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功與陳奕迅相媲美,張敬軒不該被埋沒'

"

知乎上有這麼一個問題:

“張敬軒和陳奕迅,誰的唱功更好?”

有不少人回答:“張敬軒。”

也有很多人產生質疑:“張敬軒只憑一曲成名,而陳奕迅首首經典。”

好像是這樣的,一提起張敬軒的名字,很多人都會想起十幾年前廣而傳之的《斷點》,在這之後,特別是在非粵語地區,大家更多討論的,基本上是林俊杰、鄧紫棋這些新生代歌手,而張敬軒似乎特別吃虧,他不屬於新生代歌手的範疇,也很少有人將他與張學友,劉德華等天王級歌手歸為一類,他一直不溫不火。

儘管如此,張敬軒也能夠稱得上是香港幾代男歌手之中,唱功技術最全面、最科學的一位。

坎坷音樂路

張敬軒出生在廣州,爺爺奶奶都曾是京劇界的大師,父親是公務員,母親是女強人。

這樣的家庭條件就算放在現在,也足夠有背景,哪怕沒有什麼才華,人生道路也能走的順暢無阻,而張敬軒卻毅然決然的選擇了音樂路。

17歲時,拿著3萬塊錢,和香港一間皮具公司簽唱片合同,簽約不過一週,對方卷錢一走了之。在當時,可是一筆鉅款,不過他仍然不死心,又向母親借了5萬塊錢,決定自己出唱片,從填詞、作曲、演唱到包裝、宣傳全是他一人包攬,沒有依靠任何唱片公司,出了第一張專輯《Hin"s First》,終於在市場上引起了強烈的反響。

2002年,《斷點》大火,他的音樂事業才算是漸漸步入正軌,也就在那時,他決定到香港發展,隨後一路順利,先後斬獲多個獎項,並被評為“十大中文金曲最佳男歌手”“叱吒樂壇最喜愛男歌手”...他在香港發展的一直都很好。


"

知乎上有這麼一個問題:

“張敬軒和陳奕迅,誰的唱功更好?”

有不少人回答:“張敬軒。”

也有很多人產生質疑:“張敬軒只憑一曲成名,而陳奕迅首首經典。”

好像是這樣的,一提起張敬軒的名字,很多人都會想起十幾年前廣而傳之的《斷點》,在這之後,特別是在非粵語地區,大家更多討論的,基本上是林俊杰、鄧紫棋這些新生代歌手,而張敬軒似乎特別吃虧,他不屬於新生代歌手的範疇,也很少有人將他與張學友,劉德華等天王級歌手歸為一類,他一直不溫不火。

儘管如此,張敬軒也能夠稱得上是香港幾代男歌手之中,唱功技術最全面、最科學的一位。

坎坷音樂路

張敬軒出生在廣州,爺爺奶奶都曾是京劇界的大師,父親是公務員,母親是女強人。

這樣的家庭條件就算放在現在,也足夠有背景,哪怕沒有什麼才華,人生道路也能走的順暢無阻,而張敬軒卻毅然決然的選擇了音樂路。

17歲時,拿著3萬塊錢,和香港一間皮具公司簽唱片合同,簽約不過一週,對方卷錢一走了之。在當時,可是一筆鉅款,不過他仍然不死心,又向母親借了5萬塊錢,決定自己出唱片,從填詞、作曲、演唱到包裝、宣傳全是他一人包攬,沒有依靠任何唱片公司,出了第一張專輯《Hin"s First》,終於在市場上引起了強烈的反響。

2002年,《斷點》大火,他的音樂事業才算是漸漸步入正軌,也就在那時,他決定到香港發展,隨後一路順利,先後斬獲多個獎項,並被評為“十大中文金曲最佳男歌手”“叱吒樂壇最喜愛男歌手”...他在香港發展的一直都很好。


