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張三丰“龍行大草”,追溯道教符籙與書法藝術的淵源'

"
"
觀張三丰“龍行大草”,追溯道教符籙與書法藝術的淵源

張三丰“龍行大草

重慶合川銅梁洞石壁上刻著一幅張三丰手書的“龍行大草”書法《劉長卿贈別嚴士元詩》,猛地一看與我們平常所見的草書類似。但是細看筆畫連綿不絕,起伏迭拓,有著星斗、龍鳳的圖像,更像一幅畫作,更好似是一張巨幅道符。張三丰曾修道於此,他的書法風格其實與道教的符籙文化有著密切的關係。看過林正英主演的殭屍電影一定很熟悉英叔畫符的場景。黃紙鋪於桌上,毛筆粘上朱墨,筆走龍蛇,一張道符便完工了。如果拿張三丰書法與道教的符籙做一個簡單的比較,不難發現張三丰的書法淵源在於道教的符籙,符籙對於書法的發展也產生了一定影響。而書法構圖具有的神祕性、審美性和藝術性特質,從未於符籙文化脫離干係,而藝術和宗教同源的現象在此也得以再度呈現。那麼道教符籙與書法到底有什麼樣的關係呢?

"
觀張三丰“龍行大草”,追溯道教符籙與書法藝術的淵源

張三丰“龍行大草

重慶合川銅梁洞石壁上刻著一幅張三丰手書的“龍行大草”書法《劉長卿贈別嚴士元詩》,猛地一看與我們平常所見的草書類似。但是細看筆畫連綿不絕,起伏迭拓,有著星斗、龍鳳的圖像,更像一幅畫作,更好似是一張巨幅道符。張三丰曾修道於此,他的書法風格其實與道教的符籙文化有著密切的關係。看過林正英主演的殭屍電影一定很熟悉英叔畫符的場景。黃紙鋪於桌上,毛筆粘上朱墨,筆走龍蛇,一張道符便完工了。如果拿張三丰書法與道教的符籙做一個簡單的比較,不難發現張三丰的書法淵源在於道教的符籙,符籙對於書法的發展也產生了一定影響。而書法構圖具有的神祕性、審美性和藝術性特質,從未於符籙文化脫離干係,而藝術和宗教同源的現象在此也得以再度呈現。那麼道教符籙與書法到底有什麼樣的關係呢?

觀張三丰“龍行大草”,追溯道教符籙與書法藝術的淵源

畫符

按照道教的說法,符籙起源於黃帝雲書。雲書是以流動之云為主體原形的一種書法。雲書在秦漢之際即已經演化成了神符。道教符籙符號的書寫形態與常規的漢字類似,但是仍有區別。符籙並非道士們隨意而為的字符符號,而是一種具有固定規則的獨特文字體系。我們平常看到了符籙,用朱或墨畫於黃紙,絹帛等物上面,這些特殊的線條符號形似篆書,又有草意,給人以強烈的視覺神祕感。

"
觀張三丰“龍行大草”,追溯道教符籙與書法藝術的淵源

張三丰“龍行大草

重慶合川銅梁洞石壁上刻著一幅張三丰手書的“龍行大草”書法《劉長卿贈別嚴士元詩》,猛地一看與我們平常所見的草書類似。但是細看筆畫連綿不絕,起伏迭拓,有著星斗、龍鳳的圖像,更像一幅畫作,更好似是一張巨幅道符。張三丰曾修道於此,他的書法風格其實與道教的符籙文化有著密切的關係。看過林正英主演的殭屍電影一定很熟悉英叔畫符的場景。黃紙鋪於桌上,毛筆粘上朱墨,筆走龍蛇,一張道符便完工了。如果拿張三丰書法與道教的符籙做一個簡單的比較,不難發現張三丰的書法淵源在於道教的符籙,符籙對於書法的發展也產生了一定影響。而書法構圖具有的神祕性、審美性和藝術性特質,從未於符籙文化脫離干係,而藝術和宗教同源的現象在此也得以再度呈現。那麼道教符籙與書法到底有什麼樣的關係呢?

