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579年,北周將代郡改為蔚州,後來成為著名的“燕雲十六州”之一,併為後人留下了一座著名的蔚州古城。

1400多年的歷史!張家口這個縣又上央視了!

蔚州古城,城牆高11.5米、周長3800多米,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

明洪武年間,蔚州衛指揮史周房將蔚州土城改建為磚城,闢東、西、南三門,正北無門,建玉皇閣一座。

扼守飛狐古道的咽喉

飛狐古道又名飛狐陘,是著名的太行八陘中異常險要的一個。

1400多年的歷史!張家口這個縣又上央視了!1400多年的歷史!張家口這個縣又上央視了!

飛狐古道既是商道,也是戰道,蔚縣就扼守在飛狐古道的咽喉,成為溝通華北平原和塞外大漠的交通要道。

八百莊堡,八百戲樓

南有福建土樓,北有蔚縣古堡。蔚縣素有“地上建築博物館”之稱。

1400多年的歷史!張家口這個縣又上央視了!1400多年的歷史!張家口這個縣又上央視了!

中國著名古建築學家羅哲文曾對蔚縣古堡給予了高度評價。

1400多年的歷史!張家口這個縣又上央視了!1400多年的歷史!張家口這個縣又上央視了!1400多年的歷史!張家口這個縣又上央視了!

暖泉古鎮可以說是蔚縣的一個縮影,古鎮內,莊堡、街巷的格局至今保留完好,亭、臺、樓、閣等古老建築比比皆是,建築佈局嚴謹,高低大小有序,體現了中華傳統文化對建築的影響和世代相傳的古老營建法則。

1400多年的歷史!張家口這個縣又上央視了!1400多年的歷史!張家口這個縣又上央視了!

蔚州古城曾經是富饒繁華的商埠重地,城內保留有玉皇閣、南安寺塔、真武廟、靈巖寺等多處古建,規模宏大,氣勢非凡。

1400多年的歷史!張家口這個縣又上央視了!1400多年的歷史!張家口這個縣又上央視了!

玉皇閣高高矗立在城垣之上,宏偉壯觀,它始建於明洪武十年(1377年),距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

在蔚縣,幾乎村村可以見到老戲樓。

1400多年的歷史!張家口這個縣又上央視了!1400多年的歷史!張家口這個縣又上央視了!

戲樓的形式不盡相同,有雙耳戲樓、三面戲樓、燈影戲樓等。

1400多年的歷史!張家口這個縣又上央視了!

陝西梆子、河北梆子和山西梆子等等劇種都曾在蔚縣的戲樓上演過。

有著近200年曆史的蔚縣剪紙

1400多年的歷史!張家口這個縣又上央視了!1400多年的歷史!張家口這個縣又上央視了!1400多年的歷史!張家口這個縣又上央視了!1400多年的歷史!張家口這個縣又上央視了!

有著近200年曆史的蔚縣剪紙,俗稱窗花,逢年過節,家家戶戶貼窗花,喜氣洋洋。

1400多年的歷史!張家口這個縣又上央視了!

看著這些栩栩如生的窗花,蔚縣人有“坐在炕上看大戲”的說法。

1400多年的歷史!張家口這個縣又上央視了!

蔚縣剪紙開宗立派的代表人物王老賞,把戲曲人物作為剪紙創作的主要題材,善於抓住人物轉瞬即逝的動態。

1400多年的歷史!張家口這個縣又上央視了!

王老賞獨創了刀刻之後又加點染的剪紙工藝,形成了蔚縣剪紙藝術的獨特風格,使其在全國眾多剪紙派別中獨樹一幟,成為全國唯一一種以“陰刻”和“色彩點染”為主的剪紙藝術。

火樹銀花過大年

打樹花在蔚縣已有500多年的歷史,蔚縣人打樹花的風俗跟它所處的地理位置有關,峪口古道,既是兵家必爭之地,也是商家往來的通道。於是,打造兵器和給騾馬釘鐵掌的鐵匠鋪興盛起來。

1400多年的歷史!張家口這個縣又上央視了!