唱功與陳奕迅相媲美,張敬軒不該被埋沒

但在內地的名氣也漸漸淡下去,2016年“終於”在內地再一次“爆火”,原因是鋪天蓋地的張敬軒“港獨”的言論,儘管是謠言,儘管他在微博上發表長文澄清自己並非“港獨”,但是網友對於真相併不關心,別人在說什麼他們就跟著說什麼,眾多媒體頂不住輿論的壓力,紛紛全身而退,張敬軒也被踢出了《歌手》的節目,他不得已離開了內地。

最近《只是太愛你》火了,“因為我不知道/下一輩子/還是否能遇見你/所以我今生才會那麼努力/把最好的給你”,歌詞和旋律直擊人心,有朋友說當知道這首歌的演唱者是“張敬軒”的時候,猶如長舒了一口氣,有種重見天日的感覺,張敬軒好像又回來了。

他是為數不多的現場版比錄音版更好聽的歌手。

高位置技術好,混聲的運用也不錯。在自然聲區雖然大多時候以高位置為主,但是不乏穩定的胸腔共鳴作為支撐。

最突出特點是張敬軒的共鳴腔體非常軟,聽他唱歌會有一種柔和感。

他對聲音的把控能力極強,需要輕輕吟唱的地方,他可以用一點點哼鳴的感覺帶入氣息做一個很好的氣聲。一旦聲音需要很紮實的時候,聲帶可以保持合攏的狀態,對氣息的控制和情感的把握更是能從《遇見》中可見一斑。

他是一位唱作俱佳的歌手,他給關心妍寫過《終點》和《貓咪》;

為梁詠琪的《因果》和李克勤的《在一起卻很寂寞》作曲;

張學友演唱的《生活的滋味》,從作曲、作詞到編曲、和音都是他。

張敬軒VS陳奕迅

張敬軒和陳奕迅是兩種不同風格的歌手,兩人的擅長之處不同。

張敬軒擅長高音,他的混聲掌握和運用的很好,音域跨度也比較大,能跨越兩個換聲區且保持聚焦點清晰;他屬於小嗓,唱細膩的歌曲/女生的歌曲可以比一般的男歌手強一點;天生的聲帶條件相對很多歌手來說不算特別出眾,偶爾喉嚨會比較緊,比較僵硬;在唱低音時,整體低位置的比例不夠多。

"

知乎上有這麼一個問題:

“張敬軒和陳奕迅,誰的唱功更好?”

有不少人回答:“張敬軒。”

也有很多人產生質疑:“張敬軒只憑一曲成名,而陳奕迅首首經典。”

好像是這樣的,一提起張敬軒的名字,很多人都會想起十幾年前廣而傳之的《斷點》,在這之後,特別是在非粵語地區,大家更多討論的,基本上是林俊杰、鄧紫棋這些新生代歌手,而張敬軒似乎特別吃虧,他不屬於新生代歌手的範疇,也很少有人將他與張學友,劉德華等天王級歌手歸為一類,他一直不溫不火。

儘管如此,張敬軒也能夠稱得上是香港幾代男歌手之中,唱功技術最全面、最科學的一位。

坎坷音樂路

張敬軒出生在廣州,爺爺奶奶都曾是京劇界的大師,父親是公務員,母親是女強人。

這樣的家庭條件就算放在現在,也足夠有背景,哪怕沒有什麼才華,人生道路也能走的順暢無阻,而張敬軒卻毅然決然的選擇了音樂路。

17歲時,拿著3萬塊錢,和香港一間皮具公司簽唱片合同,簽約不過一週,對方卷錢一走了之。在當時,可是一筆鉅款,不過他仍然不死心,又向母親借了5萬塊錢,決定自己出唱片,從填詞、作曲、演唱到包裝、宣傳全是他一人包攬,沒有依靠任何唱片公司,出了第一張專輯《Hin"s First》,終於在市場上引起了強烈的反響。

2002年,《斷點》大火,他的音樂事業才算是漸漸步入正軌,也就在那時,他決定到香港發展,隨後一路順利,先後斬獲多個獎項,並被評為“十大中文金曲最佳男歌手”“叱吒樂壇最喜愛男歌手”...他在香港發展的一直都很好。