觀張三丰“龍行大草”,追溯道教符籙與書法藝術的淵源

畫符

按照道教的說法,符籙起源於黃帝雲書。雲書是以流動之云為主體原形的一種書法。雲書在秦漢之際即已經演化成了神符。道教符籙符號的書寫形態與常規的漢字類似,但是仍有區別。符籙並非道士們隨意而為的字符符號,而是一種具有固定規則的獨特文字體系。我們平常看到了符籙,用朱或墨畫於黃紙,絹帛等物上面,這些特殊的線條符號形似篆書,又有草意,給人以強烈的視覺神祕感。

觀張三丰“龍行大草”,追溯道教符籙與書法藝術的淵源

符籙

唐代的《道教義樞》曾說:“即龍章鳳篆之文,靈蹟符書之字是也。”漢字轉化為道符方式中便有一種藉助筆畫的變形來完成的。這種筆畫的變形並非全無規則,而主要是依據道經中所提到的“龍鳳之章”“光明雲篆”演化為彎曲如龍鳳或雲氣的形態。細看道符的筆畫,往往有有特別曲折的線條出現,這些特別曲折的線條或者延伸為龍形波動,與日常書寫方式相比有特殊的形態。中國古代人們大多信奉天神,而以模仿流雲形態呈現出的圖紋以及篆文本身就具有神祕性,方士,道士便用它們作為神符內容的呈現。而且道教符籙中的字符是一種專門烘托神祕氣氛的字符,具有封閉性和神祕性,只有少數道士才知曉其中的含義,外人很難辯識。但是符籙這種符號的根基還是在於漢字所提供的載體框架。

"
觀張三丰“龍行大草”,追溯道教符籙與書法藝術的淵源

張三丰“龍行大草

重慶合川銅梁洞石壁上刻著一幅張三丰手書的“龍行大草”書法《劉長卿贈別嚴士元詩》,猛地一看與我們平常所見的草書類似。但是細看筆畫連綿不絕,起伏迭拓,有著星斗、龍鳳的圖像,更像一幅畫作,更好似是一張巨幅道符。張三丰曾修道於此,他的書法風格其實與道教的符籙文化有著密切的關係。看過林正英主演的殭屍電影一定很熟悉英叔畫符的場景。黃紙鋪於桌上,毛筆粘上朱墨,筆走龍蛇,一張道符便完工了。如果拿張三丰書法與道教的符籙做一個簡單的比較,不難發現張三丰的書法淵源在於道教的符籙,符籙對於書法的發展也產生了一定影響。而書法構圖具有的神祕性、審美性和藝術性特質,從未於符籙文化脫離干係,而藝術和宗教同源的現象在此也得以再度呈現。那麼道教符籙與書法到底有什麼樣的關係呢?

觀張三丰“龍行大草”,追溯道教符籙與書法藝術的淵源

畫符

按照道教的說法,符籙起源於黃帝雲書。雲書是以流動之云為主體原形的一種書法。雲書在秦漢之際即已經演化成了神符。道教符籙符號的書寫形態與常規的漢字類似,但是仍有區別。符籙並非道士們隨意而為的字符符號,而是一種具有固定規則的獨特文字體系。我們平常看到了符籙,用朱或墨畫於黃紙,絹帛等物上面,這些特殊的線條符號形似篆書,又有草意,給人以強烈的視覺神祕感。

觀張三丰“龍行大草”,追溯道教符籙與書法藝術的淵源

符籙

唐代的《道教義樞》曾說:“即龍章鳳篆之文,靈蹟符書之字是也。”漢字轉化為道符方式中便有一種藉助筆畫的變形來完成的。這種筆畫的變形並非全無規則,而主要是依據道經中所提到的“龍鳳之章”“光明雲篆”演化為彎曲如龍鳳或雲氣的形態。細看道符的筆畫,往往有有特別曲折的線條出現,這些特別曲折的線條或者延伸為龍形波動,與日常書寫方式相比有特殊的形態。中國古代人們大多信奉天神,而以模仿流雲形態呈現出的圖紋以及篆文本身就具有神祕性,方士,道士便用它們作為神符內容的呈現。而且道教符籙中的字符是一種專門烘托神祕氣氛的字符,具有封閉性和神祕性,只有少數道士才知曉其中的含義,外人很難辯識。但是符籙這種符號的根基還是在於漢字所提供的載體框架。

觀張三丰“龍行大草”,追溯道教符籙與書法藝術的淵源

道符

我們看一張道教的符籙,其中會嵌有星相,雲氣,畫像等元素,但是一般來說它的基本內容還是文字構件,通過文字的點畫,構件的變形或者變位來形成新的組合。現代人可能把符籙視作一種具有抽象意蘊的書法藝術,而在道教信徒的眼中,可能僅是一種足以召喚其宗教興趣的神祕圖案。這又牽涉到關於符籙的書寫問題。符籙的書寫既有傳統的書寫方式,又有又畫又書的獨特書寫方式,這都需要書寫者有更好的書法修養才能夠駕馭。進入公共場合的道教作品,代表了天神法力的字和符,如果書法拙劣,這可能不僅是對道教天神的褻瀆,也會有損道教的尊嚴和威望,道教的書法可以說是一種職業上的需要。可以說道教符籙與書法有著一種天然的聯繫。

