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女張愛玲晚年時常被“蝨子”困擾,是身體折磨還是心理折磨?'

"


文·段宏剛

說起蝨子,老一輩人都有深惡痛絕的印象,這玩意是名副其實的寄生蟲,寄生在人、畜身上,靠吸血為生,不但讓人身體奇癢無比,而且還能傳染很多疾病,是影響身心健康的罪魁禍首。

蝨子的產生,與個人的衛生狀況有很大關係。

當蝨子出現在一位名人身上,所帶來的轟動,足以顛覆我們的認知。

出身於名門,位居“民國四大才女”之列的張愛玲(1920年——1995年),在生命的最後10年,把主要精力放在了跟蝨子的纏鬥上,無處不在的蝨子,在她身體和心理上肆意啃噬,她痛過,反抗過,也絕望過。終於,在身心疲憊的1995年9月初的早晨,她被命運掐住了咽喉,告別了世俗生活的痛苦,長眠在洛杉磯寓所裡,只留下“張愛玲”三個字,還有那些曾經讓她名滿文壇的著作,讓世人惦記著一代才女曾經的人生傳奇。

"


文·段宏剛

說起蝨子,老一輩人都有深惡痛絕的印象,這玩意是名副其實的寄生蟲,寄生在人、畜身上,靠吸血為生,不但讓人身體奇癢無比,而且還能傳染很多疾病,是影響身心健康的罪魁禍首。

蝨子的產生,與個人的衛生狀況有很大關係。

當蝨子出現在一位名人身上,所帶來的轟動,足以顛覆我們的認知。

出身於名門,位居“民國四大才女”之列的張愛玲(1920年——1995年),在生命的最後10年,把主要精力放在了跟蝨子的纏鬥上,無處不在的蝨子,在她身體和心理上肆意啃噬,她痛過,反抗過,也絕望過。終於,在身心疲憊的1995年9月初的早晨,她被命運掐住了咽喉,告別了世俗生活的痛苦,長眠在洛杉磯寓所裡,只留下“張愛玲”三個字,還有那些曾經讓她名滿文壇的著作,讓世人惦記著一代才女曾經的人生傳奇。

才女張愛玲晚年時常被“蝨子”困擾,是身體折磨還是心理折磨?

張愛玲(1920年——1995年)

張愛玲的離世,給人們留下了一個大大的問號,人們議論最多的,無非就是她的晚年生活裡,時常要承受蝨子的困擾,這對一名出生於名門,愛乾淨、愛漂亮的大家閨秀來說,似乎是很不體面的事。

蝨子對於張愛玲來說,就像水對於火,飢餓對於富翁,地球的南極對於北極,兩者是八竿子打不著的事,但這樣的玩笑卻開在了她的身上,讓人們有無數個理由懷疑這是老天在跟她惡作劇,抑或是有意懲罰她。

她究竟做錯了什麼?老天要如此作踐這樣美麗的女人。

只能從她的人生軌跡尋找答案了。比起出身,四大才女中沒有人比張愛玲更幸福了。

1920年9月19日,張愛玲出生於上海,外曾祖父是大名鼎鼎的李鴻章,祖父是晚清名臣兼學者張佩綸,父親張志沂是典型的闊少,母親黃素瓊是一名曾留學歐洲的新式女性。降生在這樣一個相當顯赫的家族,張愛玲既是幸運的,也是不幸的。

幸運的是,她從不會為金錢煩惱,可以更早更好幼承家學,接受到優質的教育。

"


文·段宏剛

說起蝨子,老一輩人都有深惡痛絕的印象,這玩意是名副其實的寄生蟲,寄生在人、畜身上,靠吸血為生,不但讓人身體奇癢無比,而且還能傳染很多疾病,是影響身心健康的罪魁禍首。

蝨子的產生,與個人的衛生狀況有很大關係。

當蝨子出現在一位名人身上,所帶來的轟動,足以顛覆我們的認知。

出身於名門,位居“民國四大才女”之列的張愛玲(1920年——1995年),在生命的最後10年,把主要精力放在了跟蝨子的纏鬥上,無處不在的蝨子,在她身體和心理上肆意啃噬,她痛過,反抗過,也絕望過。終於,在身心疲憊的1995年9月初的早晨,她被命運掐住了咽喉,告別了世俗生活的痛苦,長眠在洛杉磯寓所裡,只留下“張愛玲”三個字,還有那些曾經讓她名滿文壇的著作,讓世人惦記著一代才女曾經的人生傳奇。

才女張愛玲晚年時常被“蝨子”困擾,是身體折磨還是心理折磨?

張愛玲(1920年——1995年)

張愛玲的離世,給人們留下了一個大大的問號,人們議論最多的,無非就是她的晚年生活裡,時常要承受蝨子的困擾,這對一名出生於名門,愛乾淨、愛漂亮的大家閨秀來說,似乎是很不體面的事。

蝨子對於張愛玲來說,就像水對於火,飢餓對於富翁,地球的南極對於北極,兩者是八竿子打不著的事,但這樣的玩笑卻開在了她的身上,讓人們有無數個理由懷疑這是老天在跟她惡作劇,抑或是有意懲罰她。

她究竟做錯了什麼?老天要如此作踐這樣美麗的女人。

只能從她的人生軌跡尋找答案了。比起出身,四大才女中沒有人比張愛玲更幸福了。

1920年9月19日,張愛玲出生於上海,外曾祖父是大名鼎鼎的李鴻章,祖父是晚清名臣兼學者張佩綸,父親張志沂是典型的闊少,母親黃素瓊是一名曾留學歐洲的新式女性。降生在這樣一個相當顯赫的家族,張愛玲既是幸運的,也是不幸的。

幸運的是,她從不會為金錢煩惱,可以更早更好幼承家學,接受到優質的教育。

才女張愛玲晚年時常被“蝨子”困擾,是身體折磨還是心理折磨?

張愛玲

不幸的是,她的父親張志沂是一名花花公子,染上了那個年代的公子哥能染上的所有惡習,跟她的母親黃素瓊經常發生衝突,導致兩人的婚姻總是充滿了火藥味,最終分崩離析。

自童年有記憶時起,張愛玲就會看到父母親經常在一起爭吵,他們的爭吵升級後,會變成拳腳相向,讓家裡如同戰場。雖然生活在衣食無憂的家庭,但對童年的張愛玲來說,談不上有幸福可言。

由於父親屢教不改,母親終於心灰意冷,在1930年某個秋天,兩人協議離婚,孩子的撫養權留給了父親,母親遠走歐洲,10歲的張愛玲只能跟隨父親生活。

關於父愛和母愛是什麼?幸福家庭又是什麼樣子?張愛玲恐怕在任何時候都無法回答好這些問題。她的童年的不幸,似乎把以後的日子都給傳染了。

該上學還得上學,該讀書還得讀書,家庭生活所帶來的困惑,張愛玲只能通過刻苦學習來轉移,所以,她早在4歲就進入私塾,到8歲時,已經認識了較多漢字,她就開始拼命地閱讀《三國演義》、《西遊記》、《七俠五義》等古典文學作品,同時學習了繪畫、鋼琴和英文,她夢想著要用知識來武裝自己,自強自立,將來能更好地征服生活,征服自己想要的生活。

"


文·段宏剛

說起蝨子,老一輩人都有深惡痛絕的印象,這玩意是名副其實的寄生蟲,寄生在人、畜身上,靠吸血為生,不但讓人身體奇癢無比,而且還能傳染很多疾病,是影響身心健康的罪魁禍首。

蝨子的產生,與個人的衛生狀況有很大關係。

當蝨子出現在一位名人身上,所帶來的轟動,足以顛覆我們的認知。

出身於名門,位居“民國四大才女”之列的張愛玲(1920年——1995年),在生命的最後10年,把主要精力放在了跟蝨子的纏鬥上,無處不在的蝨子,在她身體和心理上肆意啃噬,她痛過,反抗過,也絕望過。終於,在身心疲憊的1995年9月初的早晨,她被命運掐住了咽喉,告別了世俗生活的痛苦,長眠在洛杉磯寓所裡,只留下“張愛玲”三個字,還有那些曾經讓她名滿文壇的著作,讓世人惦記著一代才女曾經的人生傳奇。

才女張愛玲晚年時常被“蝨子”困擾,是身體折磨還是心理折磨?

