,合同總價達196.13億元。而以PPP模式參與城市基建和產業開發,不僅能夠獲得地鐵沿線的土地,還可以通過投資、開發地鐵,涉足地鐵上蓋、地鐵商場的開發、建設、運營,以及地鐵車廂廣告運營等多項業務。

對此,綠地集團投資者關係負責人也曾表示:“與我們一起地鐵投資的不僅有上海企業,我們還和一些央企簽署了合作協議,包括採取TOD等模式,積極參與地鐵沿線的綜合開發,打造多業態的綜合地鐵上蓋。”

克爾瑞研究中心認為,中國的基建領域幾乎是政府壟斷,綠地憑藉國資背景,在獲取低成本土地資源上有較強的優勢。業內人士也表示,大基建可以為公司拿地提供一定的支持,以及通過大基建跟地方政府勾兌資源,為綠地提供幫助。

毛利率不足同行一半

大基建產業雖然為綠地填充了規模,但是卻輸了利潤。

儘管大基建營收可以媲美地產板塊,但就毛利率而言,基建依舊是綠地整體業務中相對較差的一部分。年報顯示,2018年房地產及相關產業的毛利率為27.01%,建築及相關產業毛利率3.72%,地產板塊業務毛利率是大基建業務毛利率的7倍多。

而且,與國內的建築企業相比,綠地大基建業務的毛利率也遠遠不及。以中國建築、中國鐵建、中國交建等同行為例,中國建築2018年基礎設施建設業務毛利率為8.4%,同比增加0.7個百分點;中國鐵建2018年工程承包業務毛利率為7.3%;中國交建基礎建設業務2018年毛利率為12.2%,綠地基建業務毛利率與這些企業相比,一半都不足。

但是,在規模和利潤之間,張玉良還是選擇了規模。張玉良的目標是,持續推動大基建業務的規模拓展,將“中綠建”打造成為國內最具競爭力和影響力的建設產業集團聯合體,成為國內的龍頭基建企業。

雖然大基建業務拉低了綠地的整體利潤水平,但是卻為其低成本融資創造了條件。中國城市房地產研究院院長謝逸楓表示,通過基建業務,企業可以與政府搞好關係,拿地上更具優勢,同時有機會獲得稅費、現金補助,融資成本也較低,能彌補毛利率不高的狀況。

例如,地鐵項目一直是綠地大基建業務中的重要一環,而憑藉地鐵PPP項目的開發,綠地也獲得了更多“近水樓臺先得月”的機會。比如,資金獲取渠道,而為了解決地鐵投資的資金缺口,綠地曾和建行總行牽頭髮起了國內首支千億規模的中國城市軌道交通PPP產業基金,投資的對象正是綠地簽約的軌道交通業務。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