"
觀張三丰“龍行大草”,追溯道教符籙與書法藝術的淵源

張三丰“龍行大草

重慶合川銅梁洞石壁上刻著一幅張三丰手書的“龍行大草”書法《劉長卿贈別嚴士元詩》,猛地一看與我們平常所見的草書類似。但是細看筆畫連綿不絕,起伏迭拓,有著星斗、龍鳳的圖像,更像一幅畫作,更好似是一張巨幅道符。張三丰曾修道於此,他的書法風格其實與道教的符籙文化有著密切的關係。看過林正英主演的殭屍電影一定很熟悉英叔畫符的場景。黃紙鋪於桌上,毛筆粘上朱墨,筆走龍蛇,一張道符便完工了。如果拿張三丰書法與道教的符籙做一個簡單的比較,不難發現張三丰的書法淵源在於道教的符籙,符籙對於書法的發展也產生了一定影響。而書法構圖具有的神祕性、審美性和藝術性特質,從未於符籙文化脫離干係,而藝術和宗教同源的現象在此也得以再度呈現。那麼道教符籙與書法到底有什麼樣的關係呢?

觀張三丰“龍行大草”,追溯道教符籙與書法藝術的淵源

畫符

按照道教的說法,符籙起源於黃帝雲書。雲書是以流動之云為主體原形的一種書法。雲書在秦漢之際即已經演化成了神符。道教符籙符號的書寫形態與常規的漢字類似,但是仍有區別。符籙並非道士們隨意而為的字符符號,而是一種具有固定規則的獨特文字體系。我們平常看到了符籙,用朱或墨畫於黃紙,絹帛等物上面,這些特殊的線條符號形似篆書,又有草意,給人以強烈的視覺神祕感。

觀張三丰“龍行大草”,追溯道教符籙與書法藝術的淵源

符籙

唐代的《道教義樞》曾說:“即龍章鳳篆之文,靈蹟符書之字是也。”漢字轉化為道符方式中便有一種藉助筆畫的變形來完成的。這種筆畫的變形並非全無規則,而主要是依據道經中所提到的“龍鳳之章”“光明雲篆”演化為彎曲如龍鳳或雲氣的形態。細看道符的筆畫,往往有有特別曲折的線條出現,這些特別曲折的線條或者延伸為龍形波動,與日常書寫方式相比有特殊的形態。中國古代人們大多信奉天神,而以模仿流雲形態呈現出的圖紋以及篆文本身就具有神祕性,方士,道士便用它們作為神符內容的呈現。而且道教符籙中的字符是一種專門烘托神祕氣氛的字符,具有封閉性和神祕性,只有少數道士才知曉其中的含義,外人很難辯識。但是符籙這種符號的根基還是在於漢字所提供的載體框架。

觀張三丰“龍行大草”,追溯道教符籙與書法藝術的淵源

道符

我們看一張道教的符籙,其中會嵌有星相,雲氣,畫像等元素,但是一般來說它的基本內容還是文字構件,通過文字的點畫,構件的變形或者變位來形成新的組合。現代人可能把符籙視作一種具有抽象意蘊的書法藝術,而在道教信徒的眼中,可能僅是一種足以召喚其宗教興趣的神祕圖案。這又牽涉到關於符籙的書寫問題。符籙的書寫既有傳統的書寫方式,又有又畫又書的獨特書寫方式,這都需要書寫者有更好的書法修養才能夠駕馭。進入公共場合的道教作品,代表了天神法力的字和符,如果書法拙劣,這可能不僅是對道教天神的褻瀆,也會有損道教的尊嚴和威望,道教的書法可以說是一種職業上的需要。可以說道教符籙與書法有著一種天然的聯繫。

觀張三丰“龍行大草”,追溯道教符籙與書法藝術的淵源

張三丰草書

道教符籙的誕生之初便吸收了漢字造型的諸多元素,並對其實行變形處理。而在變形處理過程中,對於書法的發展也產生了莫大的影響。道教畫符掙脫了文字的束縛,以更為豐富的想象力重新組合文字,並在解構漢字的基礎上重構字符及書寫方式。這種趨勢也帶給了書法家在創作中新的感悟。符籙把文字想象為天空變化莫測的流雲,進而又想象為天空的流星,這種想象的畫面運用到書法裡邊,在今天我們就看到了開頭說道了張三丰的“龍行大草”以及唐代張旭的“狂草”了。

"
觀張三丰“龍行大草”,追溯道教符籙與書法藝術的淵源

張三丰“龍行大草

重慶合川銅梁洞石壁上刻著一幅張三丰手書的“龍行大草”書法《劉長卿贈別嚴士元詩》,猛地一看與我們平常所見的草書類似。但是細看筆畫連綿不絕,起伏迭拓,有著星斗、龍鳳的圖像,更像一幅畫作,更好似是一張巨幅道符。張三丰曾修道於此,他的書法風格其實與道教的符籙文化有著密切的關係。看過林正英主演的殭屍電影一定很熟悉英叔畫符的場景。黃紙鋪於桌上,毛筆粘上朱墨,筆走龍蛇,一張道符便完工了。如果拿張三丰書法與道教的符籙做一個簡單的比較,不難發現張三丰的書法淵源在於道教的符籙,符籙對於書法的發展也產生了一定影響。而書法構圖具有的神祕性、審美性和藝術性特質,從未於符籙文化脫離干係,而藝術和宗教同源的現象在此也得以再度呈現。那麼道教符籙與書法到底有什麼樣的關係呢?

