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籍這首詩最後一句至今時時被引用,與愛情無關寫得比情詩還美!

【點擊右上角“關注”,學習更多詩詞知識】

張籍(約766年 — 約830年),字文昌,唐代詩人,和州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人。漢族,先世移居和州,遂為和州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人。世稱“張水部”、“張司業”。張籍為韓愈大弟子,其樂府詩與王建齊名,並稱“張王樂府”。代表作有《秋思》、《節婦吟》。今天我們就來品讀張籍一首與“愛情”無關的“愛情詩”,這就是張籍的《節婦吟•寄東平李司空師道》。詩云:

君知妾有夫,贈妾雙明珠。

感君纏綿意,系在紅羅襦。

妾家高樓連苑起,良人執戟明光裡。

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擬同生死。

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

這一句“恨不相逢未嫁時”實在是太過有名,成為千古名句。後人處處、時時引用,表達的心情倒真的是“恨不相逢未嫁時”。可是寫出這樣句子的原作者張籍,其心中卻真的未必是恨。可是世上的事兒往往就是“有心栽花花不成,無心插柳柳成蔭”。張籍並不為恨而寫的“恨不相逢未嫁時”,卻成了後來千古無數傷心人的肺腑之言、肺腑之恨。那麼為什麼會這樣呢?我們先來看這首詩,這首短短的七言歌行,它到底寫的是什麼?為什麼說張籍所說的“恨不相逢未嫁時”並不是真的恨。

張籍這首詩最後一句至今時時被引用,與愛情無關寫得比情詩還美!

這首詩的表面意思,其實寫的是一種有理、有據、有節的拒絕婚外戀追求的一種狀況。詩裡開始說“君知妾有夫,贈妾雙明珠”,是說你明明知道我已經有了丈夫,還偏要送給我一對夜明珠。這種貴重的禮、這種明珠背後的心意我並不是不知道,所以“感君纏綿意,系在紅羅襦”,我心中感激你情意纏綿,所以把你贈我的明珠系在我的紅羅短衫之上。可是你不要以為這樣就意味著我就接受了你的情感。“妾家高樓連苑起,良人執戟明光裡”,我愛的人和我嫁的那個家庭、那個家族,其實是很有背景的,你未必能惹得起。我家的高樓就連著皇家的花園,“連苑起”就是連著皇家的花苑。為什麼會這樣呢?是因為良人,“良人”也就是我的丈夫,是舊時女子對丈夫的稱呼。所謂“良人在萬里”,而《詩經》中“良人”之用則更是普遍。所以“良人執戟明光裡”,是說丈夫的身份,我丈夫拿著長長的戈戟,在王宮裡值班。“明光”是漢代“明光殿”,這裡就指皇宮。如此一來,丈夫與夫家的身份與地位不言而喻。

我們知道唐代是講究家族背景與士族背景的。就像我們講虢國夫人的囂張,大多數人以為她憑的是和楊玉環的關係,因為她是楊玉環的姐姐,所以才那麼囂張。其實“虢國夫人承主恩,平明騎馬入宮門。卻嫌脂粉汙顏色,淡掃峨眉朝至尊”。能夠素顏朝天子、能夠權傾朝野,很重要的是因為她是河東裴氏的兒媳。而河東裴氏作為唐代“五宗七姓”,其影響非常之大,其家族背景,才是虢國夫人肆無忌憚的真正原因。所以你以為她是性張狂,其實她是背景深。有時交代家族背景,尤其是與皇族之間的關係,這樣的潛臺詞在唐人那裡其實是非常有效、非常管用的。所以雖然這個婚外戀的追求者可能也自命不凡,但是我夫家的背景不是你能想象的,於是潛臺詞中也就有了我和夫家的榮耀與名譽也不是你的地位、你的實力所能凌辱與侵犯的,這一句,所以就算是非常直接的拒絕與回擊了。

張籍這首詩最後一句至今時時被引用,與愛情無關寫得比情詩還美!