張愛玲(1920年——1995年)

張愛玲的離世,給人們留下了一個大大的問號,人們議論最多的,無非就是她的晚年生活裡,時常要承受蝨子的困擾,這對一名出生於名門,愛乾淨、愛漂亮的大家閨秀來說,似乎是很不體面的事。

蝨子對於張愛玲來說,就像水對於火,飢餓對於富翁,地球的南極對於北極,兩者是八竿子打不著的事,但這樣的玩笑卻開在了她的身上,讓人們有無數個理由懷疑這是老天在跟她惡作劇,抑或是有意懲罰她。

她究竟做錯了什麼?老天要如此作踐這樣美麗的女人。

只能從她的人生軌跡尋找答案了。比起出身,四大才女中沒有人比張愛玲更幸福了。

1920年9月19日,張愛玲出生於上海,外曾祖父是大名鼎鼎的李鴻章,祖父是晚清名臣兼學者張佩綸,父親張志沂是典型的闊少,母親黃素瓊是一名曾留學歐洲的新式女性。降生在這樣一個相當顯赫的家族,張愛玲既是幸運的,也是不幸的。

幸運的是,她從不會為金錢煩惱,可以更早更好幼承家學,接受到優質的教育。

才女張愛玲晚年時常被“蝨子”困擾,是身體折磨還是心理折磨?

張愛玲

不幸的是,她的父親張志沂是一名花花公子,染上了那個年代的公子哥能染上的所有惡習,跟她的母親黃素瓊經常發生衝突,導致兩人的婚姻總是充滿了火藥味,最終分崩離析。

自童年有記憶時起,張愛玲就會看到父母親經常在一起爭吵,他們的爭吵升級後,會變成拳腳相向,讓家裡如同戰場。雖然生活在衣食無憂的家庭,但對童年的張愛玲來說,談不上有幸福可言。

由於父親屢教不改,母親終於心灰意冷,在1930年某個秋天,兩人協議離婚,孩子的撫養權留給了父親,母親遠走歐洲,10歲的張愛玲只能跟隨父親生活。

關於父愛和母愛是什麼?幸福家庭又是什麼樣子?張愛玲恐怕在任何時候都無法回答好這些問題。她的童年的不幸,似乎把以後的日子都給傳染了。

該上學還得上學,該讀書還得讀書,家庭生活所帶來的困惑,張愛玲只能通過刻苦學習來轉移,所以,她早在4歲就進入私塾,到8歲時,已經認識了較多漢字,她就開始拼命地閱讀《三國演義》、《西遊記》、《七俠五義》等古典文學作品,同時學習了繪畫、鋼琴和英文,她夢想著要用知識來武裝自己,自強自立,將來能更好地征服生活,征服自己想要的生活。

才女張愛玲晚年時常被“蝨子”困擾,是身體折磨還是心理折磨?

張愛玲

每個熱愛閱讀的人,把閱讀數量積累到一定時候,都會產生寫作的衝動。張愛玲同樣不例外,書讀得多了,她總是沉浸在書中的故事情節裡,放飛自己的思緒,用書中人物的命運,對照自己的命運,時不時發出顧影自憐的嘆息。

11歲那一年,張愛玲從私塾轉到瑪利亞女校學習,從此,真正踏入了寫作,只要心中有想法,有感覺,她就用散文、小說,或古體詩的形式,把它們記錄下來。漸漸地,她的寫作越來越順手,相繼在校刊上發表了幾個豆腐塊文章。對別人來說,發表這些文章不值一提,但對一名處在豆蔻年華,熱愛寫作的少女來說,這些鉛字足以點燃她的文學夢,足以讓她從文字中得到溫暖。

張愛玲真正在文壇上引起人們的關注,是在1939年,這一年她19歲。7月份她收到了倫敦大學的入學通知單,但此時的歐洲,深陷二戰的泥潭難以自拔,不安全因素太多,因此,張愛玲只能就近選讀於香港大學。

入學不久,張愛玲寫作了一篇散文《天才夢》,投稿給上海《西風》雜誌,很快被髮表,這篇文章成為她公開發行的處女作,以細膩唯美,充滿智慧的文筆,吐露了她對自己19年來的生命感悟。

"


文·段宏剛

說起蝨子,老一輩人都有深惡痛絕的印象,這玩意是名副其實的寄生蟲,寄生在人、畜身上,靠吸血為生,不但讓人身體奇癢無比,而且還能傳染很多疾病,是影響身心健康的罪魁禍首。

蝨子的產生,與個人的衛生狀況有很大關係。

當蝨子出現在一位名人身上,所帶來的轟動,足以顛覆我們的認知。

出身於名門,位居“民國四大才女”之列的張愛玲(1920年——1995年),在生命的最後10年,把主要精力放在了跟蝨子的纏鬥上,無處不在的蝨子,在她身體和心理上肆意啃噬,她痛過,反抗過,也絕望過。終於,在身心疲憊的1995年9月初的早晨,她被命運掐住了咽喉,告別了世俗生活的痛苦,長眠在洛杉磯寓所裡,只留下“張愛玲”三個字,還有那些曾經讓她名滿文壇的著作,讓世人惦記著一代才女曾經的人生傳奇。

才女張愛玲晚年時常被“蝨子”困擾,是身體折磨還是心理折磨?

張愛玲(1920年——1995年)

張愛玲的離世,給人們留下了一個大大的問號,人們議論最多的,無非就是她的晚年生活裡,時常要承受蝨子的困擾,這對一名出生於名門,愛乾淨、愛漂亮的大家閨秀來說,似乎是很不體面的事。

蝨子對於張愛玲來說,就像水對於火,飢餓對於富翁,地球的南極對於北極,兩者是八竿子打不著的事,但這樣的玩笑卻開在了她的身上,讓人們有無數個理由懷疑這是老天在跟她惡作劇,抑或是有意懲罰她。

她究竟做錯了什麼?老天要如此作踐這樣美麗的女人。

只能從她的人生軌跡尋找答案了。比起出身,四大才女中沒有人比張愛玲更幸福了。

1920年9月19日,張愛玲出生於上海,外曾祖父是大名鼎鼎的李鴻章,祖父是晚清名臣兼學者張佩綸,父親張志沂是典型的闊少,母親黃素瓊是一名曾留學歐洲的新式女性。降生在這樣一個相當顯赫的家族,張愛玲既是幸運的,也是不幸的。

幸運的是,她從不會為金錢煩惱,可以更早更好幼承家學,接受到優質的教育。

才女張愛玲晚年時常被“蝨子”困擾,是身體折磨還是心理折磨?

