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血”扶貧 萬人“摘帽” ——福建漳浦探索產業扶貧新路徑

“造血”扶貧 萬人“摘帽” ——福建漳浦探索產業扶貧新路徑

福建省漳浦縣是漳州市的人口第一大縣,轄區曾有5個重點貧困村。近年來,漳浦改“輸血”為“造血”,通過企業家結對、成立合作社等多種手段創新扶貧模式,突破產業扶貧項目普遍面臨的人才缺口、管理匱乏等發展過程中的瓶頸,逐步形成了以產業扶貧為特色,以結對幫扶為亮點,以“造血”扶貧為根本的扶貧工作格局。目前,漳浦縣11739名貧困人口實現“摘帽”。

在漳浦縣前亭鎮,駱駝牛被當地人稱為“扶貧牛”,同閩南黃牛相比,這種體型似駱駝的牛養殖週期短、出欄快、經濟效益高。在漳浦縣政府與前亭鎮政府指導下,漳浦縣延源畜牧有限公司和貧困戶共同成立養殖專業合作社,延源公司提供養殖場地、設備、牛仔等,並提供技術指導與管理服務,貧困戶以政府的5萬元貼息貸款投資參股,年終參與分紅。通過入股,32位貧困戶“真正當上了老闆”。今年初,合作社舉行首次股東分紅髮放儀式,共計分紅14.46萬元。

入股的同時,貧困戶可在延源公司養牛領取薪資。公司為貧困戶提供每月3000元包吃住的工資,另有滿勤獎金、年終過節紅包等福利。資產收益+入股分紅+務工薪金的模式為貧困戶們找到了脫貧致富的路徑,也為延源公司提供了穩定的勞動力,實現了多方共贏。如今,貧困戶王振海靠著養駱駝牛脫了貧,還蓋起了新房。

為鼓勵、引導更多社會力量參與到精準扶貧工作中,漳浦縣組織了“扶貧之光—企業家在行動”暨百企掛百村活動。在活動號召下,社會力量積極參與扶貧,目前已有47家企業、24位企業家加入扶貧隊伍,累計籌集資金1027萬元,用於貧困村基礎設施建設改造。

為築起持續、穩定的幫扶模式,漳浦縣倡導異地商會與貧困村結對子,建立起“商會+貧困村”“民企+貧困村”“企業家+貧困戶”模式。北京、上海等5個異地商會分別共建幫扶中西村、土塔村等5個重點貧困村,百家當地企業掛鉤幫扶百個貧困村。半年間,28家異地商會會員企業籌集幫扶資金250餘萬元,發展集體經濟項目7個,建設基礎設施28個;24位企業家結對捐助24名困難學生。

同時,企業將購買行為與扶貧結合,主動把目光投向扶貧領域。農、貿類民營企業以“公司+電商+農戶”為基本模式,通過電商採購貧困戶農產品。超市、便民商店也與貧困農戶簽訂意向協議書,開拓貧困戶農產品銷路,提高貧困家庭的實際收入。截至目前,已幫扶100多戶困難戶拓展荔枝、龍眼等農產品的銷售渠道,每戶年增收1萬多元。

漳浦縣引導農產品加工型企業到貧困村建立原料基地,按照“一村一品”打造一批特色扶貧產業項目,指導貧困戶按照沿海、山區地域特點養殖鮑魚、河豚等海產品,種植七葉蓮、珍珠芭樂等優質產品。目前,已幫扶1423戶貧困戶戶均增收3600元以上,逐步實現農業特色化、市場化、規模化、商品化、品牌化。

授人以漁,扶貧扶智。漳浦縣幫扶企業定期組織生產線人員深入到掛鉤支部,並根據貧困對象指定不同的技能培訓方案,並進行勞動力轉移培訓和扶貧創業致富帶頭人培訓,為貧困農村產業發展和貧困群眾增收致富提供了技術支撐。

漳浦縣引導全縣企業家在促就業方面參與到精準扶貧中,彰顯企業家的時代責任和社會擔當。縣級以上龍頭企業與貧困村簽訂就業意向合同,就地就近接納貧困對象就業,增加貧困戶務工收入。對與貧困人口簽訂勞動合同且實際聘用一年以上的企業,給予人均每月200元的社保補貼及其他優惠扶持。目前已有1921個貧困勞動力經培訓後上崗,實現就業。

(作者:薛敏靈 記者 黃長秋)

“造血”扶貧 萬人“摘帽” ——福建漳浦探索產業扶貧新路徑“造血”扶貧 萬人“摘帽” ——福建漳浦探索產業扶貧新路徑

長按識別二維碼關注我們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