觀張三丰“龍行大草”,追溯道教符籙與書法藝術的淵源

畫符

按照道教的說法,符籙起源於黃帝雲書。雲書是以流動之云為主體原形的一種書法。雲書在秦漢之際即已經演化成了神符。道教符籙符號的書寫形態與常規的漢字類似,但是仍有區別。符籙並非道士們隨意而為的字符符號,而是一種具有固定規則的獨特文字體系。我們平常看到了符籙,用朱或墨畫於黃紙,絹帛等物上面,這些特殊的線條符號形似篆書,又有草意,給人以強烈的視覺神祕感。

觀張三丰“龍行大草”,追溯道教符籙與書法藝術的淵源

符籙

唐代的《道教義樞》曾說:“即龍章鳳篆之文,靈蹟符書之字是也。”漢字轉化為道符方式中便有一種藉助筆畫的變形來完成的。這種筆畫的變形並非全無規則,而主要是依據道經中所提到的“龍鳳之章”“光明雲篆”演化為彎曲如龍鳳或雲氣的形態。細看道符的筆畫,往往有有特別曲折的線條出現,這些特別曲折的線條或者延伸為龍形波動,與日常書寫方式相比有特殊的形態。中國古代人們大多信奉天神,而以模仿流雲形態呈現出的圖紋以及篆文本身就具有神祕性,方士,道士便用它們作為神符內容的呈現。而且道教符籙中的字符是一種專門烘托神祕氣氛的字符,具有封閉性和神祕性,只有少數道士才知曉其中的含義,外人很難辯識。但是符籙這種符號的根基還是在於漢字所提供的載體框架。

觀張三丰“龍行大草”,追溯道教符籙與書法藝術的淵源

道符

我們看一張道教的符籙,其中會嵌有星相,雲氣,畫像等元素,但是一般來說它的基本內容還是文字構件,通過文字的點畫,構件的變形或者變位來形成新的組合。現代人可能把符籙視作一種具有抽象意蘊的書法藝術,而在道教信徒的眼中,可能僅是一種足以召喚其宗教興趣的神祕圖案。這又牽涉到關於符籙的書寫問題。符籙的書寫既有傳統的書寫方式,又有又畫又書的獨特書寫方式,這都需要書寫者有更好的書法修養才能夠駕馭。進入公共場合的道教作品,代表了天神法力的字和符,如果書法拙劣,這可能不僅是對道教天神的褻瀆,也會有損道教的尊嚴和威望,道教的書法可以說是一種職業上的需要。可以說道教符籙與書法有著一種天然的聯繫。

觀張三丰“龍行大草”,追溯道教符籙與書法藝術的淵源

張三丰草書

道教符籙的誕生之初便吸收了漢字造型的諸多元素,並對其實行變形處理。而在變形處理過程中,對於書法的發展也產生了莫大的影響。道教畫符掙脫了文字的束縛,以更為豐富的想象力重新組合文字,並在解構漢字的基礎上重構字符及書寫方式。這種趨勢也帶給了書法家在創作中新的感悟。符籙把文字想象為天空變化莫測的流雲,進而又想象為天空的流星,這種想象的畫面運用到書法裡邊,在今天我們就看到了開頭說道了張三丰的“龍行大草”以及唐代張旭的“狂草”了。

觀張三丰“龍行大草”,追溯道教符籙與書法藝術的淵源

張旭草書

從書法史的角度來看,東漢末期出現的道教符籙以及在其以後的各個朝代的變體,直接承續了占卜卦象的符號,並對唐代出現極具誇張,變形特質且具有飛動之勢的狂草有直接的啟迪作用。張旭的狂草,體勢千變萬化,風格簡逸重韻,富於浪漫氣息,與道士畫符十分相似。張旭的“狂草”有著十分大膽的超越性突破,章法構圖上極富有想象力的,而其書寫速度之快,效率之高,字形變化之豐富,都已經達到了讓人歎為觀止的地步。符籙以中國書法為基礎,而書法則吸收了符籙的獨特的精神氣質。兩者相得益彰,自然天成。