張愛玲

不幸的是,她的父親張志沂是一名花花公子,染上了那個年代的公子哥能染上的所有惡習,跟她的母親黃素瓊經常發生衝突,導致兩人的婚姻總是充滿了火藥味,最終分崩離析。

自童年有記憶時起,張愛玲就會看到父母親經常在一起爭吵,他們的爭吵升級後,會變成拳腳相向,讓家裡如同戰場。雖然生活在衣食無憂的家庭,但對童年的張愛玲來說,談不上有幸福可言。

由於父親屢教不改,母親終於心灰意冷,在1930年某個秋天,兩人協議離婚,孩子的撫養權留給了父親,母親遠走歐洲,10歲的張愛玲只能跟隨父親生活。

關於父愛和母愛是什麼?幸福家庭又是什麼樣子?張愛玲恐怕在任何時候都無法回答好這些問題。她的童年的不幸,似乎把以後的日子都給傳染了。

該上學還得上學,該讀書還得讀書,家庭生活所帶來的困惑,張愛玲只能通過刻苦學習來轉移,所以,她早在4歲就進入私塾,到8歲時,已經認識了較多漢字,她就開始拼命地閱讀《三國演義》、《西遊記》、《七俠五義》等古典文學作品,同時學習了繪畫、鋼琴和英文,她夢想著要用知識來武裝自己,自強自立,將來能更好地征服生活,征服自己想要的生活。

才女張愛玲晚年時常被“蝨子”困擾,是身體折磨還是心理折磨?

張愛玲

每個熱愛閱讀的人,把閱讀數量積累到一定時候,都會產生寫作的衝動。張愛玲同樣不例外,書讀得多了,她總是沉浸在書中的故事情節裡,放飛自己的思緒,用書中人物的命運,對照自己的命運,時不時發出顧影自憐的嘆息。

11歲那一年,張愛玲從私塾轉到瑪利亞女校學習,從此,真正踏入了寫作,只要心中有想法,有感覺,她就用散文、小說,或古體詩的形式,把它們記錄下來。漸漸地,她的寫作越來越順手,相繼在校刊上發表了幾個豆腐塊文章。對別人來說,發表這些文章不值一提,但對一名處在豆蔻年華,熱愛寫作的少女來說,這些鉛字足以點燃她的文學夢,足以讓她從文字中得到溫暖。

張愛玲真正在文壇上引起人們的關注,是在1939年,這一年她19歲。7月份她收到了倫敦大學的入學通知單,但此時的歐洲,深陷二戰的泥潭難以自拔,不安全因素太多,因此,張愛玲只能就近選讀於香港大學。

入學不久,張愛玲寫作了一篇散文《天才夢》,投稿給上海《西風》雜誌,很快被髮表,這篇文章成為她公開發行的處女作,以細膩唯美,充滿智慧的文筆,吐露了她對自己19年來的生命感悟。

才女張愛玲晚年時常被“蝨子”困擾,是身體折磨還是心理折磨?

胡蘭成與張愛玲

19歲對一名女孩來說,正處於無牽無掛、自得其樂的花季,然而,張愛玲卻在文字中流露出淡淡的憂傷,如同一個飽經風霜的人。

文章最後一句話寫道:在沒有人與人交接的場合,我充滿了生命的歡悅。可是我一天也不能克服這種咬齧性的小煩惱,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爬滿了蝨子。

可以看出,張愛玲是一個喜歡享受孤獨,又害怕孤獨的人,在孤獨中,她一步步向自己的生命和靈魂內部挖掘,早就看透了生命本相,雖然她只有19歲。

在她眼裡,人生或生命是華美的、優雅的、高貴的旗袍,看起來風光無限,但時刻要忍受各種煩惱,煩惱像蝨子一樣無處不在。

或者說,生命的所有風光,都抵擋不了任何卑劣行為的玷汙。每個穿梭於世俗生活中的紅男綠女,固然長著姣好的容貌,華麗的外表,但無法根除人性的頑疾,每個人靈魂中都蟄伏著許多看似微不足道,卻生命力頑強的“蝨子”,它們貪婪地、不露聲色地蠶食著真性情,生命和靈魂會如同落花一樣凋零。

這句話是打開張愛玲心理狀態的鑰匙。她人生中的所有喜怒哀樂,似乎都能從這句話中窺探到蛛絲馬跡。

"


文·段宏剛

說起蝨子,老一輩人都有深惡痛絕的印象,這玩意是名副其實的寄生蟲,寄生在人、畜身上,靠吸血為生,不但讓人身體奇癢無比,而且還能傳染很多疾病,是影響身心健康的罪魁禍首。

蝨子的產生,與個人的衛生狀況有很大關係。

當蝨子出現在一位名人身上,所帶來的轟動,足以顛覆我們的認知。

出身於名門,位居“民國四大才女”之列的張愛玲(1920年——1995年),在生命的最後10年,把主要精力放在了跟蝨子的纏鬥上,無處不在的蝨子,在她身體和心理上肆意啃噬,她痛過,反抗過,也絕望過。終於,在身心疲憊的1995年9月初的早晨,她被命運掐住了咽喉,告別了世俗生活的痛苦,長眠在洛杉磯寓所裡,只留下“張愛玲”三個字,還有那些曾經讓她名滿文壇的著作,讓世人惦記著一代才女曾經的人生傳奇。

才女張愛玲晚年時常被“蝨子”困擾,是身體折磨還是心理折磨?

張愛玲(1920年——1995年)

張愛玲的離世,給人們留下了一個大大的問號,人們議論最多的,無非就是她的晚年生活裡,時常要承受蝨子的困擾,這對一名出生於名門,愛乾淨、愛漂亮的大家閨秀來說,似乎是很不體面的事。

蝨子對於張愛玲來說,就像水對於火,飢餓對於富翁,地球的南極對於北極,兩者是八竿子打不著的事,但這樣的玩笑卻開在了她的身上,讓人們有無數個理由懷疑這是老天在跟她惡作劇,抑或是有意懲罰她。

她究竟做錯了什麼?老天要如此作踐這樣美麗的女人。

只能從她的人生軌跡尋找答案了。比起出身,四大才女中沒有人比張愛玲更幸福了。

1920年9月19日,張愛玲出生於上海,外曾祖父是大名鼎鼎的李鴻章,祖父是晚清名臣兼學者張佩綸,父親張志沂是典型的闊少,母親黃素瓊是一名曾留學歐洲的新式女性。降生在這樣一個相當顯赫的家族,張愛玲既是幸運的,也是不幸的。

幸運的是,她從不會為金錢煩惱,可以更早更好幼承家學,接受到優質的教育。

才女張愛玲晚年時常被“蝨子”困擾,是身體折磨還是心理折磨?

張愛玲

不幸的是,她的父親張志沂是一名花花公子,染上了那個年代的公子哥能染上的所有惡習,跟她的母親黃素瓊經常發生衝突,導致兩人的婚姻總是充滿了火藥味,最終分崩離析。

自童年有記憶時起,張愛玲就會看到父母親經常在一起爭吵,他們的爭吵升級後,會變成拳腳相向,讓家裡如同戰場。雖然生活在衣食無憂的家庭,但對童年的張愛玲來說,談不上有幸福可言。

由於父親屢教不改,母親終於心灰意冷,在1930年某個秋天,兩人協議離婚,孩子的撫養權留給了父親,母親遠走歐洲,10歲的張愛玲只能跟隨父親生活。

關於父愛和母愛是什麼?幸福家庭又是什麼樣子?張愛玲恐怕在任何時候都無法回答好這些問題。她的童年的不幸,似乎把以後的日子都給傳染了。

該上學還得上學,該讀書還得讀書,家庭生活所帶來的困惑,張愛玲只能通過刻苦學習來轉移,所以,她早在4歲就進入私塾,到8歲時,已經認識了較多漢字,她就開始拼命地閱讀《三國演義》、《西遊記》、《七俠五義》等古典文學作品,同時學習了繪畫、鋼琴和英文,她夢想著要用知識來武裝自己,自強自立,將來能更好地征服生活,征服自己想要的生活。

才女張愛玲晚年時常被“蝨子”困擾,是身體折磨還是心理折磨?