但是,別人畢竟贈與你一雙夜明珠,這種示好的用意與情感,雖然背後有可能圖謀不軌,但是表面上畢竟還是善意的。所以詩人在“妾家高樓連苑起,良人執戟明光裡”的還擊與堅硬的語氣之後,立刻開始放緩語氣,繼而有理、有據地用理性的語言分析說:“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擬同生死。”這是說,我知道你一片善良的追求之心,這裡的“用心如日月”是肯定對方的動機與追求的目的,至少要在表面上說我知道你對我的愛是光明磊落的,是沒有什麼不堪的成分的,這種理性的判斷其實對對方來說是一種非常好的安慰。但是這種理性的判斷,還有另一面,除了“知君用心如日月”,但我的心呢你要知道,“事夫誓擬同生死”。雖然我知道你是真心朗朗地追求我,但很遺憾,我已和我的良人——和我的丈夫結下生死之願。此生患難與共、生死與共,所謂“結髮為夫妻,死生未可移”。你要知道這是我如日月一般的用心,就如同你追求我那種用心如日月一般。這是理性的告知,告知彼此的雙方都是光明磊落的用心,都是光明磊落的愛。既肯定了追求者,也肯定了自己對自己丈夫的那種光明磊落的愛,所以這樣的分析真是充滿了理性的光輝色彩。

但是不論分析得再怎麼理性,結果終究是拒絕。所以在堅決地拒絕之後,在理性地分析之後,為了安撫對方那顆有可能破碎的心,詩人最後還要說一句纏綿的情話。可這一句不小心就說出來了千古的名言——“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這是想徹底地安撫對方,想隱約地表達一種“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的情緒,卻一不小心寫得深情婉轉之至、寫得纏綿悱惻之至,竟成千古名言、竟成千古之恨。詩人是說,到如今你我並無可能,所以我要歸還你贈我的那一雙夜明珠。可想到你我不可能的情感,我忍不住淚落漣漣,心中有一種萬千的遺憾,只遺憾沒有遇到你在我未嫁之前。這樣的話語說出來,那種纏綿之意,言有盡而意無窮。所以就算那個追求者被拒絕,就算他是痴心不能實現,可這片痴心的付出,想來他也會心甘情願。從此那個追求者大概只能一遍一遍地苦吟著“恨不相逢未嫁時”,而不會失去理智、而不會鋌而走險。

張籍這首詩最後一句至今時時被引用,與愛情無關寫得比情詩還美!

你看這樣有理、有據、有節的三部拒絕曲,從“妾家高樓連苑起,良人執戟明光裡”的暗示、還擊與名正辭嚴的拒絕;到“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擬同生死”的理性分析,肯定了對方光明磊落的追求,也表明了自己光明磊落的堅守;可除了這種理性的分析還顯不夠,最後感性的撫慰“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直擊每個人心中最柔軟的那處空間。既感化了心靈,又消弭了矛盾,讓一切危機消於無形,這簡直就是說“不”、拒絕的最高超的藝術。張籍不愧是韓門大弟子,也是韓愈門下最才華出眾之人,把拒絕追求、拒絕愛都能說得那麼溫婉感人。當然有人可能會問,難道一定是拒絕嗎?難道不會是他確實有著“恨不相逢未嫁時”的情緒?否則他“還君明珠”的時候,為什麼會“雙淚垂”呢?確實詩裡文本語言的誇張確實會讓人產生這一類的感覺。但是這首詩的題目叫做《節婦吟》,“節婦”毫無疑問就是有節操的人,尤其是對丈夫忠貞的妻子。更關鍵的是,詩題中還交代了寫作的對象——《節婦吟•寄東平李司空師道》。這個李司空師道是什麼人呢?就是當時權傾一方的平盧淄青節度使李師道。