唱功與陳奕迅相媲美,張敬軒不該被埋沒

但在內地的名氣也漸漸淡下去,2016年“終於”在內地再一次“爆火”,原因是鋪天蓋地的張敬軒“港獨”的言論,儘管是謠言,儘管他在微博上發表長文澄清自己並非“港獨”,但是網友對於真相併不關心,別人在說什麼他們就跟著說什麼,眾多媒體頂不住輿論的壓力,紛紛全身而退,張敬軒也被踢出了《歌手》的節目,他不得已離開了內地。

最近《只是太愛你》火了,“因為我不知道/下一輩子/還是否能遇見你/所以我今生才會那麼努力/把最好的給你”,歌詞和旋律直擊人心,有朋友說當知道這首歌的演唱者是“張敬軒”的時候,猶如長舒了一口氣,有種重見天日的感覺,張敬軒好像又回來了。

他是為數不多的現場版比錄音版更好聽的歌手。

高位置技術好,混聲的運用也不錯。在自然聲區雖然大多時候以高位置為主,但是不乏穩定的胸腔共鳴作為支撐。

最突出特點是張敬軒的共鳴腔體非常軟,聽他唱歌會有一種柔和感。

他對聲音的把控能力極強,需要輕輕吟唱的地方,他可以用一點點哼鳴的感覺帶入氣息做一個很好的氣聲。一旦聲音需要很紮實的時候,聲帶可以保持合攏的狀態,對氣息的控制和情感的把握更是能從《遇見》中可見一斑。

他是一位唱作俱佳的歌手,他給關心妍寫過《終點》和《貓咪》;

為梁詠琪的《因果》和李克勤的《在一起卻很寂寞》作曲;

張學友演唱的《生活的滋味》,從作曲、作詞到編曲、和音都是他。

張敬軒VS陳奕迅

張敬軒和陳奕迅是兩種不同風格的歌手,兩人的擅長之處不同。

張敬軒擅長高音,他的混聲掌握和運用的很好,音域跨度也比較大,能跨越兩個換聲區且保持聚焦點清晰;他屬於小嗓,唱細膩的歌曲/女生的歌曲可以比一般的男歌手強一點;天生的聲帶條件相對很多歌手來說不算特別出眾,偶爾喉嚨會比較緊,比較僵硬;在唱低音時,整體低位置的比例不夠多。

唱功與陳奕迅相媲美,張敬軒不該被埋沒

陳奕迅擅長中低音,胸腔共鳴和低頻的泛音特別豐富,讓人聽上去特別有代入感;他對歌曲的處理拿捏的恰到好處,很注重歌曲的詮釋,傳唱度很高;但他不是特別擅長高音,高音可以達到A4,但質量不佳,發聲點稍微偏大,聲音不是特別集中,所以陳奕迅的大多歌曲都屬於中低音區。

"

知乎上有這麼一個問題:

“張敬軒和陳奕迅,誰的唱功更好?”

有不少人回答:“張敬軒。”

也有很多人產生質疑:“張敬軒只憑一曲成名,而陳奕迅首首經典。”

好像是這樣的,一提起張敬軒的名字,很多人都會想起十幾年前廣而傳之的《斷點》,在這之後,特別是在非粵語地區,大家更多討論的,基本上是林俊杰、鄧紫棋這些新生代歌手,而張敬軒似乎特別吃虧,他不屬於新生代歌手的範疇,也很少有人將他與張學友,劉德華等天王級歌手歸為一類,他一直不溫不火。