張愛玲

每個熱愛閱讀的人,把閱讀數量積累到一定時候,都會產生寫作的衝動。張愛玲同樣不例外,書讀得多了,她總是沉浸在書中的故事情節裡,放飛自己的思緒,用書中人物的命運,對照自己的命運,時不時發出顧影自憐的嘆息。

11歲那一年,張愛玲從私塾轉到瑪利亞女校學習,從此,真正踏入了寫作,只要心中有想法,有感覺,她就用散文、小說,或古體詩的形式,把它們記錄下來。漸漸地,她的寫作越來越順手,相繼在校刊上發表了幾個豆腐塊文章。對別人來說,發表這些文章不值一提,但對一名處在豆蔻年華,熱愛寫作的少女來說,這些鉛字足以點燃她的文學夢,足以讓她從文字中得到溫暖。

張愛玲真正在文壇上引起人們的關注,是在1939年,這一年她19歲。7月份她收到了倫敦大學的入學通知單,但此時的歐洲,深陷二戰的泥潭難以自拔,不安全因素太多,因此,張愛玲只能就近選讀於香港大學。

入學不久,張愛玲寫作了一篇散文《天才夢》,投稿給上海《西風》雜誌,很快被髮表,這篇文章成為她公開發行的處女作,以細膩唯美,充滿智慧的文筆,吐露了她對自己19年來的生命感悟。

才女張愛玲晚年時常被“蝨子”困擾,是身體折磨還是心理折磨?

胡蘭成與張愛玲

19歲對一名女孩來說,正處於無牽無掛、自得其樂的花季,然而,張愛玲卻在文字中流露出淡淡的憂傷,如同一個飽經風霜的人。

文章最後一句話寫道:在沒有人與人交接的場合,我充滿了生命的歡悅。可是我一天也不能克服這種咬齧性的小煩惱,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爬滿了蝨子。

可以看出,張愛玲是一個喜歡享受孤獨,又害怕孤獨的人,在孤獨中,她一步步向自己的生命和靈魂內部挖掘,早就看透了生命本相,雖然她只有19歲。

在她眼裡,人生或生命是華美的、優雅的、高貴的旗袍,看起來風光無限,但時刻要忍受各種煩惱,煩惱像蝨子一樣無處不在。

或者說,生命的所有風光,都抵擋不了任何卑劣行為的玷汙。每個穿梭於世俗生活中的紅男綠女,固然長著姣好的容貌,華麗的外表,但無法根除人性的頑疾,每個人靈魂中都蟄伏著許多看似微不足道,卻生命力頑強的“蝨子”,它們貪婪地、不露聲色地蠶食著真性情,生命和靈魂會如同落花一樣凋零。

這句話是打開張愛玲心理狀態的鑰匙。她人生中的所有喜怒哀樂,似乎都能從這句話中窺探到蛛絲馬跡。

才女張愛玲晚年時常被“蝨子”困擾,是身體折磨還是心理折磨?

張愛玲作品

3年後,由於“太平洋戰爭”爆發,迫使香港大學停辦,張愛玲不得不輟學,但由於處女作一炮打響而帶來的甜頭,讓張愛玲切切實實愛上了寫作,即刻把寫作看成了生命的一部分,寫作帶給她的快樂是任何事也比不了的。

緊接著,1943年3月,張愛玲發表了4萬字的中篇小說《沉香屑·第一爐香》,也是她的小說處女作,此小說進一步鞏固了她在文壇的地位,從此,她被冠上了上海灘才女的美名。

之後,張愛玲走上了井噴式的創作高峰,她一生中重要的幾部小說,《金鎖記》創作於1943年,《傾城之戀》創作於1943年,《紅玫瑰與白玫瑰》創作於1944年,這些分量十足的小說,為她帶來了許多鮮花和掌聲。

因為這些中篇小說的接連發表,讓張愛玲獲得了一定聲譽後,她看到了自己可以成為著名作家的種種可能。

於是,在1944年5月某天,張愛玲說出了一句驚世駭俗的話:出名要趁早呀,來得太晚的話,快樂也不那麼痛快。這句話是她說給一個勸告她的作家朋友聽的。

為了儘快成名,張愛玲在這些年瘋狂寫稿、投稿,但她投稿時,從不考慮刊物的政治傾向問題,哪怕是跟日軍和汪偽政權有關係的刊物,她仍然會在上面發表自己的小說。

"


文·段宏剛

說起蝨子,老一輩人都有深惡痛絕的印象,這玩意是名副其實的寄生蟲,寄生在人、畜身上,靠吸血為生,不但讓人身體奇癢無比,而且還能傳染很多疾病,是影響身心健康的罪魁禍首。

蝨子的產生,與個人的衛生狀況有很大關係。

當蝨子出現在一位名人身上,所帶來的轟動,足以顛覆我們的認知。

出身於名門,位居“民國四大才女”之列的張愛玲(1920年——1995年),在生命的最後10年,把主要精力放在了跟蝨子的纏鬥上,無處不在的蝨子,在她身體和心理上肆意啃噬,她痛過,反抗過,也絕望過。終於,在身心疲憊的1995年9月初的早晨,她被命運掐住了咽喉,告別了世俗生活的痛苦,長眠在洛杉磯寓所裡,只留下“張愛玲”三個字,還有那些曾經讓她名滿文壇的著作,讓世人惦記著一代才女曾經的人生傳奇。

才女張愛玲晚年時常被“蝨子”困擾,是身體折磨還是心理折磨?

張愛玲(1920年——1995年)

張愛玲的離世,給人們留下了一個大大的問號,人們議論最多的,無非就是她的晚年生活裡,時常要承受蝨子的困擾,這對一名出生於名門,愛乾淨、愛漂亮的大家閨秀來說,似乎是很不體面的事。

蝨子對於張愛玲來說,就像水對於火,飢餓對於富翁,地球的南極對於北極,兩者是八竿子打不著的事,但這樣的玩笑卻開在了她的身上,讓人們有無數個理由懷疑這是老天在跟她惡作劇,抑或是有意懲罰她。

她究竟做錯了什麼?老天要如此作踐這樣美麗的女人。

只能從她的人生軌跡尋找答案了。比起出身,四大才女中沒有人比張愛玲更幸福了。

1920年9月19日,張愛玲出生於上海,外曾祖父是大名鼎鼎的李鴻章,祖父是晚清名臣兼學者張佩綸,父親張志沂是典型的闊少,母親黃素瓊是一名曾留學歐洲的新式女性。降生在這樣一個相當顯赫的家族,張愛玲既是幸運的,也是不幸的。

幸運的是,她從不會為金錢煩惱,可以更早更好幼承家學,接受到優質的教育。

才女張愛玲晚年時常被“蝨子”困擾,是身體折磨還是心理折磨?