逢年過節,放不起煙花爆竹的鐵匠們,輪番將一千多度的鐵水潑灑到牆上,濺起璀璨的火花,久而久之,打樹花就演變成蔚縣的民俗活動。

如今,每到春節,蔚縣就會出現“十萬人次賞樹花”的盛況,打樹花表演也常常出現一票難求的局面。

到蔚縣過大年,已經成為了京津晉等多地百姓們的新選擇。

夢裡蔚州不思歸,樹花煙火暖泉飛。

蔚縣人在這些飛濺的萬朵金花中度過一個又一個節日,驚豔動人的蔚縣打樹花,不僅是一場璀璨奪目的視覺盛宴,更承載著千百年來蔚縣人的辛勤與智慧。

蔚縣古老而文明,早在新時期時代就有人類在這裡繁衍生息。

商湯時期,就有了古代國。大約公元前17世紀初,我國北方少數民族北戎的一支代戎,在今蔚縣一帶建立了奴隸制政權,歷史上稱為代國。古代國的都城在今蔚縣代王城一帶。據史料記載,代國為商湯所封,並賜姓姜,先戰國七雄而稱王,立國約600年。春秋末期,公元前475年,晉國大夫趙襄子使人請代王(趙襄子姐夫),在宴請代王的時候將他擊殺,之後興兵平代地,代郡歸晉,封伯子魯為代君。

趙國的第六任國君趙武靈王時期,推行 “胡服騎射”政策,改革軍事裝備和作戰方法,趙國因而得以強盛。趙武靈王親率將士攻擊匈奴,佔領今內蒙古南部黃河兩岸之地,於公元前296年吞併中山國。在雲中、雁門和代分別設置了郡。其中代郡管轄古代國地,治所為代,即今蔚縣代王城一帶。這是代郡的最早設置。代王城遺址現今猶存。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劃全國為36郡,後增至40郡。今張家口有兩郡,代郡是其中之一,郡治今蔚縣代王城一帶。

蔚縣名稱的來歷和發展歷史

西漢,高祖元年(前206年),西楚霸王項羽將趙王歇遷到代,立歇為代王。後陳餘收復趙地,立歇為趙王,封陳餘為代王。高祖三年(前204年),漢攻趙,斬陳餘,俘趙王歇,置代郡。高祖六年(前201年)10月,置代縣(治今代王城)、當城(治今西合營)、雛瞀(goumao)縣(治今桃花北)三縣。12月,以雲中郡、雁門郡、代郡等53縣建立代國,高祖封其兄宜信侯喜為代王。高祖七年(前200年),匈奴攻代,代廢。後,漢又置代郡。

新更始帝元年(23年),王莽發兵徵代,改代郡為厭狄,改代縣為厭狄廳。東漢,光武帝收復代地,復代郡。三國時,屬曹魏,為幽州代郡,並設置代縣、當成、平舒三縣。東晉時期,北魏道武帝定平城(今大同)為代郡,原代郡稱東代郡,治代(今代王城),屬燕州。南北朝時期,北周宣帝大成元年(579年),始置蔚州,置大昌縣,蔚縣地屬之。北周宣帝時(579年),又置蔚州,蔚州治所在今蔚縣。

隋時,大業三年(607年),撤蔚州置雁門郡,為雁門郡靈丘縣地。隋末陷於突厥。唐時,武德六年(623年),重設置蔚州,先後寄治陽曲、繁峙、秀榮。貞觀五年(631年),破突厥,復故地,移治靈丘縣,屬河東道。唐玄宗開元十二年(724年),置安邊縣(治今蔚縣城)。後改蔚州為安邊郡,並自靈丘移州治於安邊城,後改安邊郡為興唐郡,並改安邊縣為興唐縣。乾元元年(758年),又置蔚州。

遼屬西京道,仍為蔚州,並設置靈丘縣(州縣所在地同)、安定縣(縣歷在地今安定縣村)、飛狐縣、靈丘縣、廣靈縣。元至大元年(1308年)十一月,升為蔚昌府,屬上都路。明時,初屬山西大同府蔚州,置蔚州衛,歸萬全都司(駐宣府鎮)管轄。後屬宣府鎮南路參將轄。

清時,初仍按明制。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改蔚州衛置蔚縣(縣名自此始),隸屬宣化府。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蔚縣歸入蔚州。民國元年(1912年),蔚州屬直隸省口北道。1913年,改蔚州為蔚縣,至此蔚縣名稱基本定型。