"
觀張三丰“龍行大草”,追溯道教符籙與書法藝術的淵源

張三丰“龍行大草

重慶合川銅梁洞石壁上刻著一幅張三丰手書的“龍行大草”書法《劉長卿贈別嚴士元詩》,猛地一看與我們平常所見的草書類似。但是細看筆畫連綿不絕,起伏迭拓,有著星斗、龍鳳的圖像,更像一幅畫作,更好似是一張巨幅道符。張三丰曾修道於此,他的書法風格其實與道教的符籙文化有著密切的關係。看過林正英主演的殭屍電影一定很熟悉英叔畫符的場景。黃紙鋪於桌上,毛筆粘上朱墨,筆走龍蛇,一張道符便完工了。如果拿張三丰書法與道教的符籙做一個簡單的比較,不難發現張三丰的書法淵源在於道教的符籙,符籙對於書法的發展也產生了一定影響。而書法構圖具有的神祕性、審美性和藝術性特質,從未於符籙文化脫離干係,而藝術和宗教同源的現象在此也得以再度呈現。那麼道教符籙與書法到底有什麼樣的關係呢?

觀張三丰“龍行大草”,追溯道教符籙與書法藝術的淵源

畫符

按照道教的說法,符籙起源於黃帝雲書。雲書是以流動之云為主體原形的一種書法。雲書在秦漢之際即已經演化成了神符。道教符籙符號的書寫形態與常規的漢字類似,但是仍有區別。符籙並非道士們隨意而為的字符符號,而是一種具有固定規則的獨特文字體系。我們平常看到了符籙,用朱或墨畫於黃紙,絹帛等物上面,這些特殊的線條符號形似篆書,又有草意,給人以強烈的視覺神祕感。

觀張三丰“龍行大草”,追溯道教符籙與書法藝術的淵源

符籙

唐代的《道教義樞》曾說:“即龍章鳳篆之文,靈蹟符書之字是也。”漢字轉化為道符方式中便有一種藉助筆畫的變形來完成的。這種筆畫的變形並非全無規則,而主要是依據道經中所提到的“龍鳳之章”“光明雲篆”演化為彎曲如龍鳳或雲氣的形態。細看道符的筆畫,往往有有特別曲折的線條出現,這些特別曲折的線條或者延伸為龍形波動,與日常書寫方式相比有特殊的形態。中國古代人們大多信奉天神,而以模仿流雲形態呈現出的圖紋以及篆文本身就具有神祕性,方士,道士便用它們作為神符內容的呈現。而且道教符籙中的字符是一種專門烘托神祕氣氛的字符,具有封閉性和神祕性,只有少數道士才知曉其中的含義,外人很難辯識。但是符籙這種符號的根基還是在於漢字所提供的載體框架。

觀張三丰“龍行大草”,追溯道教符籙與書法藝術的淵源

道符

我們看一張道教的符籙,其中會嵌有星相,雲氣,畫像等元素,但是一般來說它的基本內容還是文字構件,通過文字的點畫,構件的變形或者變位來形成新的組合。現代人可能把符籙視作一種具有抽象意蘊的書法藝術,而在道教信徒的眼中,可能僅是一種足以召喚其宗教興趣的神祕圖案。這又牽涉到關於符籙的書寫問題。符籙的書寫既有傳統的書寫方式,又有又畫又書的獨特書寫方式,這都需要書寫者有更好的書法修養才能夠駕馭。進入公共場合的道教作品,代表了天神法力的字和符,如果書法拙劣,這可能不僅是對道教天神的褻瀆,也會有損道教的尊嚴和威望,道教的書法可以說是一種職業上的需要。可以說道教符籙與書法有著一種天然的聯繫。

觀張三丰“龍行大草”,追溯道教符籙與書法藝術的淵源

張三丰草書

道教符籙的誕生之初便吸收了漢字造型的諸多元素,並對其實行變形處理。而在變形處理過程中,對於書法的發展也產生了莫大的影響。道教畫符掙脫了文字的束縛,以更為豐富的想象力重新組合文字,並在解構漢字的基礎上重構字符及書寫方式。這種趨勢也帶給了書法家在創作中新的感悟。符籙把文字想象為天空變化莫測的流雲,進而又想象為天空的流星,這種想象的畫面運用到書法裡邊,在今天我們就看到了開頭說道了張三丰的“龍行大草”以及唐代張旭的“狂草”了。

觀張三丰“龍行大草”,追溯道教符籙與書法藝術的淵源

張旭草書

從書法史的角度來看,東漢末期出現的道教符籙以及在其以後的各個朝代的變體,直接承續了占卜卦象的符號,並對唐代出現極具誇張,變形特質且具有飛動之勢的狂草有直接的啟迪作用。張旭的狂草,體勢千變萬化,風格簡逸重韻,富於浪漫氣息,與道士畫符十分相似。張旭的“狂草”有著十分大膽的超越性突破,章法構圖上極富有想象力的,而其書寫速度之快,效率之高,字形變化之豐富,都已經達到了讓人歎為觀止的地步。符籙以中國書法為基礎,而書法則吸收了符籙的獨特的精神氣質。兩者相得益彰,自然天成。