張愛玲

不幸的是,她的父親張志沂是一名花花公子,染上了那個年代的公子哥能染上的所有惡習,跟她的母親黃素瓊經常發生衝突,導致兩人的婚姻總是充滿了火藥味,最終分崩離析。

自童年有記憶時起,張愛玲就會看到父母親經常在一起爭吵,他們的爭吵升級後,會變成拳腳相向,讓家裡如同戰場。雖然生活在衣食無憂的家庭,但對童年的張愛玲來說,談不上有幸福可言。

由於父親屢教不改,母親終於心灰意冷,在1930年某個秋天,兩人協議離婚,孩子的撫養權留給了父親,母親遠走歐洲,10歲的張愛玲只能跟隨父親生活。

關於父愛和母愛是什麼?幸福家庭又是什麼樣子?張愛玲恐怕在任何時候都無法回答好這些問題。她的童年的不幸,似乎把以後的日子都給傳染了。

該上學還得上學,該讀書還得讀書,家庭生活所帶來的困惑,張愛玲只能通過刻苦學習來轉移,所以,她早在4歲就進入私塾,到8歲時,已經認識了較多漢字,她就開始拼命地閱讀《三國演義》、《西遊記》、《七俠五義》等古典文學作品,同時學習了繪畫、鋼琴和英文,她夢想著要用知識來武裝自己,自強自立,將來能更好地征服生活,征服自己想要的生活。

才女張愛玲晚年時常被“蝨子”困擾,是身體折磨還是心理折磨?

張愛玲

每個熱愛閱讀的人,把閱讀數量積累到一定時候,都會產生寫作的衝動。張愛玲同樣不例外,書讀得多了,她總是沉浸在書中的故事情節裡,放飛自己的思緒,用書中人物的命運,對照自己的命運,時不時發出顧影自憐的嘆息。

11歲那一年,張愛玲從私塾轉到瑪利亞女校學習,從此,真正踏入了寫作,只要心中有想法,有感覺,她就用散文、小說,或古體詩的形式,把它們記錄下來。漸漸地,她的寫作越來越順手,相繼在校刊上發表了幾個豆腐塊文章。對別人來說,發表這些文章不值一提,但對一名處在豆蔻年華,熱愛寫作的少女來說,這些鉛字足以點燃她的文學夢,足以讓她從文字中得到溫暖。

張愛玲真正在文壇上引起人們的關注,是在1939年,這一年她19歲。7月份她收到了倫敦大學的入學通知單,但此時的歐洲,深陷二戰的泥潭難以自拔,不安全因素太多,因此,張愛玲只能就近選讀於香港大學。

入學不久,張愛玲寫作了一篇散文《天才夢》,投稿給上海《西風》雜誌,很快被髮表,這篇文章成為她公開發行的處女作,以細膩唯美,充滿智慧的文筆,吐露了她對自己19年來的生命感悟。

才女張愛玲晚年時常被“蝨子”困擾,是身體折磨還是心理折磨?

胡蘭成與張愛玲

19歲對一名女孩來說,正處於無牽無掛、自得其樂的花季,然而,張愛玲卻在文字中流露出淡淡的憂傷,如同一個飽經風霜的人。

文章最後一句話寫道:在沒有人與人交接的場合,我充滿了生命的歡悅。可是我一天也不能克服這種咬齧性的小煩惱,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爬滿了蝨子。

可以看出,張愛玲是一個喜歡享受孤獨,又害怕孤獨的人,在孤獨中,她一步步向自己的生命和靈魂內部挖掘,早就看透了生命本相,雖然她只有19歲。

在她眼裡,人生或生命是華美的、優雅的、高貴的旗袍,看起來風光無限,但時刻要忍受各種煩惱,煩惱像蝨子一樣無處不在。

或者說,生命的所有風光,都抵擋不了任何卑劣行為的玷汙。每個穿梭於世俗生活中的紅男綠女,固然長著姣好的容貌,華麗的外表,但無法根除人性的頑疾,每個人靈魂中都蟄伏著許多看似微不足道,卻生命力頑強的“蝨子”,它們貪婪地、不露聲色地蠶食著真性情,生命和靈魂會如同落花一樣凋零。

這句話是打開張愛玲心理狀態的鑰匙。她人生中的所有喜怒哀樂,似乎都能從這句話中窺探到蛛絲馬跡。

才女張愛玲晚年時常被“蝨子”困擾,是身體折磨還是心理折磨?

張愛玲作品

3年後,由於“太平洋戰爭”爆發,迫使香港大學停辦,張愛玲不得不輟學,但由於處女作一炮打響而帶來的甜頭,讓張愛玲切切實實愛上了寫作,即刻把寫作看成了生命的一部分,寫作帶給她的快樂是任何事也比不了的。

緊接著,1943年3月,張愛玲發表了4萬字的中篇小說《沉香屑·第一爐香》,也是她的小說處女作,此小說進一步鞏固了她在文壇的地位,從此,她被冠上了上海灘才女的美名。

之後,張愛玲走上了井噴式的創作高峰,她一生中重要的幾部小說,《金鎖記》創作於1943年,《傾城之戀》創作於1943年,《紅玫瑰與白玫瑰》創作於1944年,這些分量十足的小說,為她帶來了許多鮮花和掌聲。

因為這些中篇小說的接連發表,讓張愛玲獲得了一定聲譽後,她看到了自己可以成為著名作家的種種可能。

於是,在1944年5月某天,張愛玲說出了一句驚世駭俗的話:出名要趁早呀,來得太晚的話,快樂也不那麼痛快。這句話是她說給一個勸告她的作家朋友聽的。

為了儘快成名,張愛玲在這些年瘋狂寫稿、投稿,但她投稿時,從不考慮刊物的政治傾向問題,哪怕是跟日軍和汪偽政權有關係的刊物,她仍然會在上面發表自己的小說。

才女張愛玲晚年時常被“蝨子”困擾,是身體折磨還是心理折磨?

張愛玲(左)與李香蘭(右)

在國難當頭的年代,張愛玲有些自私的做法,當然會引起其他作家的不滿。

但此時此刻的張愛玲,心裡只想著成名和賺錢,哪有心思考慮什麼家國情懷。她的父親自染上很多惡習後,把家裡的財產幾乎敗光了,她需要自力更生,需要用名氣換來金錢,繼而維持自己的貴族生活,誰讓她出生在一個名門呢?她捨不得奢華的貴族生活給她帶來的充實的滿足感。

因為勤奮寫作,張愛玲在這個時候也收穫了愛情。

向她射來丘比特之箭的是作家胡蘭成(1906年——1981年),他們從相識到相戀再到結婚,僅僅用了半年時間。也許是雙方缺乏足夠了解,這段婚姻僅僅維持兩年時間便土崩瓦解。

面對第一次婚姻的失敗,張愛玲並沒有表現出多少悲痛欲絕,反而更激發了她文學的野心和成名的慾望。

但現實是殘酷的!

1949年以後,張愛玲驀然發現,身為一名作家不關心政治是多麼愚蠢的事,她終於為自己之前的所作所為付出了代價,大上海已經沒有了她的容身之地,從1955年開始,她只好漂洋過海,來到大洋彼岸的美國生活。

"


文·段宏剛

說起蝨子,老一輩人都有深惡痛絕的印象,這玩意是名副其實的寄生蟲,寄生在人、畜身上,靠吸血為生,不但讓人身體奇癢無比,而且還能傳染很多疾病,是影響身心健康的罪魁禍首。

蝨子的產生,與個人的衛生狀況有很大關係。

當蝨子出現在一位名人身上,所帶來的轟動,足以顛覆我們的認知。

出身於名門,位居“民國四大才女”之列的張愛玲(1920年——1995年),在生命的最後10年,把主要精力放在了跟蝨子的纏鬥上,無處不在的蝨子,在她身體和心理上肆意啃噬,她痛過,反抗過,也絕望過。終於,在身心疲憊的1995年9月初的早晨,她被命運掐住了咽喉,告別了世俗生活的痛苦,長眠在洛杉磯寓所裡,只留下“張愛玲”三個字,還有那些曾經讓她名滿文壇的著作,讓世人惦記著一代才女曾經的人生傳奇。

才女張愛玲晚年時常被“蝨子”困擾,是身體折磨還是心理折磨?