新中國成立後,蔚縣歸察哈爾省察南專屬,1952年後劃歸張家口專區。1958年10月,撤銷陽原縣併入蔚縣。同年11月,宣化縣化稍營劃歸蔚縣管轄。1961年7月9日,恢復陽原縣、宣化縣,蔚縣則恢復現所轄範圍。

蔚縣,古稱蔚州,亦名蘿川。蔚縣名稱來歷說法較多。

其一,《史記·趙氏家》第十三載,戰國時期趙國廉頗因屢立戰功,趙孝成王十五年(前251年)把尉文封給他,號信平君。尉,官職;文,人名。以尉文所食之地以封廉頗,《史記》載“尉文蓋地名”,《史記·正義》解釋說“尉文,蓋即蔚州地也。”尉、蔚形近音同,互為同假。蔚州由此得名。

其二,蔚州因蔚汾河(水)而得名。

其三,據《中國地名由來詞典》載:周宣帝時(579年)置蔚州;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始置蔚縣,蔚縣因蔚州為名。據《郡縣釋名》:“後周始置蔚州,郡名蔚蘿。州志曰:二字皆從草,土地易生之意。……然郡名用此者,言其土脈豐潤,易生草木,猶蔚蘿雲。”

但據黃紹雄《代國代郡通志》記載,蔚縣的名稱和蔚縣古代的山水、自然環境是沒有關係的。

此外,蔚縣號稱“蘿川”,源於清光緒《蔚州志》記述“其名不見古籍,惟打探口石佛寺院石幢有蔚蘿道山無裰(礙)禪師字,似彼時已習稱之,撿乾隆輿圖有蘿川,在靈仙(光緒《蔚州志》載“城西南三十里有奇石,夕陽照映,宛若三仙之像。”靈仙因山得名。遼金時,蔚州轄五縣,靈仙為首,治今蔚州鎮)東。今桃花堡東門外臉雕琢有“東接涿鹿,西望蘿川”的楹聯。桃花堡東門何時所建,因門樓已毀,尚待考究。

對蔚縣蔚州、蔚縣的“蔚”字讀音也有兩種說法,一種“蔚”字何以讀“yu”,原因在於“尉”字,古文為“熨”,《說文》釋義:“尉,從上按下也。……持火以尉申繒也。”《集韻》注音說“尉,於勿切,音鬱(yu)。”尉作為姓氏讀“yu”,尉、蔚通假,並取“尉”字作為姓的讀音,所以形成“蔚”字唯獨做地名時才讀作“yu”。

另一種說法,當地和冀、晉、內蒙廣大地區讀音同“宇”,(宇字普通話讀為yǔ,上聲);而詞典注音是yù(去聲),讀音同“玉”。從普通話與當地方音的對應規律說,在讀“宇”和“玉”兩種聲調的常用字中,“蔚”的讀音情況幾乎是唯一出乎一般規律的例外。而這個例外是因普通話“入派四聲”時脫離口語實際,隨大流地將“蔚”字派到去聲造成的。維以私見,“蔚”字在地名專用讀單上,應該名副其實,讀音同“宇”才是。

蔚縣可以說是歷史文化悠久,底蘊深厚,數千年文明延續,形成了獨樹一幟的蔚州文化。全縣現有文物遺存點1610餘處,國保單位22處,省保單位18處,世界級非遺1項、國家級非遺3項、省級非遺8項、市級非遺34項、縣級非遺98項,是全國第一國保文物大縣。蔚縣的古城堡和開平碉樓、福建土樓一樣是人類歷史留下的奇蹟之一,目前保存下來的還有三百多處,被譽為“河北省古建築藝術博物館”。蔚縣剪紙是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與蘇繡、鈞瓷並列成為代表中國的三大城市(民俗)文化名片,蔚縣秧歌被郭沫若先生稱讚為“百花叢中一點紅”,與拜燈山共同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打樹花被稱為“中國一絕、世界一絕”。近年來,蔚縣堅定不移地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實施“文綠興蔚”戰略,在發展路徑上由“黑色”向“綠色”轉變,在內生動力上由“資源支撐”向“創新驅動、開放帶動、改革促動”轉變,謀劃項目、培育產業,逐步增強縣域發展的系統性和協調性。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