觀張三丰“龍行大草”,追溯道教符籙與書法藝術的淵源

唐代題壁書法

有人曾考證過古代題壁書法與道家符籙的關係,得出了題壁書法多以草書為之的原因。一是宗教美學的需要,二是中國毛筆蘸墨的書寫形式適宜平面進行。而宗教美學的需要其實就是道教符籙形式對書家書寫時產生了的潛意識影響。

"
觀張三丰“龍行大草”,追溯道教符籙與書法藝術的淵源

張三丰“龍行大草

重慶合川銅梁洞石壁上刻著一幅張三丰手書的“龍行大草”書法《劉長卿贈別嚴士元詩》,猛地一看與我們平常所見的草書類似。但是細看筆畫連綿不絕,起伏迭拓,有著星斗、龍鳳的圖像,更像一幅畫作,更好似是一張巨幅道符。張三丰曾修道於此,他的書法風格其實與道教的符籙文化有著密切的關係。看過林正英主演的殭屍電影一定很熟悉英叔畫符的場景。黃紙鋪於桌上,毛筆粘上朱墨,筆走龍蛇,一張道符便完工了。如果拿張三丰書法與道教的符籙做一個簡單的比較,不難發現張三丰的書法淵源在於道教的符籙,符籙對於書法的發展也產生了一定影響。而書法構圖具有的神祕性、審美性和藝術性特質,從未於符籙文化脫離干係,而藝術和宗教同源的現象在此也得以再度呈現。那麼道教符籙與書法到底有什麼樣的關係呢?

觀張三丰“龍行大草”,追溯道教符籙與書法藝術的淵源

畫符

按照道教的說法,符籙起源於黃帝雲書。雲書是以流動之云為主體原形的一種書法。雲書在秦漢之際即已經演化成了神符。道教符籙符號的書寫形態與常規的漢字類似,但是仍有區別。符籙並非道士們隨意而為的字符符號,而是一種具有固定規則的獨特文字體系。我們平常看到了符籙,用朱或墨畫於黃紙,絹帛等物上面,這些特殊的線條符號形似篆書,又有草意,給人以強烈的視覺神祕感。

觀張三丰“龍行大草”,追溯道教符籙與書法藝術的淵源

符籙

唐代的《道教義樞》曾說:“即龍章鳳篆之文,靈蹟符書之字是也。”漢字轉化為道符方式中便有一種藉助筆畫的變形來完成的。這種筆畫的變形並非全無規則,而主要是依據道經中所提到的“龍鳳之章”“光明雲篆”演化為彎曲如龍鳳或雲氣的形態。細看道符的筆畫,往往有有特別曲折的線條出現,這些特別曲折的線條或者延伸為龍形波動,與日常書寫方式相比有特殊的形態。中國古代人們大多信奉天神,而以模仿流雲形態呈現出的圖紋以及篆文本身就具有神祕性,方士,道士便用它們作為神符內容的呈現。而且道教符籙中的字符是一種專門烘托神祕氣氛的字符,具有封閉性和神祕性,只有少數道士才知曉其中的含義,外人很難辯識。但是符籙這種符號的根基還是在於漢字所提供的載體框架。

觀張三丰“龍行大草”,追溯道教符籙與書法藝術的淵源

道符

我們看一張道教的符籙,其中會嵌有星相,雲氣,畫像等元素,但是一般來說它的基本內容還是文字構件,通過文字的點畫,構件的變形或者變位來形成新的組合。現代人可能把符籙視作一種具有抽象意蘊的書法藝術,而在道教信徒的眼中,可能僅是一種足以召喚其宗教興趣的神祕圖案。這又牽涉到關於符籙的書寫問題。符籙的書寫既有傳統的書寫方式,又有又畫又書的獨特書寫方式,這都需要書寫者有更好的書法修養才能夠駕馭。進入公共場合的道教作品,代表了天神法力的字和符,如果書法拙劣,這可能不僅是對道教天神的褻瀆,也會有損道教的尊嚴和威望,道教的書法可以說是一種職業上的需要。可以說道教符籙與書法有著一種天然的聯繫。