張愛玲(1920年——1995年)

張愛玲的離世,給人們留下了一個大大的問號,人們議論最多的,無非就是她的晚年生活裡,時常要承受蝨子的困擾,這對一名出生於名門,愛乾淨、愛漂亮的大家閨秀來說,似乎是很不體面的事。

蝨子對於張愛玲來說,就像水對於火,飢餓對於富翁,地球的南極對於北極,兩者是八竿子打不著的事,但這樣的玩笑卻開在了她的身上,讓人們有無數個理由懷疑這是老天在跟她惡作劇,抑或是有意懲罰她。

她究竟做錯了什麼?老天要如此作踐這樣美麗的女人。

只能從她的人生軌跡尋找答案了。比起出身,四大才女中沒有人比張愛玲更幸福了。

1920年9月19日,張愛玲出生於上海,外曾祖父是大名鼎鼎的李鴻章,祖父是晚清名臣兼學者張佩綸,父親張志沂是典型的闊少,母親黃素瓊是一名曾留學歐洲的新式女性。降生在這樣一個相當顯赫的家族,張愛玲既是幸運的,也是不幸的。

幸運的是,她從不會為金錢煩惱,可以更早更好幼承家學,接受到優質的教育。

才女張愛玲晚年時常被“蝨子”困擾,是身體折磨還是心理折磨?

張愛玲

不幸的是,她的父親張志沂是一名花花公子,染上了那個年代的公子哥能染上的所有惡習,跟她的母親黃素瓊經常發生衝突,導致兩人的婚姻總是充滿了火藥味,最終分崩離析。

自童年有記憶時起,張愛玲就會看到父母親經常在一起爭吵,他們的爭吵升級後,會變成拳腳相向,讓家裡如同戰場。雖然生活在衣食無憂的家庭,但對童年的張愛玲來說,談不上有幸福可言。

由於父親屢教不改,母親終於心灰意冷,在1930年某個秋天,兩人協議離婚,孩子的撫養權留給了父親,母親遠走歐洲,10歲的張愛玲只能跟隨父親生活。

關於父愛和母愛是什麼?幸福家庭又是什麼樣子?張愛玲恐怕在任何時候都無法回答好這些問題。她的童年的不幸,似乎把以後的日子都給傳染了。

該上學還得上學,該讀書還得讀書,家庭生活所帶來的困惑,張愛玲只能通過刻苦學習來轉移,所以,她早在4歲就進入私塾,到8歲時,已經認識了較多漢字,她就開始拼命地閱讀《三國演義》、《西遊記》、《七俠五義》等古典文學作品,同時學習了繪畫、鋼琴和英文,她夢想著要用知識來武裝自己,自強自立,將來能更好地征服生活,征服自己想要的生活。

才女張愛玲晚年時常被“蝨子”困擾,是身體折磨還是心理折磨?

張愛玲

每個熱愛閱讀的人,把閱讀數量積累到一定時候,都會產生寫作的衝動。張愛玲同樣不例外,書讀得多了,她總是沉浸在書中的故事情節裡,放飛自己的思緒,用書中人物的命運,對照自己的命運,時不時發出顧影自憐的嘆息。

11歲那一年,張愛玲從私塾轉到瑪利亞女校學習,從此,真正踏入了寫作,只要心中有想法,有感覺,她就用散文、小說,或古體詩的形式,把它們記錄下來。漸漸地,她的寫作越來越順手,相繼在校刊上發表了幾個豆腐塊文章。對別人來說,發表這些文章不值一提,但對一名處在豆蔻年華,熱愛寫作的少女來說,這些鉛字足以點燃她的文學夢,足以讓她從文字中得到溫暖。

張愛玲真正在文壇上引起人們的關注,是在1939年,這一年她19歲。7月份她收到了倫敦大學的入學通知單,但此時的歐洲,深陷二戰的泥潭難以自拔,不安全因素太多,因此,張愛玲只能就近選讀於香港大學。

入學不久,張愛玲寫作了一篇散文《天才夢》,投稿給上海《西風》雜誌,很快被髮表,這篇文章成為她公開發行的處女作,以細膩唯美,充滿智慧的文筆,吐露了她對自己19年來的生命感悟。

才女張愛玲晚年時常被“蝨子”困擾,是身體折磨還是心理折磨?

胡蘭成與張愛玲

19歲對一名女孩來說,正處於無牽無掛、自得其樂的花季,然而,張愛玲卻在文字中流露出淡淡的憂傷,如同一個飽經風霜的人。

文章最後一句話寫道:在沒有人與人交接的場合,我充滿了生命的歡悅。可是我一天也不能克服這種咬齧性的小煩惱,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爬滿了蝨子。

可以看出,張愛玲是一個喜歡享受孤獨,又害怕孤獨的人,在孤獨中,她一步步向自己的生命和靈魂內部挖掘,早就看透了生命本相,雖然她只有19歲。

在她眼裡,人生或生命是華美的、優雅的、高貴的旗袍,看起來風光無限,但時刻要忍受各種煩惱,煩惱像蝨子一樣無處不在。

或者說,生命的所有風光,都抵擋不了任何卑劣行為的玷汙。每個穿梭於世俗生活中的紅男綠女,固然長著姣好的容貌,華麗的外表,但無法根除人性的頑疾,每個人靈魂中都蟄伏著許多看似微不足道,卻生命力頑強的“蝨子”,它們貪婪地、不露聲色地蠶食著真性情,生命和靈魂會如同落花一樣凋零。

這句話是打開張愛玲心理狀態的鑰匙。她人生中的所有喜怒哀樂,似乎都能從這句話中窺探到蛛絲馬跡。

才女張愛玲晚年時常被“蝨子”困擾,是身體折磨還是心理折磨?

張愛玲作品

3年後,由於“太平洋戰爭”爆發,迫使香港大學停辦,張愛玲不得不輟學,但由於處女作一炮打響而帶來的甜頭,讓張愛玲切切實實愛上了寫作,即刻把寫作看成了生命的一部分,寫作帶給她的快樂是任何事也比不了的。

緊接著,1943年3月,張愛玲發表了4萬字的中篇小說《沉香屑·第一爐香》,也是她的小說處女作,此小說進一步鞏固了她在文壇的地位,從此,她被冠上了上海灘才女的美名。

之後,張愛玲走上了井噴式的創作高峰,她一生中重要的幾部小說,《金鎖記》創作於1943年,《傾城之戀》創作於1943年,《紅玫瑰與白玫瑰》創作於1944年,這些分量十足的小說,為她帶來了許多鮮花和掌聲。

因為這些中篇小說的接連發表,讓張愛玲獲得了一定聲譽後,她看到了自己可以成為著名作家的種種可能。

於是,在1944年5月某天,張愛玲說出了一句驚世駭俗的話:出名要趁早呀,來得太晚的話,快樂也不那麼痛快。這句話是她說給一個勸告她的作家朋友聽的。

為了儘快成名,張愛玲在這些年瘋狂寫稿、投稿,但她投稿時,從不考慮刊物的政治傾向問題,哪怕是跟日軍和汪偽政權有關係的刊物,她仍然會在上面發表自己的小說。

才女張愛玲晚年時常被“蝨子”困擾,是身體折磨還是心理折磨?