作為藩鎮割據的一方諸侯,李師道同時又兼著檢校司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的頭銜,所以張籍稱之為“李司空師道”。李師道作為平盧淄青節度使,當時的權勢權傾一方,其勢炙手可熱。我們知道中唐以後、甚至唐代滅亡最終兩個根由:一是藩鎮割據,一是宦官亂政。而中唐以後“藩鎮割據”之勢漸成,地方尾大不掉,得以威脅中央,得以破壞統一。而像李師道等人用各種手段勾結、拉攏甚至威逼文人包括很多中央官吏,那麼很多不得意的文人、包括沒有氣節的文人和官吏,就往往要去依附這些地方諸侯。張籍作為韓門大弟子是當時李師道包括很多地方諸侯重點爭取的對象。而韓愈我們知道,那是堅持儒家正統思想,堅持“文以載道”,所以後來被蘇軾蘇東坡稱頌為“文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下之溺”。所以韓愈以及韓門子弟毫無疑問是講究儒家正統與“大一統、天下論”的,所以張籍作為韓門大弟子,毫無疑問主張維護國家統一,反對藩鎮割據。那麼這首詩就是他面對李師道的拉攏、利誘甚至是威逼所作。但政治上的事用政治語言回答就很容易撕破了面孔,而張籍用情詩來寫這種政治立場,辭淺意深、意在言外。既有理、有據、有節地予以還擊與拒絕,又細緻入微、溫婉曲折,別有動人之處。所以據說就是因為這首詞情辭懇切,太容易打動人了,所以連李師道本人讀了之後也深受感動,不再勉強張籍。所以張籍的這一曲《節婦吟》表面上是一首愛情詩,其本質倒真的與愛情無關,倒真的是一首政治詩。

張籍這首詩最後一句至今時時被引用,與愛情無關寫得比情詩還美!

但是我們不禁還是要問,一首政治拒絕詩,為什麼能寫得這麼纏綿悱惻呢?甚至比一般的情詩還要有情?尤其最後一句“恨不相逢未嫁時”,後來卻戳中了無數代人的心中的痛點與淚點,成為很多人心中、生命中“遺憾”的代言。這就要說到詩歌創作中的一條規律了:用心之深、用情之深,自然能“處處皆情語”、“處處皆心語”。我們知道孟郊與賈島、與韓愈的關係也非常之好,而孟郊與賈島是“苦吟”詩人的代表,在韓愈的朋友圈裡,而張籍則算是一個“痴情”詩人的典型代表。張籍才學很大,後來詩名更甚,尤其是他和王建的樂府創作被稱為“張王樂府”,是中唐“新樂府”運動的典型與代表。張籍作為韓愈門下的大弟子,有著典型的儒家士大夫“家國天下”的情懷,所以他喜歡寫“樂府詩”以體現民生疾苦。所以他最崇拜的、最推崇的詩人不是才華橫溢的李白,而是沉鬱頓挫的“詩聖”杜甫。

張籍學杜詩、學杜甫,痴到什麼地步呢?據馮贄的《雲仙散錄》記載,因為太迷戀杜甫的詩歌,張籍就把杜甫的名作一首首地抄下來,然後再一首首地燒掉,燒完的紙灰拌上蜂蜜,每天早上要吃三勺。有一天張籍的朋友來拜訪他,剛好看到他正在拌紙灰,很不理解,就問:“你為什麼把老杜的詩燒掉,又拌上蜂蜜吃了呢?”張籍就回答說:“吃了老杜的詩,我就能寫出和杜甫一樣好的詩了!”朋友們聽說都啼笑皆非,但無不讚佩張籍的這份痴情痴心。所以有這份痴情痴心在,張籍落筆,每每所言不過是生活瑣事或政務之事,可是筆端卻妙筆生花,總有深情宛致之語,就像唐人行卷之風中那個著名的問答故事。

可是撇開張籍的原詩而言,這一句“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實在感人至深!人世間有多少愛,多少恨,抵不過一句錯過。於千萬年時光的無涯中,於千萬世無邊的人海中,如果能剛剛好遇見,又不是“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又不是“恨不相逢未嫁時”,那樣的相遇才可以真正地撫慰人生,才可以讓我們在荒涼的人世間,放心地說一句:“哦,原來你也在這裡!”朋友們對張籍這首詩喜歡嗎?歡迎評論留言。

圖片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

【點擊右上角“關注”,學習更多詩詞知識】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