觀張三丰“龍行大草”,追溯道教符籙與書法藝術的淵源

張三丰草書

道教符籙的誕生之初便吸收了漢字造型的諸多元素,並對其實行變形處理。而在變形處理過程中,對於書法的發展也產生了莫大的影響。道教畫符掙脫了文字的束縛,以更為豐富的想象力重新組合文字,並在解構漢字的基礎上重構字符及書寫方式。這種趨勢也帶給了書法家在創作中新的感悟。符籙把文字想象為天空變化莫測的流雲,進而又想象為天空的流星,這種想象的畫面運用到書法裡邊,在今天我們就看到了開頭說道了張三丰的“龍行大草”以及唐代張旭的“狂草”了。

觀張三丰“龍行大草”,追溯道教符籙與書法藝術的淵源

張旭草書

從書法史的角度來看,東漢末期出現的道教符籙以及在其以後的各個朝代的變體,直接承續了占卜卦象的符號,並對唐代出現極具誇張,變形特質且具有飛動之勢的狂草有直接的啟迪作用。張旭的狂草,體勢千變萬化,風格簡逸重韻,富於浪漫氣息,與道士畫符十分相似。張旭的“狂草”有著十分大膽的超越性突破,章法構圖上極富有想象力的,而其書寫速度之快,效率之高,字形變化之豐富,都已經達到了讓人歎為觀止的地步。符籙以中國書法為基礎,而書法則吸收了符籙的獨特的精神氣質。兩者相得益彰,自然天成。

觀張三丰“龍行大草”,追溯道教符籙與書法藝術的淵源

唐代題壁書法

有人曾考證過古代題壁書法與道家符籙的關係,得出了題壁書法多以草書為之的原因。一是宗教美學的需要,二是中國毛筆蘸墨的書寫形式適宜平面進行。而宗教美學的需要其實就是道教符籙形式對書家書寫時產生了的潛意識影響。

觀張三丰“龍行大草”,追溯道教符籙與書法藝術的淵源

楊維楨書法

信奉道教或者道家思想的書家為了強化符籙在演示過程過程的神祕感,開始對漢字的形態和書寫方式作出了大膽的變革,充分吸收了古代各種字體的特殊性寫法,大膽的突破了字體筆畫的常態化限制,融合並吸納了同樣來自民間的草書技法,創造出了尋常人難以辨認的獨特文字符號。我們常常在生活中遇到這樣的情景,對於一幅草書作品,看不懂的人經常會發出“像是畫符一樣”的評價。日常文字變形為道符的形勢有很多種,但是主要以覆文或者草寫兩種方式。這就不難理解有些人會發“像畫符一樣”的感慨。符籙和書法的一些相似性,讓人們有了更為契合的意義共通空間。

"
觀張三丰“龍行大草”,追溯道教符籙與書法藝術的淵源

張三丰“龍行大草

重慶合川銅梁洞石壁上刻著一幅張三丰手書的“龍行大草”書法《劉長卿贈別嚴士元詩》,猛地一看與我們平常所見的草書類似。但是細看筆畫連綿不絕,起伏迭拓,有著星斗、龍鳳的圖像,更像一幅畫作,更好似是一張巨幅道符。張三丰曾修道於此,他的書法風格其實與道教的符籙文化有著密切的關係。看過林正英主演的殭屍電影一定很熟悉英叔畫符的場景。黃紙鋪於桌上,毛筆粘上朱墨,筆走龍蛇,一張道符便完工了。如果拿張三丰書法與道教的符籙做一個簡單的比較,不難發現張三丰的書法淵源在於道教的符籙,符籙對於書法的發展也產生了一定影響。而書法構圖具有的神祕性、審美性和藝術性特質,從未於符籙文化脫離干係,而藝術和宗教同源的現象在此也得以再度呈現。那麼道教符籙與書法到底有什麼樣的關係呢?

觀張三丰“龍行大草”,追溯道教符籙與書法藝術的淵源

畫符

按照道教的說法,符籙起源於黃帝雲書。雲書是以流動之云為主體原形的一種書法。雲書在秦漢之際即已經演化成了神符。道教符籙符號的書寫形態與常規的漢字類似,但是仍有區別。符籙並非道士們隨意而為的字符符號,而是一種具有固定規則的獨特文字體系。我們平常看到了符籙,用朱或墨畫於黃紙,絹帛等物上面,這些特殊的線條符號形似篆書,又有草意,給人以強烈的視覺神祕感。

觀張三丰“龍行大草”,追溯道教符籙與書法藝術的淵源

符籙

唐代的《道教義樞》曾說:“即龍章鳳篆之文,靈蹟符書之字是也。”漢字轉化為道符方式中便有一種藉助筆畫的變形來完成的。這種筆畫的變形並非全無規則,而主要是依據道經中所提到的“龍鳳之章”“光明雲篆”演化為彎曲如龍鳳或雲氣的形態。細看道符的筆畫,往往有有特別曲折的線條出現,這些特別曲折的線條或者延伸為龍形波動,與日常書寫方式相比有特殊的形態。中國古代人們大多信奉天神,而以模仿流雲形態呈現出的圖紋以及篆文本身就具有神祕性,方士,道士便用它們作為神符內容的呈現。而且道教符籙中的字符是一種專門烘托神祕氣氛的字符,具有封閉性和神祕性,只有少數道士才知曉其中的含義,外人很難辯識。但是符籙這種符號的根基還是在於漢字所提供的載體框架。