張愛玲(左)與李香蘭(右)

在國難當頭的年代,張愛玲有些自私的做法,當然會引起其他作家的不滿。

但此時此刻的張愛玲,心裡只想著成名和賺錢,哪有心思考慮什麼家國情懷。她的父親自染上很多惡習後,把家裡的財產幾乎敗光了,她需要自力更生,需要用名氣換來金錢,繼而維持自己的貴族生活,誰讓她出生在一個名門呢?她捨不得奢華的貴族生活給她帶來的充實的滿足感。

因為勤奮寫作,張愛玲在這個時候也收穫了愛情。

向她射來丘比特之箭的是作家胡蘭成(1906年——1981年),他們從相識到相戀再到結婚,僅僅用了半年時間。也許是雙方缺乏足夠了解,這段婚姻僅僅維持兩年時間便土崩瓦解。

面對第一次婚姻的失敗,張愛玲並沒有表現出多少悲痛欲絕,反而更激發了她文學的野心和成名的慾望。

但現實是殘酷的!

1949年以後,張愛玲驀然發現,身為一名作家不關心政治是多麼愚蠢的事,她終於為自己之前的所作所為付出了代價,大上海已經沒有了她的容身之地,從1955年開始,她只好漂洋過海,來到大洋彼岸的美國生活。

才女張愛玲晚年時常被“蝨子”困擾,是身體折磨還是心理折磨?

張愛玲與賴雅

在異國他鄉,張愛玲認識了年長自己29歲的美國作家賴雅(1891年——1967年),賴雅閱歷豐富,知識淵博,談吐幽默,一下子點燃了她內心的渴望,他們幾乎是一見鍾情的。僅僅認識5個月後,他們就於1956年8月中旬,在紐約一個教堂完婚,這一年,張愛玲36歲,賴雅65歲。這段婚姻一直維持到賴雅於1967年去世為止。

這11年裡,從張愛玲的文字中可以看出,他們完全是相親相愛的,張愛玲身處異國他鄉,需要一個精神的港灣,賴雅則步入了老年,身體每況愈下,需要一個人照顧他的生活起居來獲得心理安慰,他們各有所需,理所當然地成為彼此的依靠。

晚年的賴雅,各種疾病纏身,中風、骨折、癱瘓、大小便失禁等疾病接踵而來,終於在1967年秋季向病魔妥協。賴雅去世後,張愛玲又一次成為孤家寡人,再加上進入了中年心理期,她的寫作一度面臨枯竭的境地。

60、70年代的美國社會,早已進入了現代化,而此時此刻的張愛玲,為了照顧賴雅,疲於奔命,消耗了太多的精力,再加上她的個性使然,導致她沒有時間去融入當地社會,生活圈子變得越來越封閉,無法以美國生活作為素材,來突破自己的文學創作,這為她今後的文學生命埋下了極大隱患。

"


文·段宏剛

說起蝨子,老一輩人都有深惡痛絕的印象,這玩意是名副其實的寄生蟲,寄生在人、畜身上,靠吸血為生,不但讓人身體奇癢無比,而且還能傳染很多疾病,是影響身心健康的罪魁禍首。

蝨子的產生,與個人的衛生狀況有很大關係。

當蝨子出現在一位名人身上,所帶來的轟動,足以顛覆我們的認知。

出身於名門,位居“民國四大才女”之列的張愛玲(1920年——1995年),在生命的最後10年,把主要精力放在了跟蝨子的纏鬥上,無處不在的蝨子,在她身體和心理上肆意啃噬,她痛過,反抗過,也絕望過。終於,在身心疲憊的1995年9月初的早晨,她被命運掐住了咽喉,告別了世俗生活的痛苦,長眠在洛杉磯寓所裡,只留下“張愛玲”三個字,還有那些曾經讓她名滿文壇的著作,讓世人惦記著一代才女曾經的人生傳奇。

才女張愛玲晚年時常被“蝨子”困擾,是身體折磨還是心理折磨?

張愛玲(1920年——1995年)

張愛玲的離世,給人們留下了一個大大的問號,人們議論最多的,無非就是她的晚年生活裡,時常要承受蝨子的困擾,這對一名出生於名門,愛乾淨、愛漂亮的大家閨秀來說,似乎是很不體面的事。

蝨子對於張愛玲來說,就像水對於火,飢餓對於富翁,地球的南極對於北極,兩者是八竿子打不著的事,但這樣的玩笑卻開在了她的身上,讓人們有無數個理由懷疑這是老天在跟她惡作劇,抑或是有意懲罰她。

她究竟做錯了什麼?老天要如此作踐這樣美麗的女人。

只能從她的人生軌跡尋找答案了。比起出身,四大才女中沒有人比張愛玲更幸福了。

1920年9月19日,張愛玲出生於上海,外曾祖父是大名鼎鼎的李鴻章,祖父是晚清名臣兼學者張佩綸,父親張志沂是典型的闊少,母親黃素瓊是一名曾留學歐洲的新式女性。降生在這樣一個相當顯赫的家族,張愛玲既是幸運的,也是不幸的。

幸運的是,她從不會為金錢煩惱,可以更早更好幼承家學,接受到優質的教育。

才女張愛玲晚年時常被“蝨子”困擾,是身體折磨還是心理折磨?

張愛玲

不幸的是,她的父親張志沂是一名花花公子,染上了那個年代的公子哥能染上的所有惡習,跟她的母親黃素瓊經常發生衝突,導致兩人的婚姻總是充滿了火藥味,最終分崩離析。

自童年有記憶時起,張愛玲就會看到父母親經常在一起爭吵,他們的爭吵升級後,會變成拳腳相向,讓家裡如同戰場。雖然生活在衣食無憂的家庭,但對童年的張愛玲來說,談不上有幸福可言。

由於父親屢教不改,母親終於心灰意冷,在1930年某個秋天,兩人協議離婚,孩子的撫養權留給了父親,母親遠走歐洲,10歲的張愛玲只能跟隨父親生活。

關於父愛和母愛是什麼?幸福家庭又是什麼樣子?張愛玲恐怕在任何時候都無法回答好這些問題。她的童年的不幸,似乎把以後的日子都給傳染了。

該上學還得上學,該讀書還得讀書,家庭生活所帶來的困惑,張愛玲只能通過刻苦學習來轉移,所以,她早在4歲就進入私塾,到8歲時,已經認識了較多漢字,她就開始拼命地閱讀《三國演義》、《西遊記》、《七俠五義》等古典文學作品,同時學習了繪畫、鋼琴和英文,她夢想著要用知識來武裝自己,自強自立,將來能更好地征服生活,征服自己想要的生活。

才女張愛玲晚年時常被“蝨子”困擾,是身體折磨還是心理折磨?

張愛玲

每個熱愛閱讀的人,把閱讀數量積累到一定時候,都會產生寫作的衝動。張愛玲同樣不例外,書讀得多了,她總是沉浸在書中的故事情節裡,放飛自己的思緒,用書中人物的命運,對照自己的命運,時不時發出顧影自憐的嘆息。

11歲那一年,張愛玲從私塾轉到瑪利亞女校學習,從此,真正踏入了寫作,只要心中有想法,有感覺,她就用散文、小說,或古體詩的形式,把它們記錄下來。漸漸地,她的寫作越來越順手,相繼在校刊上發表了幾個豆腐塊文章。對別人來說,發表這些文章不值一提,但對一名處在豆蔻年華,熱愛寫作的少女來說,這些鉛字足以點燃她的文學夢,足以讓她從文字中得到溫暖。

張愛玲真正在文壇上引起人們的關注,是在1939年,這一年她19歲。7月份她收到了倫敦大學的入學通知單,但此時的歐洲,深陷二戰的泥潭難以自拔,不安全因素太多,因此,張愛玲只能就近選讀於香港大學。

入學不久,張愛玲寫作了一篇散文《天才夢》,投稿給上海《西風》雜誌,很快被髮表,這篇文章成為她公開發行的處女作,以細膩唯美,充滿智慧的文筆,吐露了她對自己19年來的生命感悟。

才女張愛玲晚年時常被“蝨子”困擾,是身體折磨還是心理折磨?