儘管如此,張敬軒也能夠稱得上是香港幾代男歌手之中,唱功技術最全面、最科學的一位。

坎坷音樂路

張敬軒出生在廣州,爺爺奶奶都曾是京劇界的大師,父親是公務員,母親是女強人。

這樣的家庭條件就算放在現在,也足夠有背景,哪怕沒有什麼才華,人生道路也能走的順暢無阻,而張敬軒卻毅然決然的選擇了音樂路。

17歲時,拿著3萬塊錢,和香港一間皮具公司簽唱片合同,簽約不過一週,對方卷錢一走了之。在當時,可是一筆鉅款,不過他仍然不死心,又向母親借了5萬塊錢,決定自己出唱片,從填詞、作曲、演唱到包裝、宣傳全是他一人包攬,沒有依靠任何唱片公司,出了第一張專輯《Hin"s First》,終於在市場上引起了強烈的反響。

2002年,《斷點》大火,他的音樂事業才算是漸漸步入正軌,也就在那時,他決定到香港發展,隨後一路順利,先後斬獲多個獎項,並被評為“十大中文金曲最佳男歌手”“叱吒樂壇最喜愛男歌手”...他在香港發展的一直都很好。


唱功與陳奕迅相媲美,張敬軒不該被埋沒

但在內地的名氣也漸漸淡下去,2016年“終於”在內地再一次“爆火”,原因是鋪天蓋地的張敬軒“港獨”的言論,儘管是謠言,儘管他在微博上發表長文澄清自己並非“港獨”,但是網友對於真相併不關心,別人在說什麼他們就跟著說什麼,眾多媒體頂不住輿論的壓力,紛紛全身而退,張敬軒也被踢出了《歌手》的節目,他不得已離開了內地。

最近《只是太愛你》火了,“因為我不知道/下一輩子/還是否能遇見你/所以我今生才會那麼努力/把最好的給你”,歌詞和旋律直擊人心,有朋友說當知道這首歌的演唱者是“張敬軒”的時候,猶如長舒了一口氣,有種重見天日的感覺,張敬軒好像又回來了。

他是為數不多的現場版比錄音版更好聽的歌手。

高位置技術好,混聲的運用也不錯。在自然聲區雖然大多時候以高位置為主,但是不乏穩定的胸腔共鳴作為支撐。

最突出特點是張敬軒的共鳴腔體非常軟,聽他唱歌會有一種柔和感。

他對聲音的把控能力極強,需要輕輕吟唱的地方,他可以用一點點哼鳴的感覺帶入氣息做一個很好的氣聲。一旦聲音需要很紮實的時候,聲帶可以保持合攏的狀態,對氣息的控制和情感的把握更是能從《遇見》中可見一斑。

他是一位唱作俱佳的歌手,他給關心妍寫過《終點》和《貓咪》;

為梁詠琪的《因果》和李克勤的《在一起卻很寂寞》作曲;

張學友演唱的《生活的滋味》,從作曲、作詞到編曲、和音都是他。

張敬軒VS陳奕迅

張敬軒和陳奕迅是兩種不同風格的歌手,兩人的擅長之處不同。

張敬軒擅長高音,他的混聲掌握和運用的很好,音域跨度也比較大,能跨越兩個換聲區且保持聚焦點清晰;他屬於小嗓,唱細膩的歌曲/女生的歌曲可以比一般的男歌手強一點;天生的聲帶條件相對很多歌手來說不算特別出眾,偶爾喉嚨會比較緊,比較僵硬;在唱低音時,整體低位置的比例不夠多。

唱功與陳奕迅相媲美,張敬軒不該被埋沒

陳奕迅擅長中低音,胸腔共鳴和低頻的泛音特別豐富,讓人聽上去特別有代入感;他對歌曲的處理拿捏的恰到好處,很注重歌曲的詮釋,傳唱度很高;但他不是特別擅長高音,高音可以達到A4,但質量不佳,發聲點稍微偏大,聲音不是特別集中,所以陳奕迅的大多歌曲都屬於中低音區。

唱功與陳奕迅相媲美,張敬軒不該被埋沒

其實唱功的缺陷是每個歌手都會存在的,沒有一位歌手能做到十全十美,一線歌手之間也不存在可比性,他們同樣具備極高的成長天賦,雖然都不屬於新生代歌手,但成長的空間也有很大很大。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