觀張三丰“龍行大草”,追溯道教符籙與書法藝術的淵源

道符

我們看一張道教的符籙,其中會嵌有星相,雲氣,畫像等元素,但是一般來說它的基本內容還是文字構件,通過文字的點畫,構件的變形或者變位來形成新的組合。現代人可能把符籙視作一種具有抽象意蘊的書法藝術,而在道教信徒的眼中,可能僅是一種足以召喚其宗教興趣的神祕圖案。這又牽涉到關於符籙的書寫問題。符籙的書寫既有傳統的書寫方式,又有又畫又書的獨特書寫方式,這都需要書寫者有更好的書法修養才能夠駕馭。進入公共場合的道教作品,代表了天神法力的字和符,如果書法拙劣,這可能不僅是對道教天神的褻瀆,也會有損道教的尊嚴和威望,道教的書法可以說是一種職業上的需要。可以說道教符籙與書法有著一種天然的聯繫。

觀張三丰“龍行大草”,追溯道教符籙與書法藝術的淵源

張三丰草書

道教符籙的誕生之初便吸收了漢字造型的諸多元素,並對其實行變形處理。而在變形處理過程中,對於書法的發展也產生了莫大的影響。道教畫符掙脫了文字的束縛,以更為豐富的想象力重新組合文字,並在解構漢字的基礎上重構字符及書寫方式。這種趨勢也帶給了書法家在創作中新的感悟。符籙把文字想象為天空變化莫測的流雲,進而又想象為天空的流星,這種想象的畫面運用到書法裡邊,在今天我們就看到了開頭說道了張三丰的“龍行大草”以及唐代張旭的“狂草”了。

觀張三丰“龍行大草”,追溯道教符籙與書法藝術的淵源

張旭草書

從書法史的角度來看,東漢末期出現的道教符籙以及在其以後的各個朝代的變體,直接承續了占卜卦象的符號,並對唐代出現極具誇張,變形特質且具有飛動之勢的狂草有直接的啟迪作用。張旭的狂草,體勢千變萬化,風格簡逸重韻,富於浪漫氣息,與道士畫符十分相似。張旭的“狂草”有著十分大膽的超越性突破,章法構圖上極富有想象力的,而其書寫速度之快,效率之高,字形變化之豐富,都已經達到了讓人歎為觀止的地步。符籙以中國書法為基礎,而書法則吸收了符籙的獨特的精神氣質。兩者相得益彰,自然天成。

觀張三丰“龍行大草”,追溯道教符籙與書法藝術的淵源

唐代題壁書法

有人曾考證過古代題壁書法與道家符籙的關係,得出了題壁書法多以草書為之的原因。一是宗教美學的需要,二是中國毛筆蘸墨的書寫形式適宜平面進行。而宗教美學的需要其實就是道教符籙形式對書家書寫時產生了的潛意識影響。

觀張三丰“龍行大草”,追溯道教符籙與書法藝術的淵源

楊維楨書法

信奉道教或者道家思想的書家為了強化符籙在演示過程過程的神祕感,開始對漢字的形態和書寫方式作出了大膽的變革,充分吸收了古代各種字體的特殊性寫法,大膽的突破了字體筆畫的常態化限制,融合並吸納了同樣來自民間的草書技法,創造出了尋常人難以辨認的獨特文字符號。我們常常在生活中遇到這樣的情景,對於一幅草書作品,看不懂的人經常會發出“像是畫符一樣”的評價。日常文字變形為道符的形勢有很多種,但是主要以覆文或者草寫兩種方式。這就不難理解有些人會發“像畫符一樣”的感慨。符籙和書法的一些相似性,讓人們有了更為契合的意義共通空間。

觀張三丰“龍行大草”,追溯道教符籙與書法藝術的淵源

草書

道教的符籙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形勢,以它獨有的審美價值和文化意義讓其在相關領域佔有一席之地,並對現代書法的創新和傳播具有啟發作用。符籙中的突破束縛精神值得我們今天書法創作的借鑑。從本源上來說,符籙是來源於中國書法,有不同中國書法,兩者相互影響,發展成為今天兩種不同的文化形態。

參考文獻;《書法的人文傳播》

《中國道教史》

《道教與書法》

《漢字民俗史》

文中使用圖片均來自互聯網,如有侵權,煩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