胡蘭成與張愛玲

19歲對一名女孩來說,正處於無牽無掛、自得其樂的花季,然而,張愛玲卻在文字中流露出淡淡的憂傷,如同一個飽經風霜的人。

文章最後一句話寫道:在沒有人與人交接的場合,我充滿了生命的歡悅。可是我一天也不能克服這種咬齧性的小煩惱,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爬滿了蝨子。

可以看出,張愛玲是一個喜歡享受孤獨,又害怕孤獨的人,在孤獨中,她一步步向自己的生命和靈魂內部挖掘,早就看透了生命本相,雖然她只有19歲。

在她眼裡,人生或生命是華美的、優雅的、高貴的旗袍,看起來風光無限,但時刻要忍受各種煩惱,煩惱像蝨子一樣無處不在。

或者說,生命的所有風光,都抵擋不了任何卑劣行為的玷汙。每個穿梭於世俗生活中的紅男綠女,固然長著姣好的容貌,華麗的外表,但無法根除人性的頑疾,每個人靈魂中都蟄伏著許多看似微不足道,卻生命力頑強的“蝨子”,它們貪婪地、不露聲色地蠶食著真性情,生命和靈魂會如同落花一樣凋零。

這句話是打開張愛玲心理狀態的鑰匙。她人生中的所有喜怒哀樂,似乎都能從這句話中窺探到蛛絲馬跡。

才女張愛玲晚年時常被“蝨子”困擾,是身體折磨還是心理折磨?

張愛玲作品

3年後,由於“太平洋戰爭”爆發,迫使香港大學停辦,張愛玲不得不輟學,但由於處女作一炮打響而帶來的甜頭,讓張愛玲切切實實愛上了寫作,即刻把寫作看成了生命的一部分,寫作帶給她的快樂是任何事也比不了的。

緊接著,1943年3月,張愛玲發表了4萬字的中篇小說《沉香屑·第一爐香》,也是她的小說處女作,此小說進一步鞏固了她在文壇的地位,從此,她被冠上了上海灘才女的美名。

之後,張愛玲走上了井噴式的創作高峰,她一生中重要的幾部小說,《金鎖記》創作於1943年,《傾城之戀》創作於1943年,《紅玫瑰與白玫瑰》創作於1944年,這些分量十足的小說,為她帶來了許多鮮花和掌聲。

因為這些中篇小說的接連發表,讓張愛玲獲得了一定聲譽後,她看到了自己可以成為著名作家的種種可能。

於是,在1944年5月某天,張愛玲說出了一句驚世駭俗的話:出名要趁早呀,來得太晚的話,快樂也不那麼痛快。這句話是她說給一個勸告她的作家朋友聽的。

為了儘快成名,張愛玲在這些年瘋狂寫稿、投稿,但她投稿時,從不考慮刊物的政治傾向問題,哪怕是跟日軍和汪偽政權有關係的刊物,她仍然會在上面發表自己的小說。

才女張愛玲晚年時常被“蝨子”困擾,是身體折磨還是心理折磨?

張愛玲(左)與李香蘭(右)

在國難當頭的年代,張愛玲有些自私的做法,當然會引起其他作家的不滿。

但此時此刻的張愛玲,心裡只想著成名和賺錢,哪有心思考慮什麼家國情懷。她的父親自染上很多惡習後,把家裡的財產幾乎敗光了,她需要自力更生,需要用名氣換來金錢,繼而維持自己的貴族生活,誰讓她出生在一個名門呢?她捨不得奢華的貴族生活給她帶來的充實的滿足感。

因為勤奮寫作,張愛玲在這個時候也收穫了愛情。

向她射來丘比特之箭的是作家胡蘭成(1906年——1981年),他們從相識到相戀再到結婚,僅僅用了半年時間。也許是雙方缺乏足夠了解,這段婚姻僅僅維持兩年時間便土崩瓦解。

面對第一次婚姻的失敗,張愛玲並沒有表現出多少悲痛欲絕,反而更激發了她文學的野心和成名的慾望。

但現實是殘酷的!

1949年以後,張愛玲驀然發現,身為一名作家不關心政治是多麼愚蠢的事,她終於為自己之前的所作所為付出了代價,大上海已經沒有了她的容身之地,從1955年開始,她只好漂洋過海,來到大洋彼岸的美國生活。

才女張愛玲晚年時常被“蝨子”困擾,是身體折磨還是心理折磨?

張愛玲與賴雅

在異國他鄉,張愛玲認識了年長自己29歲的美國作家賴雅(1891年——1967年),賴雅閱歷豐富,知識淵博,談吐幽默,一下子點燃了她內心的渴望,他們幾乎是一見鍾情的。僅僅認識5個月後,他們就於1956年8月中旬,在紐約一個教堂完婚,這一年,張愛玲36歲,賴雅65歲。這段婚姻一直維持到賴雅於1967年去世為止。

這11年裡,從張愛玲的文字中可以看出,他們完全是相親相愛的,張愛玲身處異國他鄉,需要一個精神的港灣,賴雅則步入了老年,身體每況愈下,需要一個人照顧他的生活起居來獲得心理安慰,他們各有所需,理所當然地成為彼此的依靠。

晚年的賴雅,各種疾病纏身,中風、骨折、癱瘓、大小便失禁等疾病接踵而來,終於在1967年秋季向病魔妥協。賴雅去世後,張愛玲又一次成為孤家寡人,再加上進入了中年心理期,她的寫作一度面臨枯竭的境地。

60、70年代的美國社會,早已進入了現代化,而此時此刻的張愛玲,為了照顧賴雅,疲於奔命,消耗了太多的精力,再加上她的個性使然,導致她沒有時間去融入當地社會,生活圈子變得越來越封閉,無法以美國生活作為素材,來突破自己的文學創作,這為她今後的文學生命埋下了極大隱患。

才女張愛玲晚年時常被“蝨子”困擾,是身體折磨還是心理折磨?

張愛玲(中)

張愛玲的小說能被讀者記住的,如,《金鎖記》創作於1943年,《傾城之戀》創作於1943年,《紅玫瑰與白玫瑰》創作於1944年,《色戒》創作於1950年,《半生緣》創作於1951年,這些作品都完成於前半生。在去美國以後的日子,她離開了哺育過她的文學土壤後,導致她的文學生命如同她的心理一樣,總是充滿了飄搖不定。

為了拯救自己的文學,張愛玲曾經嘗試過創作電影劇本,但收效甚微,她的生命裡,再也看不到以前的那些鮮花和掌聲了。

所以,她變得越來越孤僻,越來越高冷,越來越封閉,逐漸患上了心理疾病,並不斷產生幻覺。她看到自己的生命如煙花,釋放了耀眼的光華後,迅速消失在黑暗的寂靜中。

在生命的最後10年,張愛玲的心病越來越嚴重,她老是懷疑自己的身上和居所裡有許多蝨子爬在幽暗的角落,時不時爬出來咬她一口,讓她心煩意亂。於是,她不斷噴灑殺蟲劑,不斷換洗衣服和被褥,不斷搬家,仍然無法根除這個痛苦。

終於在1995年9月1日,她在洛杉磯西木區的寓所裡告別了痛苦,應驗了她在《天才夢》裡說過的那句名言。

"

相關推薦

推薦中...